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 格式:docx
- 大小:27.94 KB
- 文档页数:2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延续至今。
我们知道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势在必然。语文教
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
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好这一传承的载体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具体实践,谈谈
我的一点思考。
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层面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
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新课
改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选更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道德的体验与学
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新教材就选编了以前未进入过教材的如林
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莫怀戚的《散步》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能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历史哲学文化。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历史
的积淀很厚重。这些文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既有积极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又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
格气质,还有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深刻剖析、对不同时代的理性批判,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
座开采不尽的历史文化的宝库。
3.民俗乡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周作人、沈从文、冯骥才、莫言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这些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风
俗习惯、风物民情,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从作者熟悉的时代风俗入手,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
郁的地域色彩。如鲁迅小说《社戏》、《故乡》中的社戏、省亲、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科举考试、茴香豆、酒店里的曲尺柜台,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腰鼓等,真是中国传统
民俗的大百科全书。这些文章,能够把学生从现代生活拉回到对传统风俗人情的关注,品味
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内涵。
二、如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
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
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
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
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古往今来,大
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
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受到祖
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我们要立足
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教材所蕴涵的传
统美德、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
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继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2.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留出时间来诵读经典美文。
可开设阅读课,利用晚读前20分钟时间开展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发给文言版本或白话版本的书籍,扩大阅读面。上午、下午课前10分钟预备时间,可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传统经典的诵读。①在初一年级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家诗》等内容。②在初二年级进行《四书》、《五经》选读。③初三年级“经、史、子、集”泛读。
④开设校园“百家讲坛”,让优秀学生上台讲解国学经典,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可促使学生主动地感知事物,并使注意力持久、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记忆牢固、意志坚强、情绪高涨。总之,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有生气、有成效。
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如果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这样就十分自然地进行了一次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再如可以拓展学习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等优秀的文章或诗歌,多角度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