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格式:pptx
大小:1.54 MB
文档页数:34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34
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证 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
•强化不仅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 强化。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 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要经 历三个阶段: •(一)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二)认同 •(三)内化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 核心家庭比联合家庭更有利于对孩子的品德培养。 •2、社会风气
•本章有四节内容,评价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中小学生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 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 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
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 作用。
•(一)奖励
• 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 • 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 • 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 • 奖励应该及时。外部物质奖励不可滥用。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
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
,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儿童是为了免受惩 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或准则。儿童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 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厉害关系。 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力取向阶段
•(1)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 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 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 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了 修改、提炼和扩充。
• 皮亚杰用编成的对偶故事,与儿童谈话 来研究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柯尔伯格则认为 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推理过程 ,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
理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
习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 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 为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 模仿学习是指观察者按照别人的言行举止而行动。可分 为直接模仿、直接学习榜样的行为;象征模仿,这是学习传 播媒介显示的榜样行为;还有创造模仿,创造性的模仿榜样 的态度和行为;延迟模仿,学习者在学习以后,过一段时间 再模仿。
• (遵循先他律后自律的循序渐进原则)
•例1: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
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 认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 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核心) •2、道德情感(重要组成部分) •3、道德行为(重要标志)
•
•例: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B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D;
•C道德原则;
D道德行为。
•2、在品德的心理结构各成分中( •A )是 个体品德的核心。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 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 化和稳定化。
• 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4)步开 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 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可按以 下程序操作: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使学生 在思想上认清问题。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 才能更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让学生提出所要 达到的态度目标。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 与品德形成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命题分析与预测
• 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 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 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 有。命题侧重考查的知识点大致有:态度与品 德的结构;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道 德发展阶段;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 德和态度的关系等。考生应将本章作为重点复 习章节准备。
•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 自己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班杜拉经典实验:将3—6岁儿童分成三组:
•(1)第一组看“榜样”攻击后并受到表扬奖励;
•(2)第二组看“榜样”攻击后并受到批评和惩罚;
•(3)第三组看“榜样”攻击后既不奖励也不惩罚。 结果:第一组表现更多攻击行为;第二组最少。这 里,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联系: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
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
•
(认知、情感、行为)
•区别:二者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范围大)
•
二者的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
态度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评价、
组织、性格化(品德)。
•第二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
成。暴力电影、形形色色的不健康镜头,给品德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3、同伴群体
• 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和同
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水平
•2、习俗的水平(9—15岁) 这是在小学中年 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 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 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 •(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了 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 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 个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否则损害学生自尊, 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
•(4)惩罚要与说服相结合,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 ,心服口服。
•除上述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 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非常有效。
•本章小结:
• 本章内容较多,而且也非常重要。总共 四大问题。包括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 的一般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方法等。
•例百度文库:态度包括三个成分,即态度的认 知成分、_______、与态度的行 为成分。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 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
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 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二)态度的结构(认知、情感、行为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
•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 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 赋)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 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 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 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艰巨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 与行为的统一。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 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 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认为儿童的道德 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自律阶段:
•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 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不同的人可能不一样 )
•2、态度的情感成分
•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
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
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有的人理智、有的人情绪化明显)
•3、态度的行为成分
•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 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①提供合适的榜样。应注意榜样的特点,选择 可接近或可信服的榜样。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 望尘莫及。 •②应注意榜样示范行为的呈现方式。言语讲解 、现身说法、媒介示范等。 •③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及时指导鼓励。替代强 化或替代惩罚。
•三、利用群体约定
• 实践证明: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 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 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二)惩罚
• 惩罚是为了消除学生不良行为再发生的可能。从抑制不良 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 与品德形成的。
•(1)改变不良行为,惩罚是有必要的。
•(2)惩罚的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 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 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活动 。
• 每个问题都可以作为大题来进行理解和 记忆,并要学会初步运用。
•例:简述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
•答案要点:有效的态度与品德培养方法包 括: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等。
•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是 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 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 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 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 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 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 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例1: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为 ______、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可见,品德教育中,教师、家长要做好示范、榜 样作用。当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要给予 鼓励。
•例:论述:根据观察学习的有关研究,论述榜样示范 法在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实施要求。
•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都证明, 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也 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七章品德心理
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
教育心理学品德发展
文档推荐
2015教育心理学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页数:2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页数:28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与品德
页数:5
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共23页
页数:23
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页数:9
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
页数:21
教育心理学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页数:25
教育心理学练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页数:9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页数:12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页数:4
最新文档
饭店包间名字大全
word无法创建工作文件,请检查临时环境变量
自行车健身比赛开幕式讲话词
2018乡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
MySQL测试题 SQL
合勤NXC5200
铁路集中箱空箱调度优化建模案例(案例2)
微分几何教学大纲-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24.1.1_圆【精品】
(整容后办护照用)医院整容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