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效关爱学生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教师有效关爱学生总结
一、避免爱的伤害,是有效关爱的前提
师生关系是一组矛盾关系。学生对教师多的是敬畏、服从,少的是沟通与交流。如果教师主动找学生,大多数学生自觉不自学地会在情感上设防,心理上处于一种本能的防守态势。这种状态对于情感的交流和教育的实施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就要拆除学生心理这道屏障,为实施有效关爱创造前提条件。
克服攻击性心理。面对有过错的学生,尤其是少数“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难免会产生急躁甚至恼怒的情绪,这种情绪也易引发过激的言行。如果不加以克服,还可能导致师生之间对立情绪的产生。如果不加以克服,还可能导致师生之间对立情绪的产生。事实上,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还处于成长阶段,教师应该允许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教师要做的是呵护、引导帮助他们完善、成熟。明白此理,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和不满,而应有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遇事尽量克制自己,尽快稳定情绪,以健康、包容的态度去完成教育任务。
杜绝攻击性语言。基于爱和严,不少教师常是“刀子嘴,菩萨心”,然而学生感受到的可能只是你的“刀子嘴”,很难领会到你的“菩萨心”,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防御心理。学生通常会摆出一付“不吭气,任你”的架势,此种状态下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常言道:良言一名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除文明、规范外,还必须杜绝攻击性。增强亲和力,既不要用温柔的软刀子——唠叨来“磨”学生,更不能用套话、气话、伤感情的话来“刺”学生,而是应该用道理说服学生,用真情来打动学生。
防止准备攻击性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体罚学生的行为已为千夫所指,但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准攻击性行为给学生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用眼瞪、鄙视、用手指戳、随手推拉等等,这些行为虽算不上体罚,但它对学生心理、人格的侵害程度是不可低估的,它往往是引起师生对立、冲突的重要诱因。我们应予以重视。
有关举止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人们互相注视频率高,表示彼此喜欢和情有良好意向。如果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视线联系,表示出对学生的了解、信任和肯定,会使学生更倾向接受教师的指导,从而抑制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一个视线都有如此的魅力,那我们何不把瞪着的眼睛、鄙视的目光变得和蔼、友善起来,把指戳、推拉之手变成关爱的轻抚呢?如果我们坚持做到以友善、关爱的行为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真情,别说是批评,即便是合理的“惩罚”,他们也会乐意接受,实现有效关爱。
二、营造爱的氛围是有效关爱的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读懂你的爱,你必须要付出爱。这种“付出”还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给予,而是在给予的基础上,多方的构建、营造一种爱的氛围,更是有效关爱的基础。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陈自己倾注强烈的爱心外,还要通过教育活动,让家长懂得如何关爱孩子,让学生懂得如何互相关爱,教师还要指导他们适时、适事地付出自己的爱。这样,教师、家长、学生才能共同形成一种关爱的合力。大家互相尊重理解、互相关心鼓励,在这样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学生不能健康成长、不断进步吗?所以“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学会自己爱。如前所述,教师爱学生是无疑的,但这种爱是否存在着主观和盲目的因素,是否是学生所渴求的那种爱,恐怕就另当别论了。教师爱学生,必须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了解学生,要弄清他们需要什么,尤其是心理的需求。换言之,教师要让学生读懂你的爱,你就必须先读懂学生的心。实际上,如今的学生心理承爱着相当大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甚至嫉妒,家长过高的期望,教师严格的要求,自身成绩、相貌、身高等的困挠,如此等等。学生思想上的这些压力。教师如果不给予充分的关注、真心的理解和及时地疏导,那么你
的关爱很可能是劳而无功。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关注学生,读懂他们的喜怒哀乐;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多看学生的长处,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事实上,由于顽劣、调皮,大多数所谓的“差生”从家长、教师那里听到的多是批评、训斥,因而,他们对关爱的渴求较一般同学更强烈,对宽容的感觉也可能比一般同学更为敏感。所以,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给予尊重和信任。实践证明:教师关注学生,会使学生自信;教师尊重学生,会让学生自尊;教师信任学生,会令学生自律。给予学生关注、尊重和信任,这就是给了学生最高的奖赏,这就是给了学生最深厚的关爱。
三、引导爱的实践是有效关爱的关键
帮助学生辨析爱。由于各种原因,与孩子接触最密切的家长给予的爱物质上的满足多,精神上的关怀少;单向的付出多,双向的报偿少;无私的奉献多,等值的体验少。即便给予精神上的关爱,也不免有些走形、变异——或是溺爱,或是偏爱、或是期望值过高、成才心过切的“功利之爱”。再加上老一辈与小一辈信息的不对称,阻碍了他们平等、顺畅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就难免出现目前较为常见的现象;家长认为是关怀,学生认为是桎梏。对老师、同学、社会给予的关爱,学生也有类似的误读。
为了纠正学生这种误读现象,我们既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周围的人,又要教育学生学会理解、体谅、宽容他人,更要教会他们通过分析关爱自己的人的言行、动机探求其实质,领会父母、师长的良苦用心,还可以结合教学中相关内容,结合班内、校内以及社会上真实生动的事例,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认识真爱、领会真心、感受真情。
指导学生品尝爱。关爱,是美好的精神食粮,谁都乐意品尝。但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而言,犹如小猴子第一次吃西瓜;不知该吃皮,还是该瓤。教师有责任去指导他们如何品尝关爱,启发他们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真善美;从深夜妈妈端来一杯牛奶中品出父母的爱;从风雨中同学伸过来的半边雨伞中品出同学的爱;从困惑时老师给予的谆谆教诲品出师长的爱……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品尝爱。比如,我们可利用写作教学,让学生写“一封预留给下一代的信”,在学生给自己未来的下一代提希望和要求的过程中,提示他们与家长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那份拳拳的爱心。
告诉学生珍惜爱。教师要告诉学生。关爱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她能约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她能帮助我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尽管我们的生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关爱始终是伴随我们的。过去。正是由于有了家长、教师、同学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我们才能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健康活泼的中学生;现在,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关爱,让我们顺利踏上新的人生征程;将来,我们角需要关爱伴我们走完漫漫人生路。因此,我们不能无视关爱。更不能拒绝关爱。无视关爱是一种无情,拒绝关爱就是拒绝生活。失去关爱。生活将失去光彩,我们将会感到孤立无助。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关爱。
教会学生付出爱作为教师,帮助学生辨识了爱,学会了品尝爱,懂得了珍惜爱,这还不够,教师还须教会他们付出爱。社会的进步,环境的美好,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正如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要想得到更多的爱,你也要学会付出爱,哪怕是为工作归来的父母倒杯茶,得用假期探望一下曾经教过你的教师。替代生病的同学做一次值日……这些事虽小,但它可以让周围的人从你这里获得心理愉悦,感受生活的美好。
学生能够主动付出爱,也正表明他们读懂了爱。
总之,面对飞速发展进步的社会,面对教学改革的新形势,面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我们需要的不是叹惋和埋怨,而应该是理解和适应。我们不仅自己要理解、适应,还要去帮助学生理解、适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除了一如既往地付出深厚诚挚、恒久不变的关爱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读懂这种爱,进而和学生一起读懂这个社会,读懂这个时代,从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