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69.25 KB
- 文档页数:10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目标】1.累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并娴熟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对于学习的名言警语。
4.培育文言说明能力。
5.感觉孔子光芒人品魅力;宽阔胸襟,提升成熟办事的思想涵养。
6.联系自己学习经历,领会课文丰富出色的内蕴,正直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要点】1.朗诵、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设计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日是几月几天?9月28日,很好!有谁知道今日是什么日子呢?今日是一个“圣人”的寿辰!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中国人说“圣人”,就一定是说孔子!每年的今日,都会有好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寿辰2556年了。
今日我们还要上课,就不行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能够经过学习第10课《<论语 >十则》来纪念孔子寿辰2556年。
持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弘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二、新授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教师板书)2.联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怀疑,答疑。
4.师指引深入学习。
“学而”篇[ 原文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堪称好学也已。
”[ 译文 ]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坦,对工作勤劳矫捷,说话却当心慎重,到有道的人那边去匡正自己,这样能够说是勤学了。
”[ 感文 ] :君子能够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坦,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靠性,会对个人涵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散。
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仔细,并且要当心说话,俗语说得好:“饭能够乱吃,话不能够胡说。
”到有道德的人那边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同样。
孔子以为勤学,第一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劳,学会安不忘危。
这样就能够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 总不可避开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问题来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板块式教学思路, 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 以养成语感。
读懂《论语》, 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深化感受《论语》精髓。
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 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 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 我国两千年来, 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 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便是这个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 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 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朱注四书, 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 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 所以流传极广, 影响也最大。
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
(第45页)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 注意校正读音, 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 每读一则, 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解释。
5、分学习小组, 读课文, 说解释, 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沟通, 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 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老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 与学习习惯有关, 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初中语文教案《〈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
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
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
也⋯⋯”
(5)这一则谈的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句话。
10、《论语》十则知识与能力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4、背诵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走进作者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fù东南)人。
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论语》十则》学案设计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 《<论语>十则》2、自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二、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三、自学提纲1、解决生字词读音论.语 说愠.. 三省罔.. 殆.女凋恕...业. 亦. 矣. 已. 己. 是知.也 2、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3、关键字词理解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而: 时: 习: 之: 亦: 说: B 、愠: C 、吾日三省吾身...... (.吾: 日: 三: 省: 吾身: E 、交: 不信.: 传: F 、温故..而知新 (温: 故: G 、可.以.为师矣 (可: 以: H 、罔: 殆: I 、诲女..知之乎 (诲: 女: J 、是知..也 (是: 知: K 、见贤.思齐焉.. (贤: 齐: 焉: L 、必.有我师焉(必: M 、善者.: 从.之: 改.之: N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 弘毅: O 、仁以为己任.....(仁: 以为: 己任: P 、死而后已.(已: Q 、岁寒: 凋: R 、行之者乎:S 、其恕.乎(恕: 4、熟读课文,并进行示范朗诵。
5、自行翻译前五则论语。
四、自学测评1.《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作者:吴诗斌来源:《语文建设》2008年第05期教学目标1.掌握“习、说”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理解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观点。
3.对孔子的为学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论语》而已。
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
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ppt①)成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说明孔子和《论语》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交流。
教师概述: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做人的修养。
2.扫除读音障碍: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3.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4.质疑交流:就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提炼、补充。
三、文本探究1.学习态度想要学习好恐怕第一要素就是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那么孔子是怎样看待一个人求学时应有的学习态度的呢?请用原文回答。
交流明确:(1)第5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时要有实事求是的谦虚态度,不能不懂装懂。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言要则知,行至则仁。
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荀子·子道》(ppt②)据此,最后一句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它告诉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谦虚。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四、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自由发言,不拘对错.九、作业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2.背诵全文。
B类3.默写全文。
C类[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论语》十则(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1~5则。
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进入角色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1~5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点1.朗读、翻译、背诵全文。
2.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三、教学难点理解《论语》十则1~5则丰富精彩的内涵。
四、难点突破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198 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二、确立目标自主学习1、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1)了解《论语》;(2)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3)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
明确:1、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20 -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 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生分析《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可以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
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是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让学生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论语》及孔子的情况,理解前五则语录的意思。
2. 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前五则。
3. 学习本课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和运用已知知识,了解孔子及其弟子和《论语》2. 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品味课文语言。
3. 通过点拨、讨论,获得思想教益。
(三)情感、价值、态度观:1.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做人。
2. 培养学习、探究文言文的兴趣和方法,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
四、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反复朗读课文并背诵。
2. 学习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
五、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9月28日祭孔大典,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导入课文。
(二)孔子及《论语》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延伸知识点:“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前五则)1. 教师范读前五则内容,要求学生注意多媒体上红色字的读音。
不亦说(yu e )乎不愠(y (n)曾(z盹)子三省(x ing)吾身为(w e )人谋传(chudn)不习乎可以为(wei )师矣罔(wmg)殆(d ci)诲女(r U)知之乎知之为(w e )知之是知(zh 1)也2. 全班集体朗读前五则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3. 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并进行朗读指导。
4. 学生结合朗读指导,自由朗读前五则课文,并注意停顿、语速、语调。
(四)研读课文,疏通文意1. 教师示范疏通第一则文意。
2. 结合多媒体和课文注释,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学生分组翻译其余四则内容。
要求:在各组翻译之前,都要小组朗读本则课文。
附各则重点字词及大意:【第一则】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习:时常地复习。
之:代指学习的内容。
:指志同道合的人。
说:通“悦”,愉快。
朋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译文: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地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第二则】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 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为:替。
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译文: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第三则】故:旧的,原来的。
此处指已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然后。
知:领悟,获得。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做。
译文: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 , 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思考而不读 书,就会对思想有害。
”【第五则】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 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乎:语音助词,无实意 。
知:通“智”,聪明,智慧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五)讨论探究1. 男女生分别朗读前五则内容, 进行比赛, 教师给予适当鼓励性 点评。
2.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与……有关”这个句式说话,例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
由此分析文章结构,同时进行背诵 指导。
3. 学生活动( 1 )你喜欢哪一则 ?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学习和做人的名言警句, 与同学们一起分诲:教,传授。
之:代指孔子教的东西 为:判读动词,是。
(六)知识归纳结合多媒体展示,学生积累本课相关知识。
1. 作家作品类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成语类温故知新3. 名言警句类用于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 文言知识类(1)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知:通“智”,聪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2)古今异义词君子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对人的敬称。
是是知也古义:此,这。
今义:表示判断。
(七)根据已学内容,学生完成多媒体展示练习。
(八)课时小结1. 学生尝试集体、个人背诵前五则课文。
2. 小结:《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宋代宰相赵普也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们今天再读《论语》,则更多的是要求我们要从中体会出对我们有用的内容。
(九)布置作业1. 背诵前五则,准备默写。
2. 预习后五则内容。
八、课后反思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但是学生对个别词语和句子的把握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虽然教学环节比较完成,但在具体执行上还是有很多问题。
比如:教学容量稍大,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也造成整个教学过程前松后紧;再就是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使得一些教学活动没有时间充分展开,也造成了学生活动的欠缺。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多向其他教师虚心取经,多多学习,努力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及语速的控制,以保证更高效的课堂教学。
附:板书设计5. 《论语》十则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1、3、4 5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