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通过与中国本土宗教儒教和道教的思想融合,得以中国化,并与儒教和道教并立,号称“三教”。
因此,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中国历史、政治和经济都有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
1.佛教术语
佛教术语源于梵语,欧洲学者为了研究佛教史和印度史,已将梵文变为拉丁化的梵文,很多梵文已进入英语词汇,为英语国家的佛教徒和佛学研究人员所熟知。
在翻译佛教神祗的名字时,不可按中文读音来翻译,而要还原成拉丁化的梵文音译。
“文殊”来自于梵语的名称“Manjusri”,是佛教传入中国时,为了易于中国人接受而采用意译来解释菩萨名称的含义。
如果在英译中仍使用汉语拼音“Wen-shu”,就会因译名不统一而引起理解的偏差。
翻译此类佛教术语时,应采用梵语发音转化而来的英语词汇,如普贤—Samantabadra、毗卢—Vairocana、观音—Avalokitesvara。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我们首先来看佛教。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出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王子所创立。
他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
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在印度共传道40年,于公元前483年左右圆寂,享年80岁,他的第子积极传教,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
公元前3世纪中叶,在孔雀帝国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时代,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阿育王崇信和提倡佛教,并以佛教为国教;还在首都组织举行第三次佛教“结集”,为最后定型的佛教经典奠定了基础。
此后,佛教在印度本土进入全盛时期,并开始向外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教侵入印度后,佛教在印度本土遭到了全面的溃灭。
但佛教在亚洲国家却广为流传。
南传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藏传佛教流传于中国的藏、蒙、纳西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
汉明帝时,因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蔡愔等十八人,西去求经,到大月氏国,便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迎归洛阳,安置在白马寺,并译出《四十二章经》,藏于兰台石室,是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1)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经译传阶段。
中国先后译出大量的佛教经典,研究佛教的风气成为一时之盛。
(2)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
中国僧人分别以一定的印度佛教经典为依据,开宗立派,刨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号称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3)宋元明清四朝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
佛教在这900年间空前广泛、深入地与中国的文化全面结合。
一方面佛教与儒道融合,成为“三教合一”历史背景下的佛教。
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
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据今天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禅的故事《一杯茶》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一八六八——一九一二年)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中,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
“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佛教简介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
但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
佛的定义“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
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
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
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觉者”由梵语音译为浮屠,佛陀等,佛是佛陀的简称。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
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佛经的由来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在阿阇世王的绝对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七叶岩,以大迦叶为首,举行第一次结集。
佛教原始思想簡介
壹、 佛教、佛學與學佛
貳、釋佛:Budda 佛陀與覺者
參、佛教與他教之不同
一、無上帝創造萬物之說
二、人人皆可成佛
三、重解信與悟信
四、淨土與天堂之不同
佛教精神非消極、悲觀、出世的
肆、基本理論(名相)
一、 苦觀 二、空觀
三、業力觀 四、輪迴觀
五、三(四)法印
1、諸行無常 2、諸法無我
3、涅槃寂靜 4、一切皆苦
六、四聖諦
苦諦:迷的果 集諦:迷的因
滅諦:悟的果 道諦:悟的因
七、五蘊(積聚義)
色:物質、物態 ―― 物質 - 我所 (所知)
受:感受、感情
想:聯想、印象
行:行為、作意 識:了別、意識
八、六度
1、布施 2、持戒 3、忍辱
4、精進 5、禪定 6、般若(智慧)
九、八正道
1、正見 2、正思惟 3、正語
4、正業 5、正命 6、正精進 7、正念
8、正定
十、十二因緣(三世兩重因果)
未來現在過去
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無明
未來果未來因果因
∣∣∣∣所生系能生系所引系能引系
二重因果一重因果
三世二重因果
伍、十宗:
一、俱舍宗二、唯實宗
三、律宗四、成實宗
五、三論宗六、禪宗
七、天台宗八、華嚴宗
九、密宗十、淨土宗
陸、結語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願)
「道冠儒履佛袈裟,會成三家作一家。
」(傅大士)。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一、佛陀创教进入佛教寺院的巍峨大雄宝殿,正中有一尊结跏趺坐、表情安祥的佛像。
这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相传2000多年前,在喜玛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释迦族居拘萨属国的迦毗罗卫国。
他们是古印度著名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汉译“甘蔗王”)的后裔。
当时的国王叫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妻子摩耶夫人是与迦毗罗王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在佛经中又被尊称为摩诃摩耶(意为伟大的摩耶)。
有一天,摩诃夫人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左肋,从而怀孕。
她在怀胎十月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回娘家待产,在四月的第八天于蓝毗尼园(Lumbini)停留。
在园中她举手攀一根树枝(无忧树,或娑罗树)休息的时候,释迦牟尼即从她的右肋而出。
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
此日即为浴佛日。
关于悉达多的出生年月古印度史籍没有明确记载。
佛经记载他活了八十岁。
此时约当我国春秋战国时,与中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物。
悉达多出生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母波闍波提养育长大。
幼年时代的悉达多生活是优裕舒适的,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冬天御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
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
净饭王对王子寄予厚望,从小就从各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让他向婆罗门大师学习文学、哲学、算学,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等等。
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转轮王”。
王子16岁时,奉父命与表妹耶输陀罗完婚,生下儿子罗睺罗。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
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印度佛教的大乘佛教简介印度佛教的大乘佛教简介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
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
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
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莲华经》、《维摩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
这些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等思想。
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中观派、瑜伽行派。
中观派大概在2世纪才开始形成,创始人是龙树,经提婆、罗睺罗跋陀罗传至佛护和清辨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
中观派发挥了般若经中的思想,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缘合)和一种假借的要领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没有实体(无自性)。
对于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证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是对于被无知(无明)覆盖的凡夫仍应导以“俗谛”,即承认世界相对存在的真理。
瑜伽行派兴起于4~5世纪间,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该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主要经论是《解深密经》、《瑜合伽师地论》、《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等。
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称为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期瑜伽行派的先驱。
陈那的后继者有护法和法称,护法发展了世亲和陈那的唯识学说,法称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
瑜伽行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
他们把识分为三类八识,而把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藏识)看作是现象世界(现行)的根源(种子生现行),所以名之为“所知依”。
他们又把一切存在现象分为“五位百法”。
佛教简介
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就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无数人的弘扬提倡,统治阶级的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
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交融,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如建筑、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中,就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佛教中国化后思想,为后世文化的创新长生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
在诗歌方面,六朝隋唐以后,中国的诗歌深受佛教的影响,受佛教影响的诗歌多偏向于自然流畅,与口语接近,这种语言文字风格正是有佛教所提倡的审美理想与生活情趣相吻合。
佛教在中唐以后越来越趋向于依靠“自力”的救赎方式,所谓“平常心”一语中,也包含了它的心寄空冥的宇宙哲理、冲远平淡的生活态度和自然朴素的语言取向。
佛教对中国诗词及对作家本人,都有深刻地影响。
例如王维“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晚年唯好静”,从中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王维政治态度的影响。
又比如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
王安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凝神结思,物我两忘。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日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相皆共着此明月”。
这些诗无不富有禅意的审美趣味,它与平淡清远的艺术风格溶为一体。
在建筑方面,我认为佛教的传入只是佛学的传入并没有给中国建筑带来很大的影响。
唯一传入的当时印度佛家特色的是塔,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
寺院、石窟、经幢、石灯等都是具有佛家建筑特色,传入中国后,以中国土木建筑的本土风格以及道教的建筑模式综合而成的形式,广为流传。
佛教输入的佛塔建筑,为中国的建筑史上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
在绘画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其继承与发展。
隋朝时,还有不少印度画僧来到东土,为中国佛像绘画,渗入了不少新鲜的元素。
在我国新疆、甘肃等地的洞窟壁画,都是来自中亚细亚的僧人或是印度僧人与中国画师一起合作完成的。
当时著名的画僧释迦佛陀、吉底俱、摩罗菩提等都是的印度人。
到了唐代,佛教绘画更是盛极一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举“两京外寺观画壁”有上都寺观画壁一百四十余处,东都寺观画壁二十处,多出于名家之手。
其中吴道子画就有三十二处。
这些壁画的内容,为了宣扬怫教,表现的题材是佛经经变故事、净土变相以及佛菩萨像等。
唐代佛画内容,较之过去更丰富,色彩也比较绚烂,表现的境界也更扩大。
鲁迅先生对于唐代的佛画,有两句卓见,他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说:“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和明快。
”
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我国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意境,为建筑绘画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中国文化增光不少。
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发展在中国,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了中国正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就是在中国的汉化过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印度的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其交融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中国化的佛学思想。
中国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
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关键字:佛教、民族文化、
正文:佛教产生于印度而生长在中国,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了中国正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
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是禅宗。
宋明理学、心学都是受了佛教的影响产生的,也融入了佛教的元素。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
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智慧的宗教,这一点对于无论是否真正懂得佛教的中国人,都会基本上认同这一观点。
已经接触佛教的自不必说了,没有接触过佛教的,实际上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佛教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影响。
自佛教从西域传至中国后,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国人的青睐,并在已经很完备的儒教、道教思想的夹攻下,卓然自立,形成三教鼎立之势,若没有自身超越的智慧,实难想像!二千年来,佛教思想已与中国本土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建筑、诗歌、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中,就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特别是佛教中国化后产生的禅宗思想,更是成为后世不竭的思想源泉。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
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
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
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教对中国音乐、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
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在文学方面:由于佛典的翻译,刺激了中国文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境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已有了新的气象。
六朝时代,由于梵文的拼音——华严字母的翻译,启悟了中国文字的反切,由反切产生四声,由四声而把五言与七言诗改进为律绝。
中国人向来作文,都主张多读多看,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中国是没有文法可言的国家,但在唐朝时代,却由印度佛典的大量翻译,也将印度的文法输入了中国。
唐代以后的文体,多能近于写实而顺畅,乃是受了佛教文学的感染;经隋唐而至宋代,“弹词小说”或“平话”的出现,那是受了佛教所用“变文”的影响。
唐代的禅宗诸大师,创用白话的语录体,说明佛法的要义,因此而有宋明理学家的语录出现,完全是学的禅宗的笔法。
明清的小说是由平话及拟平话而来,小说中“有诗为证”的风格。
由于佛典的翻译,也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语。
在艺术方面:魏晋的佛教建筑,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建筑形态,佛教的建筑,虽不如近世西洋的实用,但却由于佛经中叙述天宫及佛国净土的施设,力求艺术化,建筑物的布置、点缀、庄严、雄伟,都是原始印度佛教的特色;又如佛教输入的佛塔建筑,也为中国的建筑史,带进了一步,开拓了新的里程。
在绘画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享誉世界。
由于佛教的许多碑碣的保存,也为中国的书法,储蓄了无价的财富,许多名家的字迹,多由佛教的流传而得遍及民间。
“鱼山梵呗”,是受了佛教梵音而来的中国音乐。
从敦煌石室的发现,知道在冯道的印刷术之前,佛教于隋唐时代,就已有了通俗宣传的刻板印刷品。
在科学方面:佛教入汉以前中国虽已有了邓析、惠施、墨子及荀子等类似论理学(名学)的提出,中国之有完整的论理学,却自佛教输入以后的因明学开始。
中国从唐朝至明朝,皆是用的一行禅师所定的历法,那是根据印度的天文学而来。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从不参预政治活动,但对社会风尚习惯,却有潜移默化之功。
最重要的是对人生观的改善,以及对孝道的扩展综上,我们应该知道,佛教是历史上一种文化思想革命的产品,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向既深且巨。
如果说:儒家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则佛学该是中国文化的心脏。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文化,则佛教之输入,竟使中国本位文化第一项变质,而成为本位文化之一,这是无可否认的事贸。
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学;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要复兴佛教,欲想使中国文化传播于世界,更非先发扬光大佛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