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青春岁月扩展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鲁人版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蚜
- 格式:doc
- 大小:333.00 KB
- 文档页数:9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PPT:“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门径:叙事方式路:《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小说解读这里的“门”可以理解为“门径”即做事的途径、方法、窍门,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一个“门径:叙事的方式”,探寻走向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条小说的解读之路。
环节二:文本解读(一)叙事的独特性学案作业讨论:你觉得本文与以前学过或读过的小说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请具体举例)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余华小说的特点并适时引入先锋文学的常识及余华文学创作中的各种理念。
开放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是开放的解答。
⏹①小说情节的“荒诞”色彩⏹②小说语言的独特新奇⏹③人物形象的弱化生:文本不按常理出牌,不仅叙事次序前后颠倒,而且故事的内容也似乎漫无头绪。
生:抢劫者从抢劫中获得快乐,这就是狗咬人的新闻。
但被抢者也从中获得了快感,这不就是人咬狗的新闻吗?施暴者的快乐是一种社会常态,受施者的快乐不能不引起人的思考。
被损害者对孩子,也就是想着竭力帮助自己的人,不但没有感谢,反而加以侵害,并从中感到快乐,这就是成人世界的生存规律,也就是对孩童世界的规律的颠覆。
这两种心理看起来是一种荒谬,实际上是把人性用了特殊的放大镜加以放大而已。
生:虽然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是残酷的,人性是邪恶的,但被抢劫者、被损害者即就是遍体鳞伤,鼻子挂在脸上,心灵并没有被剥夺,心灵在痛苦中挣扎,在痛苦中觉醒。
PPT: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举例1: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当然最好是香蕉。
我想他的驾驶室里应该也有,那么我一坐进去就可以拿起来吃了。
这里的“我”的想法看起来很荒诞,然而这种想法却又是现实中一个少年很合情合理的心理。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真实地再现了少年单纯的心情,他们总是往好的方面去想,“我”打量世界的眼光很纯净。
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前预习区自主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柏.油( ) ②绰.号( ) ③刹.车( ) ④沮.丧( ) ⑤抛锚.( ) ⑥撬.石头( ) ⑦豁.出去( ) ⑧贩.运( ) 2.辨形组词①⎩⎪⎨⎪⎧ 嘻 嬉 ②⎩⎪⎨⎪⎧ 膨 澎 ③⎩⎪⎨⎪⎧ 塌 遢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抛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浩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目瞪口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沮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近义词辨析(1)几乎·简直辨析:“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将近于无。
“简直”语气比“几乎”强,带有夸张,强调相差极微小或几乎相同,非常接近。
例句:他________把一生的时光都用在了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方面。
这________让人难以置信。
(2)捉摸·琢磨辨析:“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
“琢磨(zhuó mó)”指雕刻和打磨玉石,引申为加工而使之精美。
而“琢磨 (zuó mo)”指反复思考,考虑。
例句:①张师傅技艺高超,能够将普通的树根______成精美的艺术品,令人叫绝。
②这件事该怎么办,你还得好好________一番。
③他的脾气很怪,时而高兴,时而生气,时而喜,时而悲,真让人难以________。
预习思考1.这篇小说反映的是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着口头讲述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
《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余华和先锋文学二、能力目标:初步养成从语言和手法作用鉴赏新潮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懂得走上社会的艰难,并坚信前面的路越走越宽。
【知识链接】一.先锋小说:先锋小说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
它主要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直到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
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二.简介作者: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
曾就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个短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
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韩等文在国外出版。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
第一单元青春岁月内容概述学习指导本单元包括《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两篇必读文本和《十八岁出门远行》一篇扩展阅读文本。
生命是一个奇迹,青春则是这个奇迹中最为绚烂的色彩。
青春是本单元文本彰显的共同主题。
本单元所选文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倾诉内心的苦闷,思索自我的价值,叩问人生的真谛,为我们展示了缤纷多姿的现实人生,引领我们去探寻青春的奥秘。
把握小说的主题,要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鉴赏人物形象要抓住三点:一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形貌神态,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二是通过人物生活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三是掌握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此外,学习中还要注意体会小说独具特色的语言。
1 家(节选)[内容简介]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族的统治者。
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有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
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表妹梅相爱,但却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安排娶了瑞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善良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梅出嫁不久后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高老太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在家中。
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高老太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
高老太爷要将鸣凤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为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克安也不务正业,高老太爷在一系列打击下一病身亡。
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瑞珏被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
扩展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本文通过描述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
它提醒读者: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同时也会有诸多收获。
[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篇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偶然事件》和长篇小说《在烟雨中呼喊》《活着》等,是近年十分活跃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余华的小说从其叙述风格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不同于传统故事小说。
另一类则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搅乱时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围,还原欲望骚动,表现心理变态以及意识混乱的种种奇异感觉。
但无论注重写实还是侧重还原感觉,余华都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他写不可知的预感,写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场面,写扭曲、乖戾、怪诞的人性……这一切再加上那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可以说,余华掀起了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的高潮。
[背景扫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在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思潮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马原、苏童、余华、北村等为代表的小说创作,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面貌出现,给文坛以全新的气象。
他们不再重视在小说中“写什么”,而是着力探索“怎么写”,于是我们看到这些作家五彩缤纷的叙述风格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表达。
现在一般把这股小说潮流称为先锋实验小说。
余华就是先锋实验小说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处女作,它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个作家而且是当代先锋作家正式登上了文坛,并初步确立了不可替代的余华风格和在当代文坛的地位。
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磅.秤/磅.礴仿佛./佛.手瓜刨.除/刨.根问底B.钥匙./汤匙.漩涡./涡.轮机调.节/调.虎离山C.驻扎./扎.实亲.事/亲.家母伎俩./仨瓜俩.枣D.果脯./胸脯.胳臂./长臂.猿倔强./强.颜欢笑解析:选D。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教案设计[备课思路]本文是一篇小说。
鉴赏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主题。
而《十八岁出门远行》又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特别是小说情节的设置,极其不合常情,具有强烈的荒诞性。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应以情节为阅读的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悖于常情,却又合乎常理的情节的解读,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旨。
此外,本文新奇独特的语言,也需要在阅读中仔细地体味。
[教学目标]一、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三、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四、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一、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型]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步骤]课前预习师生分头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余华及其创作特点。
可以阅读余华的其他作品以及对其作品的相关评价。
课上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过独自一人出门远行的想法吗?是的,青春年少的我们总会有如此的冲动,我们厌倦了周围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与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发挥自我,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
那么,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会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十八岁出门远行》将给我们讲述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
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二、了解作者余华师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余华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概括。
应包括以下内容要点:余华,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教学目标:1、快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力量。
2、把握情节进展中的“我”的心理变化。
3、分析并明确“旅店”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4、总结对成长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旅店”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课型:老师引导,同学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师生共同沟通、探讨。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春年少的我们,总是激情涌动,厌倦四周熟识的人和事,渴望去一个生疏的地方,摆脱全部的约束与羁绊,在宽阔的天地中尽情展现自我。
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妙,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受了很多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正所谓“成长如蜕”。
今日我们学习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看一看文中给我们叙述怎样的一个成长故事。
二、了解余华(同学先介绍,后出示投影)余华,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头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
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试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揭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不挖掘外在的客观的世界,而着重开拓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它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描写那样直白与简洁,而是故事本身就布满象征意味。
这类小说被称为先锋试验小说。
三、了解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同学自愿阅读,要求声音要大,嘹亮,读出自己的感觉。
2、概括情节训练同学的概括力量,也学习压缩内容。
要求同学按情节概述。
3、理清情节结构要求同学找出关键的语句。
理出情节:走出家门不需旅店黄昏到来查找旅店搭乘汽车不想旅店汽车抛锚再找旅店遭劫之后找到旅店最终躺在破车中的自己想起刚出家门的情景。
【关键字】设计《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何敏【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2)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1)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全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3.德育渗透目标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提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2.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违背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找并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2.了解小说的情节与结构。
二、课堂教学(一)检查预习1.关于先锋派小说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
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派作家余华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
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
1977年高中毕业,曾从事牙医工作5年。
1983年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
曾入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学习。
1984年发表处女作《星星》。
他的作品怪诞、奇异,叙事方式别具一格。
2.小说的基本情节与结构(1)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广阔、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不会考虑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
“我”总会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把它们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感受先锋派小说的特点2.技能目标:培养探索陌生文本的能力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感悟生活,认识生活【设计理念】先锋小说的“先锋”体现在哪里?恐怕不能离开文本去架空讲解或者探讨。
当一个问题出现时,不妨想想先前的经验,所以比较是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找来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比对,更可以找到鲜活的生活体会和经验来比对,从而消除对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文本的恐惧感和本能的排斥。
教学的关键难点是:如何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因势利导。
【教学过程】导入:①针对高二学生:当我们面对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的事物时,你将会有怎样的反应?这节课,请同学们看一个文字材料,体验一下这种感觉,并请大家描述一下这种感觉。
②针对高三学生: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相信同学们对现代派文学都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
在中国,现代派文学也被称作“先锋派文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繁荣的,今天我们来读读作为先锋派文学代表的作品,也是作家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学实录】(片断)(事先布置阅读全文,课件为PowerPoint幻灯,总共两张:①小说标题和作者姓名;②余华照片和余华简介。
)师:昨天布置大家看一个文字材料《十八岁出门远行》,并体验一下初次阅读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描述一下。
生:看了莫名其妙。
师:请举一个例子。
生:为什么那个司机被抢了苹果却没有反应?(其他数位学生:一伙的)师:你同意一伙的说法吗?(又有学生:车也是偷的)车也是偷的?有没有道理?生:(齐答)有!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生:被抢了,司机还笑哈哈的。
师:找得很好!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哈哈大笑,找找看?生:“我”搭车的时候,提醒司机“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
”这时他笑嘻嘻的。
师:嗯,笑嘻嘻,也是同样的态度。
还有么?生:我觉得那个人很变态。
师:谁?生:司机。
师:这里我们可以把变态解释成“异于常人”,改变了正常的状态。
(生笑)凭据呢?生:“我”给他烟了师:司机有何反应?生:夹住我递过去的烟师:这又如何?“我”抱有何种逻辑?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师:但实际上呢?生:叫我“滚开”。
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文本导学 学习重点 1.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2.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绰.号(chuò) ②尽.管(jǐn ) ③抛锚.(máo) ④弧.度(hú) ⑤浩劫.(jié) ⑥撬.开(qiào) (2)多音字①柏⎩⎪⎨⎪⎧ 柏.油路(bǎi )柏.林(Bó) ②刹⎩⎪⎨⎪⎧ 急刹.车(shā)古刹.(chà) ③模⎩⎪⎨⎪⎧ 模.型(mó)模.样(mú) ④翘⎩⎪⎨⎪⎧翘.起(qiào )翘.首(qiáo ) 2.辨形组词(1)⎩⎪⎨⎪⎧ 拥(蜂拥而来)踊(踊跃)涌(风起云涌)(2)⎩⎪⎨⎪⎧ 锚(抛锚)瞄(瞄准)描(扫描) (3)⎩⎪⎨⎪⎧ 曼(轻歌曼舞)谩(谩骂)漫(漫不经心)(4)⎩⎪⎨⎪⎧ 睬(不理不睬)彩(大声喝彩)采(兴高采烈)3.理解词义(1)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3)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也说漫不经意。
(4)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4.选词填空(1)消失·消逝章子怡被传出恋情后,在博客中透露:“爱就像沙子堆砌的城堡,不去保护它,它就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渐渐消失。
”解析消失:表示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
消逝:包含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的意思,强调结果,多用于声音、时间等。
(2)以至·以致轰轰烈烈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经过了原定12天的会期和被迫的“延时”讨论,终于拉上了帷幕。
但会上各方争论、争执以至争吵,以致会议最终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根本不具法律约束力。
解析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也说“以至于”。
十八岁出门远行(语文版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如果我有一盏阿拉丁神灯,可以在你十八岁时满足你的一个愿望,你希望得到什么?……大家的要求五花八门,我相信当我们眺望成长时一定认为它们就是自己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同样走过十八岁的作家余华在回顾成长时他是怎么看的,是否会和我们有些相似呢?来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二、课文分析1.展示问题:在课前,大家曾经尝试着独立与作家沟通,提出了许多有意思有水平的问题,我简单的进行了一下归类:关于主题和内容的问题最多,甚至有些同学说自己根本读不懂,那我们就从这里入手。
《十八岁出门远行》并不是我们所见到的第一篇小说,那么以前我们对小说的阅读理解有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研究小说要注意:情节、人物和环境)2.梳理情节问:①文中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我”遭遇到了哪些事情?“我”持有什么态度?②这些态度你们能够理解吗?③我的问路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我为什么还对他们充满了欣赏?答:①初出家门的心情,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②符合自己第一次出门远行希望自己亲自闯一闯看一看的愿望。
③没有感觉到找不到旅馆会带来危害鉴赏:“柏油马路起伏不止……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可我一点也不累”问:为什么在第一次拦车没有成功时“我”很高兴而第二次被拒绝时我着急了?答:我没有料想到拦车不成功带来的危害,反而觉得很有意思无所谓,而第二次我感觉到了现实的严峻开始逼迫自己。
问:又是什么使原本高高兴兴走出家门的“我”转为了愤怒和悲伤?答:社会出乎意料的残酷:设想的美好与实际社会中存在的暴力、欺骗、背叛构成强烈反差。
看似出人意料来得十分突然,其实如果回顾“我”的全部遭遇,现实有没有提前的警告?答:问路、拦车都是生活对我的小提示,但是初出家门社会经验不足的我没有能够从人们对我的敷衍和冷漠中注意到现实社会潜在的危险,更没有能够开始总结人生的经验,所以与社会的提醒擦肩而过。
(每一次经历都是财富,要善于体味思考总结)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说中的“我”被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冲击得遍体鳞伤,你会怎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者怎样做?第一条出路:放弃远行回家第二条出路:从此改变对现实的态度第三条出路: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十八岁的“我”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从何而知)答:坚持,没有放弃我遍体鳞伤躲在一个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周围漆黑一片狂风呼啸,我怎么可能感到心窝是暖和的?答:“发现”我发现了旅店。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①梳理本文的表面情节,分析不合情理、荒诞的情节的象征意义从而把握小说主题。
②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会文本新奇独特的语言和典型形象。
③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提高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情节的荒诞性入手,把握文章意蕴。
难点:对情节与意象的怪诞和不可思议中蕴含的真实和深刻意蕴的解读。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与预习1.阅读课文两遍以上,了解主要情节内容和人物。
2.划出阅读有疑惑的地方,对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批注。
(二)情趣导入( 2分钟)课前播放歌曲,PPT投影部分歌词大家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名字叫《远走高飞》正如歌词所说,十七八岁的年纪,我们有了梦就去追,迎着风就能飞,我们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我们想俯瞰这世界有多美。
可是,当你走向它的时候,它真的是你理想中的样子吗?当理想的种子碰了现实的钉子,你还会保有那颗初心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看看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场特别的旅行,我们又会从中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三)阅读初体验同学们在昨天的预习中有什么收获吗?有疑惑吗?不妨将你的收获或疑惑和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学生的问题可能有以下这些:1、旅店”一词在小说中出现多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断重复要寻找“旅店”,这个“旅店”到底是什么含义?2、类似“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说中出现了好几次,结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和它们遥相呼应,这句话为什么不断出现?3、小说很多情节荒诞不合理,如为什么大家都不告诉他旅店在哪儿,而是让他走过去看;为什么我吼了司机,司机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为什么司机全不在乎苹果被抢走,却朝我哈哈大笑;为什么司机要抢走我的红色背包,写这些情节有什么作用?4、如何评价“司机”这个人物?5、小说的语言很别致,不同于一般常见的语言形式,什么意思?有何表达效果?6、本文的主题是什么?7、结尾部分有什么作用?8、我们也已十七八岁了,学习本文对我们有哪些启发意义?(四)把握情节1.梳理情节(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或肯定同学们的独特见解,或者表扬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看看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调动成长的亲身体验感悟,以我读“我”,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通过解读情节,揣摩文中“旅店”的象征意义,把握小说的主旨。
【学习过程】
自学指导:
通读课文一遍,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词和成语,梳理文章的情节,揣摩小说的创作意图,读完后,请用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积累运用”。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沮.丧翘.起扁担.引吭.高歌卸.下背.
包暖和.怙.恶不悛浑.身撬.去刹.
车物阜.民丰绰.号抛锚.蹲.着以儆.效尤
(二)填出成语空缺的字并抄写一遍
兴勃勃不经心兴高烈遍体伤脍人口委求全目口呆人才出心安得移默化
(三)阅读课文,选词填空
①这时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像蒸气似的在。
(升起升腾)
②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
(舒
服舒心)
③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
(心安理得理所当然)
④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可不一会连声音都没有了。
(消失消逝)二、概括情节内容
三、划分情节层次
明确:小说情节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
第二部分(从至):
第三部分(从至):
第四部分(从至结束):
四、再读小说,挖掘的主题
1.找出小说的“文眼”所在。
(即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的部分)
2.讨论:“旅店”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要求:归纳小说的主题。
五、学后反思。
1、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目录第1单元青春岁月l 家………………………………………………………………巴金 22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 10扩展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 32第2单元思想之光3 狂人日记…………………………………………………………鲁迅 404 命若琴弦…………………………………………………………史铁生 49扩展阅读班主任(刘心武) 70第3单元英雄世界5 红旗谱……………………………………………………………梁斌 846 红高梁……………………………………………………………莫言 94扩展阅读林海雪原(曲波) 106第4单元情感天地7 边城……………………………………………………………沈从文 1188 受戒……………………………………………………………汪曾祺 126扩展阅读将军族(陈映真) 145活动性学习专题色彩纷呈的中国现当代小说 (157)学习资源柔石小传(鲁迅) 160余华的《活着》(雷达) 161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读鲁迅的《阿Q正传》(王晓明) 162附:中国现当代小说课外阅读参考书目2、选修教材《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目录第一单元体味人性之美1 爱丁堡监狱(节选)•••••••••••••••••••司各特2 智利地震••••••••••••••••••••••••••克莱斯特巴黎圣母院(节选)••••••••••••••••••••••••雨果斯巴达克思(节选)••••••••••••••••••乔万尼奥里第二单元个人奋斗的咏叹调3 红与黑(节选)•••••••••••••••••••••斯丹达尔4 简•爱(节选)•••••••••••••••夏洛蒂•勃朗特名利场(节选)••••••••••••••••••••••••萨克雷高老头(节选)••••••••••••••••巴尔扎克第三单元直面惨淡人生5 包法利夫人(节选)•••••••••••••••••福楼拜6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艰难时世(节选)••••••••••••••••••••••狄更斯昆蒂诺与马尔科••••••••••••••••••••••罗维塔第四单元生命是美丽的7 热爱生命••••••••••••••••••••••罗维塔8 道连•葛雷的画像(节选)•••••••王尔德萌芽(节选)••••••••••••••••••••••左拉宝岛(节选)••••••••••••••••••••••史蒂文生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进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小说3、选修教材《比喻与创新思维》目录第1单元比喻的魅力一感受比喻:声音带着雨水,炮弹击中炮手 (2)阅读扩展比喻之花秦牧 (11)二比喻与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 (15)三相似关系与比喻的家族 (20)第2单元比喻之花盛开在思维和想像的土壤里一思维是比喻的影子 (28)阅读扩展科学家词穷了 K•C柯尔 (35)二比喻:激发我们的想像 (39)阅读扩展(一) 看事物不仅仅是转动眼球贝蒂•艾德华 (43)阅读扩展(二) 我们是怎样“看”的? R•L•格列高里……………44第3单元比喻:类比思维与创造一比喻中的创造 (49)二比喻与类比性思维 (52)阅读扩展创造过程W•I•B贝弗里奇…………………………………………………………55三比喻:科学的创造和文学的创造…………………………………59阅读扩展(一) 科学文本中的类比思维与比喻(集录) (63)阅读扩展(二) 文学中的比喻语言劳•坡林………………………67四在比喻中创造美、体验美………………………………………69阅读扩展比喻的鉴赏(集录) (74)五日常语言中的比喻与人的创造潜能 (78)第4单元比喻与创新能力同在一比喻:创新思维的结晶…………………………………………82二思维的灵活性——比喻如何摆脱心理定势? (90)三思维的流畅性——比喻需要发散思维 (98)阅读扩展为大脑开具“说明书”——“大脑先生”伯赞来沪掀起“头脑风暴” (104)四思维的敏感性——比喻呼唤类比关系 (108)阅读扩展类比詹尼弗•特拉斯特德 (119)五思维的新奇性——比喻中的遥远联想 (122)第5单元比喻为什么千姿百态一比喻的结构和比喻的变化 (131)二拿事情来作比 (142)三本体、喻体一定不能同类吗? (146)学习成果展示…………………………………………………………15l 第6单元比喻的左邻右舍一转喻:乡愁为什么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152)二“不可失”的是“鸡”,还是“机”? (160)三平行:对仗与对偶 (166)阅读扩展《画皮》的结构与对仗、对偶高辛勇 (166)修辞实践 (169)第7单元比喻与我们的表达能力一比喻中的创意表达 (170)二比喻的力量 (180)三从比喻到修辞 (190)阅读扩展用比喻讲道理 L•S•斯泰宾 (197)阅读扩展翻译的比喻种种何刚强 (203)4、选修教材《语言的运用》目录第l单元“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持——言语行为的基本原则1 言语也是一种行为 (2)2 说话应该互懂 (3)3 说话应该合乎身份 (6)4 说话应该合作 (6)5 说话应该得体 (8)6 说话应该有效 (10)7 说话应该沟通你我 (11)知识链接世界的语言 (13)语体的分类 (14)第2单元不证自明的话——言语行为的预设1 任何话都有预设 (19)2 预设的种类 (20)3 预设与句子的恰当性 (24)知识链接预设的触发语 (27)第3单元“语法的脖子”扭得断吗——语言的规范1 语言需要规范………………………………………………3l2 语音的规范 (32)3 文字的规范 (34)4 词语韵规范 (36)5 语法的规范 (37)知识链接病句的检查与修改 (43)第4单元你是谁?我是谁?——言语行为中的称呼1 什么是称呼 (52)2 尊称 (54)3 谦称 (58)4 昵称 (58)5 恶称 (59)知识链接影响称呼的几个因素 (61)第5单元优先回答什么——言语行为中的会话1 会话的结构 (67)2 会话的轮换 (69)3 提问与回答 (70)知识链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 (75)第6单元“读书破万卷”怎么解释——言语行为中的歧义l 歧义的类型 (81)2 歧义的消除 (84)知识链接歧义的利用 (88)第7单元语言创造的“笑”——言语行为中的幽默1 “恍然大悟”的笑 (93)2 “小偷被偷”的笑 (99)3 “临时客串”的笑 (102)4 “自相矛盾”的笑 (108)5 “发现小丑”的笑 (112)6 “提升自我”的笑 (118)知识链接幽默与非幽默的联系与区别 (123)5、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读》目录第1单元优美声律中的爱国情怀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32 我爱这土地……………………………………………………艾青 53 一片槐树叶……………………………………………………纪弦 64 一句话…………………………………………………………闻一多 75 就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 8相关链接诗歌的节奏 13 课外自读上海夜歌(一)(公刘) 15民歌(余光中) 16 轩辕柏(孔孚) 17 长城谣(席慕蓉) 18 怀念一条街(路也) 19江南(昌耀) 20 扩展阅读《雾中汉水》赏析 21《亚洲铜》赏析 22 第2单元深邃悠远的心志之歌6 壮士心……………………………………………………臧克家 277 相信未来…………………………………………………食指 288 我是青年…………………………………………………杨牧 309 距离的组织………………………………………………卞之琳 3410 智慧……………………………………………………陈敬容 3511 燧石……………………………………………………高伐林 36相关链接凝练——诗歌最显著的语言特征 40课外自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42重量(韩瀚) 42 夜(塞风) 43 走出泥沼(孙国章) 43蝈蝈,你喊起他们吧(魏巍) 44扩展阅读《往事二三》赏析 46 《二十四岁》赏析 47 第3单元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12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5113 雨巷……………………………………………………戴望舒 5614 子夜读信………………………………………………洛夫 5915 纸船——寄母亲………………………………………冰心 6016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 61相关链接诗歌是偏重抒情的文学样式 64课外自读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 65邮吻(刘大白) 66 致父亲(桑恒昌) 67 风起的时候(杨牧) 69醉汉(非马) 70 永不衰老的歌——忆母亲(吴辛) 70扩展阅读《雪花的快乐》赏析73《小小的岛》赏析74第4单元独具匠心的诗歌意象17 天狗…………………………………………………郭沫若 7918 蛇……………………………………………………冯至 8119 夏夜……………………………………………………何其芳 8220 金黄的稻束……………………………………………郑敏 8321 华南虎…………………………………………………牛汉 84相关链接诗歌的意象 89 课外自读悬崖边的树(曾卓) 91 葡萄园(芒克) 92 麦地——致乡土中国(骆一禾) 93 伞(蓉子) 95 雪白的墙(粱小斌) 96 时间是一把剪刀(汪静之) 97 扩展阅读《白玉苦瓜》赏析 99 《十二只天鹅》赏析 102 活动性学习专题新诗伴我行 (105)学习资源1 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的流程(林野) 1072 《就是那一只蟋蟀》的审美意象及其组合艺术(王本志) 111扩展阅读新诗潮的涌动与走向(吴开晋) 1156、选修教材《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目录第l单元体味人间喜剧l 威尼斯商人(节选) (2)2 仲夏夜之梦(节选) (24)扩展阅读莎士比亚的喜剧 (48)第2单元感受悲剧之美3 哈姆莱特(节选) (51)4 裘力斯•恺撒(节选) (66)扩展阅读剧 (86)第3单元聆听历史的足音5 理查二世(节选) (89)6 亨利四世(节选) (104)扩展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122)第4单元观赏爱的传奇7 冬天的故事(节选) (125)8 暴风雨(节选) (137)扩展阅读莎士比亚的传奇剧 (156)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莎士比亚 (158)学习资源则 (160)莎士比亚的天才 (162)扩展阅读莎士比亚碑铭 (167)7、选修教材《中国古代小说选读》目录第一单元精悍隽永的笔记小说1 李寄………………………………………………干宝 32 晋明帝数岁………………………………………刘义庆 53 唐打猎……………………………………………纪昀 6韩凭夫妇(干宝) (10)坦腹东床(刘义庆) (12)击汝一砖(纪昀) (13)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4 李娃传……………………………………………白行简 175 刘东山……………………………………………宋懋澄 256 婴宁………………………………………………蒲松龄 28虬髯客传(杜光庭) (37)劳山道士(蒲松龄) (41)第三单元曲折生动的话本小说7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冯梦龙编订 478 施润泽滩阙遇友…………………………冯梦龙编订 60错斩崔宁(宋话本) (74)李将军错认舅刘氏女诡从夫(凌濛初) (87)第四单元宏富壮阔的章回小说9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罗贯中 1011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施耐庵 11311 宝玉挨打…………………………………………曹雪芹 120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吴承恩) 132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吴敬梓) 140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进中国古代小说8、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目录第一单元以国家利益为先1 廉颇与蔺相如2 晁错自读文本郅都张骞相关链接《史记》传记文学的感情倾向第二单元义薄云天3 赵氏孤儿4 信陵君窃符救赵自读文本管鲍之交鲁仲连义不帝秦相关链接《史记》的人物刻画第三单元面对现实的智慧5 甘罗6 淳于髡自读文本范蠡毛遂自荐相关链接《史记》的语言艺术第四单元决胜疆场的艺术7 孙膑8 井陉之战自读文本张良田单相关链接《史记》的选材艺术第五单元英雄悲歌9 垓下之战10 荆轲自读文本伍员之死飞将军李广相关链接《史记》细节描述的艺术魅力活动性学习专题传记文学的坐标学习活动一《史记》大观园二学习成果展示三风追司马学习资源1司马迁传(班固)2司马迁与《史记》(韩兆琦)3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李长之)(本书共五个单元,建议任选四个单元教学)9、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目录第一单元气象恢宏的初盛唐诗歌1.李白诗二首将进酒蜀道难2.杜甫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4.白居易长恨歌5.韩愈听颖师弹琴6.李贺诗两首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7.李商隐诗二首锦瑟无题第三单元北宋的旧曲新声8.柳永词二首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9.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10.苏轼词二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11.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12.李清照词二首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晶熔金)13.辛弃疾词三首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贺新郎(甚矣吾衰矣)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15.王沂孙眉妩(渐新痕悬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必修第一册]拓展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
2、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3、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4、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1、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2、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余华余华,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
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二、解读小说的情节结构1、概括情节内容明确: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广阔、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不会考虑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
“我”总会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把它们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虽然“我”在黄昏来临时找旅店并不顺利,但在经过一番周折后“我”搭上了一辆卡车,“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烟就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小聪明,而且,“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出门对“我”而言,仍然是快乐的。
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他们甚至打伤了阻拦的“我”,而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最后,司机竟然拿走我的行李,骄傲地离去,“我”成了惟一的受害者,孤零零地站在抛锚的汽车前……遍体鳞伤的“我”躺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感到“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这让“我”明白,“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本文是一篇小说。
鉴赏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主题。
而又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特别是小说情节的设置,极其不合常情,具有强烈的荒诞性。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应以情节为阅读的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悖于常情,却又合乎常理的情节的解读,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旨。
此外,本文新奇独特的语言,也需要在阅读中仔细地体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先锋派”及“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2、引导学生调动成长的亲身体验感悟,以我读“我”,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理解文章要表达的隐晦的主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解读文中“旅店”的象征意义,鉴赏独特的语言风格。
技能目标:把握“我”的心情曲线,整体感知荒诞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情感目标:激扬学生青春的热情与梦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独立要强,勇敢执著,正直善良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 从把握“我”的心情曲线切入,带动情节的感知,进而理解“我”和与“我”对立的人群这两类人,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2、在阅读中鉴赏独特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探究主题重心是否是暴露现实社会的阴暗。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以《小小少年》为背景音乐)同学们,当青春的激情奏响成长的乐章时,你是否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好,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雪村的《出门在外》,一起感受外面世界的酸甜苦辣吧!(观看《出门在外》FLASH动画)。
同学们,现在你想不想做一次出门远行呢?那让我们跟随余华怪诞的脚步一起出门远行吧!一、快乐起程:1、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现在你们与“我”可以出门远行了,可以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了,此时,你们和“我”的心情怎样呢?明确:快乐、高兴、兴奋2、从文中那些传神的细节里可以感受到这种快乐的心情呢?明确:初出家门的心情,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小说就是这样开始的,充满了兴奋和喜悦,如:我快乐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起来。
扩展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本文通过描述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
它提醒读者: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同时也会有诸多收获。
[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篇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偶然事件》和长篇小说《在烟雨中呼喊》《活着》等,是近年十分活跃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余华的小说从其叙述风格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不同于传统故事小说。
另一类则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搅乱时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围,还原欲望骚动,表现心理变态以及意识混乱的种种奇异感觉。
但无论注重写实还是侧重还原感觉,余华都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他写不可知的预感,写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场面,写扭曲、乖戾、怪诞的人性……这一切再加上那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可以说,余华掀起了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的高潮。
[背景扫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在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思潮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马原、苏童、余华、北村等为代表的小说创作,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面貌出现,给文坛以全新的气象。
他们不再重视在小说中“写什么”,而是着力探索“怎么写”,于是我们看到这些作家五彩缤纷的叙述风格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表达。
现在一般把这股小说潮流称为先锋实验小说。
余华就是先锋实验小说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处女作,它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个作家而且是当代先锋作家正式登上了文坛,并初步确立了不可替代的余华风格和在当代文坛的地位。
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磅.秤/磅.礴仿佛./佛.手瓜刨.除/刨.根问底B.钥匙./汤匙.漩涡./涡.轮机调.节/调.虎离山C.驻扎./扎.实亲.事/亲.家母伎俩./仨瓜俩.枣D.果脯./胸脯.胳臂./长臂.猿倔强./强.颜欢笑解析:选D。
A.bàng/páng,fú/fó,páo;B.shi/chí,wō,tiáo/diào;C.zhā,qīn/qìng,liǎng/liǎ;D.fǔ/pú,bei/bì,jiàng/qiǎ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天昏地暗箩筐铺天盖地高梁面B.桃红柳绿邀请目瞪口呆父子两C.心慌意乱拋锚规规矩矩瞎转悠D.瓮声瓮气耶揄兴致勃勃慢悠悠解析:选C。
A项,梁-梁;B项,两-俩;D项,耶-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入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解析:选B。
B.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这里显然是褒贬误用。
A.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C.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可以用于自谦的说法。
D.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解析:选D。
A项,“一代代艺术家”应放在“通过”的后面,另外,“优秀艺术传统”不能用“提高、升华”修饰,可将“提高、升华”改为“发扬光大”。
B项,搭配不当,“意识”不能与“提高”搭配,可改为“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明显增强,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项,句式杂糅,可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删去。
二、阅读感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
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
我把手搭在他肩上,他把手搭在我肩上。
他正在把他的恋爱说给我听,正要说第一次拥抱女性的感觉时,这汽车抛锚了。
汽车是在上坡时抛锚的,那个时候汽车突然不叫唤了,像死猪那样突然不动了。
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又把那上嘴唇翻了起来,脑袋又塞了进去。
我坐在驾驶室里,我知道他的屁股此刻肯定又高高翘起,但上嘴唇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看不到他的屁股。
可我听得到他修车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
他那时的手更黑了,他把脏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然后跳到地上走了过来。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
”他说。
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
”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
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
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儿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
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
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
司机也许是在驾驶室里呆得太久,现在他需要锻炼身体了。
看着他在外面活动,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
但我没做广播操也没小跑。
我在想着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大概是卖菜回来。
看到有人下来,我心里十分高兴,便迎上去喊道:“老乡,你们好。
”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
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
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
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
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可当我看清打我的那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时,他们五人已经跨上自行车骑走了。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大口喘气,他刚才大概跑累了。
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
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
我真想上去揍他一拳,也让他的鼻子挂起来。
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
”他这才转身看起我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的鼻子。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面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
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
好些人跳到汽车上面,于是装苹果的箩筐纷纷而下,苹果从一些摔破的筐中像我的鼻血一样流了出来。
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
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
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拖拉机也停在汽车旁,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
那时的苹果已经满地滚了,所有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
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
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
我支撑着从地上爬起来时,几个孩子朝我击来苹果,苹果撞在脑袋上碎了,但脑袋没碎。
我正要扑过去揍那些孩子,有一只脚狠狠地踢在我腰部。
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
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
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时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的鼻子更精彩了。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至极的一切。
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
我看到地上的苹果越来越少,看着一些人离去和一些人来到。
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
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
一些孩子则去捡那些刚才被扔出去的箩筐。
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
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5.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请仔细揣摩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仔细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句话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2)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以及被打倒后不甘被打败、不服输的内心世界。
6.十八岁的“我”与抢劫者和司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你是如何理解他们之间的这种冲突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