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毕升——记两院院士王选_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00.50 KB
- 文档页数:10
当代毕昇—王选王选,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
计算机学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王选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守其,上海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在一家国际贸易公司作会计师,是一个正直、严谨的知识分子;母亲周邈清出身于书香门第,也是一个喜爱读书、追求进步的知识女性。
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1954年秋,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前两年以学习基础课为主,师从江泽涵、程民德、丁石孙等一批著名学者。
1956年分专业,大多数成绩好的同学选择了数学专业,王选却对当时还是新兴学科的计算数学专业情有独钟。
他看到1956年1月制定的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未来重点发展学科就包括计算技术;又从报刊上了解到计算机在未来将对人类产生巨大神奇的作用。
因此,王选下决心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当助教,主持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也参与过部分电路设计工作,一直在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
通过阅读国外文献,他逐步领悟到只有同时掌握硬件设计和程序与应用,才能产生创新。
于是,在1961年,王选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1964年,王选承担了当时正在进行硬件设计的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同时探讨适合高级语言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经过几年努力,该系统最终研制成功,在几十个用户中得到推广,成为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被列入计算机工业发展史大事记中。
这种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成为王选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获欧洲专利的第一人1975年,王选听说国家有一个“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其中“精密照排系统”这一项目的价值和难度吸引了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