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白话诗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丁启阵胡适发表在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的《两只蝴蝶》(原题《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被许多文学史家、诗论家、诗人尊奉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尊奉人数是如许之众多,以至于“第一首白话诗”云云俨然成为一条妇孺皆知、颠扑不破的文学常识。
其实,这“第一首白话诗”的桂冠,不过是国人好夸诞习性的一个例子。
因为,只要稍微动用一下我们自己的脑子,不人云亦云,很容易看出其中的漏洞:首先,如果说“白话”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话,那么,它自古就有,既非始于民国,亦非始于“五四”。
自然,用白话写作诗歌,也不始于民国,不始于“五四”。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大序》)。
咏歌就是做诗。
自从人类有强烈的感情需要表达,需要宣泄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诗歌。
中国人不可能等到民国,等到“五四”,等到1916年8月23日(胡适先生做《两只蝴蝶》的那一天),才有“嗟叹之不足”的感情需要表达,需要宣泄。
中国诗歌的历史,少说也有三四千年了。
其次,如果说“白话”是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形式,那么,白话也并非一夜之间突然从石缝里蹦出来的东西,它至少可以追溯到元明清,追溯到唐宋。
从语言上讲,明清的小说民歌,元朝的散曲小令,唐宋的宝卷陶真,都得算是白话。
这其中,有许多句子,无论是语法,还是词汇,跟今天的普通话都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说,唐初有个名叫王梵志的诗人(比李白杜甫还要早一些),专门用白话写诗,人称“白话诗人”。
他的诗,“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谁能说,它们不是白话诗呢?再者,胡适先生自己的《白话文学史》,也把中国白话诗追溯到了汉朝的民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果将“白话”作最狭义的理解,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下令推广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那么,胡适的年代,它尚未定型。
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学者。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诗集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胡适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1920年,他出版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之所以命名为《尝试集》,是因为他相信“自古成功在尝试”。
他在《尝试篇》中,对尝试的意义和价值做了独特的阐释:“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莫想小试便成功,哪有这样容易事!有时试到千百回,始知前功尽抛弃。
即使如此已无愧,即此失败便足记。
告人此路不通行,可使脚力莫浪费。
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
做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
作“尝试歌”颂吾师,愿大家都来尝试!《尝试集》一共三编并附《去国集》。
一编尚未脱胎于旧体诗,二三编则属自由诗体的大胆革新。
《尝试集》集初版于民-国十二年(1920)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共出十四版,直到抗战事起无再版。
从第二版到第四版,曾有增删。
此拍品即为其中第二编第二版稿本,包括目录及自序一则,共录《一念》、《鸽子》、《人力车夫》、《十二月五夜月》、《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孔叶》、《新婚杂诗五首》、《戏孟和》、《四月二十五夜》、《看花》、《你莫忘记》、《如梦令》、《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关不住了》十四首白话诗及《老洛伯AuldRobinGray》、《希望》两首英文译诗并附原文铅印三张。
第一部个人白话新诗集
1920年3月胡适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白话诗的创作。
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
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于1920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首次出版,开创了新文学运动之风气,被誉为胡适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
该书问世后,引发了文学界和理论界的广泛争论,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尝试集》共出版了十四版,直至抗战爆发后无再版。
《尝试集》系诗集,胡适作。
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
1920年出版。
共三编。
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胡适无疑是第一位白话诗人。
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黄杲炘:从胡适的⽩话译诗《关不住了》说起(代前⾔)《关不住了》是胡适《尝试集》中的第⼆⾸⽩话译诗,翻译时间在《⽼洛伯》之后⼀年的1919年2⽉26⽇。
胡适很看重这⾸译诗,在“再版⾃序”中说,这是他“‘新诗’成⽴的纪元”。
下⾯就从这译诗说起。
⼀《关不住了》的原作与译⽂该诗原作为美国⼥诗⼈Sara Teasdale(1884—1933)的Over the Roofs。
该诗原作与胡适的译⽂如下:I said, ‘I have shut my heart, 我说“我把⼼收起,As one shuts an open door, 像⼈家把门关了,That Love may starve therein 叫爱情⽣⽣的饿死,And trouble me no more.’ 也许不再和我为难了。
”But over the roofs there came 但是五⽉的湿风,The wet new wind of May, 时时从屋顶上吹来;And a tune blew up from the curb 还有那街⼼的琴调Where the street-pianos play. ⼀阵阵的飞来。
My room was white with the sun ⼀屋⾥都是太阳光,And Love cried out in me, 这时候爱情有点醉了,‘I am strong, I will break your heart 他说,“我是关不住的,Unless you set me free.’ 我要把你的⼼打碎了。
”胡适说他“做诗以来,经过了⼗⼏年‘冥⾏索涂’的苦况;⼜因旧⽂学的习惯太深,故不容易打破旧诗词的圈套;最近这两三年,玩过了多少种的⾳节试验,⽅才渐渐有点近乎⾃然的趋势。
如《关不住了》第三段。
”显然,胡适对这⾸译诗,特别对第三段较为满意。
按我理解,他所说“近乎⾃然的趋势”,是指诗句接近⼝语,已较⾃然⽽不受诗词影响。
第一部现代白话诗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学者。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诗集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胡适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1920年,他出版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之所以命名为《尝试集》,是因为他相信“自古成功在尝试”。
他在《尝试篇》中,对尝试的意义和价值做了独特的阐释:“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莫想小试便成功,哪有这样容易事!有时试到千百回,始知前功尽抛弃。
即使如此已无愧,即此失败便足记。
告人此路不通行,可使脚力莫浪费。
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
做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
作“尝试歌”颂吾师,愿大家都来尝试!《尝试集》一共三编并附《去国集》。
一编尚未脱胎于旧体诗,二三编则属自由诗体的大胆革新。
《尝试集》集初版于民-国十二年(1920)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共出十四版,直到抗战事起无再版。
从第二版到第四版,曾有增删。
此拍品即为其中第二编第二版稿本,包括目录及自序一则,共录《一念》、《鸽子》、《人力车夫》、《十二月五夜月》、《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孔叶》、《新婚杂诗五首》、《戏孟和》、《四月二十五夜》、《看花》、《你莫忘记》、《如梦令》、《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关不住了》十四首白话诗及《老洛伯AuldRobinGray》、《希望》两首英文译诗并附原文铅印三张。
老鸦胡适对诗的理解和认识
胡适的《老鸦》是一首具有象征意义的咏鸟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以老鸦自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和对坚持自我、不畏艰难的决心。
首先,胡适在《老鸦》中的表现手法具有创新性。
他完全废除了旧体诗的格律,以自由化的方式进行创作,使诗歌更接近口语化,更易于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新的诗歌形式代表了中国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并在当时被称为“胡适体”。
其次,胡适在《老鸦》中通过具体的形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追求自由的坚强意志。
老鸦的形象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诗人自己,也代表了当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心声。
诗中的老鸦虽然面临着“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和“天寒风紧,无枝可栖”等困境,但它仍然坚持自己的本性,不计较别人的嫌恶,坚持自由自在的飞翔,不因劳苦和饥寒而改变。
同时,老鸦也表达了不会为了讨好他人而去违背自己的意愿,不会像鸽子或画眉那样为了黄米而丧失自由。
最后,胡适的《老鸦》具有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在当时封建旧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面临着严峻的斗争环境。
胡适以老鸦自比,表达了他坚定地反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传统的立场和态度。
同时,这首诗也呼吁人们要勇于坚持自我、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思想,以自由意志和责任感去面对社会的挑战和责任。
总之,胡适的《老鸦》不仅是中国早期白话新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胡适个人思想和精神的写照。
这首诗以老鸦的形象和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和对坚持自我、不畏艰难的决心,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勇于面对社会的挑战和责任。
胡适的诗歌
胡适(1891-1962)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尝试集》(1920)和《胡适诗存》(1989)等作品中。
他的诗歌既继承了古典诗词的韵律,又大胆尝试了白话诗的创作方式,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创者之一。
胡适的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例如他的《蝴蝶》就是一首广受赞誉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独自在空中飞翔的黄蝴蝶的描绘,表达了他远离家乡、孤身一人在国外求学的孤独苦闷之情。
此外,胡适还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的第一首白话诗《白话诗八首》,这被视为中国白话诗甚至白话文学的起点。
另一首值得一提的诗是《希望》,这首诗后来被台湾的陈贤德和张弼二人修改并配上曲子,改名为《兰花草》,从而在华语地区广为传唱。
胡适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语言自然朴素,口语化,尽管留有旧诗的痕迹,但总体上已不用典、对仗与平仄之类,读来明白如话,新鲜活泼。
他的诗歌创新精神和深远影响力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20年代的诗歌第一节.初期白话新诗(一)胡适的历史功绩新诗实践和理论建构:《希望》1.胡适《谈新诗》“以文入诗”,“作诗如作文”《一颗星儿》2、胡适的新诗实践⏹《尝试集》⏹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蝴蝶》3、体裁特点(1)以白话入诗。
(2)句式不限长短。
(3)声调不拘平仄。
(4)用韵自由。
4、《尝》中诗歌的内容(1)反封建——《礼》、《威权》(2)反军阀——《你莫忘记》(3)倡自由——《鸽子》、《老鸦》(4)尚进取——《上山》(5)人道精神——《人力车夫》《鸽子》、《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5、《尝》的文学史意义(1)展示了白话新诗从传统中蜕变和新生的艰难历程。
(2)既提供了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也表达了相应的诗歌观念。
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说理性强,缺乏诗情和想象力,诗味不足。
(二)早期新诗运动1、刘半农,江苏江阴人。
⏹《相隔一层纸》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现象⏹《学徒苦》反映学徒难言的辛酸《教我如何不想他》2、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
诗集《旧梦》最好的诗作是歌谣体的白话诗《卖布谣》:歌谣形式,浅显通俗。
《是谁把?》3、俞平伯(1900—1990)⏹《冬夜》⏹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最能反映早期新诗的“过渡”性4、康白情(1896——1958)⏹新潮社成员,四川安岳人。
⏹自由吐出心里的东西,我不是诗人。
——康白情⏹《草儿》集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在大自然中发现了新诗的材料。
⏹1921年1月,中国新诗社创办《诗》月刊,为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
(三)早期新诗的特点1、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第二节、小诗创作与“湖畔诗人”(一)小诗创作小诗的特点1、作家们广泛地思索着关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个性等时代性的命题,引发了诸种“零碎的思想”。
至美的口语化诗作——胡适《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语言赏析邱贵芹【摘要】胡适的白话诗,尤其是<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自出世以来,就争议颇多,毁誉参半.但胡适诗作的语言却颇具特色,其明显特征主要呈现为:语句凝炼,寓意丰富;情景交融,跳跃性强;缘情言志,节奏鲜明;口语入诗,散文特色.【期刊名称】《邢台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5)002【总页数】2页(P60-61)【关键词】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语言;特色【作者】邱贵芹【作者单位】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胡适的白话诗,尤其是《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自问世以来,就争议颇多,毁誉参半。
有人说《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是大白话,至多是胡适真情实感的记录,既无新奇的立意,亦无独特的构思,甚至毫无诗意可言。
究其原因,无非是胡诗口语入诗,散文化倾向明显,也正是因为此,才形成了胡诗独特的语言特色,那就是口语入诗,散文化倾向明显。
然而《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之所以称之为诗,还不仅仅体现在韵律、节奏上,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诗的语言的凝炼、跳跃。
综胡适《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的语言特色,我们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语句凝炼,寓意丰富;情景交融,跳跃性强;缘情言志,节奏鲜明;口语入诗,散文特色。
凝炼,无疑是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而诗的语言的凝炼则堪称诗之至境。
尽管胡适的《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散文化倾向明显,但其语言也不失凝炼含蓄之特色。
诗作短短五句,56个字,却包容了丰富的内蕴。
这里既有景的描绘,又有情的表达;既有对三溪路上大雪里红叶的喜悦,又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欣喜。
诗人用极凝炼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形色兼备、情境兼容的立体画:白茫茫的雪后山路,人迹寥寥,崎曲幽静的山路旁突然现出一片红叶,怎能不让人珍稀,让人喜欢?又怎能不让人产生踏雪摘下来珍藏的冲动?此情此景,对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诗人而言,产生创作的冲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尝试集》选读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初一·读写强化版)》2010年第12期【经典一览】希望□胡适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鸽子□胡适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选自《尝试集》)【阅读手记】《尝试集》是胡适的一本著名诗集,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当歌迷们跟着齐豫唱这首《兰花草》时,可能想不到它的原词作者会是现代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胡适。
胡适写下这首原题为“希望”的诗,是在1921年。
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兰花草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希望》可能流传最广。
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读来朗朗上口。
但每次哼起这首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匆而执著的身影。
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地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我想,正因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花的兰花草,才触景生情,萌发诗兴。
给诗取名为“希望”,也许是诗人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之意吧。
诗人从山中带来兰花草,希望它能在人间开花散发幽香,可是开花的季节过去了,兰花草却连苞也没有一个。
诗人没能在当年看到兰花盛开,但在来年的春风中又看到了新的希望;诗人未能实现他的理想,但在未来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中国人喜爱托兰花以述志,胡适的《希望》也顺承了这个传统,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他的文字清远而不乏意境,质朴而不坠浅俗;其精神内涵是心忧却不心伤,失落却不失望。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出版1920年.胡适提倡白话文学,反对者认为白话写诗不行,他以白话写诗作为试验以证明自己的理论主张,故取名《尝试集》.他是中国写作和发表白话新诗的第一人,《尝试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和意义.《尝试集》的思想,就其大部分作品的基本倾向而言,是和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精神一致的:反对封建专制,否定封建礼教、向往民主自由,歌颂民主革命,针砭时政,揭露军阀,表达个性解放要求,表现爱国主义感情,赞美积极进取精神,鼓吹劳工神圣思想.《尝试集》在艺术形式表现上的特点是: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较多地运用托物寄兴手法;意境平实、冲淡.《尝试集》一共三编并附《去国集》。
一编尚未脱胎于旧体诗,二三编则属自由诗体的大胆革新。
胡适首倡白话文学,并努力进行试验,这本诗集是其1916年以来白话诗尝试成果之汇集。
进入《尝试集》的阅读,有人也许会惊异于它的文学性的匾乏。
是的,《尝试集》作为第一部现代白话诗集,就像所有开拓性的文本—样,是将鲜明的刨新性和局限性融于一体的。
《尝试集》仅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的确不能算是一部经典的诗集。
但是,换一个角度,即文学史的意义上看,它又是进入现代文学不可不谈的一部“经典”。
1920年9月15日,自由体的白话诗的作者已开始出现并增多。
胡适在《尝试集·再版自序》中也在想这个问题:“究竟这本小册子有没有再版的需要?”到了1922年3月,白话自由体新诗取得了更大的成绩:郭沫若的著名诗集《女神》已经出版,冰心诗也已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连载,一大批的青年诗人出现,他们的诗已经完全摆脱了旧体诗词的束缚,成为真正的自由体白话诗。
这里还要引用胡适自己的定位,他自己以为这两本小册子有两点价值:一是“含有点历史的兴趣”;二是“七几十首诗代表二三十种音节上的试验,也许可以供新诗人的参考”。
他所说的“历史的兴趣”是指诗集中“从第一编《尝试篇》《赠朱经农》《中秋》等诗变到第二编的《威权》《应该》《关不住了》《乐观》《上山》等诗;从那些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这一个过渡时期在我的诗里最容易看得出。
第五章初期白话诗胡适《尝试集》1920;郭沫若《女神》1921;湖畔诗人《湖畔》1922;汪静之《蕙的风》1922;湖畔诗人《春的歌集》1923;冰心《繁星》《春水》1923;宗白华《流云小诗》1923;冯至《昨日之歌》1925 一、白话诗运动(一)“五四”新诗运动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是新诗的先声。
1.新诗的主张:胡适在《论新诗》中明确提出新诗的主张:“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作,就怎么作。
”后又将其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作诗如作文”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二”是以白话写诗,以白话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在某种意义上,“五四”新诗运动是从宋诗对唐诗的变革里,取得自身的变革与创造的历史依据与启示的。
“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背后,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2.诗的经验主义新诗运动中,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论点的核心是要求新诗必须“言之有物”,即强调“有我”与“有人”,前者强调创作中知识分子的自我(作者的主体性情与见解),后者则强调新诗要强化与普通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
虽然遭到诗词界传统势力的抵制和反对,但是新诗仍然站住了脚跟,在经历了近三年时间的新诗讨论阶段,至1920年白话新诗已经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赢得了相当的青年读者。
(二)胡适胡适:在文学史上的主要功绩,是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在白话诗、话剧等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改革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八事”。
他率先发表《白话诗八首》。
《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
独幕剧《终身大事》是现代第一部创作话剧。
胡适是“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大胆尝试者。
1920年他出版了《尝试集》。
作为新诗的尝试,《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新旧参半,亦文亦白,《尝试集》里“真白话的新诗”不过几首,显示出一种新诗试验的性质。
【白话诗录】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唐代白话诗:1.史思明——《咏樱桃》:樱桃一篮子,半赤一半黄。
一半寄怀王,一半寄周贽。
2.张打油——《雪》:(1)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笼。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坟似白馒头,井似黑窟窿。
(2)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明代白话诗:1.纪晓岚——祝寿诗:太老夫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儿偏惯去为贼,偷来幡桃敬母亲。
无名氏——祝寿诗: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夜祝陶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清代白话诗乾隆: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新嫁娘: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民国白话诗:1.张宗昌:①《游蓬莱阁》:好个蓬莱阁,他妈真不错。
神仙能到的,俺也坐一坐。
靠窗摆下酒,对海唱高歌。
来来猜几拳,舅子怕喝多!②《下雪》: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啊筛石灰。
③《趵突泉》:趵突泉,泉趵突,三股水,光咕嘟,咕嘟咕嘟光咕嘟!2.冯玉祥:老冯住徐州,大树绿油油。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3.胡适——《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又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4.鲁迅——《南京民谣》: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5.袁水拍——《咏国民党纸币》: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
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
➹新中国白话诗:1.《干部下乡》:下乡背干粮,干活光脊梁。
早上挑满缸,晚睡硬板床。
2.陈毅《咏原子弹》: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
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
3.许世友《莫猖狂》: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落三起理应当。
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还他三百枪。
4.夏衍《整人》:闻道人须整,而今尽整人。
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
整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
试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
胡适的白话诗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鼓吹白话文学的“八不主义”:一不言之无物,二不摹仿古文法,三不讲求(拘泥)文法,四不作无病呻吟,五不用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俚语。
他以创作许多白话诗歌实践着自己的文学主张。
1916金年8月23日胡适写了首诗叫《朋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1917年2月号《新青年》杂志上,诗题改为《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
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
所以后来胡适干脆把他的白话新诗集命名为《尝试集》。
胡适是一位著名的文字学家,他写过一首关于文字方面的白话打油诗:“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
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
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金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见《胡适文存》第一卷)这样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地介绍古今文字知识,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确实妙趣横生。
胡适还写过政治白话诗。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后,蒋介石和汪精卫联名邀请全国各界名流学者到江西庐山开谈话会。
7月11日谈话会上,蒋、汪发言后,胡适慷慨激昂,发表了一通抗日救国演讲。
在座的胡健中听后,即席赋诗一首:“溽暑匡庐盛会开,八方名士溯江来。
吾家博士真豪健,慷慨陈辞又一回!”
言语中颇含戏谑之意。
胡适也随手写了一首白话打油诗回赠:“哪有猫儿不叫春?
哪有蝉儿不鸣夏?哪有蛤蟆不夜鸣?哪有先生不说话?”四句反问,信手拈来,类比生动,饶有风趣。
据说后来《中央日报》登出这首诗,蒋介石看了,也忍俊不禁。
看
来胡适也不无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