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案5 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8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最后一节.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本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生物和非生物,常见生物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性的基础上,再认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该内容既是第一章中温度的测量,科学探究和本章前几节内容的整合,也为学生继续学习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打下基础.其中生物具有适应性,多样性是贯穿整节课的两条主线.因而本节课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贴近学生生活.从周围的生物,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前面几节的学习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已有认知基础,并在生活中的观察建立了生物个体的组成与群体组成的层次性概念同时熟悉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探究结论的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教材内容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在适应性和多样性方面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深化.(3),本节课注重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同时通过以图代文,读表分析,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可得性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等能力,并培养了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因而,本节教材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能力培养上都起了重要作用.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植物向光的理由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种"的多样性技能目标1,练习使用温度计情感目标1,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2,体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资源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沙土加热的实验,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难点:沙土加热实验,探究生物适应的理由二,说教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科学特点,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因而在本节课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本节教材中,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是动物典型的形态适应性特征,学生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又很抽象.我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看不见为看见,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在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中,我配合有关录像片和图片资料讲授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以及造成这种威胁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深刻感受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去.2,探究教学法: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探究问题,产生强烈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主动投入心力去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科学思维方法及观察思考,实验动手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3,观察讨论法: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谈话中交流看法,在讨论中形成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三,说学法: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1,自主学习:课前提议学生进行植物向旋旋光性实验,鼓励利用网络查找和收集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数据,图片和视频资源自主学习(1)你知道生物有多少种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影响生物种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植物资源的破环和保护的状况如何我们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等内容.2,合作学习: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要具备合作精神.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多处安排小组讨论:(1)说说你所知道的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为保护动植物资源做些什么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获取知识.3,鼓励学生利用因特网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和收集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数据,图片和视频资源,在课内进行交流:(1)你知道那些珍稀动物,植物(2)它们现在怎样生活这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又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对话打下基础.同时,我把收集到的教学资源做成资料库,并把网址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后上网通过搜索资料库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要.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课件演示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物2,提出问题:"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物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相同呢"【以此激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生物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二,新课教学: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出示课前实验结果:一盆菊花向一边弯曲生长(2),课件演示向日葵,植物向光生长的实例或图片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学生总结:植物的向光生长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从生活实例着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分析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并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图片—>提出探究问题(蝎子为什么在沙里藏身的理由)—>学生探究(复习温度计的使用)—>实验记录,交流讨论.【为突破重难点内容采取变抽象为具体,使复杂变简单的方法,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对知识的探索能力.】(4),动物的"伪装"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讨论,了解保护色(青蛙,变色龙)和拟态(竹节虫)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本上列举的青蛙,变色龙,竹节虫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出"保护色"和"拟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依据事实归纳物体规律的能力.】(5),教师小结:生物生存总是要适应环境,只是方法不一样,它的意义在于避开不利环境,提高生存能力(6),合作学习(学生4一5人为一合作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查找资料或根据老师提供的网站上网查询)交流讨论,完成合作学习任务:说说你所知道的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合作学习,拓展知识】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学生观看VCD――生物的种类及种类数量变化的原因(2),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完成三个问题:A,你知道生物有多少种B,它们之间有何联系C,影响生物种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老师抽1-2组让学生汇报发言,老师点评,肯定【提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扎实的基础.】转入:因此,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3),请学生拿出搜集的动,植物的资料,汇报自主学习的收获:你知道那些珍稀动物,植物它们现在怎样生活【学生们从中了解许多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体会到我国的地大物博,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4),学生合作小组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或根据老师提供的网站上网查询,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植物资源的破环和保护的状况如何我们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5),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为保护动植物资源做些什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三,学生小结:地球上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着环境,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呼吁"善待生命,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让学生来总结,避免复习时炒冷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增强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四,课后练习进一步查阅资料,就你最喜欢的珍稀动(植)物的分类地位,分布,数量,保护和人类对其利用的情况及你的设想,建议编制一份小报,出一期专栏刊出.【课后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学以致用,再次突破重难点又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板书提纲略。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的内容体系打破了以往的知识体系,重构了以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空间科学及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这五大科学领域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第一册科学是以我们的家园地球为依托,从近到远,从宏观到微观,以物质的层次性结构为主线编排的。
这节内容在学生对地球上的生物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对生物的结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有了自己的认知基础之上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节重要内容,是对生物知识的延续和升华,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体现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观点,让学生懂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为后面学习《人类的自身保护》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知识打下了良好认知基础,也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和正确资源观的树立埋下了伏笔。
该节内容在科学中起着统领性作用,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科学”这一朴素的科学思想,对于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内容结构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制定: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物种的多样性);2、技能目标:巩固练习使用温度计;学会人与人的合作及思想交流;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热爱大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的生物资源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环境保护意识尚未形成,物种的含义较为含糊,情感是长时间的体验过程才能形成的,这节内容的重点难点确定为:(三)教学重点:建立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理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所倡导的新型的师生观告诉我们: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现代教学论也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2)练习使用温度计;(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种”的多样性;(4)举例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观看视频,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发展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与人分享.交流与协作的习惯;(2)通过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树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意识。
4.STS:通过了解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的复杂关系,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难点: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教具:多媒体.白炽灯.烧杯.温度计.干细沙.湿泥土教学方法: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小鸟和鱼.仙人掌和菊花等各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图片。
这些生物各自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如果将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一下,还能生存吗?为什么?生:不能。
比如沙漠中温度高.缺水,仙人掌可以生活,但是菊花不行;......所以说,这些生物为了能够生存下来,而表现出了对环境的适应。
讲授新课,探索新知那么,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呢?生:向日葵;......播放关于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动画,如向日葵.只有一侧透光的黑箱中的植物生长情况。
以上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小结】植物的生长能够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
在沙漠中,除了生活着仙人掌等植物以外,还生活着蝎子等动物。
【视频】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往往会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
这是为什么呢?二、探究活动:用白炽灯加热烧杯中的干细沙和湿泥土。
杨汛桥镇中学集体备课稿电子稿
、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练习使用温度计
、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植物向光生长的实例:让学生讲述向日葵、植物向光生长的实例,以及
有多少生物,恐怕谁也难以说清,科学家的统计也只能给的。
一直以来,人们在不停利用各种生物资源,来享受生活、保持健康和方
这个星球。
一个物种灭绝不仅对那个物种来说是?又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它们
原因。
确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
了地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呼吁
性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业本和轻负高效的相应作业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可持续性发展。
第1章第7节科学探究教学过程:第1章第7节《科学探究》前测及分析杭州铁路中学姚国鹰一、前测二、分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对科学探究都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有意识的用科学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观察能力明显有所提高,已经能有目的的思考一些问题。
比如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1)鱼为什么会上浮下沉;(2)收集、分析每个人的指纹特征;(3)身高与体重之间有什么关系;(4)往水里加盐,鸡蛋会浮起来;(5)把鹌鹑蛋放在醋里,蛋会上浮,还会翻跟斗,同时产生很多泡泡,最后还会蜕皮;(6)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7)将三只不同的啤酒瓶放入不同量的水,并用铅笔敲看有什么不同……甚至有的同学写了如:体育中的“极点”;音乐课中发现的为什么人能唱歌等。
从第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中,能够发现学生的兴趣很广,仅靠课堂教学是绝对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我们老师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对学生的一种能力培养,比如学生的回答有:(1)鸡下蛋后为什么会叫;(2)龟在空调房里为什么一动不动;(3)一杯满满的水放一块冰块下去为什么水不会满出来呢;(4)水在什么情况下密度最大;(5)为什么隔着一面墙,不能看见电视机的荧幕,却能听见声音;(6)夏天,在皮肤上点一点自来水,用风扇扇会觉得很凉,这是为什么;(7)空调为什么要清尘网;(8)为什么液体的鸡蛋会生出小鸡;(9)为什么石灰遇水温度会突然加高;(10)为什么闹钟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叫;(11)为什么温度计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12)为什么录音机放入磁带后会放出美妙的歌声……我无法一一列举学生的回答,但看到学生的回答我确实有些目瞪口呆的感觉,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的有些超出我的想象,如何最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同时保持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呢,我想这也是我这堂《科学探究》课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
第1章第7节《科学探究》教学后记杭州铁路中学姚国鹰1、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我在接受这节课的任务时,其实想得蛮简单的,也没觉得难上,因此在和建兰讨论时,爽快的接受了这节课的任务,我想新课标不就是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那不就是让学生多讲一点,多动动手吗,那还不简单,因此我在暑假备课时很单纯的想,我弄一个竞赛,学生不是都参与进来了吗,不是说要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吗,我让他们回家自己探究,不是让学生都动起来了吗,不是说要交流、合作、探究吗,我全班一讲,大家不是都在交流了吗,再让他们提提意见,简直太妙了!可是开学后,我就发现同学们观察的能力很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别提了,他们基本就是提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接着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感觉就是照着我给他们的模式进行了拼凑,看上去呆板而枯糙,因此开学第一天我就否决了自己的暑期备课思路,而且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觉得我原来思维的错误,其实我刚开始就设计好了要让学生按着我的思维走,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已这样的上法,学生是不会有自己真正地想法的。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1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练习使用温度计。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种”的多样性。
4.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教学准备:红外灯、烧杯、干沙子、湿泥土、温度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学生活动:探究为什么江南一带的蝎子生活在土壤的表面,而沙漠中的蝎子白天要钻到沙子下面去?1.呈现蝎子生活在沙漠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问题:蝎子在沙漠中藏身的理由。
2.根据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3.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实验器材(红外灯、烧杯、干细沙、湿泥土和温度计),根据实验目的学生设计实验步骤。
4.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
5.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加以关注,如红外灯的安全使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讨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1.学生观看影片,让学生说一说: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在讨论中让学生了解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2.让学生选择一种他熟悉的生物,描述它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理念。
三、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学生阅读资料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有意义!)2.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做些什么。
(见课件)附资料:(1)有位同学问老师,我国为什么花那么大的力气来拯救大熊猫呢?还有位同学问老师:动物园中的一只华南虎一天就吃掉15-25千克牛肉,更不用说其他的花销了,不饲养它,岂不是节约了一大笔资金吗?2、从墨西哥引入澳大利亚得仙人掌,来到澳大利亚后,如鱼得水,不到一个世纪,在2400万公顷的土地上称王称霸。
浙教版科学七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word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练习使用温度计。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差不多含义之一——“种”的多样性。
4.体验爱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2.爱护生物的多样性。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获得可连续性进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教学预备:红外灯、烧杯、干沙子、湿泥土、温度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学生活动:探究什么缘故江南一带的蝎子生活在土壤的表面,而沙漠中的蝎子白天要钻到沙子下面去?1.出现蝎子生活在沙漠中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图片,并提出问题:蝎子在沙漠中藏身的理由。
2.依照生活体会或已有的知识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3.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实验器材(红外灯、烧杯、干细沙、湿泥土和温度计),依照实验目的学生设计实验步骤。
4.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看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
5.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依照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显现的问题要加以关注,如红外灯的安全使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讨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1.学生观看影片,让学生说一说: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在讨论中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爱护色、戒备色和拟态。
2.让学生选择一种他熟悉的生物,描述它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进一步关心学生建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理念。
三、讨论:爱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学生阅读资料讨论爱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有意义!)2.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爱护生物做些什么。
(见课件)附资料:(1)有位同学问老师,我国什么缘故花那么大的力气来挽救大熊猫呢?还有位同学问老师:动物园中的一只华南虎一天就吃掉15-25千克牛肉,更不用说其他的花销了,不饲养它,岂不是节约了一大笔资金吗?2、从墨西哥引入澳大利亚得仙人掌,来到澳大利亚后,如鱼得水,不到一个世纪,在2400万公顷的土地上称王称霸。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一、教材分析1、内容:科学(七年级上)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章“观察生物”中的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本节内容主要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这一实验既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2、地位:通过前面六节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大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丰富复杂的,各种动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这为本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生物的多样性学习也为后面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与前后都有联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作用:本节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对身边的大自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学习“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大家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初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并已具备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和使用网络的能力。
通过本章前六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关于生物适应性的一定知识,熟悉了温度计的使用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但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结论的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等内容还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的重点是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这一实验既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在知识结构上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在情感态度上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两个实验的进行,能正确使用温度计;(2)通过一些图片的观察,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3)通过课本知识的阅读及讲解,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4)通过图片及相关报道,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用测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2)通过分析图片、文字资料来说明问题,并能很好的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科学初一上浙教版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学设计班级:姓名:【探究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境知识;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差不多含义之一“种”的多样性。
方法与过程:学习依照要求设计探究性实验,并对数据进行合适解释;能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材料来说明问题,并能特别好地与他人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进展的重要意义;体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资源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重难点分析】重点: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难点: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自主学习】1、生物与它所生活的环境关系特别紧密,例如大雁在寒冷的冬天要飞到南方过冬,变色龙的体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等等,观看周围的生物,举出类似的例子来说明它们对周围环境的适应2、大多数生物灭绝的缘故是。
3、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国家专门设立了。
【合作探究】【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植物对环境的适应1、看图:左图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具有的茎和的叶。
右图中的植物为了猎取更多的阳光出现了弯向生长2、讨论一下:你还明白哪些植物对环境的适应?3、视频:植物的适应性植物对环境有适应性,那么动物对环境有没有适应性呢?〔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讨论一下:你所明白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2、实验展示: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缘故结论:光照时间相同,随深度的增加,温度同等情况下湿泥土的温度比干细沙的温度3、视频: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自学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回答以下问题:1、我国有哪些珍惜生物资源?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缘故是什么?2、如何保护野生生物资源?3、什么叫自然保护区?什么原因要设立自然保护区?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做些什么?【课堂巩固】1、沙漠中的植物常有特别发达的根系和较小的叶片,与此相关的要紧生态因素是〔〕A、水分B、阳光C、温度D、土壤2、以下现象中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B、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毛是纯白色的C、蚂蚁借机爬在国王的动物身上D、竹节虫的形状像竹节3、对一盆正常生长的植物左侧单侧光照,一个月后它的生长情况是〔〕A、向上生长B、向右弯曲C、向左弯曲D、螺旋向上4、保护珍惜生物资源和具有低啊表型的自然环境最有效的手段是〔〕A、动物园B、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C、建立自然保护区D、绿化带5、特别多生物在外型上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如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分析以下生物的特征并判断各属于哪一种类型〔1〕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色彩的变化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2〕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漂浮在水面上〔〕〔3〕黄蜂腹部具有黑黄相间的条纹〔〕A、保护色B、警戒色C、拟态6、终年生活在洞穴中的鱼类因终年不见阳光,因此觉器官可能退化。
§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植物向光的理由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种”的多样性
4、练习使用温度计
5、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沙土加热的实验,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难点:探究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以及沙土实验中探究生物适应的理由。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辅助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探讨,汇报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植物向光生长的特性
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
3、动物的"伪装"——保护色、拟态
(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生物的多样性
5、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
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七节)一、教材内容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二、教学准备台灯、烧杯(500ml )、干的细沙、湿的泥土、温度计、手表、课件制作一盆仙人掌、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初步建立“生物在生存中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的科学理念。
2、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种”的多样性。
3、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技能目标:1、练习使用温度计。
2、培养分析图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观察能力,团体协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善待生命、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建立人类与生物和谐相处的理念,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2、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1、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难点:1、生物与环境的适应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四、设计说明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初中科学七年级第2章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其教学内容的活动以收集材料,交流为主,它不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而且城市里的学生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接触又少,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都较缺乏,课堂上交流颇少。
我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呢?经过认真地思考与分析,课前我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空白A4纸,用来收集一些生物适应性和多样性的有关资料及他们在收集中的一些问题,上面可以贴图、画图或文字描述。
我在做课件时,把学生碰到的一些典型问题在课件中呈现。
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植物向光的理由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种”的多样性技能目标4、练习使用温度计情感目标5、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6、体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资源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沙土加热的实验,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难点:沙土加热实验,探究生物适应的理由三、课时安排:1-2课时四、教学设计:设疑:提问→实验→讨论、归纳。
再设疑→讨论、分析→归纳点拨→提问题→学生讨论活动→汇报→读图→辅导→小结五、教学准备①课件和实验器材②投影片:植物向光、向水投影片,动物保护色数张,动物拟态数张,珍稀动物数张,珍稀植物数张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课前让学生查找保护色,拟态,珍稀动植物资料以及我国珍稀动植物的保护措施及自然保护区的实例,组织学生分工查找资料)实验器材:台灯、烧杯2只,干沙子、湿泥土、温度计8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从认知方面,学生要知道为什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了解我国特有的动植物资源。
知道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主动、认真、积极地参与研讨活动,理性地思考,开放地思维,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自己的见解告之他人,学会协作、交流、决策、批判等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从而建立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设计】:白鳍豚、大熊猫、、金丝猴、中华鲟、水杉、银杉、银杏、桫椤、珙桐等。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拓宽视野]生物的适应性举例生物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适应它们的生存环境的,从而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或多或少都与它们的环境相适应。
例如:竹节虫:细长而分节明显的身体极似竹枝,不时微微抖动几下,好像竹枝受到了微风的吹拂。
竹节虫这种以假乱真的本领,在生物学上称为拟态。
有些竹节虫受惊后落在地上,还能装死不动。
枯叶蝶:枯黄色,当它停息在枯枝上时,两翅合拢,模样像枯叶。
曾有人写了一首诗来赞美它:“似叶非叶枯叶蝶,时现时隐飞或歇;后翅尾突如叶柄,并翅藏头酷似叶。
色似枯叶纹似脉,巧夺天工堪称绝;翅表闪蓝橙黄带,突然展翅惊飞雀。
”雷鸟: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冬天羽毛是纯白色,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羽毛,与苔原的斑驳色彩相近。
动物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
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成黄褐色。
[基本链接]1、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我国已经把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仙人掌的根分布很深,叶退化为叶刺,茎为肥厚的肉质茎,这些特征是与的环境相适应的。
3、以下哪一项不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A.森林面积减少B.环境污染C.生物进化D.生物入侵4、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最有效的措施。
A.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B.将动物领养回家C.建立自然保护区D.建立种质库5、生物的多样性不包括()A.生物数量的多样性B.生物基因的多样性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生物种类的多样性6、餐饮业曾经大力提倡“一次性木筷”,但现今人们又提出免用一次性木筷。
下列理由正确的是()A、为了降低餐饮业物价B、为节约木材,保护森林C、减少土壤中的垃圾D、一次性木筷可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尝试应用]1、有人作向日葵向日运动的初步研究:分以下四步:(甲)他认为花会朝光亮处生长;(乙)发现向日葵向光亮处生长;(丙)将向日葵移至室内窗口处;(丁)每日将弯曲生长的花茎调回弯向室内。
依照科学方法进行的步骤排列:()(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C)(丁)(丙)(甲)(乙) (D)(丙)(甲)(乙)(丁)2、下列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哪一种是错误的()A.白天,沙漠中的蝎子把自己藏在深沙里以躲避高温的环境B.竹节虫的形态象竹节或树枝,可以不易被敌害发现C.蝙蝠具有良好的视觉,以适应夜间光线不足的问题D.萤火虫利用发光,作为夜间求偶的讯号3、白菜的叶子互相错开,互不遮挡,这种现象叫叶镶嵌现象,表明植物的叶具有()A.向光性B.向地性C.向水性D.背地性4、叶镶嵌主要有利于 ( )A.叶柄将叶片伸展在空中B.叶片接受太阳光的照射C.叶片遮荫不被阳光灼伤D.叶片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自主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1、观察鲫鱼的体色,发现它的背面黑色,腹面白色,且两侧由背面向腹面,颜色渐浅,想一想,这有什么好处?与同学讨论后,记录结果。
第1章第7节科学探究
教学过程:
第1章第7节《科学探究》前测及分析
杭州铁路中学姚国鹰一、前测
二、分析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对科学探究都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有意识的用科学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观察能力明显有所提高,已经能有目的的思考一些问题。
比如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1)鱼为什么会上浮下沉;(2)收集、分析每个人的指纹特征;(3)身高与体重之间有什么关系;(4)往水里加盐,鸡蛋会浮起来;(5)把鹌鹑蛋放在醋里,蛋会上浮,还会翻跟斗,同时产生很多泡泡,最后还会蜕皮;(6)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7)将三只不同的啤酒瓶放入不同量的水,并用铅笔敲看有什么不同……甚至有的同学写了如:体育中的“极点”;音乐课中发现的为什么人能唱歌等。
从第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中,能够发现学生的兴趣很广,仅靠课堂教学是绝对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我们老师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对学生的一种能力培养,比如学生的回答有:(1)鸡下蛋后为什么会叫;(2)龟在空调房里为什么一动不动;(3)一杯满满的水放一块冰块下去为什么水不会满出来呢;(4)水在什么情况下密度最大;(5)为什么隔着一面墙,不能看见电视机的荧幕,却能听见声音;(6)夏天,在皮肤上点一点自来水,用风扇扇会觉得很凉,这是为什么;(7)空调为什么要清尘网;(8)为什么液体的鸡蛋会生出小鸡;(9)为什么石灰遇水温度会突然加高;(10)为什么闹钟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叫;(11)为什么温度计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12)为什么录音机放入磁带后会放出美妙的歌声……
我无法一一列举学生的回答,但看到学生的回答我确实有些目瞪口呆的感觉,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的有些超出我的想象,如何最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同时保持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呢,我想这也是我这堂《科学探究》课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
第1章第7节《科学探究》教学后记
杭州铁路中学姚国鹰
1、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在接受这节课的任务时,其实想得蛮简单的,也没觉得难上,因此在和建兰讨论时,爽快的接受了这节课的任务,我想新课标不就是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那不就是让学生多讲一点,多动动手吗,那还不简单,因此我在暑假备课时很单纯的想,我弄一个竞赛,学生不是都参与进来了吗,不是说要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吗,我让他们回家自己探究,不是让学生都动起来了吗,不是说要交流、合作、探究吗,我全班一讲,大家不是都在交流了吗,再让他们提提意见,简直太妙了!可是开学后,我就发现同学们观察的能力很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别提了,他们基本就是提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接着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感觉就是照着我给他们的模式进行了拼凑,看上去呆板而枯糙,因此开学第一天我就否决了自己的暑期备课思路,而且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觉得我原来思维的错误,其实我刚开始就设计好了要让学生按着我的思维走,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已这样的上法,学生是不会有自己真正地想法的。
第二次备课时其实我是非常想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在自己的讨论中受到启发,从而自己领悟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可是周一、周二两次试讲下来,我发现看看那么简单的一句话“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做做却那么难,我无论在备课的过程中还是上课的时候,始终有意无意的希望学生按我的设计的程序进行思维和学习,因此我就发现我有太多的引导,也有太多毫无新意、甚至是呆板的归纳总结,学生根本无法自由发挥。
学生完全顺着我的思路一步一步下来,虽然很顺利,但感觉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并没有和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所以虽然我前面已经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周二这天我还是决定推翻前面的,全部重新备课,我认为要真正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可能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反思这段时间的教学,特别是我感觉特别好的几节课,我为什么会感觉特别好,最终我发现那几节课里,我始终在考虑学生,非常重视他们的反映,不怕课堂出现任何问题,也不怕完不成课堂教学计划,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完全可以畅所欲言,所以学生学得好,我感觉也不错,而这次备课,由于是公开课,潜意识当中总是以自己为主,希望学生能按照我的意思上课,害怕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问题找清楚后,思路感觉一下子顺畅多了。
所以我认为教师的理念要转变,必须抛开自己,完全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同时应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我敢不试教就在这个班上课,主要是我对这个班是有着充分的信心,比如我事先进行了课前调查,而且
已经有了前面那么多节课的教学,我对这个班的学生已经非常的了解了,问题就在于如何设计一个现象明显、操作容易、又能引出问题的实验,让学生能够讨论起来,从而自己发现一些问题。
2、扎实自己的基本功
我就发现我刚刚不知道该怎么备课,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我自己对这节课的模糊不清,可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一点都不清楚,再说了难听一点该怎么探究我一点都不清楚,自己不会的东西,怎么引导学生呢?所以后来我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查找大量的相关知识,比如天花和牛痘有关资料,Jenner的个人资料,脚印和身高的资料,科学探究到底是怎么回事等等,心里逐渐才有些底。
现在我越来越发现《科学》这门课的综合性、开放性,在进行教学时,学生知识的广博性和思维的发散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越来越发现我的基本功不扎实,有时底气不足,无法将学生往更高层次引导,帮助其更深层次的探究,可能再累还是得抽出时间学习,否则可能就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本节课得意的地方: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发散性强,比如上课前我在网上查了,也问了很多人“如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我们只有转、摇两种方法,学生却有摸、闻、舔、看、听、转、摇七种方法,还有一个人的脚有大有小的说法,脚会热胀冷缩等,都是我们不曾想到的。
另外学生自己能够说出利用现在的网络信息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以及进行交流,非常的不错。
4、本节课失败的地方:
由于害怕老师的引导过多,更主要的怕不知道如何描述才不显得教条主义,回过头来想一想,教师适当的引导还是有必要的,很可能我从一个极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不敢说,不敢教,以为一说一教了,就又变成了不是科学探究了,因此在比较我们的探究和科学家的探究时,轻易地放过去了,没有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基本过程,所以后面的探究感觉有些无序,不是很理想。
因此我再想,教师如何把握一个度真的很重要,可看样子又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真的要花多少工夫才能做到。
5、本节课需要改进的的地方
可以事先让学生测好身高,脚印的长由于涉及到究竟该如何测,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通过讨论解答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科学的严谨性。
因此,仍放在课堂内测。
但
身高测没有必要。
教学中发现这可防止课堂的混乱,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并且还应着重分析学生是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