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54 KB
- 文档页数:3
《夜归鹿门山歌》学习资料《夜归鹿门山歌》学习资料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争论、实践等途径获得学问和技能的过程。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夜归鹿门山歌》学习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孟浩然〔唐代〕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吵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似乎突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夜归鹿门山歌》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特别吵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潇洒超俗的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最终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落,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四周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吵闹,首句表现的是宁静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亮而猛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其次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呈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掩盖,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沉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坎坷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一、《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翻译: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赏析: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
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特意在鹿门山开辟一处住所。
他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这首诗题名“夜归鹿门”,虽然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途经沔水口时可以望见渔梁渡头。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态。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赏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
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一片喧闹之声。
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诗句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
这首诗歌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
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
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
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蕴含深意。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和赏析【原文】《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韵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评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赏析转化】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
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夜归鹿门山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鉴赏】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夜归鹿门歌原文赏析及简析
夜归鹿门歌原文赏析及简析
古诗《夜归鹿门歌》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作品赏析
【注释】:
渔梁:地名,在河北省襄阳东。
鹿门:诗人当时所居的襄阳鹿门山。
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简析】:
先写渡口的喧闹,再写居所只有自己独来独去的幽静。
因为东汉时的著名隐士庞德公也曾在这里住过,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为一体,浑然成篇。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
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
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
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
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译文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赏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写鹿门的诗《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一、衍生注释:1. “渔梁”:指鱼梁洲,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 “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曾隐居鹿门山。
3. “幽人”:隐居之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的画面。
白天的喧嚣与夜晚鹿门山的寂寥形成鲜明对比。
开头写山寺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头人们争着渡河的喧闹场景,好一幅人间烟火图。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说自己也乘舟归向鹿门山。
到了鹿门山,月光下烟雾缭绕的树木像是被打开了一样,忽然就到了庞德公的隐居之处。
最后那岩扉松径的寂寥,只有诗人自己在其中来来去去,一种超凡脱俗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就好像我们在热闹的集市中穿梭,然后突然走进了一片宁静的森林,那种反差让人震撼。
三、作者介绍: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一生未曾入仕,隐居在襄阳附近。
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诗风清淡自然,与王维并称“王孟”。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探寻一处古村落。
白天的时候,那村子里游客很多,孩子们在嬉闹,村民们在摆摊卖特产,热闹非凡,就像诗中的“渔梁渡头争渡喧”。
傍晚时分,游客们逐渐散去,我独自走向村子后面的小山。
月光洒下,周围安静极了,只有我自己的脚步声。
这时候我突然就理解了孟浩然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那种感觉,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在幽径中独自往来的人。
《登鹿门山怀古》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一、衍生注释:1. “江岘”:江边的小山。
2. “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3. “芝术”:灵芝和白术等药材。
唐诗鉴赏(夜归鹿门山歌)七言古诗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3.岩扉:石洞的门。
4.幽人:幽居之人,指隐士,这里指作者自己。
【赏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生活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诗用纯白描手法,写江村晚景,历历如在目前。
胡应麟《诗薮》评论说: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
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
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此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目夜归鹿门。
整体开篇二句写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夜归鹿门山歌译文《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一二句写渔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诗笔法顺畅,语调平和,语言质朴,结构自然,笔墨省净,点染疏豁,情感真挚。
一、作品原文夜归鹿门山歌⑴山寺钟鸣昼已昏⑵,渔梁渡头争渡喧⑶。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⑷。
鹿门月照开烟树⑸,忽到庞公栖隐处⑹。
岩扉松径长寂寥⑺,惟有幽人自来去⑻。
二、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⑵钟鸣:一作“鸣钟”[9-10]。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余:我。
⑸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三、白话译文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诗词赏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诗词赏析【作品简介】《夜归鹿门山歌》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
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
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
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中英对照翻译】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RETURNING AT NIGHT TO LUMEN MOUNTAINMeng HaoranA bell in the mountain-temple sounds the coming of night.I hear people at the fishing-town stumble aboard the ferry,While others follow the sand-bank to their homes along the river....I also take a boat and am bound for Lumen Mountain --And soon the Lumen moonlight is piercing misty trees.I have come, before I know it, upon an ancient hermitage,The thatch door, the piney path, the solitude, the quiet,Where a hermit lives and moves, never needing a companion.。
唐诗夜归鹿门山歌赏析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作品赏析】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四周,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
汉代闻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今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始终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特意在鹿门山开拓一处住宅。
他间或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这首诗题名“夜归鹿门”,虽然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途经沔水口时可以望见渔梁渡头。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吵闹。
这悠闲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偏僻和世俗的吵闹,两相对比,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深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得意的心态。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非常奇妙,诗人沉醉了。
突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溶化,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由于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与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孤独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夜归鹿门山歌夜原文及赏析夜归鹿门山歌 / 夜原文及赏析夜归鹿门山歌夜孟浩然〔唐代〕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黄昏时喧寺的钟声在喧谷中回响,渔梁岸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喧在月光映照下喧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喧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注释:鹿门:喧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喧。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喧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喧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洒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出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出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庞鹿门山出情景,表现出尽逸出情趣和意境。
最后两句写庞公尽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出尽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写诗人傍晚江行出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出古寺传来了报时出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出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出喧闹,首句表现出是安宁静谧出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出比照,这是远离人寰出禅境与喧杂纷扰出尘世出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出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出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出尽逸志趣和不慕荣利出淡泊情怀。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鉴赏】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
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
特意在鹿门山开辟一处住所。
他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这首诗题名“夜归鹿门”,虽然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途经沔水口时可以望见渔梁渡头。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态。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与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