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中最短路径的搜索算法研究综述 (1)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一、介绍Dijkstra算法是一种用于解决带有非负边权的加权图中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路由算法和其他网络应用中。
二、算法原理1. 算法流程Dijkstra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起点开始,逐步扩展到距离它最近的节点,然后再逐步扩展到距离起点第二近的节点,以此类推,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初始化:将起点s加入集合S,其他节点加入集合U,并赋初值dist数组表示从起点s到其他节点的距离,初始值为无穷大。
(2)找到当前距离起点最短的节点v,并将其加入集合S中。
(3)更新dist数组:对于所有与v相邻接的未被访问过的节点w,如果通过v可以使得从s到w的距离更短,则更新dist[w]为新的更短距离,并记录前驱节点prev[w]=v。
(4)重复执行步骤(2)和(3),直至终点t被加入集合S中或者所有可达节点都已经被访问过。
2. 算法优化Dijkstra算法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优化:(1)使用优先队列:每次从未访问节点中选择距离起点最近的节点时,可以使用优先队列来维护未访问节点的距离,这样可以避免每次都要遍历整个dist数组来找到最小值。
(2)使用堆优化的Dijkstra算法:在稠密图中,使用堆优化的Dijkstra算法可以进一步减少时间复杂度。
三、算法应用Dijkstra算法被广泛应用于路由算法和其他网络应用中。
例如,在互联网中,路由器需要根据网络拓扑和链路质量等信息计算出最短路径,以便将数据包传输到目标地址。
四、算法复杂度Dijkstr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于实现方式和图的结构。
在稠密图中,堆优化的Dijkstr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2),其中|V|表示节点数;在稀疏图中,使用优先队列实现Dijkstr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E|+|V|)log|V|),其中|E|表示边数。
五、总结Dijkstra算法是一种经典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在网络应用和其他领域有广泛应用。
在图论中,最短路径是指在一个给定的加权有向图或无向图中,两个顶点之间连接的最小权值总和的路径。
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常见且重要的问题,而最短路径算法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最短路径算法有多种,其中最经典且常用的有Dijkstra算法、Bellman-Ford算法和Floyd-Warshall算法。
这些算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下面将逐一介绍。
首先是Dijkstra算法。
Dijkstra算法是一种单源最短路径算法,用于计算从单个源点到图中所有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逐步更新起始点到其他各点的最短路径,直到找到所有最短路径为止。
该算法对边的权值没有要求,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零或负值,但不能存在负权回路。
因此,Dijkstra算法适用于求解正边权的最短路径问题。
其次是Bellman-Ford算法。
Bellman-Ford算法也是一种单源最短路径算法,与Dijkstra算法相比,Bellman-Ford算法对边的权值没有任何限制,可以存在负权边和负权回路。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逐步松弛边来更新起始点到其他各点的最短路径,直到找到所有最短路径为止。
但由于负权回路的存在,算法可能会无限循环下去,因此需要通过限制循环次数来避免算法陷入死循环。
最后是Floyd-Warshall算法。
Floyd-Warshall算法是一种多源最短路径算法,用于计算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动态规划的方式,逐步更新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
与Dijkstra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不同的是,Floyd-Warshall算法对边的权值也没有要求,可以是正值、零值或负值。
但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较高,适用于图中顶点较少的情况。
这些最短路径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各自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比如,Dijkstra算法常用于网络路由设计、GPS导航系统等需要求解单源最短路径的问题。
Bellman-Ford算法常用于检测负权回路、寻找图中的负环等。
图的最短路径算法图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它由节点和连接节点的边组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找到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问题,比如导航系统中寻找最快的路线。
图的最短路径算法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两种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算法和Floyd-Warshall算法。
1. 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一种用于求解单源最短路径的算法,即从一个节点出发,计算该节点到图中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该算法采用贪心策略,逐步扩展最短路径的范围,直到找到从起始节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距离数组dist和已访问节点集合visited。
将起始节点的距离设为0,其他节点的距离设为无穷大,同时将所有节点标记为未访问。
2)进入循环,重复以下步骤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a) 从距离数组dist中选择未访问节点中距离最小的节点u作为当前节点。
b) 将节点u标记为已访问。
c) 遍历当前节点u的所有邻居节点v,并更新其距离dist[v],如果从起始节点经过节点u到达节点v的距离比当前的距离小。
3)循环结束后,距离数组dist中存储的即为起始节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2. Floyd-Warshall算法Floyd-Warshall算法是一种用于求解多源最短路径的算法,即计算图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与Dijkstra算法不同,Floyd-Warshall算法采用动态规划的思想,通过中间节点的遍历来逐步更新当前最短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距离矩阵dist,其中dist[i][j]表示节点i到节点j的距离。
如果节点i和节点j之间没有直接连接的边,则距离设为无穷大。
2)三重循环依次遍历节点k、i和j。
对于每对节点i和j,如果经过节点k的路径比当前的最短路径更短,则更新最短路径。
dist[i][j] = min(dist[i][j], dist[i][k] + dist[k][j])3)循环结束后,距离矩阵dist中存储的即为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是图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用于求取两个顶点之间连接的最短路径。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经常需要找到最短路径,比如在地图导航中,我们希望找到两个地点之间最短的驾车路线,或者在网络通信中,我们需要找到两个节点之间最快的传输路径。
因此,研究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对我们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图论中,最短路径算法主要有两种基本思想:Dijkstra算法和Floyd-Warshall算法。
Dijkstra算法是由荷兰计算机科学家Edsger Dijkstra于1959年提出的一种贪心算法。
它主要用于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即给定一个起始顶点,求出该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不断找到当前距离起始顶点最近的顶点来更新顶点之间的距离,直到所有顶点都被标记为已访问。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距离数组,将起始顶点到其他顶点的距离都设置为无穷大,将起始顶点设为本身的距离为0。
2.选取一个未被访问的顶点,计算起始顶点到该顶点的距离。
如果此距离小于当前记录在距离数组中的距离,则更新距离数组。
3.标记该顶点为已访问。
4.重复2和3步骤,直到所有顶点都被标记为已访问。
Floyd-Warshall算法是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Robert Floyd和Stephen Warshall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动态规划算法。
它用于解决所有顶点间最短路径问题,即求出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Floyd-Warshall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递推关系,不断更新所有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距离矩阵,将没有直接连接的顶点对的距离设为无穷大,将所有直接连接的顶点对的距离设为边的权值。
2.通过三重循环,尝试将每个顶点作为中转顶点,更新其他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
如果通过中转顶点可以获得更短的路径,则更新路径。
3.重复2步骤,直到所有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都被找到。
Dijkstra算法和Floyd-Warshall算法都是基于图的邻接矩阵或邻接表来进行计算的。
最短路径之Dijkstra算法详细讲解1最短路径算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需要常常往返A地区和B地区之间,我们最希望知道的可能是从A地区到B地区间的众多路径中,那一条路径的路途最短。
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研究中的一个经典算法问题,旨在寻找图(由结点和路径组成的)中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算法具体的形式包括:(1)确定起点的最短路径问题:即已知起始结点,求最短路径的问题。
(2)确定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与确定起点的问题相反,该问题是已知终结结点,求最短路径的问题。
在无向图中该问题与确定起点的问题完全等同,在有向图中该问题等同于把所有路径方向反转的确定起点的问题。
(3)确定起点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即已知起点和终点,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4)全局最短路径问题:求图中所有的最短路径。
用于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被称做“最短路径算法”,有时被简称作“路径算法”。
最常用的路径算法有:Dijkstra算法、A*算法、Bellman-Ford算法、Floyd-Warshall算法、Johnson算法。
本文主要研究Dijkstra算法的单源算法。
2 Dijkstra算法2.1 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典型最短路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
Dijkstra算法能得出最短路径的最优解,但由于它遍历计算的节点很多,所以效率低。
Dijkstra算法是很有代表性的最短路算法,在很多专业课程中都作为基本内容有详细的介绍,如数据结构,图论,运筹学等等。
2.2 Dijkstra算法思想Dijkstra算法思想为:设G=(V,E)是一个带权有向图,把图中顶点集合V 分成两组,第一组为已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用S表示,初始时S中只有一个源点,以后每求得一条最短路径 , 就将加入到集合S中,直到全部顶点都加入到S中,算法就结束了),第二组为其余未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用U 表示),按最短路径长度的递增次序依次把第二组的顶点加入S中。
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图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图的性质和图之间的关系。
在图论中,最短路径算法是一类重要的算法,用于寻找图中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本文将介绍图论中的几种常见的最短路径算法。
一、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最短路径算法中最常用的一种。
它基于贪心策略,通过逐步扩展路径来求解最短路径。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一个起始顶点开始,逐步扩展到其他顶点,每次选择当前路径中距离起始顶点最近的顶点进行扩展,直到扩展到目标顶点或者所有顶点都被扩展完毕。
Dijkstra算法的步骤如下:1. 初始化起始顶点的距离为0,其他顶点的距离为无穷大。
2. 选择距离起始顶点最近的顶点,将其加入已扩展顶点集合。
3. 更新与新加入顶点相邻的顶点的距离,如果新的距离比原来的距离小,则更新距离。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扩展到目标顶点或者所有顶点都被扩展完毕。
5. 根据更新后的距离,可以得到最短路径。
二、Bellman-Ford算法Bellman-Ford算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
它可以处理带有负权边的图,而Dijkstra算法只适用于非负权边的图。
Bellman-Ford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所有边进行松弛操作,逐步减小起始顶点到其他顶点的估计距离,直到得到最短路径。
Bellman-Ford算法的步骤如下:1. 初始化起始顶点的距离为0,其他顶点的距离为无穷大。
2. 对所有边进行松弛操作,即如果存在一条边(u, v),使得从起始顶点到v的距离大于从起始顶点到u的距离加上边(u, v)的权值,则更新距离。
3. 重复步骤2,直到没有顶点的距离发生变化。
4. 根据更新后的距离,可以得到最短路径。
三、Floyd-Warshall算法Floyd-Warshall算法是一种多源最短路径算法,可以求解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该算法通过动态规划的方式,逐步更新顶点之间的距离,直到得到最短路径。
Floyd-Warshall算法的步骤如下:1. 初始化顶点之间的距离矩阵,如果两个顶点之间存在边,则距离为边的权值,否则距离为无穷大。
最短路径问题算法最短路径问题算法概述:在图论中,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一个加权有向图或无向图中,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另外一个顶点的所有路径中,权值和最小的那条路径。
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的经典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几种最短路径算法及其优缺点。
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用于解决带权有向图或无向图的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即给定一个起点s,求出从s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采用了广度优先搜索策略,并使用了优先队列来维护当前已知的距离最小的节点。
实现步骤:1. 初始化:将起始节点标记为已访问,并将所有其他节点标记为未访问。
2. 将起始节点加入优先队列,并设置其距离为0。
3. 重复以下步骤直至队列为空:a. 取出当前距离起始节点距离最小的节点u。
b. 遍历u的所有邻居v:i. 如果v未被访问过,则将其标记为已访问,并计算v到起始节点的距离,更新v的距离。
ii. 如果v已被访问过,则比较v到起始节点的距离和当前已知的最短距离,如果更小则更新v的距离。
c. 将所有邻居节点加入优先队列中。
优缺点:Dijkstra算法能够求解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并且保证在有向图中不会出现负权回路。
但是Dijkstra算法只适用于无负权边的图,因为负权边会导致算法失效。
Bellman-Ford算法:Bellman-Ford算法是一种动态规划算法,用于解决带权有向图或无向图的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与Dijkstra算法不同,Bellman-Ford算法可以处理带有负权边的图。
实现步骤:1. 初始化:将起始节点标记为已访问,并将所有其他节点标记为未访问。
2. 对于每个节点v,初始化其到起始节点s的距离为正无穷大。
3. 将起始节点s到自身的距离设置为0。
4. 重复以下步骤n-1次(n为顶点数):a. 遍历所有边(u, v),如果u到起始节点s的距离加上(u, v)边权小于v到起始节点s的距离,则更新v的距离为u到起始节点s的距离加上(u, v)边权。
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当⽤图结构来表⽰通信、交通等⽹络,权重代表距离或者成本,寻找最短路径就成为了⼀个重要的任务。
给定带权⽹络G=(V;E),源点s,对于其他所有顶点v,寻找s到v的最短路径,连接成⼀颗最短路径树。
可以证明,最短路径的任⼀前缀也是最短路径。
这⼀性质,可以理解为,对于⼀颗最短路径树,按到起点的距离排序,删除后⾯k个顶点以及关联边后,残存的⼦树T‘依然是最短路径树。
因此,只需要找到⼀个新的距离源点s最近的顶点,即可扩充⼦树,最终成为全图的最短路径树。
考虑优先级搜索的框架,当前顶点尚未发现的邻接顶点,其优先级可以定义为其⽗亲的优先级加上联边的权重,即priority(u)=priority(parent(u))+weight(v,u)。
与Prim算法类似,每次只需要将优先级最⾼的顶点以及联边加⼊⼦树,最终即可得到最短路径树。
1 template<typename Tv, typename Te> struct Dijkstra2 {3virtual void operator()(Graph<Tv, Te>* g, int uk, int v)4 {5if (g->status(v) == UNDISCOVERED)//对于uk每个尚未被发现的邻接顶点v6if (g->priority(v) > g->priority(uk) + g->weight(uk, v))//u到Vk的距离看做u的优先级7 {8 g->priority(v) = g->priority(uk) + g->weight(uk, v);//更新优先级数9 g->parent(v) = uk;//更新⽗节点10 }11 }//每次都是寻找离开始节点s最近的节点,仅当新节点才更新,每个已发现节点的priority都是到s的最短距离12 };与Prim算法不同之处在于,Prim算法仅考虑⼦树到邻接顶点的联边权重;Dijkstra算法需要考虑的是到源点s的最短路径,基于前缀仍然是最短路径这⼀前提,只需要简化为,distance(s,u)=distance(s,v)+distance(v,u)。
地图中最短路径的搜索算法研究学生:李小坤导师:董峦摘要:目前为止, 国内外大量专家学者对“最短路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 结合实际应用,从各个方面较系统的比较广度优先搜索算法(BFS)、深度优先搜索算法(DFS)、A* 算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最短路径算法;广度优先算法;深度优先算法;A*算法;The shortest path of map's search algorithm Abstract:So far,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on the" shortest path problem" in-depth stud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comprise with the breadth-first search algorithm ( BFS ), depth-first search algorithm ( DFS ) and the A * algorithms from any aspects of systematic.Key words: shortest path algorithm; breadth-first algorithm; algorithm; A * algorithm;前言:最短路径问题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图论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际生活中许多问题都与“最短路径问题”有关, 比如: 网络路由选择, 集成电路设计、布线问题、电子导航、交通旅游等。
本文应用深度优先算法,广度优先算法和A*算法,对一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比较三种算的的优缺点。
在地图中最短路径的搜索算法研究中,每种算法的优劣的比较原则主要遵循以下三点:[1](1)算法的完全性:提出一个问题,该问题存在答案,该算法能够保证找到相应的答案。
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总结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是一种用于求解带权有向图的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的经典算法。
该算法通过不断地选择具有最短距离的节点来逐步扩展最短路径树,最终得到从起点到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贪心策略,每次选择当前距离起点最近的节点进行扩展,并更新其他节点的距离。
具体实现上,可以使用一个距离数组来保存节点距离起点的最短路径长度,以及一个标记数组来记录已经确定最短路径的节点。
算法的核心是通过不断选择最短距离的节点进行松弛操作,更新距离数组中的值。
下面是一个简洁的伪代码描述Dijkstra算法的过程:```1. 初始化起点的距离为0,其他节点的距离为正无穷,标记数组初始化为空。
2. 设置起点为当前节点。
3. 循环直到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都已确定:4. 标记当前节点为已确定最短路径。
5. 遍历当前节点的所有邻接节点:6. 如果该邻接节点未被确定最短路径且经过当前节点的路径比其原本的最短路径更短,则更新距离数组中的值。
7. 输出最短路径数组。
```Dijkstr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于图的规模和边的数量。
具体而言,算法包含一个外循环和一个内循环。
外循环的次数等于节点的数量,内循环的次数等于边的数量。
因此,Dijkstr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2+E),其中V为节点数量,E为边数量。
Dijkstra算法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路由选择和网络通信中。
除了上述基本的算法描述外,还有一些优化和扩展版本的Dijkstra算法,例如使用堆数据结构来实现优先级队列,以提高算法的效率;或者通过引入一个前驱数组来记录最短路径中的节点,以便还原整个最短路径。
参考内容:1. 《算法导论》,Thomas H.Cormen, Charles E.Leiserson, Ronald L.Rivest, Clifford Stein,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2.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语言描述》,Mark Allen Weiss,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最短路径算法的原理和方法最短路径算法是一类解决图中节点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例如在网络中找到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最短路径,或者在地图中找到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最短路线。
最短路径问题可以用图论来描述,即在有向或无向的图中,根据边的权重找到连接两个顶点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Dijkstra 算法Dijkstra 算法是最常用的找到单源最短路径的算法,它适用于没有负权边的有向无环图或仅含正权边的图。
算法步骤:(1)初始化,将起点到所有其他顶点的距离初始化为正无穷,将起点到自己的距离初始化为0。
(2)选择一个起点,将其距离设为0。
(3)将起点加入已知最短路径集合。
(4)遍历与起点相邻的所有顶点,将它们到起点的距离更新为起点到它们的距离。
(5)从未加入已知最短路径集合中的顶点中选择最小距离的顶点,将它加入已知最短路径集合中。
(6)重复步骤4和步骤5直到所有顶点都被加入已知最短路径集合中。
2. Bellman-Ford 算法Bellman-Ford 算法是一种解决有负权边的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
算法步骤:(1)初始化,将起点到所有其他顶点的距离初始化为正无穷,将起点到自己的距离初始化为0。
(2)遍历每条边,将该边起点的距离加上该边的权重,如果得到的距离比该边终点的距离小,则更新该终点的距离为该距离。
(3)重复步骤2 V-1 次,其中V 是图中的顶点数。
(4)检查是否存在负环,即在V-1 次迭代后,仍然可以更新顶点的距离。
如果存在负环,算法无法执行。
3. Floyd-Warshall 算法Floyd-Warshall 算法是一种解决所有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
算法步骤:(1)初始化,将每个顶点到其他顶点的距离初始化为边权,如果两个顶点之间没有边相连,则初始化为正无穷。
(2)依次加入每个顶点,如果通过加入该顶点可以得到更短的路径,则更新路径。
(3)输出结果,即每个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
大规模图上的最短路径问题研究共3篇大规模图上的最短路径问题研究1大规模图上的最短路径问题研究在现实中,许多应用都涉及到在大规模图中寻找最短路径问题。
例如,GPS导航系统需要找到两个位置之间的最短路径,网络路由也需要找到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大规模图上的最短路径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最常见的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是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
Dijkstra算法适用于图中边权重都是非负数的情况,它沿着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搜索,同时记录每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Floyd算法则适用于图中边权重可以是负数的情况,它通过动态规划的方式求解任意两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这两种算法都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应用中,但是对于大规模图来说,它们的时间复杂度会变得非常高,从而导致求解时间过长甚至超出计算机的处理能力。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针对大规模图的最短路径算法。
其中,基于基数排序的最短路径算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算法。
该算法基于最短路径三角形不等式和基数排序。
最短路径三角形不等式是指,对于三个节点s、u、v,若s到u的最短路径加上u到v的最短路径小于s到v的最短路径,则s到u的最短路径加上u到v的最短路径就是s到v的最短路径。
基于这个不等式,将节点按照到起点的距离划分为多个桶,然后按照桶的顺序依次处理每个节点,记录到起点的最短路径,并更新邻接节点的最短路径。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比较操作的次数,从而提高算法的效率。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分治思想的最短路径算法。
这些算法将大规模图拆分成小规模图,然后在小规模图中求解最短路径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降低整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例如,基于Vertex Separator的最短路径算法将大规模图划分成多个子图,在每个子图中使用Dijkstra算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然后根据子图之间的边权重计算路径,并在计算过程中利用预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算法的效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最短路径算法,这些算法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具有不同的优势。
求最短路径的方法最短路径搜索是一种流行的图论技术,可以用于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查找最短的路径。
它是一个比较有用的工具,可以用于地图导航,路径规划,电路设计和物流路径规划等场合。
本文旨在为读者介绍最短路径搜索的基础原理,以及一些实用的最短路径搜索算法。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最短路径搜索的基本概念。
最短路径搜索是一种算法,它可以根据给定的情况,搜索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线。
一条路径的长度是指其中所有节点之间的距离之和,可以表示为直线距离或各个节点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代表物理成本,如行驶时间,油耗等。
最短路径搜索通常要求在有效的时间内找到最优路径。
其次,最短路径搜索的算法有许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贪心算法、Dijkstra算法和A*算法。
贪心算法是一种用于寻找最优解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每步都选择在当前状态上看起来最优的选择,从而得到最终的最优解。
它每次都会把最有利的选择都放在前面,从而比较容易得到最短路径。
但是,它只能用于无向图中,而且它不能保证每条路径的最短性。
Dijkstra算法也是一种最短路径搜索算法,它可以在图形中搜索最短路径,包括有向图和无向图。
它的工作原理是可以把图中的每一条边的权重看作是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距离,然后不断更新每个节点到源节点的最小距离,从而最终得到一条最短路径。
不过,它不能处理有负权重边的情况。
最后,A*算法也是一种最短路径搜索算法,它可以用于求解有向图和无向图中的最短路径。
它是一种基于启发式搜索算法,是基于节点之间距离估计值(即启发函数)的最短路径搜索算法。
它在搜索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启发函数的值来选择下一个要搜索的节点,从而有效减少搜索过程中的无效搜索。
总的来说,最短路径搜索是一种有效的图论技术,求最短路径的方法有贪心算法、Dijkstra算法和A*算法等,读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求最短路径。
最后,搜索最短路径时,可以考虑到节点之间的各种距离,如行驶时间等,以确保搜索结果的准确性。
算法最短路径最短路径算法是一种在图中寻找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方法。
它在许多实际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导航系统、网络路由和物流规划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最短路径算法,并对它们的原理和应用进行详细解析。
一、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最短路径算法中最常用的一种。
它通过不断更新起始节点到其他节点的距离,逐步找到最短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 初始化起始节点的距离为0,其他节点的距离为无穷大。
2. 选择距离起始节点最近的节点,并标记为已访问。
3. 更新与该节点相邻节点的距离,如果经过该节点到达相邻节点的距离更短,则更新距离。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或者没有可更新的节点。
Dijkstr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2),其中V为节点的数量。
它适用于没有负权边的图,可以求解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二、Bellman-Ford算法Bellman-Ford算法是一种可以处理带有负权边的图的最短路径算法。
它通过对所有边进行松弛操作,逐步逼近最短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 初始化起始节点的距离为0,其他节点的距离为无穷大。
2. 对所有边进行V-1次松弛操作,其中V为节点的数量。
3. 检查是否存在负权环,如果存在,则说明图中存在无穷小的最短路径,算法结束。
Bellman-Ford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E),其中V为节点的数量,E为边的数量。
它适用于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并且可以处理带有负权边的图。
三、Floyd-Warshall算法Floyd-Warshall算法是一种可以求解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算法。
它通过动态规划的思想,逐步更新节点之间的距离。
具体步骤如下:1. 初始化节点之间的距离矩阵,如果两个节点之间有直接边,则距离为边的权重,否则为无穷大。
2. 对于每一个节点k,遍历所有节点对(i, j),如果经过节点k的路径比直接路径更短,则更新距离矩阵中的值。
3. 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节点对的距离都被更新。
图论是离散数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图及其性质。
其中最短路径算法是图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用于寻找图中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方法。
最短路径算法在很多实际问题中都有应用,比如电信网络中的路由选择、交通运输中的路线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路径查询等。
在这些应用中,我们需要找到一条连接两个节点之间距离最短的路径,以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交通规划和路径导航等功能。
在最短路径算法中,最经典且常用的算法之一是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s algorithm)。
迪杰斯特拉算法基于图的搜索和贪心算法的思想,通过动态规划的方式逐步确定到达每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算法的基本思路如下:1.创建两个集合:一个用于保存已经确定最短路径的节点集合S,一个用于保存未确定最短路径的节点集合Q。
2.将起始节点放入集合S,将其余节点放入集合Q,并标记初始距离为无穷大。
3.初始化起始节点的距离为0。
4.在集合Q中选择一个节点v,该节点的距离最小。
5.对节点v的所有邻居节点w,更新其距离:若从起始节点出发,经过节点v到达节点w的距离小于已经记录的最短距离,则更新最短距离。
6.重复步骤4和5,直到集合Q为空集。
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基本原理是不断选择离起始节点距离最近的节点,并通过比较当前最短距离和新的路径长度,来更新最短距离。
算法的优势在于效率高,但仅适用于无负权边的图。
除了迪杰斯特拉算法,另一个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是弗洛伊德算法(Floyd-Warshall algorithm)。
弗洛伊德算法基于动态规划的思想,通过逐步更新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矩阵来求解最短路径。
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创建一个二维数组D,用于保存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初始时,若两个节点之间有边,则将距离保存为边的权值,若没有边,则将距离设置为无穷大。
2.对于每对节点i和j,更新它们之间的最短距离:若存在节点k使得从i到k再到j的路径距离小于直接从i到j的路径距离,则更新最短距离。
最短路径算法在中找到最短路径的方法最短路径算法是一个在图中寻找最短路径的常用方法。
在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信中,最短路径问题是一个经常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无论是在互联网路由算法中,还是在交通流量规划等领域中,找到最短路径都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这篇文章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最短路径算法和它们的应用。
1. 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s Algorithm)迪杰斯特拉算法是一个经典的最短路径算法,它以一个指定的起始点作为出发点,逐步确定从起始点到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
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不断地松弛边来更新节点的最短路径值,直到找到最短路径为止。
迪杰斯特拉算法适用于没有负权边的图,并且能够找到最短路径的具体路径信息。
2. 弗洛伊德算法(Floyd-Warshall Algorithm)弗洛伊德算法是一种多源最短路径算法,它可以找到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该算法使用动态规划的思想,通过逐步更新每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来求解。
弗洛伊德算法适用于有向图或无向图,并且能够处理图中存在负权边的情况。
当需要计算图中所有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时,弗洛伊德算法是一种高效的选择。
3. 贝尔曼-福特算法(Bellman-Ford Algorithm)贝尔曼-福特算法是一种适用于有向图或无向图的最短路径算法。
与迪杰斯特拉算法和弗洛伊德算法不同,贝尔曼-福特算法可以处理图中存在负权边的情况。
算法通过不断地松弛边来更新节点的最短路径值,直到找到所有最短路径或检测到负权回路。
贝尔曼-福特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 * E),其中V是图中顶点的数量,E是边的数量。
4. A*算法(A-Star Algorithm)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在寻找最短路径的同时考虑了启发式函数的估计值。
它以当前节点的估计代价和已经走过的路径代价之和来选择下一个要经过的节点,通过不断地选择代价最小的节点来找到目标节点的最短路径。
A*算法适用于在图中寻找单一目标的最短路径,能够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最短路径原理(一)最短路径原理解析简介最短路径原理是图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用于找到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在现实生活中,最短路径原理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导航系统、网络路由、物流规划等。
本文将从浅入深,详细解释最短路径原理的相关知识。
图论基础图是由节点和边组成的数据结构,节点代表对象,边代表对象之间的关系。
最短路径原理是基于图论中的图的概念进行推导和实现的。
有向图与无向图有向图是由有向边连接的节点组成的,有向边具有方向性,可以表示单向的关系。
无向图是由无向边连接的节点组成的,无向边没有方向,表示双向的关系。
权重在图中,每条边可能带有一个权重,表示通过该边的代价或距离。
最短路径原理可以根据权重来找到具有最小代价或最小距离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最短路径算法是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具体计算方法。
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包括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弗洛伊德算法(Floyd)和贝尔曼-福特算法(Bellman-Ford)等。
迪杰斯特拉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适用于解决有向图或无向图中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即从一个节点出发,求其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该算法使用了贪心的思想,逐步确定起点到各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算法步骤1.初始化起点到各个节点的距离为无穷大,起点到起点的距离为0。
2.选取起点,计算起点到相邻节点的距离,并更新距离表。
3.选择一个距离最短的节点作为下一个起点,并重复步骤2直到遍历所有节点。
4.最终得到起点到各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弗洛伊德算法弗洛伊德算法适用于解决有向图或无向图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
该算法使用了动态规划的思想,通过不断更新节点之间的距离来找到最短路径。
算法步骤1.初始化距离矩阵,将节点之间的距离填入矩阵中。
2.对于每个节点对,通过中间节点来更新距离矩阵。
3.重复第2步,直到距离矩阵不再更新。
4.最终得到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贝尔曼-福特算法贝尔曼-福特算法适用于解决有向图或无向图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且边可以带有负权。
最短寻路算法最短寻路算法介绍在计算机科学中,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图中找到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这个问题有很多应用,比如网络路由、地图导航等。
最短路径可以由许多算法来计算,其中最著名的是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德算法。
迪杰斯特拉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单源最短路径的贪心算法。
它从起点开始,逐步扩展到离起点越来越远的节点,直到到达目标节点为止。
该算法使用了一个距离数组来记录每个节点到起点的距离,并使用一个集合来存储已经找到了最短路径的节点。
步骤:1. 初始化距离数组和集合:将起点到自己的距离设为0,将其他节点到起点的距离设为无穷大;将所有节点加入集合。
2. 选择当前距离起点最近的未访问过的节点,并将其加入集合中。
3. 对于该节点的所有邻居,更新它们到起点的距离:如果经过当前节点可以得到更小的距离,则更新该邻居节点的距离。
4. 标记当前节点为已访问,并重复步骤2和3,直到目标节点被标记为已访问或集合为空。
贝尔曼-福德算法贝尔曼-福德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单源最短路径的动态规划算法。
它通过对所有边进行松弛操作来逐步缩小每个节点到起点的距离上限,直到找到最短路径为止。
步骤:1. 初始化距离数组:将起点到自己的距离设为0,将其他节点到起点的距离设为无穷大。
2. 对于每条边(u, v),如果从起点到u再加上(u, v)的权值可以得到一个更小的距离,则更新v节点的距离。
3. 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边都被遍历了N次(N为图中节点数),或者没有任何一条边可以被更新了。
比较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德算法都是用于计算单源最短路径的算法,但它们有不同的优劣点:1. 迪杰斯特拉算法适用于没有负权边(即所有边权都是非负数)的图,而贝尔曼-福德算法可以处理带有负权边的图。
2. 迪杰斯特拉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2),其中V是节点数,但可以通过使用堆优化来将其降低到O(ElogV),其中E是边数。
而贝尔曼-福德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E)。
数据结构之图的最短路径算法介绍图的最短路径算法是数据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在图论中,最短路径指的是两个顶点之间经过的边的权值之和最小的路径。
在本文中,将介绍图的最短路径算法的基本概念、常见的算法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
### 一、最短路径算法概述在图论中,最短路径算法是指寻找图中两个顶点之间最短路径的算法。
最短路径算法可以分为单源最短路径算法和多源最短路径算法两种类型。
单源最短路径算法是指从图中的一个固定顶点出发,求解该顶点到图中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而多源最短路径算法则是求解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网络路由、交通规划、电路设计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最短路径算法包括Dijkstra 算法、Bellman-Ford算法、Floyd-Warshall算法等,下面将逐一介绍它们的原理和特点。
### 二、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图中单源最短路径的算法,由荷兰计算机科学家艾兹赫尔·迪科斯彻在1956年提出。
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起始顶点开始,逐步扩展到其他顶点,直到找到起始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 初始化:将起始顶点到自身的距离设为0,将起始顶点到其他顶点的距离设为无穷大。
2. 选择:从未标记的顶点中选择距离起始顶点最近的顶点作为当前顶点。
3. 更新:更新当前顶点的邻居顶点的距离,如果通过当前顶点到达邻居顶点的距离小于已知的距离,则更新距离。
4. 标记:将当前顶点标记为已访问。
5. 重复:重复步骤2、3、4,直到所有顶点都被标记为已访问。
Dijkstr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2),其中V为顶点数。
该算法适用于边的权值为非负的情况,且不能处理带有负权边的图。
### 三、Bellman-Ford算法Bellman-Ford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图中单源最短路径的算法,由理查德·贝尔曼和艾尔弗雷德·福特在1958年提出。
如何计算图的最短路径图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数据结构,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计算图中的最短路径,以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
比如在制定物流配送路线、计算互联网中两个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网络攻击渗透等问题中,最短路径算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最短路径的概念、最短路径算法的分类与分析、最短路径算法的实现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最短路径的概念最短路径是在图中寻找一条路径,使得路径上的所有边的权值之和最小。
边的权值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距离、时间、成本等。
最短路径算法是图论中的经典问题,其计算结果被广泛应用于电信网络、运输网络、社交网络、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
二、最短路径算法的分类与分析根据最短路径算法的处理对象和计算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单源最短路径算法和全源最短路径算法。
单源最短路径算法是指在一个图中给定一个起点,计算到其他所有点的最短路径;而全源最短路径算法则是计算图中所有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一)单源最短路径算法1. 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最短路径算法中最著名的算法之一,它是一种贪心算法,用于解决带有非负权边的图的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该算法采用了类似广度优先搜索的方式进行计算,每次选择当前起点到其他点最短路径上的一个点来计算,实现较为简单,时间复杂度为O(n^2)。
2. Bellman-Ford算法Bellman-Ford算法是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另一种重要算法。
它可以处理带有负权边的图,但是需要在执行前检查图中是否存在负环。
该算法采用动态规划的思想,在每一轮迭代中,处理所有边,利用之前已计算出的结果来更新每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时间复杂度为O(n*m)。
3. SPFA算法SPFA算法全称是Shortest Path Faster Algorithm,是最短路径算法中的一种优化的Bellman-Ford算法。
与Bellman-Ford算法每次处理所有的边不同,SPFA算法在每一次计算中仅处理当前节点连接的边,可以更快地得到结果。
地图中最短路径的搜索算法研究学生:李小坤导师:董峦摘要:目前为止, 国内外大量专家学者对“最短路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 结合实际应用,从各个方面较系统的比较广度优先搜索算法(BFS)、深度优先搜索算法(DFS)、A* 算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最短路径算法;广度优先算法;深度优先算法;A*算法;The shortest path of map's search algorithm Abstract:So far,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on the" shortest path problem" in-depth stud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comprise with the breadth-first search algorithm ( BFS ), depth-first search algorithm ( DFS ) and the A * algorithms from any aspects of systematic.Key words: shortest path algorithm; breadth-first algorithm; algorithm; A * algorithm;前言:最短路径问题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图论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际生活中许多问题都与“最短路径问题”有关, 比如: 网络路由选择, 集成电路设计、布线问题、电子导航、交通旅游等。
本文应用深度优先算法,广度优先算法和A*算法,对一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比较三种算的的优缺点。
在地图中最短路径的搜索算法研究中,每种算法的优劣的比较原则主要遵循以下三点:[1](1)算法的完全性:提出一个问题,该问题存在答案,该算法能够保证找到相应的答案。
算法的完全性强是算法性能优秀的指标之一。
(2)算法的时间复杂性: 提出一个问题,该算法需要多长时间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
算法速度的快慢是算法优劣的重要体现。
(3)算法的空间复杂性:算法在执行搜索问题答案的同时,需要多少存储空间。
算法占用资源越少,算法的性能越好。
地图中最短路径的搜索算法:1、广度优先算法广度优先算法(Breadth-First-Search),又称作宽度优先搜索,或横向优先搜索,是最简便的图的搜索算法之一,这一算法也是很多重要的图的算法的原型,Dijkstra单源最短路径算法和Prim最小生成树算法都采用了和宽度优先搜索类似的思想。
广度优先算法其别名又叫BFS ,属于一种盲目搜寻法,目的是系统地展开并检查图中的所有节点,以找寻结果。
换句话说,它并不考虑结果的可能位址,彻底地搜索整张图,直到找到结果为止。
BFS 并不使用经验法则算法。
广度优先搜索算法伪代码如下:[2-3]BFS(v)//广度优先搜索G ,从顶点v 开始执行//所有已搜索的顶点i 都标记为Visited(i)=1.//Visited 的初始分量值全为0Visited(v)=1;Q=[];//将Q 初始化为只含有一个元素v 的队列while Q not null dou=DelHead(Q);for 邻接于u 的所有顶点w doif Visited(w)=0 thenAddQ(w,Q); //将w 放于队列Q 之尾Visited(w)=1;endifendforendwhileend BFS这里调用了两个函数:AddQ(w,Q)是将w 放于队列Q 之尾;DelHead(Q)是从队列Q 取第一个顶点,并将其从Q 中删除。
重复DelHead(Q)过程,直到队列Q 空为止。
完全性: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具有完全性。
这意指无论图形的种类如何,只要目标存在,则BFS 一定会找到。
然而,若目标不存在,且图为无限大,则BFS 将不收敛(不会结束)。
时间复杂度:最差情形下,BFS 必须寻找所有到可能节点的所有路径,因此其时间复杂度为()E V O +,其中|V|是节点的数目,而 |E| 是图中边的数目。
空间复杂度:因为所有节点都必须被储存,因此BFS 的空间复杂度为()E V O +,其中|V|是节点的数目,而|E|是图中边的数目。
另一种说法称BFS 的空间复杂度为O(B),其中B 是最大分支系数,而M 是树的最长路径长度。
由于对空间的大量需求,因此BFS 并不适合解非常大的问题。
[4-5]2、深度优先算法深度优先搜索算法(Depth First Search)英文缩写为DFS,属于一种回溯算法,正如算法名称那样,深度优先搜索所遵循的搜索策略是尽可能“深”地搜索图。
[6]其过程简要来说是沿着顶点的邻点一直搜索下去,直到当前被搜索的顶点不再有未被访问的邻点为止,此时,从当前辈搜索的顶点原路返回到在它之前被搜索的访问的顶点,并以此顶点作为当前被搜索顶点。
继续这样的过程,直至不能执行为止。
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的伪代码如下:[7]DFS(v) //访问由v到达的所有顶点Visited(v)=1;for邻接于v的每个顶点w doif Visited(w)=0 thenDFS(w);endifendforend DFS作为搜索算法的一种,DFS对于寻找一个解的NP(包括NPC)问题作用很大。
但是,搜索算法毕竟是时间复杂度是O(n!)的阶乘级算法,它的效率比较低,在数据规模变大时,这种算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8]关于深度优先搜索的效率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
最具有通用性的是剪枝,也就是去除没有用的搜索分支。
有可行性剪枝和最优性剪枝两种。
BFS:对于解决最短或最少问题特别有效,而且寻找深度小,但缺点是内存耗费量大(需要开大量的数组单元用来存储状态)。
DFS:对于解决遍历和求所有问题有效,对于问题搜索深度小的时候处理速度迅速,然而在深度很大的情况下效率不高。
3、A*算法1968年的一篇论文,“P. E. Hart, N. J. Nilsson, and B. Raphael. A formal basis for the heuristic determination of minimum cost paths in graphs. IEEE Trans. Syst. Sci. and Cybernetics, SSC-4(2):100-107, 1968”。
[9]从此,一种精巧、高效的算法——A*算法问世了,并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A* 算法其实是在宽度优先搜索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估价函数,每次并不是把所有可扩展的结点展开,而是利用估价函数对所有未展开的结点进行估价, 从而找出最应该被展开的结点,将其展开,直到找到目标节点为止。
A*算法主要搜索过程伪代码如下:[10]创建两个表,OPEN表保存所有已生成而未考察的节点,CLOSED表中记录已访问过的节点。
算起点的估价值;将起点放入OPEN表;while(OPEN!=NULL) //从OPEN表中取估价值f最小的节点n;if(n节点==目标节点) break;endiffor(当前节点n 的每个子节点X)算X的估价值;if(X in OPEN)if(X的估价值小于OPEN表的估价值)把n设置为X的父亲;更新OPEN表中的估价值; //取最小路径的估价值;endifendifif(X inCLOSE)if( X的估价值小于CLOSE表的估价值)把n设置为X的父亲;更新CLOSE表中的估价值;把X节点放入OPEN //取最小路径的估价值endifendifif(X not inboth)把n设置为X的父亲;求X的估价值;并将X插入OPEN表中; //还没有排序endifend for将n节点插入CLOSE表中;按照估价值将OPEN表中的节点排序; //实际上是比较OPEN表内节点f的大小,从最小路径的节点向下进行。
end while(OPEN!=NULL)保存路径,即从终点开始,每个节点沿着父节点移动直至起点,这就是你的路径;A *算法分析:DFS和BFS在展开子结点时均属于盲目型搜索,也就是说,它不会选择哪个结点在下一次搜索中更优而去跳转到该结点进行下一步的搜索。
在运气不好的情形中,均需要试探完整个解集空间, 显然,只能适用于问题规模不大的搜索问题中。
而A*算法与DFS和BFS这类盲目型搜索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当前搜索结点往下选择下一步结点时,可以通过一个启发函数来进行选择,选择代价最少的结点作为下一步搜索结点而跳转其上。
[11]A *算法就是利用对问题的了解和对问题求解过程的了解, 寻求某种有利于问题求解的启发信息, 从而利用这些启发信息去搜索最优路径.它不用遍历整个地图, 而是每一步搜索都根据启发函数朝着某个方向搜索.当地图很大很复杂时, 它的计算复杂度大大优于 D ijks tr a算法, 是一种搜索速度非常快、效率非常高的算法.但是, 相应的A*算法也有它的缺点.启发性信息是人为加入的, 有很大的主观性, 直接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 对于不同的情形要用不同的启发信息和启发函数, 且他们的选取难度比较大,很大程度上找不到最优路径。
总结:本文描述了最短路径算法的一些步骤,总结了每个算法的一些优缺点,以及算法之间的一些关系。
对于BFS还是DFS,它们虽然好用,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以至于它们只能解决规模不大的问题,而最短或最少问题应该选用BFS,遍历和求所有问题时候则应该选用DFS。
至于A*算法,它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也是一种最好优先的算法,它适合于小规模、大规模以及超大规模的问题,但启发式搜索算法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它的优劣取决于编程者的经验,以及选用的启发式函数,所以用A*算法编写一个优秀的程序,难度相应是比较大的。
每种算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于不同的问题选择合理的算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1]陈圣群,滕忠坚,洪亲,陈清华.四种最短路径算法实例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6):1030-1032[2]刘树林,尹玉妹.图的最短路径算法及其在网络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1(07):51-53[3]刘文海,徐荣聪.几种最短路径的算法及比较[J].福建电脑,2008(02):9-12[4]邓春燕.两种最短路径算法的比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2):511-513[5]王苏男,宋伟,姜文生.最短路径算法的比较[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4(05):43-49[6]徐凤生,李天志.所有最短路径的求解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12):83-84[7]李臣波,刘润涛.一种基于Dijkstra的最短路径算法[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8(03):35-37[8]徐凤生.求最短路径的新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02).[9] YanchunShen . An improved Graph-based Depth-First algorithm and Dijkstra algorithm program of police patrol [J] .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c Control , 2010(3) : 73-77[10]部亚松.VC++实现基于Dijkstra算法的最短路径[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36-37[11]杨长保,王开义,马生忠.一种最短路径分析优化算法的实现[J].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0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