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9
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文/肖上贤
摘要: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且尚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已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用社会信用体系启示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Social Credit
System and its Enlightenment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first stage, and there is a series of questions, has bad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market.This paper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social credit system,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in China.
Keyword:Credit Social Credit System Inspiration
一、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历程
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追溯到从19世纪4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而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先后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需求下的萌芽发展阶段(1841-1935年)。这一阶段正处于美国资本市场发展初期,大量工业债券吸引了众多美国国内和欧洲各国的投资者,由此产生了对企业和债券征信的市场需求。1841年邓白氏公司成立,首开企业、债券征信先河。随后,普尔公司于1860年、穆迪公司于1890年、标准公司于1920年、菲奇公司于1924年先后加盟征信行列,美国的征信制度开始萌芽。此外,19世纪中叶开始,消费信用也悄然兴起,消费者信用征信机构也应运而生。
第二阶段:政策引导下的快速发展阶段(1936-1968年)。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美国资本市场,在这期间美国发行的债券有30%不能如期偿还债务,但经评级机构评定为高级别的债券却很少违约。这让投资者和政府确信,信用评级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保护。此后,政府开始利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并以评级结果作为投资的准则。1931年,为控制银行的信用风险,美国货币审计署(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明确规定,如果银行持有的债券按照面值入账,则该债券必须经过至少一家评级机构评级,且公开评级不得低于BBB,否则应按照市场价值进行减值,因此导致的账面损失50%冲减银行的资本。1936年,货币审计署和美联储进一步规定,禁止银行持有BBB级别以下的债券,且银行持有的所有债券必须经过至少两家评级机构的公开评级。而1933年美国颁布的《证券法》明确规定禁止证券承销公司(主要是投资银行)对有价证券进行评级,评级机构的地位更加突出。随后美国全国保险协会在制订保险公司投资合格证券标准时,也采用了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这些投资准则的确定促使美国征信机构不断涌现。在这一时期,美国零售服务信用迅速发展。大量的商家企业纷纷推出零售服务信用,一些大型商家企业通过组建各种类型的金融公司,向居民提供消费信贷,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各种类型的公司卡、商店卡、银行卡、车队卡、旅游卡、国际卡也纷纷出笼,消费信用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信用卡开始风靡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征信业的发展。
第三阶段:法律规范下的成熟发展阶段(1969年至今)。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社会各有关方面强烈要求国会适时出台信用管理相关法律,美国开始制订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1970年《公平信用报告法》的出台标志着美国信用服务业开始进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随着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信用服务机构不断兼并重组,资本加速集聚,美国信用服务业也不断成熟发展。
二、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
1、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在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有17部,涉及信用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和使用等各个环节。其中比较重要的法律法规有:《公平信用报告法》、《消费
者信用保护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诚实借贷法》和《公平结账法》等。
在美国,约有五分之三的信用法律法规集中于个人信用服务体系,主要目的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由美国政府的联邦交易委员会负责主要执法和权威解释,另外五分之二属于规范金融机构向市场投放信用信息的法律,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负责主要执法和权威解释,美国对于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则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法规。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美国信用法律法规中最为核心的是《公平信用报告法》,该法案同时规范了消费者信用报告征信机构和消费者信用报告的使用者,这两方面的主体都要遵守该法的有关规定,通过这些规定,直接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从内容上来看,《公平信用报告法》主要规范个人信用报告行为,保护信息不对称的弱势方(消费者),它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受信机会、保护个人隐私权,消费者资信服务机构和与此相关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房产商、商账追收行业都受到了直接和明确的法律约束。《诚实租借法》和《公平信用结账法》的核心内容也是保护消费者,规范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授信业务,要求授信机构必须明白无误地公开信用交易条款。《平等信用机会法》保障消费者获得平等的信用机会,要求授信机构在对信用申请人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授信,不得因性别、种族、婚姻状态、宗教信仰和年龄等因素而作出歧视性的授信决定。
在美国,法律对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没有特别的限制,一般投资者具备相应信用状况,达到法定注册资本额即可申请设立,但对信用服务行业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和约束。如《公平信用报告法》规范了消费者信用调查机构和消费者信用报告的使用者、消费者个人对信用调查报告的权利以及个人征信机构对于报告的制作、传播以及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内容;《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对于向消费者个人进行催账的专业商帐追收公司的行为做出了规范。
2、成熟的市场主体
(1)信用产品的生产者——信用服务机构
大致可分三类:①从事个人信用信息服务的信用服务机构。目前美国有3家大的征信机构(也称为消费信用局),即Trans Union、Equifax和Experian。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