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原则、方法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满足他们对休闲、娱乐、健身等方面的需求。
其次,规划应该注重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规划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目标设定和方案制定等环节。
首先,需要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城市绿地的分布、面积、类型等情况。
其次,需要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分析评价,评估其对城市环境、人居条件等方面的影响。
然后,需要根据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结果,设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明确规划的方向和重点。
最后,需要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绿地的布局、功能设置、管理措施等内容。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效果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
首先,通过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和改善绿地质量,可以有效减少空气污染、降低气温、改善水质等,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其次,城市绿地的建设可以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和运动场所,满足居民的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最后,城市绿地的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在城市绿地的布局方面,该城市将绿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城的绿地网络。
其次,在绿地功能设置方面,该城市注重多样化的功能设置,既有公园、花园等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有湿地、森林等供生态保护的场所。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总则1、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城市绿地系统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健身的场所,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环境、调节气候、增加生态多样性等。
因此,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也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所需考虑的因素和方法。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依据城市发展需要,在城市区域内合理布局绿地空间的过程。
它能够提供绿色、健康的城市环境,改善人们居住和工作的质量。
同时,城市绿地系统还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 区域协调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应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保持协调,确保绿地的布局和分布能够满足不同区域的需求。
2. 多功能性原则:绿地不仅仅是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应该兼具生态和环境功能,例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水源等。
3. 连续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应该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形成绿色的廊道,便于人们的出行和休闲活动。
4. 毗邻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应该与城市其他的重要场所相连接,例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方便居民的日常活动。
三、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关键要素1. 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至关重要。
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确定各个区域的绿地规模、类型和功能。
2. 绿地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应包含不同类型的绿地,如公园、广场、街头绿化等,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3. 生态恢复: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需要注重生态恢复,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
可以通过植被恢复、水生态修复等手段来实现。
4. 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还需要配套良好的基础设施,例如步道、自行车道、灯光设施等,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使用。
5. 管理运营: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后,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
包括绿地的养护、安全管理、活动组织等。
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案例以新加坡为例,该城市通过积极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成功创建了绿色、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城市绿地的定义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定义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地貌特征、基础种植(自然植被)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
第一章城市绿地的功能第一节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一、保护城市环境(一)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1、净化空气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此外,绿色植物还有明显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以及汞、铅蒸气等有害气体的功能。
2、净化水体和土壤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的细菌数量。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
如有的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进入土壤的大肠杆菌死亡。
(二)改善城市气候1、降低气温植物茂密的枝叶可以挡住并吸收50%-90%的太阳辐射热。
2、调节湿度通过调节城市空气湿度,城市绿地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3、调控气流区域性的微风和气体环流将绿地中相对凉爽的空气不断传向城市建筑密集区,可达到调节城市建筑密集区小气候的目的,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降低城市噪声一般情况下,树木枝叶茂密,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降噪隔声效应明显;阔叶树吸声能力比针叶树好;由乔木、灌木、草木和地被构成的多层稀疏林带比单层宽林带的吸声隔离作用显著。
二、减灾防灾(一)防火防震(二)防风固沙(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四)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有利备战防空三、提供城市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绿地中的植物园、动物园、苗圃等技术优势,对濒危、珍稀动植物进行异地保护及优势物种的驯化。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城市绿地的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达到丰富生活于其中的动物物种数量。
第二节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一、日常休息娱乐活动二、观光及旅游三、休养基地四、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第三节美化功能一、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二、美化市容三、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四、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第一节城市绿地的分类一、前苏联城市绿地分类情况1990年以后,前苏联将城市用地分为生活居住用地,生产用地和景观-游憩用地。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展长沙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文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长沙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凡在规划区范围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如对本规划进行调整修改,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规程序进行。
第二条本规划范围分市域和都市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包括市区(即五个行政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一个县级市(浏阳市)、三个县(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总面积11819.5平方公里,主要确定域内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和自然保护区范围;都市区范围包括市区,长沙县的星沙镇、暮云镇、黄花镇、榔梨镇,望城县的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第三条划定市域重要绿色空间的保护范围,明确要突出体现的自然地域风貌特色。
重点表现长沙山、水、洲、城相融相彰的基本构架,创造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绿地应合理安排、均匀分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充分结合。
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使物种的多样性通过科学的物种规划与安排来促进和提高。
注重植物景观的塑造和树种选择,绿化建设应该与实际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近、远期开发建设的内容和进度,最大程度达到城市绿地按计划、有步骤建设的目的。
本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其中分近、远两期,近期为2003年~2008年,远期为2009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文件)●《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2号令)●《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园林城市指标》(2000年)●《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7年)●《关于印发〈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0]106号文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务院[2001]20号令)●《湖南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0年)●《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长沙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长沙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编制的各类专项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土地开发和人口增长,但是这也意味着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其中城市绿地问题尤为突出。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在城市范围内统筹规划、设计和管理城市绿地,实现城市绿地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生态保护和安全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综合考虑,并遵循科学规划原则,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当遵循“从细节到整体,从底层到高层”的设计理念,通过布置公园、绿带、广场、绿化四通道、绿色屋顶、绿墙等绿化方式,形成绿化走廊和生态格网,营造城市居住生态区域,实现城市绿化系统化、普遍化、绿化面积高效空间利用。
同时,还应重视生态廊道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生态通道的连接和延伸,将城市绿地系统与周边生态系统相连,实现城市和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第二,分类管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当根据绿地类型和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管理。
例如,公园区域应加强文化教育功能建设;住宅区绿地应着重增加休闲娱乐功能,商业区绿地应以商业特点为依托,增加绿化装饰功能,产业区域则强化分散绿化与集中绿化的相结合。
通过分类管理,可以实现各类绿地的优势互补,营造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城市绿化空间,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第三,合理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当注重绿地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细节,重视细节上的问题,从而提升城市绿地的品质和形象。
例如,在城市林荫路的建设中,应注重树种选择、栽植密度和色彩的搭配,使之在起到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具有景观美感。
同时,还要注重道路、河流、湖泊等水利设施绿化设计,应考虑水生态和水资源保护的因素。
在公园绿地的建设中,应注重园林景观的塑造与文化元素的注入,打造具有艺术气息的“城市绿心”。
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23-2035)本文档旨在介绍《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23-2035)》的背景和目的。
该规划是针对成都市未来12年内公园和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的蓝图,旨在提供可持续、高质量的公园城市环境,以促进居民的福祉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该规划的制定目的在于:优化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实现公园和绿地的全面覆盖,并确保各区域的均衡发展;加强公园和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提升公园和城市绿地的空间品质和景观特色,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场所;促进公园和城市绿地的可持续管理和运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影响;推动公园和城市绿地与城市其他领域的融合,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
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23-2035)》将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思路,通过充分调研、合理规划,确保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该规划将为成都市的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该规划的编制将遵循科学、开放、公正和透明的原则,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意见,并输送给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和实施。
期待该规划的实施能够全面提升成都市的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空间。
规划目标该规划的编制将遵循科学、开放、公正和透明的原则,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意见,并输送给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和实施。
期待该规划的实施能够全面提升成都市的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空间。
规划目标本《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23-2035)》旨在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发展,打造包含公园和绿地的城市系统,为成都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和休闲空间。
以下是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愿景:本《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23-2035)》旨在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发展,打造包含公园和绿地的城市系统,为成都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和休闲空间。
简述我国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模式
中国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模式指的是城市建设中如何把绿色空间
纳入项目设计、布局、管理和保护,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满足公众需求的一种理念和实践模式。
在中国,绿地的规划与建设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城市绿地的布局设计主要有三种模式:文化式、生态式和技术式。
文化式绿地布局以古代文明的思想为基础,重视历史的遗产和传统的艺术,以传统的造园艺术为中心,实施古典和传统式的绿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布局特点就是营造气氛,以自然环境为主,有效地塑造出传统的文化空间。
生态式绿地布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注重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保护濒危物种的繁殖与生存。
这种布局模式注重合理和有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动植物物种的保护,帮助城市环境得到优化和改善。
技术式绿地布局着重于城市绿地创造的技术性,从技术特征出发,实现对绿地的再利用、开放和节约,使其在社会效益和生态贡献上发挥最大作用。
这种布局模式提倡快速有效地利用城市绿地,实现城市空间有效利用。
中国城市绿地布局模式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一是根据当前的环境与社会需求,实施针对性的绿地规划,积极抓住有利的机遇;二是采取技术手段,有效节约绿地资源,营造优美的城市空间;三是严格执行城市绿地等资源利用规范,构建完整的管理制度,保障绿地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未来,中国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的建设将继续重视环境的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满足公众的需求,促进健康的发展,使城市绿地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以营造优美的城市空间。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城市绿地的定义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定义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地貌特征、基础种植(自然植被)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第一章城市绿地的功能第一节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一、保护城市环境(一)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1、净化空气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此外,绿色植物还有明显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以及汞、铅蒸气等有害气体的功能。
2、净化水体和土壤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的细菌数量。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如有的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进入土壤的大肠杆菌死亡。
(二)改善城市气候1、降低气温植物茂密的枝叶可以挡住并吸收50%—90%的太阳辐射热。
2、调节湿度通过调节城市空气湿度,城市绿地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3、调控气流区域性的微风和气体环流将绿地中相对凉爽的空气不断传向城市建筑密集区,可达到调节城市建筑密集区小气候的目的,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降低城市噪声一般情况下,树木枝叶茂密,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降噪隔声效应明显;阔叶树吸声能力比针叶树好;由乔木、灌木、草木和地被构成的多层稀疏林带比单层宽林带的吸声隔离作用显著。
二、减灾防灾(一)防火防震(二)防风固沙(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四)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有利备战防空三、提供城市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绿地中的植物园、动物园、苗圃等技术优势,对濒危、珍稀动植物进行异地保护及优势物种的驯化。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城市绿地的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达到丰富生活于其中的动物物种数量。
第二节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一、日常休息娱乐活动二、观光及旅游三、休养基地四、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第三节美化功能一、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二、美化市容三、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四、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第一节城市绿地的分类一、前苏联城市绿地分类情况1990年以后,前苏联将城市用地分为生活居住用地,生产用地和景观-游憩用地。
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对城市的环境、生态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好的绿地系统规划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1. 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提供优雅、可持续和可访问的绿色空间,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并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2. 绿地系统的功能分区:根据绿地的功能和使用需求,绿地系统可以分为公园、植物园、游乐场、运动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
这些功能分区的位置和规模应该能够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并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3. 绿地的规模和布局:绿地系统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规模和布局。
大型城市应该有大面积的绿地,以满足大量人口的休闲需求。
绿地的布局应该合理,覆盖城市的各个区域,并与其他的城市设施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4. 绿地的设计和建设:绿地的设计和建设应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尽量保留和利用城市自然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绿地的设计应注重景观效果,使人们在其中能够得到放松和享受。
同时,要灵活运用各种植物和景观要素,创造多样化和富有特色的绿地空间。
5. 绿地的管理和维护:绿地系统规划不仅要考虑到绿地的设计和建设,还要考虑到绿地的管理和维护。
绿地的管理应该有一个完善的机构和体系,负责绿地的日常管理、环境保护和维护工作。
绿地的维护要及时、高效,确保绿地的整洁和安全。
6. 绿地的环境效益:绿地系统规划不仅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绿地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增加城市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绿地系统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并与其他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工作相互配合。
只有做好绿地系统规划,才能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与规划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公园、广场、植被覆盖的街道和绿化带等,它们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还起到了调节城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而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与规划则决定了这些绿地的利用效益和社会效益。
首先,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应该考虑到城市居民的需求。
城市居民繁忙的工作生活使得他们渴望能够在闲暇时刻找到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放松身心。
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该考虑到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喜爱和追求。
公园和广场的设置应该尽量贴近居民居住区,方便居民进行锻炼和休闲活动。
绿化带和街道植被的规划应该贯穿整个城市,使得每个居民都能够享受到自然的氛围。
只有满足了居民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才能够发挥最大的功能。
其次,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要考虑到城市的气候和环境特点。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河流、湖泊和山地等。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将这些自然资源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绿色廊道和景观带。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还能够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绿色廊道和景观带能够起到调节城市气温、减少大气污染、吸收噪音等作用,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
另外,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应该考虑到城市的未来发展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不断增长,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需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合理利用城市边缘地带和农村用地,规划建设大面积的绿地。
这些绿地可以作为城市的“肺部”,不仅能够为城市提供新鲜的空气,还能够为城市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此外,应该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景观,使得城市绿地系统在空间分布上能够体现多样性和个性化。
最后,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还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原则和方法。
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人口密度、绿地面积和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科学计算和分析,确定最佳的绿地布局方案。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基本概况城市现有各类绿地3753 公顷, 其中各类公园25个, 公园绿地面积946.33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5平方米/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生产绿地250公顷;防护绿地440.95公顷;附属及其它绿地227.66公顷。
目前,合肥城市绿地总体格局呈两环、两片、六线、数点的空间分布。
两环:环城公园,二环路绿带;两片:蜀山森林公园、清溪公园;六线:美菱大道、黄山路、姥山路(马鞍山路)、南淝河绿带、和平路及胜利路绿带;数点:逍遥津、杏花、包河、花冲、瑶海、徽园、天乐、明珠广场等。
城市绿地在各城区的分布:瑶海区有公园绿地面积85.05公顷, 人均2.95平方米;庐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209公顷, 人均6.48平方米;蜀山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93.38公顷, 人均20.21平方米;包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8.9公顷, 人均2.7平方米。
二、绿地系统规划期限、目标与指标规划期限:近期到2005年,远期到2010年。
总体目标:建立以城市为核心,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绿色长廊为纽带,城乡一体化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园林绿地系统。
通过一系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以达到城乡绿化相互交融、城乡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更为显著,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近期目标:重点巩固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提高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水平。
通过合肥森林公园、黄山公园、天鹅湖公园、南淝河滨河绿地、大房郢水库坝下区公园等一系列大型园林绿地工程建设,保持城市绿地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确保城市绿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使得城市绿地总量;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区绿地率等相关指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变各城区城市绿地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实现城区内500米见“绿”。
远期目标:依据“环境优先”、“绿化先行”的城市建设方针,按照城乡一体。
城市绿地规划与布局一、城市绿地规划与布局的原则城市绿化指标的实现,首先体现在城市绿化规划之中。
在制定城市绿地规划时,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注意把握好以下要点:(1)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确定绿化用地指标。
划定绿化用地面积,划定城市建设的各类绿地范围和控制线。
(2) 科学安排绿化用地布局。
城区内公共绿地应均匀分布,城市建成区和郊区各类绿地,应当合理布局。
(3) 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
在城市周围和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建设绿色隔离带,充分发挥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和净化环境的作用。
(4) 实行严格的城市绿化管理制度。
在规划中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按照规划进行绿化管理。
规划确定的绿化用地,不得改作它用。
城市范围内河岸、湖岸、海岸、山丘、坡地等地段,是营造城市景观的重要区位,也是居民最适宜的休息活动场所,应当作为城市绿化管理的重点地段,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绿化建设步伐。
严格保护城市古典园林、古树名木、风景名胜区和重点公园,在城市建设中绝对不能破坏。
城市中心地区,一般是人口聚集、建筑密度很高、环境质量较差的部位,对绿化建设的需求最迫切,绿化的环境效益最明显,要注重提高城市中心区的绿化水平,采取以下措施:(1) 努力扩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绿化用地。
对于人口和建筑密度过高的城市中心区,结合危旧房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建筑密度。
旧城区改造中,充分考虑绿化用地需要。
工商企业和旧房拆迁,要置换出一定开敞空间进行绿化建设。
(2) 从严控制城市中心区的项目建设。
城市中心区建设项目的选址不得侵占绿化用地。
住宅、办公、商业等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照城市绿地要求,进行配套的绿化建设。
(3) 坚决杜绝挤占绿地行为。
对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地区的违章建筑,要进行集中清理,限期拆除。
违章建筑拆除后腾退出来的土地,优先实施绿化建设。
城市绿地规划与布局的原则是1.依山就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已有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在滨水地带进行高密度绿化,建设开敞式的滨水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理想的近水、近地和近绿空间。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原则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原则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本店铺为大家解答。
1、总目标
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满足城市居民的户外游憩需求,满足卫生和安全防护、防灾、城市景观的要求。
2、原则
(1)整体性原则:各种绿地互相连成网络,城市被绿地楔人或外围以绿带环绕,可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
(2)匀布原则:各级公园按各自的有效服务半径均匀分布;不同级别、类型的公园一般不互相代替。
(3)自然原则:重视土地使用现状和地形、史迹等条件,规划尽量结合山脉、河湖、坡地、荒滩、林地及优美景观地带。
(4)地方性原则:能使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之间迅速建立食物链、食物网关系,并能有效缓解病虫害。
第 1 页共1 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一、基本概念1、城市绿地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
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
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
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
(2)长沙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4)城市绿地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既可以售出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3、防灾减灾合理布置尘世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1)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二起到减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
(2)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3)城市绿地可以减少暴雨带来的经济损失。
(4)城市绿地系统对于减轻洪涝灾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5)城市绿地具有防火作用。
(6)园林植物能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减低光辐射的传递和冲击杀伤力。
(7)城市绿地具有避震作用。
4、提供休闲空间城市人居空间狭小,绿地是城市居民进行休闲、聚会、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绿化宣传及科普教育的场所。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1、从城市出发,综合规划无论总体与局部规划,都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密切结,统筹安排,作出内外协调、统筹兼顾、全面合理的绿地规划。
2、远近结合,便于实施根据城市的经济能力、施工条件、项目的轻重缓急,订出长远目标,做出近期安排,使规划能够逐步得到实施。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规划时应将园林绿地的环保、防灾、娱乐与审美、体育、教育等多种功能综合设计,安排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4、合理布局,均衡分布规划时应考虑四个结合:点线面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构成有机的整体。
四、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1、场所概况及现状分析城市概况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绿地现状与分析包括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2、规划总则包括规划编制的意义、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目标与策划指标。
3、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和相关指标。
4、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主要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市域绿地系统包括市域内的林地、公路绿化、农田林网、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城市绿化隔离带以及城镇绿化用地等。
4.1 市域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1)系统整合,建构城乡融合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以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
(3)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是与生态结构。
(4保护有历史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环境。
4.2具体规划要求(1)耕地规划需结合农业生产用地规划,严格保护耕地,同时,将宜林地耕地退耕还林。
(2)园地规划应根据适应性原则,考虑栽种品种,积极改造地产园地,建设稳定高产园地,适当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提高经济效益。
(3)林地结合国家生态林工程规划,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形成农田林网化的绿色网络,完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牧草地保护城郊天然牧草地资源,控制放牧强度,实行科学轮牧,封滩育草;结合划定宜牧地,解决农牧争坡、林木争山的矛盾,实行林牧结合。
(5)水域和湿地结合《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划定绿化生态保护带,积极恢复退化的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系统。
(6)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一般需要治理才能利用或可持续利用。
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规划5.1布局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置于城市总体规划之中,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城市园林绿化的法规,贯彻为生产服务、为生活服务的总方针,布局原则应遵守城市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5.2主要布局形式(1)点状绿地布局这种模式多出现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这样可以做到均匀分布,与居住区的结合较为密切,居民可以方便使用,但对构成城市整体的艺术风貌作用不大,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也不大。
(2)环状绿地布局一般出现在城市较为外围对的地区,多与城市环状交通线同时布置,绝大部分以防护绿带、郊区森林和风景游览绿地等形式出现,在改善城市生态和体现城市艺术风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
(3)带状绿地分布带状绿地多与城市河湖水系、主要道路、高压走廊、古城墙、带状山体等结合布局,形成纵横交错地带、环状绿带与放射状绿带交织的绿带网,比较容易体现出城市的艺术风貌。
(4)楔形绿地布局一般与城市的放射交通线、河流水系、起伏山体等要素结合布局,同时还应考虑与城市的主导风向一致,便于城市外围气流的进入。
优点是城市通风效果好,也便于城市艺术风貌的体现。
(5)组合式绿地布局组合式绿地布局就是将以上几种布局方式加以综合利用,进行新的组合,形成如点网状等布局模式,它将以上基本模式对的诸多优点进行综合,与之相比优势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以很好地与城市的各个要素如工业用地、住宅用地、道路系统、山水地形、植被条件等进行结合,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形成独特的绿地系统布局。
②可以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便于组成完整的城市绿地体系。
③可居民以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休憩娱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
④有助于丰富和体现城市总体和布局地区的艺术风貌。
6、城市绿地分类规划城市绿地分类应该按国家《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执行,包括公园绿地规划、生产绿地规划、防护绿地规划,附属绿地规划、其他绿地规划。
7、城市绿化的树种规划7.1树种选择原则(1)与同城市所处的森林植被区的自然规律一致。
(2)坚持选用乡土物种,注意选用引种栽培成功的外来物种。
(3)以乔木为主,坚持乔木、亚乔木、灌木、木质藤本、花卉、草坪以及地被植物全面地合理安排。
(4)严格筛选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
(5)因地制宜贯彻园林结合生产。
(6)速生树与慢生树相衔接,大力促成长寿而珍贵的满长树快长。
(7)重视“适地适树”的原则。
(8)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相结合。
7.2树种规划方法(1)调查研究和现状分析(2)确定基调树种(3)确定树种的技术指标(4)确定骨干树种(5)市花和市树的选择建议8、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8.1植物物种多样性规划(1)本植被气候带园林植物物种的发掘与应用(2)相邻植被气候带园林植物的引种与应用(3)建立种质资源保护、繁育基地,提高园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8.2植物基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8.3生物系统多样性规划8.4景观多样性规划8.5珍惜濒危植物的保护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扩大其生物种群,建立或恢复适生环境,保存和发展珍稀生物资源。
8.6保护措施(1)开展普查。
(2)加强保护和发展城市公园及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工作。
(3)加强动、植物园建设,开展科研和科普工作,加大人工繁殖研究,形成一定数量濒危植物保护群。
9、古树名木保护规划9.1古树保护的分级机标准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在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100~299年。
国家级名木不受树龄限制。
9.2保护方法和措施(1)挂牌登记管理(2)技术养护管理(3)划定保护范围(4)加强立法工作和执法力度10、分期建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期建设可分为远、中、近三期。
近期规划应提出规划目标与重点,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估算;中、远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规划和投资预算。
11、绿线导则的制定(1)具备完整的城市地形图,其精度应是等同于该城市的详细规划或地籍管理用地形图。
(2)对城市现状绿地的准确调查。
(3)具备法定效力的规划成果,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等。
12、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分别按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进行论述。
13、附录和附件包括一些图纸和基础资料,作为绿地系统规划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