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5篇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5篇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环节。
二、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2)掌握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学元素的作用;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2.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过程: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
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
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
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
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3篇主题: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课时:1节课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够描述细胞内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细胞的结构图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细胞的基本结构。
2.学习:讲解细胞的组成部分,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介绍它们的功能。
3.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在黑板上绘制出细胞的结构,并标明各部分的功能。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细胞是生命体活动的基本单位。
5.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小报告。
评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来评估他们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拓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来探究更多有关细胞的知识。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二》主题:遗传与进化课时:2节课目标: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和进化的过程,并能够描述遗传与进化的关系。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优良品种的动植物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想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2.学习:讲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等,并介绍进化的过程和机制。
3.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遗传规律,并展示实验结果。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遗传与进化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关于遗传与进化的小论文。
评估: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论文内容来评估他们对遗传与进化的理解程度。
拓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最新的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三》主题:植物生长发育课时:1节课目标: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机制,并能够描述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讨论植物的生长过程。
2.学习:讲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植株成熟等,并介绍植物的生长调节机制。
3.活动:让学生观察植物幼苗生长的过程,记录生长数据并做出成长曲线。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植物生长是受内外环境调控的。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5篇)高中生物教案1一、教材与学情分析《酶的作用和本质》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内容。
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这一节关于蛋白质的功能中提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它离不开酶的催化。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将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从细胞代谢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引出酶在细胞代谢中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催化作用,并以此实验为依托,进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学习控制变量法,不仅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科学家对发酵现象和酶研究的相关资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质。
这些资料告诉我们,酶的研究经历了近70年的漫长过程,经过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质。
这不只是向人们讲述了一段科学发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呈现给我们,给我们以启迪和教益。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酶有关的生活必须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不知道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强;为什么多酶片可以促进消化……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酶,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使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酶的作用和本质(2)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应用确立依据:酶的作用和本质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因此确定为教学重点。
教材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为依托,介绍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如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这一科学方法将贯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的始终,因此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确定为本节的第二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高一生物学科教学案例设计优秀8篇高中生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二)新课教学1、垂直结构(1)播放森林植物和动物的一段视频,观看视频后出示图4-11、4-12,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视频中植物有哪些?如何分布的?(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篇二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
高中生物教案3篇范文模板
一、实验教学教案
主题:观察细胞的构造
目标: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材料: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染色液、玫瑰红染色液、细胞玻璃片。
步骤:
1. 将玻璃片涂上一滴玫瑰红染色液,放置细胞玻璃片上。
2. 取一小块新鲜洋葱,用刀片切成薄片,将细胞放置载玻片上。
3. 将载玻片放置显微镜下,调整镜头直至清晰。
4. 观察细胞的各个部分,了解细胞核、质膜、细胞质等结构。
5. 让学生描述细胞的结构,并与教师交流讨论。
评估: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描述细胞的结构,并能口头解释细胞的基本功能。
二、讨论教学教案
主题:进化论与自然选择
目标:通过学习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理解生物种群如何适应环境。
步骤:
1. 讲解进化论的基本概念和科学依据。
2. 分组讨论自然选择的原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3. 展示适应与不适应环境的生物种群。
4. 让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的机制,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评估:观察学生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能否理解自然选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三、实地考察教学教案
主题: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
目标:通过实地考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步骤:
1. 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湿地或森林等生态系统。
2. 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种群的分布和数量。
3. 分组探讨不同生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4. 整理观察数据,撰写实地考察报告。
评估:评估学生撰写的报告内容是否能明确表达各生物种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
最新高中必修二生物教学设计5篇高中必修二生物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最大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1、教法及媒体选择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
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展示:⑴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⑴荧光水母的图片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7篇〕高中生物教案〔通用7篇〕高中生物教案篇1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 的含量根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构造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展大量繁殖。
〔2〕过程: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展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过程: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①过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考虑:人和具有细胞构造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1.过程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②TMV 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④TMV 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⑤TMV A RNA+TMV B蛋白质感染TMV A病毒;⑥TMV B RNA+TMV 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
第1篇高中生物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二、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高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针对高中生物课程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以“高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为主题,对高中生物的重点内容进行整合和深入探究。
通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生物知识,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科素养。
在此基础上,通过本次大单元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生物学的内涵,拓展知识视野,培养他们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如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
(2)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归纳总结能力。
(4)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方案,进行科学探究。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2)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生物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环境、健康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集锦6篇)高一生物教学设计(集锦6篇)高一生物教学设计11教材及学情分析1.1本节地位和重难点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内容。
由于生物科学的许多问题都是在细胞层次上寻求解答的,要深入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必须要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要从系统的视角来认识细胞,首先要了解细胞这个系统的物质组成。
因此,本章节内容是学习本模块其它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它模块的基础。
教材从组成细胞中的最基本物质――元素,再深入到化合物,这样层层深入,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
同时,也使学生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为后续学习进一步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一是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二是解释.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三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
1.2学生特点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
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目的2.1知识方面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2.2能力方面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 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
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
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与原来的高中教材相比,本章的内容有所拓展。
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没有增加,补充的是课堂上即可完成的学生活动,如“问题探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关于“氨基酸结构通式”、“脂肪的分布和作用”、“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等内容的“思考与讨论”;以及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人体健康的联系,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等。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作为一位优秀的生物老师,为了生物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提早编写生物教案。
敲定一个活动教案,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篇1一、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根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进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进程,学生缺少直观体会,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等,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
这部分内容触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纷杂,我将它们置于本节课之前和之后分别讲授。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
由于课时调剂,我在上完DNA结构后直接跳跃讲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概述”是知道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掌控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说明、推断、区分和扩大等。
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对转录和翻译进程的描写,而且让学生知道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要到达知道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摸索和讨论相干的问题,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何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特点是插图多而且复杂。
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分图、转录进程流程图、翻译进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
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DNA分子结构后,已经能够建构DNA的分子模型,并掌控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对DNA产生了浓厚的爱好,想进一步探知有关DNA的其他问题,学习的愿望强烈,但是学生常常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优秀5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学理念《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努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着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思想,这节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利用多媒体的简洁性、动态性,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静态微观知识为鲜活有趣的宏观再现,降低难度,缩短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求知的心理。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植物的矿质营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单元第五节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矿质元素及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反映了《新大纲》在设计教材顺序时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德育的培养。
本节内容前与根尖的结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相联系,后与呼吸作用相关联,具有显著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同时,这节内容所介绍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设计实验做好铺垫,为此,我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面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设计,观察想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
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
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
(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8篇)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能力方面: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⑵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五、教学程序:[问题探讨]1、人体衰老表现出哪些特征?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3、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4、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
从总体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⑵对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⑶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
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
那么细胞衰老有何特征呢?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内容)教师总结: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衰老细胞的特征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
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两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资料搜集和分析]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叫同学们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投影展示出来,结合教材P123讨论题讨论分析之。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
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1、细胞坏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细胞急速死亡,是一种被动性死亡;2、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特定基础控制的主动性死亡。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设计篇一: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教案高中生物(必修1)1-1、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体验探究和分析过程,激发学习兴趣,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资源的选择:多媒体课件2341-2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I课时)一、三维目标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教学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三、双基提要 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_______________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___细胞。
2.蓝藻细胞内含有____________素和_________素,是能进行____________作用的自养生物,属于____________核生物。
水体富营养化会出现_____________,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其中有多种蓝藻。
3.细菌细胞中没有成形的_______________,绝大多数种类是营_________或_________的异养生物。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①具有相似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②______与细胞的遗传和代谢关系十分密切。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不同的地方体现在:没有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____,DNA 分子呈_________状,位于_______________中。
5.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__和共同建立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___________和生物体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提问:(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与细胞的其他组分分开,怎么样获得细胞膜呢(一)细胞膜的成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1)学生思考要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什么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呢?PPT呈现植物叶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图片?请学生选择并说明原因,之后PPT呈现人体正常的红细胞,人的圆涨的的红细胞和人的涨破的红细胞图片(2)确定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那又该选择什么方法制备细胞膜呢?PPT呈现3种方法:①用针扎破,让细胞的内容物流出?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
一、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
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 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
学“消化”为基础。
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
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
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
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
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在过去几年的高考中,虽然出现了实验设计,但在教材中没有关于控制变量的内容,在本节教材介绍了控制变量的系列名词,但对刚刚接触高中生物实验的学生而言,不能说不是一个难点。
五、设计思路
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入手,引出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再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斯帕兰札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进入学习情境,是有趣的,并能和学生已有经验──对消化酶的了解结合起来。
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既然学生们知道无机催化剂的作用,就让学生通过比较实验来认识酶的催化作用以及与无机催化剂的差别。
教师在安排学生做实验时要注意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落实好本节课的目标。
本节课的实验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建议教师利用直观的手段(绘图或电子幻灯等)将实验的装置特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装置分别向学生展示,以增加学生实验操作和讨论的效率,或者采取分组实验进行实验讨论。
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再通过对实验中自变量改变训练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如何控制变量。
显然,这种编排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亲身感知酶的作用,顺理成章引入酶在化学反应中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知识点。
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图解和文字叙述,指出酶能够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以及绘制“没有催化剂、无机催化剂、酶的催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