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30.41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那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又有着怎样的特征呢?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基于人类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精神文化存在方式。
思维方式在基于实践活动的同时,又不断的影响着实践方式,成为科技、政治文化以至于包括人们生存生活方式在内的一切实践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然而,思维方式是结构的存在,知识、观念、语言、思维旨趣,思维方法和思维情感等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承,构成了思维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动态整体。
思维方式的实质上就是全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起作用,稳定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整合了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历史上不同思想团体、流派,尽管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可能势同水火,但在思想的根基处却是一致的“。
[①]哲学的思考是人生体验的系统总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文化系统中的根基。
把思维方式理解成一种文化与哲学的双重存在。
哲学思维方式在整个思维方式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从哲学层面上审视传统思维方式及其文化构成。
因而本文着重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实用理性,朴素的辩证思维以及逻辑思维中的缺失。
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人本来合一,物我本属一体。
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
天人既无二,于是亦不必分别我与非我。
我与非我原是一体。
不必且不应将我与非我分开。
于是内外之对立消弭,而人与自然相融为一体。
西方思维的历史中总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斗争,视外在的自然为人的对立物,而去探索。
才有真正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中国人刚不认为宇宙为外在的而认为宇宙本根与心性相通,研究宇宙即是研究自己内外本为一理。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不分内外物我的。
从而向了内省式的思维特征。
王阳明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了三天三夜而不可得。
他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
天人合一中的一意义即是天人相通。
发端于思孟学派。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国人的写作语言和思维在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中,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写作语言和思维方式。
作为中国人,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所展现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模式,既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也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写作语言和思维特点,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一、中国人的写作语言特点1.词汇丰富:汉语词汇量庞大,成语、典故、谚语等丰富多彩,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表达过程中,我们可以信手拈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2.语法灵活:汉语语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词序、成分省略等现象较为常见。
这种灵活性为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文章更具变化和韵味。
3.表意明确:汉语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为基础,具有较强的表意功能。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选用恰当的词语,使文章表达更加明确、生动。
4.修辞手法多样:汉语写作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二、中国人的思维特点1.整体性思维:中国人倾向于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写作中,这种思维方式表现为注重文章的结构布局和内容的完整性。
2.辩证性思维:中国人善于运用辩证法,看待问题具有两面性。
在写作中,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论证。
3.委婉含蓄: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讲究谦逊、礼貌,这种特点在写作中表现为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通过含蓄地表达观点,使文章更具魅力。
4.注重情感:中国人情感丰富,注重情感交流。
在写作中,我们善于运用抒情、描写等手法,表达内心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三、总结中国人的写作语言和思维特点,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发挥这些特点,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有着许多的不同点,那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有哪些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
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
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人反映哲学思考的语言也往往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
传统哲学经典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如《道德经》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论语》也是往往以寥寥数语阐述哲学观点,虽简约但不规范。
这与中国哲学的用途有关。
它为铸就有修养的“人”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为目标,只有简洁,哲学才能在民间推广,达到熏陶每个人的目标。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
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但常常处于捕捉现象的阶段。
难怪雨果说:“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中国人的思维有哪些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就是富于计谋意识。
我们欧洲人只能叹为观止作者:王学磊瑞士汉学家诠释中国“三十六计”(图)——欧洲首席汉学大师胜雅律说:“我要揭示由三十六计所捕捉的普遍人性,并要使大家明白,汉学,研究中国的学问,能够跨越中国的国界,并能在中国的文化中发现所有人共同的人性,并对这共同的人性有所裨益。
”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先生被誉为西方智谋学的领军人物。
他花了数十年的研究之后发表了第一本给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三十六计的书。
1988年,《智谋》上册德文版在瑞士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多次再版,并先后被译成荷兰文,意大利文,中文,英文、法文等十二种文字,全世界发行量达到五十万册。
胜雅律在写《智谋》上册的时候,三十六计只写了十八计,由于当时不知读者是否欢迎,所以没写全。
也算是略施小计,投石问路。
看到读者已被吸引,很喜欢这本书,他于是在2000年又出版了《智谋》的下册。
2006年8月,该书上、下册中文版在中国出版,回到了中国故乡。
11月10日,记者参加了胜雅律先生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胜雅律先生体格魁伟,言谈举止充满了东方式的儒雅之气。
他的中文水平炉火纯青,整个讲话用了许多非常地道的中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异常风趣生动。
结缘三十六计胜雅律出生在瑞士威勒采尔的一个书香之家。
1963年中学毕业那年,他在父母的朋友家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汉字,并且一见钟情。
那年秋天,他进入苏黎世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又到汉语系学中文,双管齐下,同修两门专业。
1971年,胜雅律通过国家律师考试,成为一名律师。
但是他却没有沿着自己铺平的道路前行,为了圆他的中国梦,他来到了东方,先后在中国台湾、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留学。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使胜雅律接触到了三十六计。
“台北师大国语中心的老师有一次突然跟我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我就问老师其他的三十五策是什么,结果老师说:…你问住了我,我也不太清楚。
‟当时我住在台大法学院的男生宿舍,周围都是中国同学,因此我就问过他们,知不知道三十六计。
发心用心专心……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整体和综合性思考,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考虑多个因素,并寻求综合的解决方案。
2. 阴阳思维:古代中国人深信世界上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互补的力量。
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转化而来的。
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的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3. 周易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并试图通过推演和预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周易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行为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
4. 德治思维:古代中国人重视道德伦理的观念,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他们相信通过德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不仅仅是依靠法律的制约。
5.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他们尊重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但也鼓励创新和发展。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文化思维模式中,传统与创新并存,相互融合。
这些思维模式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与独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交互动和问题解决中都得到了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之处,并分析其独特之处。
一、整体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整体的观念,而非片面地看待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中国人倾向于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并寻求综合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家庭中,中国人注重家庭的整体利益,而非个人的私利。
他们会考虑到家庭成员的需求和利益,努力寻求一个平衡点。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家庭更加稳定和和谐。
二、灵活变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灵活变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随遇而安”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善于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他们不会固守一成不变的观念和方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在商业领域,中国人的灵活变通思维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人善于抓住机遇,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
他们能够迅速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的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注重人际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人情味和人情义。
在中国的社交场合中,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人情,他们会尽量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和矛盾。
这种注重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社会更加稳定和和谐。
四、追求和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追求和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和谐的发展,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
在中国的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中国人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而非个体的胜利。
这种追求和谐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每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都不同,从而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特点,而这个思维也跟着时间的推移而流传了下来。
如果你想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就接着往下看。
一、白痴思维它可以表示为点思维,也可以表示为零思维。
这是最高级别的精神残缺。
其主要特点是思维严重固化,这些人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有的大脑储存了大量的死知识;然而,他们没有任何思索的能力。
换句话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适当的发展,甚至是人为的过早固化。
例如,有人生来就头脑迟钝,从二年级就辍学了。
有的人有一种特别的能力,能够清楚地记得村子里的鸡、猫和狗的样子。
他能说出街上每一只家禽都是谁家的。
又比如,有的人能准确地记住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六十四卦、小说中的各种人物等等,甚至能说出历史上800位皇帝的名字和顺序。
然而,同样也是这些人,没有一点自己的观点和思索,完全是在附和别人,死记硬背。
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是知识的宝库,或能记住许多信号的高级动物。
二、僵化思维它可以表示为线性思维,或者直线思维。
其主要特点是,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熟悉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永远不会有新的发展。
一个老年人的思维很可能停留在小学一年级的认知上,几十年没有任何变化,是一条直线。
一些虚假的、僵化的、混乱的、错误的文化或观念,使其念念不忘。
他们是自己思想的囚徒,是他人思想的奴隶。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成了概念本身。
即使有人摆脱了牢笼,也会成为自己的牢笼。
三、对立思维它可以表现为黑白思维,即两极思维。
这种思维似乎有独立的见解,似乎有坚定的态度。
它的主要特点是黑或白、敌或友、生或死的精神。
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朋友的敌人就是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是截然相反的,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是互相排斥的。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不是独立于各个圈子、也不在派别的划分之上。
这种人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思维模式:"非美之心不同'、"敌我不同',很难走出这个狭窄的圈子。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语义昏暗,概念不清中国哲学家爱的是知觉的确实,不是概念的确实。
中国人的头脑羞于抽象的词藻,不像西方人那样能够据此以概念来检验概念,并系统地将一种陈述与另一种陈述进行对比。
不像希腊学者那样注重文法与修辞的区别,因而不甚注重抽象与具体之间或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区分。
这种思维的特点在于,它不需要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需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需要经验的积累,而是凭借主体的神秘直觉、灵感、体验、感悟,在瞬间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希腊人为自然科学奠定了基础,因为他们的思维基本上是分析型的,这已经被亚里士多德学说引人注目的现代性所证明。
埃及人发展了几何学和天文学,印度人发明了自己的语法学。
这些学问都需要分析型思维。
而中国人尽管有其天然的智慧,却未能发展起自己的语法学。
因为中国人只喜欢道德上的陈词滥调。
我们的抽象名词,比如“仁”、“义”、“礼”、“忠”等等都是泛泛而谈。
在具体讨论中,会发现它们的意义含混到了不知所云的地步。
周代所有的古哲学家中,只有墨子和韩非子的风格接近有力的论证风格。
孟子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诡辩家,然而他也只是对“利”、“义”、“尽心、知性、知天”以及“良知、良能”(《孟子·尽心上》)等大而又泛的词感兴趣。
其他哲学家,如庄子、列子、淮南子,只对漂亮的比喻感兴趣。
墨子的门徒慧施、公孙龙都是伟大的诡辩家。
他们喜欢编撰一些猜不透的难题,并试图证明他们的论点。
如“卵有毛”、“马下蛋”、“狗亦可为一羊羔”、“鸡三足”、“火不热”、“车轮从不辗地”,以及“龟身长于蛇”等等。
而汉代的学者则喜欢对过去时代的经典作亚历山大式的注解和诠释工作。
之后的晋代学者则复兴了道家的学说,靠“直觉”来解开自己的身体与宇宙之谜。
没有人想过做实验,也没有人发展过什么科学方法。
宋代哲学家在佛教的启发下,重新解释儒家学说,把儒家变为一个训练心智和维护道德的哲学系统。
朱熹的“格物致知”,“格物”(考察事务),之后就可以进而了解自身。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性和分析性。
中国人习惯将事物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尊重长辈、敬重权威、注重家庭和谐等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追求稳定和安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日益凸显。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三、长期思考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长期规划。
中国人习惯于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长期影响。
他们更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发展,追求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眼前的满足。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快乐,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习惯于以集体为重,强调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五、面子文化与直接沟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直接沟通和坦诚表达。
转载: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
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思想)。
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一.思维的弱点思维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只是现在我们身处现代化、西方化的潮流之中,只能以普适的价值、全球公认的标准——能否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否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能否促进民主自由社会的形成来评判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正如西方人喜欢批评社会并不意味着他们否定民主制度一样,我们讲思维的问题、《易经》的问题,也不是在否定传统、丑化我们的民族,而是在深化对传统的认识。
通过了解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长处和短处,将有助于中华民族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尽快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为什么中国人要么是革命派,全盘否定过去,要么是保守派,不允许反思传统,讲任何缺点呢?二.中国人的处事及思维方式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
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
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5]。
整体观、系统观当然很好,但我们还应学会局部的、解剖的、微观的、严谨的、分析的方法中国人的主流思维是模糊、体验、直觉型的,是象征主义、相对主义、一元主义的思考模式,它适合于文学哲学的创作,但不适合科学的发展。
读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精选文库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中国人思维的独特魅力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元素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展现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魅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思维的独特魅力,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综合思维中国人思维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综合性。
中国人善于将各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观点。
这种综合思维的特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阴阳观念。
中国人不会将问题简单地归结为黑白两个极端,而是会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因素和角度,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判断。
例如,在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中国人往往会考虑到各种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等。
他们会权衡利弊,寻求一个平衡点,以求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这种综合思维的特点使得中国人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更加灵活和智慧。
二、长远思考中国人思维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长远性。
中国人注重长期的发展和稳定,他们不会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是更加注重未来的发展。
这种长远思考的特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如儒家的“为政以德”和道家的“无为而治”。
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考虑到未来的影响和长远的利益。
他们会思考当前的决策对于未来的发展有何影响,会权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这种长远思考的特点使得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更加谨慎和深思熟虑。
三、团队合作中国人思维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团队合作的意识。
中国人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团队的合作,他们往往会将个人的利益置于集体的利益之上。
这种团队合作的意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如儒家的“仁爱”和道家的“无为而治”。
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考虑到集体的利益和团队的合作。
他们会与他人协商、合作,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团队合作的意识使得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注重协作和共赢。
四、尊重传统中国人思维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尊重传统的态度。
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他们注重传统的积累和传承。
中国式思维因为历史,地理,文化的不同,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作为一个几千年的古国,人们更是传承了源远流长的风俗习惯,总结起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求“和”“和”是奥运开幕式的主题,也是中国外交的原则,中国总是充当一个和事老角色。
中国有句俗语叫“家和万事兴”,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和”在中国的地位。
中国人为了和谐,会去做不情愿的事,所以中国人很少明确拒绝他人,即使拒绝也是很委婉地拒绝,并且还会想办法补偿,这个也涉及到下面要讲的第二点——面子观。
2.面子观中国人好面子,只要给面子,什么都好说,比如你的朋友得罪一个中国人,你打圆场的时候可以说“您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不计小人过,相信您这样宽宏大量的人肯定不会因为这样的小事而怪罪他的”,这个人就很容易原谅了,因为你给他戴了“高帽”,也就是说给了他很大的面子,有了面子他就舒服了。
中国还有句话叫做“打肿脸充胖子”,是因为穷苦时期人们没有钱买食物,胖是财富的象征,所以有人为了装作富人宁愿打肿自己的脸,因为富人有面子。
如果让有两份职业,一个名叫销售经理,月薪2000元,一个名叫业务员,月薪2200元,如果让一个中国人选,他一定会前者,因为头衔好听,说出去有面子。
在国外送礼,一瓶酒,一束花可以赠予贵宾,但中国人无论是送礼还是接待宾客,一定要极尽奢华,方显尊重。
中国人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丢了面子可能抑郁很多天甚至了结生命。
3.讲“礼”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懂礼、习礼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一个无礼的人是无法跟中国人交往的,无礼的东西也是无法为中国人接受的。
如若对父母、老人、老师不敬,无论此人是何身份有何才能,都是不可接纳的。
4.委婉中国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主张内敛,不主张外扬,所以中国人很少直接表达意思,而习惯于换一个间接的表达方式,就如中国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对父母说过“我爱你”,而很多外国人挂电话时都会这么说。
中国人独特的思维盛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国家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源自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细致入微、以及注重人际关系,这使得中国人在处理问题和解决困难时拥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并展示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整体性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即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而非单独的部分。
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中国人对于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上。
与西方人喜欢将事物进行分类和分解不同,中国人更倾向于将事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整体性思维使得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注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且能够看到问题的全貌。
例如,在城市规划方面,中国人注重整体性思维,将城市规划与社会、环境、经济等因素相结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关系。
这种综合考虑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城市规划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
二、细致入微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细致入微,即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握。
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善于观察和发现微小的变化,从而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种细致入微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在各个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医学领域,中国人的细致入微思维在中医药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医药学强调辩证施治,即通过细致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质,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来确定治疗方法。
这种细致入微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医药学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
三、注重人际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人际关系,即在处理问题和决策时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中国人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相信个人的行为和决策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这种注重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
在商业领域,中国人的注重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在商务谈判和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人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来达成合作协议。
这种注重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在商业交流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对方的需求,从而达到双方共赢的目标。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至宋代之时,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不同人群都有其特有的思维特点,那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
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确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
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与思想家。
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浑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的整体性把握事物中国人的思维1、“天人合一”:推崇“整体思维”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善用“辩证思维”3、“叩其两端”:喜欢“中庸思维”4、“顿悟成佛”:偏好“直觉思维”5、“唯上是从”:习惯“权威思维”6、“这有什么用?”:讲究“实用思维”7、“月印万川”:爱用“形象思维”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偏爱“循环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
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
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
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
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
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
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人反映哲学思考的语言也往往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
传统哲学经典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如《道德经》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论语》也是往往以寥寥数语阐述哲学观点,虽简约但不规范。
这与中国哲学的用途有关。
它为铸就有修养的“人”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为目标,只有简洁,哲学才能在民间推广,达到熏陶每个人的目标。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
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但常常处于捕捉现象的阶段。
难怪雨果说:“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中国人的思维有哪些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
(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
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稳固了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缓和了阶级对立和贫富差距,协调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至今对世界仍有重大意义。
直觉思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并不怎么重视逻辑思维,而习惯于进行直觉体验。
但这种直觉思维并不排斥理性思维,而是与理性思维交互为用,相辅相成,具有典型的混合思维(整体思维、系统思维)的特征。
它目的在于把握对象的整体表象特征,其基本形式常常通过“顿悟”来表现。
道家的“悟道”、儒家的“豁然贯通”、佛教的“立地成佛”,都是这种思维的具体运用。
就思维的精确性来看,直觉思维是一种模糊的思维方式。
这是因为,自然界或宇宙的本质,不可能通过推理或分析来把握,只能通过直觉来领悟。
中国人的许多概念、命题歧义丛生,正是这种思维造成的。
所谓的“天人合一”,所谓的心通万物,都是这种思维的必然结果。
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的特征。
中国古人的整体思维主要有以下特点,(1)它形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五行生克等整体结构模式,这些模式反映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性。
(2)宇宙整体和作为整体的具体事物具有统一的结构,遵从相同的演化法则,并由此导出天地一理、万物一马、宇宙全息的结论。
整体思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人素有的“大一统”思想,中医的“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整体疗法,以及中国文化偏重综合、弱于分析、概念的模糊性等都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方式亦称为象征,是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原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方式可分为三类:(1)符号意象思维,用某种符号来象征一些神秘的自然法则,如《易经》中的“---”“-”,各种道教、佛教的灵符。
(2)玄想意象思维,用选择出的意象符号来象征事物本质或某种“形而上”的东西,如老子、庄子的“道”、玄学中的“无”“自然”,朱熹的“太极”“天理”等。
(3)审美意象思维,通过塑造审美意象来达到某种带有文学艺术情趣的思想境界,如王维的诗、苏轼的词、中国的山水画等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意象思维的优点是富于灵感,带有跳跃性和创造性,但它的缺点是不够严密、精确,缺乏科学性。
从这种思维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人长于文学艺术的创造,而乏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很多人这样来解释这一问题;但是我仍然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这一点大约也没有人可以否认。
所以,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并不在此)。
物极必反中国人普遍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变。
如《易经》:“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老子》:“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那么,事物在什么地步才发生这种转变呢?那就是,无论任何事物,到了盈满或顶点时,便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自汉代《淮南子》明确提出“物极必反”的命题后,它便成了中国人的一个传统思维模式。
这里的“极”,实际上是一种极限、顶点。
之所以发生物极必反,是因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当一方势力上升,达到顶点时,便转而消退;另一方则相反,由消而长,这时就发生物极必反。
循环变易中国古人认为,“物极必反”只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半路程。
如果从事物的整个运动变化过程来说,则是一反一复、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的。
老子一方面讲“道”生天地万物,同时又讲万物复归于“道”,整个宇宙都处在这个大循环之中。
《易经》同样也倡导终则有始、反复其道的变化观。
中国古人不但用这种循环往复的变化观解释万物,还用它来解释社会运动和朝代的兴替。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董仲舒的“三正三统”说,把中国的历史纳入一个永远的循环往复之中。
以至于今天人们还常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皇帝轮流坐,今朝到我家”。
万物一体中国先哲,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皆是“万物与我为一”。
这个“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在儒家则表现为对万物的仁爱上,认为万物中的一草一木皆与我息息相关。
在这种境界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甚至认为虫鱼鸟兽皆有其存在的理由。
在这里,已无主客之分,物我之别。
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
自然界之所以“鸢飞鱼跃,一片生机,乃是因为在其中投射了人的仁爱胸怀,是主体体验的结果”。
在道家则表现为“浑沌”,人与鸟兽同处,与万物并育,不知君子小人之分,亦不知牛马之别。
一切皆按各自的本性发展,共同组成自然的整体。
自然界之所以自由自在,一片生机,乃是人把自己那超越一切藩篱的精神体验投射到万物之中的结果。
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它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
它认为人与天不是一种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佛教、道家三家思想都主张“天人合一”。
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禅宗看来,人性本身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
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仍有点像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
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
”“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一、概念不清逻辑涉及的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从老祖宗起,咱们就从不知道给出概念的逻辑定义。
“道”“仁”“圣人”“君子”“小人”乃至后世的“理”“气”等等重大概念,从来不曾明确地严格地定义过。
概念不清的第一个后果,是我们不但热衷于奢谈某些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东西,而且还会为它们而激动,而疯狂,而大打出手。
百家争鸣时,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无不谈“道”,吵得沸反盈天,却从未想到他们心中的“道”可能根本不是一回事。
到了伟大领袖,他老人家将此传统发扬光大,教导我们∶“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研究问题不应该从定义出发”。
因此他发动了文革来“反修防修”,直到十多年后中央《关於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才发现“对什么是‘修正主义’没有作出明确的定义”。
为了莫名其妙的“反修防修”和“打倒走资派”,竟然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在武斗中送命,这恐怕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黑色幽默。
二、不证而论咱们的第二个常见的思维毛病,是不懂逻辑学上的“充足理由律”,给出论点来往往不证而论,只有论点,没有论据。
这里随便引两句《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这里的三句话,每句都是论点,毫无论据,实际上是三个彼此毫无相干的结论。
翻成白话∶“古代善于实行‘道’的人,是去愚弄百姓,不是教育他们明白事理。
聪明的人民是难以统治的。
所以,用开发民智去治国只会坑害国家;反过来就会给国家造福。
”请看,这里哪一句话不是先入为主,强加于人?最后那句话用“所以”(“故”)引出,看上去貌似基于前面的论证的结论,其实只是与前两个结论并立的另一结论。
比起西方那些“难治之民”来,中国百姓是最易治理的驯服工具,然而西方却不会象中国那样周期性地发生暴乱,可见“智民难治”的结论并不自动导出“以智治国是祸国”的结论。
就算勉强把最后这个结论说成是由前面的论点引伸而来的,它仍然只不过是建筑在未经证明的两个论点上。
愚民如果是暴民,又何尝“易治”?这种“不证而论”的传统在近代得到空前的发扬光大,伟大领袖在内部讲话中就断然表示过他不相信有什么“充足理由律”,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公婆各有理”。
而人民似乎也毫未感到世上有讲道理的必要。
於是中国便成了一个世上独一无二的实行“口号治国”的国家。
我每次回国,都要震骇于国外见不到的那些巨幅标语,它们以上帝般的权威口气,不容置辩地命令或教育人民应该怎么去过日子。
我们早已习惯于不加思索地接受这些毫无根据的命令,如同敬爱的林副统帅说的∶“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