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8.43 MB
- 文档页数:22
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因特网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现在称作DARP)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是因特网的基本概念,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因特网的基本概念7.1 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因特网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现在称作DARP)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
ARPANET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阵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他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
1985年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组建了第一个计算机网络,并将其命名为NSFnet,伴着TCP/IP的不断完善,1986年NSFnet取代了ARPANET成为真正意义上早期因特网的主干网。
1991年由于数据业务量大增,骨干网上的负荷过大,迫使NSFnet的骨干网升级为45Mbit/s的链路。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NSFnet还仅供研究和教育之用,政府部门的骨干网保留下来用于面向具体任务。
由于不同部门之间需要信息交流,需要联网。
于是出现了许多因特网业务提供商(ISP),如Sprint、MCI、BBN等通过网络节点进行连接。
后来为了简化不断增加复杂程度的网络,NSFnet网络的核心网络逐步转移到ISP的网络结构中,NSFnet网络就演变成为现代的因特网当今世界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
而NSFnet在1995年4月停用。
因特网的网络互联是多种多样、复杂多变的,其结构是开放的,并且易于扩展。
典型因特网的构成如图7-1所示。
开放性的结构将ISP(Internet业务提供商)、ICP(Internet内容提供商)、IDC(Internet数据中心)等用户连接起来,这种连接是通过电信网络作为承载网络连接起来的,因此因特网已离不开电信网络而独立存在。
一. 因特网的概念因特网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它通过使用标准的互联网协议套件将数百万个私人、公共、学术、商业和政府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因特网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时美国政府为了建立一种去中心化的通信网络,以便在出现任何节点故障时仍然能够保持信息流通。
在这个网络中,数据通过称为数据包的小块来传输,并在网络中通过一系列的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路由。
这种分布式的通信方式使得因特网具备了强大的鲁棒性和可靠性,避免了单一故障点导致整个网络瘫痪的风险。
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人都可以连接到它,并通过各种应用程序和服务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
这些应用程序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协议(FTP)、网页浏览器、社交媒体、在线购物和在线游戏等。
所有这些应用程序都依赖于因特网作为它们之间的通信基础设施。
因特网的发展对全球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个人、组织和国家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它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人们可以远程办公、远程学习、远程医疗和远程娱乐,不再受制于时空的限制。
它也促进了全球贸易和跨国合作,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全球市场和无限的商机。
然而,因特网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和设备连接到因特网,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网络犯罪、欺诈和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重要问题。
此外,因特网的全球性和去中心化结构也引发了对网络治理和政策制定的讨论和争论。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网络安全和保护用户隐私。
此外,各国政府也试图就网络治理和政策制定问题达成共识,以确保因特网能够为全球社会的利益服务。
总之,因特网是一个革命性的通信和信息交换工具,它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它不仅使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促进了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它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它们,以确保因特网能够持续地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服务。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概括因特网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1. ARPANET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首次提出了一个分布式计算网络的概念。
1969年,由ARPA资助建立的ARPANET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因特网的前身。
2. TCP/IP协议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防部ARPA开始研究一种能够连接不同计算机系统的通信协议。
1973年,由Vinton Cerf和Bob Kahn提出的TCP/IP协议被正式采纳,成为官方网络协议,将不同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因特网的互相通信。
3. 面向商业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因特网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面向商业化。
1989年,时任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蒂姆·伯纳斯-李在瑞士提出了万维网的构想,引发了全球对因特网的关注与投资。
4. 全球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迅速成为全球性的通信网络。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兴起与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因特网的用户规模迅速扩大。
此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标志性的应用,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和万维网浏览器等。
5.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1世纪初,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3G、4G技术的应用,使得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接入因特网,享受各种互联网应用和服务。
6. 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兴起:近年来,云计算和物联网成为因特网发展的新趋势。
云计算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和可扩展的服务方式,而物联网将各种设备和传感器通过因特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应用。
总之,因特网经历了从军事领域到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从最初连接几台计算机到连接全球数十亿用户的网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因特网将继续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和机遇。
一、因特网概述因特网(Internet),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由全球各级网络互相连接而成,已经成为全球通信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基础设施。
因特网的核心是一些遍布全球的高速通信线路和连通这些线路的路由器与交换机。
因特网的特点是分布式、开放架构,以及支持多种数据传输方式。
二、因特网的发展历程因特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早期的ARPANET、TCP/IP协议的开发、商业化的因特网和现代的超级信息高速公路网络。
1. ARPANET是美国国防部所资助的大型科研项目,在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西岸诞生。
2. TCP/IP是因特网发展的标志性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国防部防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资助在美国研发出来的。
3. 商业化的因特网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此时ARPANET已正式关闭。
其后出现了域名系统(DNS),让设备能够使用更方便的域名而不是直接IP地址来建立连接,因特网标准化技术也频繁出现。
4. 随着开源软件运动的兴起,因特网逐渐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三、因特网的组成因特网是由一系列网络连接而成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边缘部分、核心部分和访问部分。
1. 边缘部分是与用户直接相连的部分,包括用户端设备和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
2. 核心部分是连接边缘部分的高速光纤线路和路由器。
3. 访问部分是用户接入因特网的方式,包括ADSL、光纤、4G/5G等方式。
四、因特网的协议因特网主要采用的是TCP/IP协议。
该协议包括了TCP、IP、UDP、ICMP等多种子协议,是因特网的基础。
1. IP协议用于互联网中的数据包传输。
2. TCP协议用于在传输层中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3. UDP协议在传输层也提供了数据传输服务,但是不提供可靠性。
4. HTTP、FTP、SMTP、POP3等协议则是应用层的协议,主要用于实现网络应用程序。
因特网由于其开放性和分布式特点,面临着多种安全问题。
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信息泄露、非法监控、网络犯罪等。
因特网的原理
因特网是一种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它的功能是将全球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得用户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因特网的原理是基于TCP/IP协议栈的。
TCP/IP协议栈是一套用于数据传输的协议集合,它包括多个协议,如IP协议、TCP协议和HTTP协议等。
其中,IP协议负责数据的传输和路由选择,TCP协议则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HTTP协议是应用层的协议,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 服务器之间传输网页数据。
在因特网中,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连接到互联网,ISP提供了接入点和路由设备,用于将数据从用户的计算机传输到目标位置。
用户的计算机通过网络接口卡与ISP的设备相连,采用以太网或无线连接等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当用户发送数据时,数据被分割成多个数据包,并添加上发送者和接收者的IP地址。
数据包通过互联网中的路由器进行传输,路由器根据IP地址将数据包从源地址转发到目标地址。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TCP协议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发送方将数据包按顺序发送到接收方,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包后发送确认消息,若发送方未收到确认消息,则重新发送数据包。
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当数据包到达目标地址后,接收方的计算机将数据包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数据,并将其传递给相应的应用程序进行处理。
因特网的原理就是通过TCP/IP协议栈将数据从源地址传输到目标地址,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互联和信息交流。
网络技术因特网基础知识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网络技术因特网基础知识,欢迎大家参考!因特网基础知识1、因特网主要作用:丰富的信息资源(www);便利的通信服务(E-MAIL);快捷的电子商务(中国最早的商务平台8488).2、因特网主干网:ANSNET,从网络设计者角度考虑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一个实例,从使用者角度考虑是信息资源网。
3、因特网主要组成部分:通信线路(主要有两类:有线线路和无线线路),路由器,服务器和客户机,信息资源4、TCP/IP协议就是将它们维系在一起的纽带,TCP/IP是一个协议集,它对因特网中主机的寻址方式,主机的命名机制,信息的传输规则,以及各种服务功能做了详细约定。
IP(通信规则)主要是负责为计算机之间传输的数据报寻址,并管理这些数据报的分片过程。
5、运行IP协议的网络层可以为其高层用户提供如下三种服务:1)不可靠的数据投递服务;2)面向无连接的传输服务;3)尽最大努力投递服务。
6、IP地址与子网屏蔽码:(P113)(请补充相关考点)7、IP数据报的格式可以分为报头区和数据区两大部分,其中数据区包括高层需要传输的数据,报头区是为了正确传输高层数据而增加的控制信息。
8、因特网中,需要路由选择的设备一般采用表驱动的路由选择算法。
路由表有两种基本形式:1.静态路由表;2.动态路由表。
动态路由表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互相自动发送路由信息而动态建立的。
9、TCP为应用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是一个端到端的传输协议,因为它可以提供一条从一台主机的一个应用程序到远程主机的另一个应用程序的直接连接.(虚拟连接)10、端口就是TCP和UDP为了识别一个主机上的多个目标而设计的。
11、因特网的域名由TCP/IP协议集中的域名系统进行定义。
因特网中的这种命名结构只代表着一种逻辑的组织方法,并不代表实际的物理连接。
第一章概述1.1因特网概述1.1.1网络的网络起源于美国的因特网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互联网。
什么是网络?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网络的节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什么是互联网?网络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联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
因此互联是“网络的网络”。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络。
主机即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在一起。
二互联网吧许多网络连在一起。
有时为了避免意义上不明确,我们把直接连接计算机的网络称为物理网络,而互联网是由物理网络集合构成的逻辑网络。
1.1.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ARPNAET向互联网发展。
第二阶段:逐步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即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ISP可以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到成块的IP地址(因特网上的主机都必须有IP地址才可以通信),同时拥有通信路线(大的ISP自己建通信路线,小的ISP则向通信公司租用通信路线),以及路由器等通信设备。
我们通常所说的“上网”就是指“通过某个ISP接入到因特网”。
因特网服务提供者用户用户ISP1因特网用户用户ISP2图1:用户通过ISP接入因特网1.1.3因特网标准化工作定制因特的正式网标准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1.因特网草案2.建议标准3.草案标准4.因特网标准1.2因特网的组成从功能上看我们可以分成两大板块:1.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该部分由用户直接使用,用来运行各种网络应用,为用户直接提供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网络音/视频等服务。
2.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
图2:因特网的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1.2.1因特网的边缘部分(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主机,又称端系统)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个概念股。
我们说:“主机A和主机B进行通信”,实际上是指:“运行在主机A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B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
互联⽹(internet)、因特⽹(Internet)、万维⽹(WorldWideWeb)三者区别互联⽹(internet)互联⽹是指多台设备(如计算机、⼿机等)通过特定通信协议(TCP/IP、IPX/SPX、NetBIOS、NetBEUI、Apple Talk)组成的⽹络。
⼀般可分为以下三种:局域⽹局域⽹LAN(Local Area Network):⼀般不⼤于10公⾥,⽽且通常只使⽤⼀种传输介质;地域上看局域⽹通常是⽤在⼀座建筑物或⼀个⼯⼚内,使⽤上通常是某⼀单位或某⼀部门使⽤,规模上⼀般不超过⼏百个⽤户。
城域⽹城域⽹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城域⽹是⼀种⽐局域⽹更⼤的⽹,通常覆盖⼀个城市,从⼏⼗公⾥到100公⾥不等,可能会有多种介质,⽤户的数⽬也⽐局域⽹更多。
⼴域⽹⼴域⽹WAN(Wide Area Network):⼀切⼤于城域⽹的⽹都可称为⼴域⽹。
不同的局域⽹、城域⽹或⼴域⽹还可以根据需要互相链接构成规模更⼤的国际⽹。
因特⽹(Internet)因特⽹是由上千万台设备组成的⽹络(⼀般指具有⼀定规模的⽹络)。
因特⽹使⽤TCP/IP协议让不同设备彼此通信。
设备接⼊因特⽹需要满⾜两个要求,⾸先⽹络设备必须安装TCP/IP协议,⽤于和因特⽹的其他⽹络设备通信;其次必须具备⼀个公⽹地址,⽤于在因特⽹中标记该设备,使得因特⽹的其他⽹络设备能将其定位。
万维⽹(World Wide Web)万维⽹是基于因特⽹,通过TCP/IP应⽤层协议中的HTTP协议提供的服务,浏览器使⽤HTTP协议与服务器进⾏通信,发送数据请求,获取HTML⽂件,再通过浏览器解析,最终以⽹页的形式呈现给⽤户。
三者联系互联⽹ > 因特⽹ > 万维⽹只要多台设备之间可以通过特定的通信协议进⾏通信,它们便组成了⼀个互联⽹。
因特⽹中的设备则必须使⽤TCP/IP协议通信,且要构成⼀定规模的⽹络(包含若⼲⼦⽹络),不同⼦⽹络必须具备⾃⼰的公⽹地址。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因特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ARPA)资助的ARPAnet。
该计划局是1957年成立,主要针对前苏联的Sputnik(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做出的反应,其任务是打造美国国防及军事应用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ARPA主持研究了用于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络ARPAnet。
该网络的设计思想是:要求网络能够在遭受严重破坏的条件下(如某些节点不能工作或某些线路中断),仍然能够保持运行。
因此,ARPAnet 被设计成可在计算机间提供许多线路(即“路由”)的网络,使计算机能够通过其中任一线路而不是只通过其中某一固定线路来发送信息。
“包交换”的含义就是把数据分解成不同部分,每部分经由不同路径发送,最后再重新组合成完整的数据。
在1969年底,建立起一个由4台计算机(节点)互连的分组交换试验网络ARPA网。
这四个节点分别是斯坦福研究院(SRI)、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UCSB)、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与犹他大学。
1976年,ARPA网发展到57个节点,连接了100多台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用户发展到2000多个。
1982年,ARPA网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作为民用,即早期的Internet。
为了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与广域网实现互连,即解决网络之间相互通信的问题,ARPA提供基金支持工业界与学术界从事新的研究项目,最后ARPA网决定采用网络互连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来取代网络控制协议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如果把Internet的发展划分阶段的话,1968~1984年的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Internet的提出、研究与试验阶段,这时的Internet以ARPA网为主干网。
由于ARPA网采用离散结构,不设中央网络控制设备,实现了网络渠道的多样性,从而减少了系统彻底崩溃的可能性,网络的生存能力得到保证,实现了ARPA的最初构想。
因特网工作原理
因特网是一种全球互联的计算机网络,它的工作原理涉及了多个层次和协议。
下面是因特网的工作原理简要描述:
1. 硬件基础: 因特网是由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组成的。
这
些设备通过通信链路(包括电缆、光纤等)相互连接起来。
每个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用于在网络中进行标识和寻址。
2. 分组交换: 因特网使用分组交换技术进行数据传输。
当用户
发送数据时,数据会被分成较小的数据包,每个数据包都包含了目标地址、发送方地址和一部分有效载荷数据。
这些数据包通过因特网的节点(如路由器)进行转发和传递,最终到达目标设备。
3. 路由选择: 数据包在因特网中的传递路径是动态选择的。
路
由器根据特定的路由算法,根据目标地址和网络拓扑信息来决定下一跳的路径。
这使得数据包能够通过多个网络节点的中转,最终到达目标设备。
4. 协议和标准: 因特网使用一系列的协议和标准来进行通信和
数据传输。
其中最重要的是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
(TCP/IP)协议套件。
TCP负责可靠的数据传输,IP负责数
据包的路由和寻址。
此外,还有HTTP、FTP、SMTP等协议
用于不同类型的应用和服务。
5.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ISP是向企业和个人提供上网
服务的公司。
它们通过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与其他ISP进行互联,从而实现全球范围的互连。
综上所述,因特网的工作原理包括硬件基础、分组交换、路由选择、协议和标准以及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角色。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因特网能够连接全球各地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介绍起源因特网(Internet)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开始研究一种能够在分散的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和信息的方式。
这个项目称为ARPANET,是第一个计算机网络,它于1969年建立,并在美国西岸、西南部和东岸各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建立了节点。
1969年10月29日,第一份通过ARPANET发送的信息(一个单词“login”)成功传达到了网络上的另一个计算机。
这个事件标志着因特网的诞生。
发展1971年,因特网传输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被发明。
IP是因特网的核心协议,它定义了在因特网上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式。
1972年,第一个电子邮件程序出现了,这样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发送邮件和文件。
1973年,由ARPA开发的“包交换协议”(Packet Switching Protocol)首次在ARPANET上运行,将数据分成小包并经过多个节点进行传输,从而大大提高了因特网的传输速度。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因特网开始向其他国家扩展,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网络。
1983年,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IETF)成立。
该团队主要负责规定和开发因特网上使用的协议和标准。
1991年,国际万维网协会(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W3C)成立,旨在推广在因特网上使用的万维网技术。
这是因特网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商业化的互联网服务开始出现,人们可以购买并使用因特网服务。
此外,因特网的速度和可靠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随着因特网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它不再只是一个用于传输电子邮件和文件的网络,而是变成了全球性的信息交流平台。
人们可以使用因特网来搜索全球信息、购物、进行社交、娱乐等等。
现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亿人口使用互联网,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