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标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方程与不等式”主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单元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标准2022》指出初中阶段数与代数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一,是学生认知数量关系、探索数学规律、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石,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的角度清晰准确地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三个主题,是学生理解数学符号,以及感悟用数学符号表达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的关键内容,是学生初步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感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方程与不等式的教学应当让学生经历对现实问题中量的分析,借助用字母表达的未知数,建立两个量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方程或不等式是现实问题中含有未知数的等量关系或不等关系的数学表达,引导学生关注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未知数的方程,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算术与代数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模型、验证反思的过程,形成模型观念;要关注基于代数的逻辑推理,能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逻辑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2.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包括三个小节:5.1方程;5.2解一元一次方程;5.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与不等式”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揭示了数学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从数学学科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从应用数学的角度看,方程是一个既方便又强大的数学工具,它能够有效地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加以解决.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主要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本单元的主线.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它们在本单元前两节中占重要地位.解方程中蕴含的“化归思想”和列方程中蕴含的“数学建模思想”,是本单元中包含的主要数学思想,对于它们的体悟与内化,不仅对学生今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终身的发展非常有益,而且也是深入贯彻实施《标准2022》的素养理念的渠道,与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有非常密切且直接的关系,更是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探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保障.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从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看,学生在前面学段中已经学过有关于简单方程的内容,对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同时通过对整式的学习,学生能够进行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的加减运算,即对方程的认识已经历了入门阶段,又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基本的、朴素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对方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展,是更系统、更深入、更复杂的讨论,更强调数学思想、数学模型的渗透,结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仍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对问题情境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给他们创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体会、感悟和理解这些数学内容的内涵.四、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完成从算式数学到方程式数学的进步,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2.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理解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解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进一步体会解法中蕴含的化归思想.4.能够通过“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模型观念.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六、单元评价与课后作业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每课时课后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层次性原则:教师注意将课后作业分层进行,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人人学习数学,人人有所获.重视过程与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生活性原则: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应回归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根据以上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设置为两部分,基础性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课后作业.。
1.2.4 绝对值(1)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形成从一般到特殊的解题思想,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形式不同的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喜悦.2.对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绝对值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2.难点:对绝对值概念的正确理解.【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两辆汽车从同一处O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驶10km ,到达A、B两处。
它们行驶路线相同吗?它们行驶路程相同吗?(1)如何用有理数表示它们的行驶情况?(2)这两个有理数有什么关系?-10与10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10个单位长度,它们的符号不同.我们把这个距离10叫做+10和-10的绝对值。
二、合作学习:1.绝对值的定义:我们把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 . 记作:|a|例如,在数轴上表示数―10与表示数1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都是10,所以―10和10的绝对值都是10,记作|―10|=|10|=10同样可知:|―4| =4,|+1.7|=1.72.想一想:这里的数a 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3.试一试: 由绝对值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7︳= , ︳-7︳= ;︳2.8︳= ,︳-4.5︳= ;︳0︳=4.议一议:从以上结果你有什么启示?你能用自已的话总结出绝对值的性质吗?5.归纳出数a 的绝对值的性质:(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 0的绝对值是0;(3)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我们可以用a 来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上述性质可以表示为:①若a >0,则|a |=a ;②若a =0,则|a |=0; 或写成: ③若a <0,则|a |=–a ;(4)绝对值的非负性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不论有理数a 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通常也称非负数),绝对值具有非负性,即|a |≥0(0)0(0)(0)a a a a a a >⎧⎪==⎨⎪-<⎩三、典例导学:【知识点 1】 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例1.写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解:66=; 88-=; 3.9 3.9-=; 5522= ; 221111-= ;100100=; 00= 【总结提升】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必须先判断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然后由绝对值的性质得到结论.练习一:课本P11第 2,3题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1)|5|=|-5| ( )(2)-|5|=|-5| ( )(3)-5=|-5| (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符号相反的数互为相反数( )(2) 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越靠右( )(3)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离原点越远( )(4)当a ≠0时,|a|总是大于0 ( )想一想:1.绝对值是3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有没有绝对值是-4.5的数?2. 绝对值小于2的整数有几个,把它们在数轴上表示出来.3.判断: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那么这个数是正数【知识点 2】 应用绝对值的性质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借助绝对值的意义可以判断某些产品质量的好差,你能回答526,8, 3.9,,,100,0211---下列问题吗?例2. 正式排球比赛对所有排球的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列5个质量检测结果:(用正数记超过质量的克数,用负数记不足质量的克数)+15,-10,+25,-20,-8请指出哪个排球的质量好一些.答:记为-8的排球质量好一些。
初中-数学-打印版有理数的加减法课标解读1.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是在学习有理数的意义、数轴、绝对值、相反数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后,学生正式开始有理数运算的学习。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运算的第一站,涉及两个正数、一个正数一个负数、两个负数,以及零与正数、负数等5种情况,而两个正数、正数与零这2种情况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习过。
现在的重点是讨论一个正数一个负数、两个负数,以及负数与零等3种情况的加法法则。
这3种情况运算法则的探究,是在有理数的意义、数轴、绝对值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的。
其间涉及到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
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需要借助于生活常识,需要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掌握应用。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是帮助学生明确算理、提高运算速度与准确率的主要根据,是在小学学习两个正数、正数与零这2种情况的加法运算律的基础上,在有理数范围内的拓展。
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只有在进行多个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才会有真切地感受。
因此,要通过设置多个有理数加法运算问题让学生解答、比较,进而增强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的自觉性。
3.有理数的减法与有理数的加法互为逆运算。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是借助于负数、相反数的概念和有关问题的实际意义,推理、比较总结得到的。
借助于这个法则,我们可以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改写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形式。
此外,为了表达简便,我们通常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混合运算中的加号、括号省略。
这样就实现了有理数的减法与有理数加法的相互转化,实现了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的互融互通。
借助于数轴,我们还可以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理解为求数轴上表示两个有理数的点之间的距离等。
4.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此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的概念。
为了对现实生活中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行运算,有必要研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有理数的加、减法正是因为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初中-数学-打印版整式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1整式,包括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整式的有关概念等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2.1整式相关内容提出了教学要求:1.能够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2.借助现实情境理解整式的有关概念,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二、课标解读1.整式及其相关概念是在小学第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简易方程,以及初中学段第一章学习了有理数的相关概念与运算后,正式进入代数内容学习的起始章节,是由(有理)数的学习转入到(代数)式的学习的重要起点,是学习整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小学第二学段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当时的数只是非负(有理)数,限于认知水平,没有上升到整式(或代数式)的角度进行系统地学习,没有给出相关的概念和名词.本节中,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有理数,同时给出了整式的相关概念,正式由“数”的学习进入到“式”的学习.2.用字母表示数、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是由“数”过渡到“式”的重要桥梁.由于用字母表示的数已经扩充到有理数,所以可以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对表示数的字母或表示数量关系的式子进行运算,其间体现了“数式相通性”,体现了转化和类比的思想,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3.本小节涉及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相关概念.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比较这一系列式子的特点,归纳概括得出的.学生的认知需要经历对现实情境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表示过程,从中可以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后,字母与式子所具有的一般性和代表性,这也是学习代数式、整式的目的之一.4.用字母表示数、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本小节教学时,一要注意与小学相关内容的联系与衔接,二要注意从实际问题中选取和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多感知列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由特殊的“数”过渡到一般的“式”的必要性,逐步由“数感”发展上升到“符号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代数意识和代数观念,努力提高他们数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打印版。
初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总体介绍2011-08-13 10:24:51| 分类:初中数学新课标人|字号订阅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简介原作者:课程教材研究所李海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四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课题学习”三个领域,其中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1.1、本书的内容与课时.本书供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共需约6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⑴第一章有理数,约19课时。
⑵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约8课时。
⑶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约18课时。
⑷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约16课时。
1.2、本书的课程内容与学习目标.⑴第1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①教科书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正数的基础上,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不仅是实际的需要, 也是学习第三学段数学内容的需要;接着引进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有理数(特别是负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有理数运算做准备;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这是本章的重点。
②在本章,有理数加法与乘法都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是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减法与除法,则是着重介绍如何向加法与乘法转化,从而利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分散安排在相关内容中。
⑵第2章“整式的加减”包括两节内容。
这两节内容都是由章前引言中的问题引出的。
①章前引言中,教科书以2006年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为背景,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设计了几个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用字母表示数、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以及对式子进行化简等,为引出单项式、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等概念和法则提供实际背景,使学生感到学习这些概念和运算是实际的需要。
《单项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及相关概念;3.能用单项式表示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与方法1.在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2.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得出单项式概念的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2.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的数学工具之一.教学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难点对单项式的系数、次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n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学习目标]❖(1)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概念。
❖(2)能准确判断一个单项式,并能指出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从学生熟悉的儿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出示学习目标,目的使学生对本节的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活动1]思考:(1)边长为x的正方形的周长是;(2)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 ;(3)底面积为s,高为h的圆锥的体积是 ;(4)拉萨市最近平均每天都是零下5℃,连续a天的温度和是_____.[观察探究]1.观察所列代数式有哪些运算关系?总结得出这类运算的特点。
2.单项式:即由数或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
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活动2]解剖单项式1.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①a ②π ③25x ④25x + ⑤ 2a b - ⑥218a b - ⑦2a2.单项式系数和次数:生自主给出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的概念并讲解。
教案设计:《1.2.1有理数的概念》•一、课标分析•本节课依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要求,旨在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以及有理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型的有理数,理解有理数集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打下基础。
同时,本节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类讨论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数学有理数章节的重要一课,它承接了小学阶段对自然数、整数、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扩展了数的范围,引入了有理数的概念。
教材通过回顾已学过的数(正整数、零、正分数、负分数),引导学生理解整数和分数的统一,即它们都属于有理数的范畴。
同时,教材还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有理数的分类和识别,加深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
•三、学生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自然数、整数、分数的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
然而,对于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学生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逐步建立有理数的概念体系。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有理数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包括整数、分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数学抽象是指从具体情境中抽取出数学概念和结构的能力,对于有理数的学习尤为重要。
• 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温度计读数、银行账户余额等)引入有理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同时,通过分类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 3.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和判断。
逻辑推理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能够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约5-7分钟)•【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几张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图片,如温度计(显示-5°C和28°C)、电梯楼层显示(地下2层和地上15层)、超市小票上的金额(+32.5元和-10元退款)等。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课标要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一节主要学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节相关内容提出的教学要求是: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2.能解一元一次方程.3.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否合理.《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课标解读安徽省芜湖市南瑞实验学校吴永刚一、课标要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一节主要学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节相关内容提出的教学要求是: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2.能解一元一次方程.3.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否合理.二、课标解读1.本节内容是学生进入中学后代数知识学习的又一次重要跨越.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数的认识已经由非负数有理数扩展到有理数,知道了用字母可以表示具有一般意义的数量关系,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学生对代数知识的学习正逐步深入,他们的代数变形能力正逐步提高.本节是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最后一节,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也是七上教材“数与代数”领域的压轴内容.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贯穿本章前后的一条主线.在前面讨论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时,也是先给出实际问题,然后通过设元列方程再逐步研究和完善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步骤的.本节是直接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设计教材,既揭示了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体现了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也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来学习和探究,使得他们的学习方向更明确,阶段目标更具体,也利于分散难点,便于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学习.3.列方程就是通过读题审题理清和寻找题目中相等的数量关系,通过设未知数将这些相等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将方程向()的方向转化,其中体现了化归和程序化思想.解方程得到的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是我们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需要关注的.这既是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相互转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让他们能够从中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4.学生在小学阶段及前三小节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虽然有所了解,但是本节教材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更加贴近实际,数量关系有的比较隐蔽,有的比较抽象,有的则更为复杂,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清、理解,经历探究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进而逐步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积累探究、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经验,体会转化化归和方程模型思想,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工程问题》教材分析安徽省芜湖市南瑞实验学校吴永刚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决的“工程问题”,这是又一个典型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问题.和例1一样,教材直接呈现了例2.在随后的分析中,教材按题目叙述的顺序将总工作量等数量逐个表示了出来,并指出列方程的等量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教材中用“tips卡片”对工程类问题的特点和思路进行了总结.教材最后用框图的形式对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进行了归纳.虽然本节课内容不多,但学生可能仍会觉得有困难(特别是当整个工作量没有具体指明用单位“1”表示时).教师要根据学情以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复习回忆小学学过的内容,搭建台阶,做好铺垫,为本节课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可适当的补充不同背景的变式题目,结合利用表格或图例等帮助学生理解,鼓励学生动口动手,掌握好本节内容.教材101页练习2为本课时的配套同步练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工程问题的方程模型;教学难点是:准确挖掘并表示工程问题中相关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工程问题》重难点突破安徽省芜湖市南瑞实验学校吴永刚一、理解工程类问题的含义,正确列出方程突破建议:1.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的含义,特别是工作量没有具体指明时用单位“1”表示时,工作效率的表示方法,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情景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让以前接触过的知识有新的、更准确的理解.教学时可以补充如下问题:一项工作甲单独做5天完成,乙单独做10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一项工作甲单独做天完成,乙单独做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学习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予以点拨和概括,切忌教师包办代替.2.在寻找工程问题中等量关系时应明确,当一件工作完成了,此时总的工作量是“1”;只完成了其中一部分,其工作量可以由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给出.3.对多人合作完成的工作效率表示,要防止学生对“合作”的数学符号表达产生错误.例如:一项工作甲单独做天完成,乙单独做天完成,则甲、乙合作的工作效率应是,而不是.例 1 有一批零件加工任务,甲单独做40h完成,乙单独做30h完成,甲做了几小时后另有紧急任务离开,剩下的任务由乙单独完成,乙比甲多做了2h.求甲做了几小时.解析:本题考查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问题”.设甲做了h.此时题目中相关的信息整理如下表:甲乙工作时间(h)工作效率工作量由题意,得,解得.答:甲做了16小时.例 2 为筹备学校数学文化节,七年级⑴班承担了制作标志小旗的任务,原计划该班一半的同学参加制作,每天制作40面.而实际上,在完成了三分之一任务后,全班同学一起参与了余下的标志小旗的制作,结果比原计划提前一天半完成任务.假设每人制作标志小旗的工作效率相同,问该班一共需要制作多少面标志小旗?解析:本题考查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问题”.法1(直接设元).设该班一共需要制作面标志小旗,依题意得,解得.法2(间接设元).设七年级⑴班原计划天完成任务,则该班一共需要制作标志小旗面,依题意得,解得,所以.答:该班一共需要制作标志小旗180面.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可以简述为:问题方程解答.一般地,可以归纳成“审、设、列、解、验、答”几个步骤.1.“审”是指读懂题目,弄清题意,明确题目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以及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2.“设”是指设未知数,一般地,题目要求什么量就设什么量为未知数,但有时也可以间接地设未知数;3.“列”是指列方程,即用式子表示相等关系中的各个量,再列出方程,注意方程两边应是同一类量,单位要统一;4.“解”是指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5.“验”是指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目的实际意义.当求得的解不符合题目的实际意义时,需明确指出原因并舍去;6.“答”是指写出答案,要注意书写单位.例 3一个蓄水池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和一个丙排水管,单独开甲水管6小时可注满水池,单独开乙水管8小时可注满水池,单独开丙水管9小时可将满池的水排空.若先将甲、乙两个水管同时开放2小时,然后打开丙水管,问打开丙水管几小时后仍然可以注满水池?解析:本题考查列方程解决“工程问题”.由题意知,本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为“甲、乙水管开放2h的进水量+甲、乙、丙水管同时开放若干小时的进水量=1”.设打开丙水管小时后仍可注满水池.依题意得.解得.答:打开丙水管小时后仍可注满水池.《工程问题》同步试题安徽省庐江县第三中学夏晓华一、选择题1.一项工程,甲单独做8天完成,乙单独做8天只能完成总工程的.如果甲、乙两人合作完成,那么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几天?( ).A.5天 B.6天 C.7天 D.8天考查目的:考查两队合作完成的“工程问题”及工作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案:B.解析:甲单独做需要8天完成工程,则甲的工作效率是.乙单独做8天只能完成总工程的,则乙的工作效率是.若设甲、乙两人合作完成这项工作需天完成,依题意得,解得.答案应选择B.2.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18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甲队单独做7天后,乙队加入进来,由甲、乙两队合作完成剩下的任务,则他们完成任务还需要( ).A.11天 B.8天 C.6天 D.5天考查目的:考查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两队合作完成任务的“工程问题”.答案:D.解析:设两队合作完成剩下的任务,还需要天,则甲队共做了天,根据题意,得.解得.3.一项工作,甲单独做需要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2小时完成,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若这项工作先由甲、丙两人合做5小时,然后由甲、乙两人合做完成余下的任务,还需要( ).A.3小时 B.小时 C.小时 D.4小时考查目的:考查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三人合作完成任务的“工程问题”.答案:B.解析:设甲、乙两人合做完成余下的任务,还需要小时,由题意得,解得.二、填空题4.有一批零件加工任务,甲单独做需要4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需要30小时完成.现先由甲单独做了小时后,余下的任务由乙单独完成,结果乙比甲多用了2小时,则甲单独做了______小时.考查目的: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问题”.答案:16.解析:依题意知,乙单独做了小时,所以,解得.5.甲、乙两队共同承建某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8个月完工,乙队单独做需要5个月完工.现由两个队合作建设并开展劳动竞赛,甲队的工效提高了60%.乙队的工效提高了50%,则两队合作建设________个月可以完成.考查目的:考查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两队合作完成的“工程问题”.答案:2.解析:设两队合作建设个月可以完成,由题意得,,解得.6.甲、乙二人分别承担了社区交给的志愿服务工作,甲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需要3.5小时,乙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需要5小时,他们各自干了 2小时后,甲剩下的任务是乙剩下任务的一半,那么甲承担的任务量与乙承担的任务量之比为_________.考查目的:考查列一次方程解决工程类问题的灵活应用能力.答案:7:10.解析:设甲承担的任务量为,乙承担的任务量为,则甲的工作效率为,乙的工作效率为.依题意得,,合并同类项得,,整理得,.三、解答题7.整理一批数据,由一个人单独做需要80h完成.现在计划先由一些人做2h,再增加5人做8h,共完成这项工作的.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则先后参与整理这批数据的人数分别有多少?考查目的:考查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问题”的灵活应用.答案:参与整理这批数据,最初2h有2人,此后8h有7人.解析:设最初2h有人参与整理这批数据,此后8h有人参与整理这批数据,这样共完成了这项工作的.由题意得,解得.所以,即最初2h有2人参与整理这批数据、此后8h有7人参与整理这批数据.8.一个农场的工人要在两块地上锄草,大的一块面积是小的一块面积的2倍.上午工人都在大的一块地上锄草,午后工人们对半分开,即一半仍留在大的地上锄草,工作到晚上就把草锄完了;另一半工人到小的地上去锄草,到晚上还剩下一部分,改日由一位工人去锄,恰好一天锄完.问参加这个农场此次除草活动的工人共多少人?(假设这些工人的工作效率相同,且不考虑草生长的因素)考查目的:考查分析、理清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以及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类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案:8名.解析:(方法一)设参加这个农场此次除草活动的工人共有人,每人每天可除草地面积为平方米.利用“大块草地的面积=2×小块草地的面积”得,,解得.(方法二)设参加这个农场此次除草活动的工人共有人,根据这些工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得,“锄大草地的人数与天数=锄小草地的人数与天数×2”,即,解得.。
初中-数学-打印版有理数的乘方课标解读1.有理数的乘方是在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与延续,又是后面继续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在小学里,学生掌握的数的平方与立方只是在正数的范围内,现在则扩充到了有理数的范围.应当注意,乘方也是一种运算,是继加、减、乘、除法运算之后学习的第五种运算,因此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理数的运算的认识,并且将为学生今后学习数的开方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在本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理数的乘方是利用乘法来定义的,因此,可以参照乘法运算的方法进行乘方运算,由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得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与加、减、乘、除法运算步骤一样,都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为以后学习整式的加减、解方程、不等式和分式的运算等奠定基础.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内容涵盖了有理数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有理数运算的小结.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关键是熟练地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及相关的运算律,因此,能够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3.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乘方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一节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宏观世界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能够对较大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另一方面要掌握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基本要领和方法,了解科学记数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今后学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奠定基础.《课标》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强调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大数将在近似数和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经常应用.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4.近似数与准确数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类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一个大数取近似数时,通常需要借助于科学记数法,因此近似数的内容安排在科学记数法之后学习.在小学,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主要是保留整数位、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等.现在学习近似数提出了精确度的概念,进而更全面地认识近似数,认识近似数精确到的数位,并能够用近似数表示现实生活中相关的数据,解释近似数的精确度等.初中-数学-打印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1)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用整式表示出火柴棍的根数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用整式表示出月历中不同位置上的数字的一般表达方式并探寻一些规律。
(2)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
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达成目标(2)学生需要体会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寻找一般规律,通常先把复杂图形分解,从其中的特殊图形入手,先就个体观察特征,在扩展到一般,最后由整体总结规律。
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模式。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达成目标(3)的标志: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在自主探究两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成功的快乐,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1学习习惯:七年级是由小学到初中的重要过渡阶段,知识量明显增加,学生感到适应困难,我们将从课前预习、课堂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复习这三个环节进行探讨。
与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学习,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学习监督,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2心理特征:逆反心理出现。
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
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老师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3知识经验:学生刚学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为本课提供知识支持。
4能力基础:具备一定符号意识,运算能力,观察,分析,判断,归纳能力,为本课提供能力基石。
5障碍预测:本章学生已经学习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1)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用整式表示出火柴棍的根数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用整式表示出月历中不同位置上的数字的一般表达方式并探寻一些规律。
(2)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
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达成目标(2)学生需要体会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寻找一般规律,通常先把复杂图形分解,从其中的特殊图形入手,先就个体观察特征,在扩展到一般,最后由整体总结规律。
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模式。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达成目标(3)的标志: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在自主探究两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成功的快乐,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1学习习惯:七年级是由小学到初中的重要过渡阶段,知识量明显增加,学生感到适应困难,我们将从课前预习、课堂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复习这三个环节进行探讨。
与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学习,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学习监督,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2心理特征:逆反心理出现。
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
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老师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3知识经验:学生刚学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为本课提供知识支持。
4能力基础:具备一定符号意识,运算能力,观察,分析,判断,归纳能力,为本课提供能力基石。
5障碍预测:本章学生已经学习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但是正确理解字母的真正含义,熟悉用符号表示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发现火柴棍根数的变化情况,但要借助观察图形的变化寻找火柴棍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n 之间的对应关系,还是有一定困难,在总结变化量与n的对应关系时,学生容易出错,所以用整式准确的表示出这种对应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活动2中,探索月历中数字的排列规律比较容易,但要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探究月历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方法设计(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和学生情况描述所选择的具体方法):重点: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教学活动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
难点:利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准确表示出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方式,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究两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成功的快乐,建立学好数学信心。
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1 教学活动1活动1如下图所示,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含有2,3或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如果图形中含有n 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师生活动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已准备好的火柴棍动手摆放图形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代表展示,展示(用几何画板软件,交互式电子白板)组讨论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步骤与方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会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呈现规律,会从数与形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于“形”进行思考与推理,应用整式表示的三角形个数和所用火柴棍的根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体会教学活动常用的策略:由特殊到一般,由个体到整体的观察,分析问题2,教学活动2图2是某月的月历活动2:图1是某月月历(1)带阴影的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方框正中心的数有什么关系?(2)如果将带阴影的方框移至图2的位置又如何?(3)不改变带阴影的方框大小,将方框移动几个位置试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4)这个结论对于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⑸某月月历编一道习题?并 给出答案。
(6)编一道习题?并 给出答案。
师生活动:前3个问题表面上看,要求计算特殊位置上的9个数字的和,而实质需要寻求这9个书的排列规律,用整式表示出月历中任意位置上的数字。
学生从三个层次进行探究:1,月历中数字的规律;横看,从左到右,数字依次递增1,纵看,从上到下,数字依次递增7,从对角线左上到右下看,数字依次递增8等;2,由数字的排列规律引出的运算规律,利用整式的加减进行化简,表示出一般的规律;在数学活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教学活动经验,(4)特殊到一般,(5)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方式,展示组讨论的过程与结果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图1 图23,小结(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小节,使学生认识本节课内容与本章内容的联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
技术应用(说明在教学中使用了哪些相关的软硬件):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识字功能、教学资源,几何画板软件,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适合软件模式,硬笔, 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1314 15 16 17 18 19 2021 22 23 24 25 26 2728 29 30 31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删除,工具,清页,撤销,切换,智能笔,屏幕批注, 漫游, 矢量图形,智能笔等。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转换几何画板软件,再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转换Ppt课件。
Ppt课件,电脑,白板,黑板。
资源应用(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1,阅读课标。
查看本章教学要求。
2,看教材。
翻阅教材,通览本章总体设计,教材分析等内容3,观看人教版数学7年级上教参书后附带光盘。
4,分析学生特征。
将学生特征与本章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到相关知识。
5,准备课件。
将本章要求,与学生特征融入到课件设计中,制作出适合本班学生学习使用的PPT课件。
6,网上查阅资料。
课件准备完成后,上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针对教学需求,将适合的内容补充到PPT 中。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评价时根据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程度,进行评价。
能够很好的将整式加减运用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中的学生堪称很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学习并掌握了本课知识点。
对于单单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活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根据课后学习成果,再此与学生进行评价,使得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情感态度的评价。
在教学课程中,通过课程观察,发现学生第一次在录播教室上课,出现了紧张,焦虑等不良心态。
这类心态无助于学生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调节心态,在课堂上使用微笑笑脸(一小一大)激励学生,让学生克服由于身处陌生环境所带来的紧张感。
课堂中采取小组合作合作的方式,讨论教学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深入了解本课内容,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通过组员之间的交流,肯定,增进学生的自信心。
小组讨论后的班级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通过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展示后获得老师肯定,同学认同感等多重成功的快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增进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师学生共同结果评价。
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自主评价班级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是否正确,有无问题,再由教师出面,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
由此达到师生间的互动,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良好的互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并通过教师的鼓励,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进一步的认可,以此增强对数学学科学习的热爱。
教学反思(对整堂课进行总结评价、分析):为实现目标,教学选取教材活动1(1)活动2(1)(2)(3)(4),变(5)某月月历编一道习题?并给出答案。
变(6)编一道习题?并给出答案。
比全讲效果好的多。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大增,下课后围着老师讲自己方法的对不对,编的题出现我也没有想到的,我请学生一一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操作,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成为教师以后教学的重要资源。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交互式电子白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自主探究的方法与结果,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交互式电子白板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技术基础。
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因为课件的内容无法更改。
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改、充实教师原先的“课件”内容,不管是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还是错误的回答,只要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会自动储存这些宝贵的资料,从而生成每个教师每堂课的个性化的“课件”,并且,成为教师以后教学的重要资源。
一题多解形成多解库,一题多变形成习题库,错题形成错题库,辅导不需要再找题。
从中选取目标准确,效果显著。
试卷的编写可从多解库,习题库,错题库选取。
小组展示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不用象实物投影需要转化时间。
新的数学课程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要求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
利用交互白板平台就可以具体实现这一过程,更加直观地给学生一种深刻的学科影响。
而实物投影无法展示形成过程,②学的转变: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变革,它的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课件的直接对话,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数学活动、例习题讲解这几大环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
将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优化课堂教学,使得课堂变得更为形象生动。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