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课堂笔记 全书梳理 课程整理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167.55 KB
- 文档页数:15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笔记区域经济学这东西啊,就像一盘大棋局。
每个区域呢,都是棋盘上的一块地盘。
咱先说说区域经济学研究啥吧。
它就像一个超级放大镜,把各个地方的经济情况放大了看。
比如说一个小县城,那里的工厂、商店、农田啥的,就像一颗颗棋子,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工厂需要从农田获取原材料,商店又要从工厂进货,然后卖给当地的老百姓。
这就像一个小生态系统,一环扣着一环。
要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像棋盘上的棋子被打乱了,整个小县城的经济就可能受到影响。
区域经济学还特别关心资源的分配。
这资源啊,就像锅里的饭。
有的地方资源丰富,就像锅里饭多,能养活更多的人,发展更多的产业。
可有些地方资源少,就像饭少,那咋办呢?这就得想办法合理利用资源,把有限的饭做出花样来。
比如说一些山区,可能矿产资源丰富,但土地不适合种粮食。
那就要把矿产资源开发好,用矿产换来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这就好比拿自己擅长做的菜去换别人做的菜,大家都能吃到更多样的美食。
区域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也很有趣。
就像一群小伙伴比赛跑步,每个区域都想跑在前面。
但光靠自己的力量有时候还真不行。
这时候就需要合作了。
比如说相邻的两个城市,一个城市旅游业发达,一个城市工业厉害。
那工业城市的工人想去旅游,旅游城市的人想买工业产品,这样互相合作,就像两个人互相帮助,都能得到好处。
可有时候也存在竞争,就像两个都想考第一名的学生。
这时候就得看谁的策略更好,谁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再说说产业布局吧。
这就像种树,要把不同的树种在合适的地方。
有些产业适合在交通便利的大城市,就像大树需要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
而有些小型的手工艺品产业,可能在一些宁静的小乡村更能茁壮成长,就像小花小草在山间溪边更有生机。
如果把大树种在小水坑里,肯定长不好;把小花种在大马路上,那也活不了。
所以产业布局得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来,交通、劳动力、市场需求等等因素都得考虑进去。
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和政策有很大关系。
政策就像一阵风,吹向哪里,哪里就可能发生变化。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产业集群相关知识)P126 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生产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行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第一章导论)■ P14-18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的地理范围一个是国内区域,另一个是国家。
(习惯于将研究另一国的理论和方法照搬来研究国内某一地区,忽视区域特点)(2)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界定。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将逐步增加,由此所列出的问题清单也将会越来越长)(3)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其意图是弥补以往经济学研究忽视空间维的缺陷,不过由于定义过于宽泛,以至于囊括了许多以地理空间为对象的学科)(4)把区域经济看成是研究某些特殊领域的经济学。
咩有很好把握区域经济学的科学性质(5)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必然有其特有的排他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应当有一个比较同意而准确地规范。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当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最本质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达,应当有本学科使用的专门概念和术语,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出高度概括。
据此,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2、主要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
所谓经济活动区位,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
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各种区位问题,既包括微观层次的企业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又包括中观层次的城镇和区域产业区位的选择及其结构优化,还包括宏观层次的全国产业区位优化和区位政策问题。
在第一篇中,我们将从经济学角度,并借鉴经济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探讨经济活动区位的四个最重要的方面,即运输成本和聚集经济,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产业区位理论,国际投资区位。
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区域。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
县域经济: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重合的区域经济,作为以县为组建的县级经济,其行政管辖的边界是划定的;作为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与周边城乡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其经济活动的边界是动态的、模糊的。
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德国学者-杜能《孤立国》)2:工业区位论(德国学者-韦伯)生产成本最低点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
衡量最优规模有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
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一点,而总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
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
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
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3:运输区位论(美国学者-胡佛)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的转化2:中心地理论3:区位经济学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内容:1)杜能于《孤立国》一书,提出了“农业区位论”。
其中心思想是:农业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取决于从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第一章导论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
(待补充)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1、古典区位论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V.Thünen,区位论的鼻祖,《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开创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1820-1830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1. 如何认识区域经济学学科视域中的“经济区域”(“区域”)概念?P5-6(“区域”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上一定的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学中专指“经济区域”。
)1 概念: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的地域空间。
2 四个基本内涵(对概念的理解):(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经济空间;(2)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同质性和内聚性是界定和划分经济区域的两大基准;(3)是指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多构成的经济空间;(4)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3 五大基本要素: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边界。
4 分类:规划区域、极化区域或(均质区域或繁荣区、处于扩张过程中的欠发达区、潜在的欠发达区和落后区(克拉森))2. 如何认识“极化区域”的内涵、构成要素?P5 P9-111 内涵:是指由若干异质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又称集聚区域;即由一系列与上一级增长极保持密切联系且这种联系要强于其他同等级中心的经济空间单元组成的区域。
如长三角城市圈区域、珠三角城市圈区域、武汉都市圈区域等。
2 (特点:内部功能相互联系、等级分明、核心突出。
)3 构成要素(1)核心要素: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点即城市。
具有四大特征:(1)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2)城市选择性(3)经济中心性(4)功能和职能的综合性。
(2)基础要素:经济腹地,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
具有三大经济特征:(1)经济运动的多元性(2)多元运动的相关性(3)经济腹地的多层次性。
(3)经济网络,包括渠道、系统和组织三层含义,是经济联系的实体渠道或载体、系统和组织。
3. 如何认识“区域经济主体”概念?P161 区域经济主体是指区域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他们的经济决策及其相互作用决定区域经济运行水平。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1 学科特性①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② 应用性 ③ 前沿性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一 区域的概念:1 内涵①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②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③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一)在西方: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 , 杜能 ,《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二)在中国: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① 0.45: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②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0.162004年:0.47③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三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研究内容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模式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4 区域分工与联系5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6 区域经济政策四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法2 对比分析法3 系统分析法4 数量分析法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注: 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一 均衡发展模式:(1950-1978年)案例:在50年代,我国产业布局是“畸形布局”,基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沿海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4%,却占工业比重的70%。
政治上要求中国必须要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化工业。
基于国防安全考虑,选址要求“山、散、洞”。
在三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建立起西部地区的重型产业结构,但同时形成了“飞地经济”和“孤岛效应”。
二 非均衡发展模式:(一)梯度推进理论 1 基本观点:(1)梯度:指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实能的差异。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悦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其主导产业在周期中的阶段。
高梯度地区:处于创新、成长、成熟期早期 低梯度地区:成熟期的中后期,衰退期(3)创新活动:一般起源于高梯度地区,随时间的推进以,就会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4)创新活动的梯度转移载体是多层次的中心城市体系“梯度最小律”:承接能力差异最小,而非承接距离最短 “盲区”:理论上应该承接创新活动转移的地区,由于承接能力比其余远距离城市承接能力弱,则创新活动转移会跳过该区,转移至其他地区,从而使得该区成为承接创新活动转移的“盲区”。
2 在我国的应用(1)高梯度的东部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 过渡的中部地区 原材料工业低梯度的西部地区 能源工业、农业 (2)存在的缺陷:◆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是粗线条的,没有科学依据 ◆无法表示三大地带内部的非均衡性(均质性) ◆无法有效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茶叶的缩小 ◆否认了中西部地区发挥地区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肯能性 历史上,世界范围呃逆的梯度推移由“西欧——美国——日本——东南亚(亚洲四小龙)——中国东部地区”,其时间间隔为30-40年。
(3)粘性:中国产业转移并没有向学术界期待的那样出现明显的转移而存在空间依存的粘性,其原因分析如下:(二)增长极模式: 1 增长极理论演变过程佩鲁: 经济部门, 起支配和推动作用部门增长极,(推进型单位)创新能力+关联带动作用 布尔维尔: 空间增长极缪尔达尔: 累积因果论,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地区理论 理查森: “溢出效用理论”(溢出效用:计划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叠加)【※】实证分析证明:极化效应是时间T 的二次函数;扩散效应是时间T 的指数。
2 基本观点:(1)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在少数具有优越区位条件的点上首先发生,不断发展为增长中心(极)。
(2)增长极的形成条件:① 具有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② 可以吸收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入,形成规模经济的能力;③ 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条件,吸引厂商进入该区域。
(3)增长极的形成机理:①在初期和中期:主要极化效应发挥作用,而在中期、后期:主要是扩散效应发挥作用。
②增长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强调政府的作用。
威廉姆森:区域经济差异随时间T呈倒“U”型变化区域(三)点轴开发模式:(空间组织形式)“点”:增长极,各等级中心城市“轴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轴线基本思路:1 确定重点开发的轴线2确定轴线上重点开发的“点”◆确定“点”的方向和功能案例: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很多单一工矿资源型城市:大庆3 确定轴线和“点”的等级体系:(一级、二级、三级)◆在我国形成的比较有影响的开发模式:“T”:我国的沿海经济带、长江沿岸经济带;(我国非常重视的一级轴线,也是目前应用最成功的经济轴线)“Π”:沿海经济带、长江沿岸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沿海地区经济带(四)网络开发模式◆加大节点与域面、节点与节点、域面与域面之间的要素流动,实现相对均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案例:江苏昆山: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平均值:3.8:1,而昆山城乡收入差距平均值为1.8:1.◆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选择应该与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有“点——线——面”逐步展开。
课堂总结: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1978年前——均衡发展战略1980年——90年代末——非均衡倾斜发展战略2000年——今——非均衡协调协调发展战略◆T区域差异二 湖南区域经济经济开发模式的选择及演变——90年代:“一点一线”的开发模式(如图1) ◆一点:长沙市——长株潭城市群 ◆一线:京广线经过的六个地级市2000年: “一点二线”的开发模式 (如图2) ◆一点:长株潭城市群 ◆二线:东线:(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郴州); 西线:(张家界市、吉首、怀化) 2007年: “斜十字型交叉开发模式”(如图3) 2008年: “3+5”城市群的圈层模式(如图4)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类型构成、数量比例关系、相互关系第一节: 产业分类一 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大农业第二次产业:大工业+建筑业 第三次产业:大服务业二 联合国的标准分类法:1 种植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 矿业和采矿业3 制造业4 电力、煤气、供水业5 建筑业6 批发与零售、餐馆和旅店业7 运输业、仓储和邮电业8 金融业、房地产、保险及商业性服务业 9 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服务 10 其他活动三 霍夫曼分类法※注:在我国工业分类法中,耐用消费品的制造大部分属于重工业,而国际工业分类中则属于消费性工业,这是两大分类方法中最大的不同。
四 功能分类法:① 如果价值增值链上的各产业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则各区域间形成“垂直型分工”(纵向)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下游为高附加值,上游为低附加值)案例: 我国80、90年代,普遍采用垂直型分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初级产品与加工品之间价格没有理顺,导致中西部地区存在贸易利益的双重流失(低价卖出、高价买入)。
所以,在目前鼓励在垂直型分工的前提下,还可以在自己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
②如果价值增值链上的各产业分布在相同的区域,则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乃至“产业集群”。
五 要素密集度法(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的素质)要素:资源、技术、劳动、资本、知识◆现代区域经济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转换)升级的过程。
第二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一 配第·克拉克定律:结论1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
案例: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分布(2005年)分析上表,横向可以分析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规律,纵向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省域之间劳动力分布的差异。
二 库兹涅兹的深入研究(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阶段)结论:①第一产业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随时间推移逐步减少;② 第二产业国民收入比重都是上升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者略有上升 ③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都是上升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者略有上升; ◆比较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结论:①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因此是“弱质产业”②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随区域经济演变,工业所吸收劳动力数量是有限的;对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工业的贡献是最大的。
③ 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吸纳劳动力能力是最强的,——“蓄水池”,但同时,该产业对国民收入被水平的提升时优先的。
【※】没有产业作为支撑的小城镇化是“空壳化”的。
三 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工业化过程的实质及时工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一般规律:轻纺工业——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一般路径:轻纺工业——重工业——加工组装业——高新技术产业(一)重工业化:◆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统计分析结果:随工业化过程的推进,霍夫曼比例是逐步下降的。
(霍夫曼可以用以作为一个指标,比较两个地区间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发展水平,若值偏小,则表明该区域工业化过程重工业比重高,工业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快。
)【※】日本:盐野谷:霍夫曼系数下降幅度减少,重工业化过程就会停止,出现一个饱和点(重工业化率占60%-50%)◆(二)重工业的第二阶段:高加工度化①原材料工业: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②加工制造业:技术密集型、技术含量较高,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我国目前处于重工业化得中期阶段,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三)工业化过程中的要素密集度转换规律◆西方国家一般的规律:如下图所示:高加工度化◆我国:(四)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关键:该区域主导产业结构的演变◆西方经济学家的解释:1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2 生产力上升率不均等(比较劳动生产率)吸纳要素积聚 效益高、成本低3 国际贸易模式①钱纳里: 进口替代——出口导向②(日本)赤松: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学,棉纺工业、发展工国家③弗农: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国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评价一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与资源结构(市场需求)相吻合◆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短缺经济环境下,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制定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