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西学东渐_翻译出版的媒介张力_张健

  • 格式:pdf
  • 大小:198.41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限,为当今信息社会媒介研究范式提供依据。
关键词:西学东渐;翻译出版;翻译媒介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3)12-0030-06
The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 Study on the Publication of Translated Works as a Medium Force
惨无人道地向中国输入鸦片,既摧残了中国人的 身心,也掳走了中国的白银,且鸦片走私使晚清 吏治更加腐败,清军士兵也因吸食鸦片而丧失了 战斗力,这对于岌岌可危的晚清政府犹如雪上加 霜。1839年,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1840年英国 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 战争。尽管林则徐率领清军和当地人民群众进行 了英勇抵抗,但终因政府无能和军备落后而告失 败。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接受丧权辱国 的《中英南京条约》,清王朝对外紧闭的大门不 得不向英国洞开,禁教令也被迫取消,大批传教 士再次袭来,社会主要矛盾迅速由阶级矛盾向民 族矛盾过渡,而外强内弱的民族矛盾在促成新一 轮西学东渐的同时,也为晚清翻译出版高潮的到 来奠定了基础。
2.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翻译出版团队 翻译出版,“译”字最为关键,西学东渐 的历史也是翻译人才辈出的历史,晚清的动荡成 就了3类译才。第一类是和传教士合作的中述人 才,这些人汉语功底较好,且多有某一方面的专 业知识,但却不懂西文,如李善兰、王韬、徐 寿、华蘅芳、徐建寅、赵元益、蔡尔康等,他们 和西人合作,以西译中述的方式译介西学。第二 类是西译人才,他们通晓西文,能够独立进行翻 译活动,这类译才中最早的要算林则徐的幕僚袁 德辉了,而最出名的则是严复。他们大多有过西 洋留学的经历,有的还精通多国文字。由于能够 独立翻译,这类人士常常会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 感受,其中严复、马君武和周桂笙等对现代翻译 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第三类译才 出现在晚清后期,被称为日译人才,即从日文转 译西学。这类翻译人士数量最多,但成名者寡, 梁启超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一位。当然,也有一些 尚不能划归以上3类译者群体的译才,如在文学 翻译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林纾,他和精通西文的中 国人合作,将合作者的口译以受众乐于接受的方 式表现出来。总的说来,西学东渐前期以西译中 述为主,译材基本来自欧美各国,但到了后期, 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前夕,很多日本文学作品 也被译介到中国。 由于西学著作大量被译介,超过百家的出 版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相继建成。这些翻译出版 机构可大致分为以下3种类型:一是教会所办的 书馆、书会等,如宁波华花圣经书院、上海墨海 书馆、美华书馆、益智书会、广学会和土山湾印 书馆等;二是官办机构,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编译局等;第三种则属 民办机构,如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广智书局 等。此外,教会所创办的医院和一些新式学校也 译印出版西学书籍。西学东渐初期,翻译出版物
大多来自教会出版机构;鸦片战争以后,官办、 民办的出版机构也日益活跃了起来。
3.新教科学传教引领翻译出版的科学方向 晚清西学东渐与新教传教士息息相关,很 多著名的译著都是由传教士口译,再由中国知识 分子笔述,即西译中述。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等在引进西学、传播科学方面的贡 献均有证可考。在常人的印象中,宗教与科学似 乎水火不容,相互对立,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 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 多。一个显而易见的诘难是,如果二者真的是非 你即我的二选一,那么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之 前,在宗教统治长达千年之久的中世纪,西方应 该是毫无科学可言的,那么近代科学又因何而 来?开普勒、牛顿等大科学家为什么又是虔诚的 宗教徒?而就本文而言,来华传教士为何又要积 极地向中国人传播科学知识呢?这些问题的答案 正是晚清翻译出版勃兴的第三大社会基础。 现代宗教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结果 都显示,传统宗教和科学不仅不是完全对立的, 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传统宗教还可能存在一些 适应或促进科学发展的因素。宗教改革之后,新 教鼓励人们探索和认识自然,因为上帝的智慧完 全体现在它所创造的自然秩序中;因此,新教也 鼓励人们运用科学技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 富,为社会谋福利。亲历者就此曾坦言:
[基金项目]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2012高校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基金“文化翻译中的语境参数导向——多元文化视域下 的语境量化模式研究”(编号:SK2012B320)阶段性成果。感谢匿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收稿日期] 2013-09-18 [作者简介] 张健(1972~ ),男,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巢湖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翻译教学。
3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
(总第224期)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晚清翻译出版发轫的历史条件
1.闭关锁国——中西之间凸现差距 历史上的西学东渐与宗教不无瓜葛,明清时 期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逐渐掀起了西学东渐 的热潮,但随后因为祭祖拜孔等宗教礼仪问题① 与当时的中国政府产生了矛盾,并引发了中国耶 稣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严重分歧。在多次交涉无 果的情况下,1717年康熙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华 活动,此后,雍正、乾隆紧随其后也相继颁布禁 教令。1773年罗马教廷下令解除耶稣会,在京传 教士纷纷回国或流落至澳门,西学东渐的步伐戛 然而止。此后,清王朝便奉行闭关锁国之策,明 末清初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因此而被 扼杀,中西文化共融的活跃局面被一扫而净,传 统的儒家学说再次禁锢人们的思想。在不知不觉 中,中国与蒸蒸日上的西方列强在科技、文教、 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被 蹂躏的厄运悄悄来临了。 而在此之前,源于意大利、堪称欧洲历史上 最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文艺复兴很快扩展至西 欧各国,它不仅引发了科学观和文艺观的空前革 命,也揭开了欧洲近代史的序幕。此后,西欧各 国通过工业革命迅速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从而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刺激了航海业 的快速发展。时至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经过自 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后,开始迈向垄断资本主 义时期,对外贸易日益繁荣。为此,西方各国争 夺海外市场、掳掠东方世界的野心逐渐膨胀,一 张撒向东方的大网正欲张开。 2.鸦片战争——翻译出版高潮来临 19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迫使 西方列强积极抢夺海外殖民地以弥补国土狭小、 国内市场匮乏的不利局面。英国经过多年的争 夺,逐渐拥有了海上的霸权,英国殖民者随海船 很快来到了东亚,而当时的晚清社会也因封建统 治过久、缺乏变革而渐趋腐朽,不仅政治军事腐 败,经济技术也落后于西方,但是巨大的市场潜 力却又极大地吸引了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 与此同时,英国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竟
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 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 信。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宗教是互不排斥的,他 们像一对孪生子——从天堂来的两个天使,充满 光明、生命和欢乐来祝福人类。我会就是宗教和 科学这两者的代表,用我们的出版物来向中国人 宣扬,两者互不排斥,而是相辅相成。②
3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
(总第224期)
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印刷机带到了中国。此外, 还有一些传教士也参与研发新的印刷技术,如 1858年,美国传教士姜别立(William Gamble, 1830~1886)在美华书馆用电镀方法制造汉字铅 活字,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和质量,这一技术很 快得到推广和应用。印刷技术的日臻完善为晚清 翻译出版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媒介(media),又称大众媒介(mass media),是指信息得以大规模流通和扩散的载 体,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书籍等都 可称为媒介(李彬,2005:181)。媒介的内涵 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书信时代和网络时代有 着各具时代特征的大众媒介。对于同一源信息, 媒介的取向不仅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因素,其产生 的社会意义有时也会大相径庭,如军事、教育、 商业等不同社会领域对信息传递的媒介有不同的 要求;传递同一信息时,不同的媒介取向亦会带 来不同的传播效果。
翻译出版可谓是译介、出版的二合一, 较之普通的出版活动,它将信息流通的领域从
语内延展到语际,即在目的语语境中为受众编 辑、复制和传播源语信息。翻译出版主导晚清 的西学东渐并对中国的近代演进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学界对此早有共识(崔波、吴彤, 2008:124),论者大多将研究重点放在翻译的 方法、策略、选材、对汉语的影响以及出版情 况分析等方面,而将媒介取向作为焦点的论文 并不多见(韩建民,2005:33~34)。笔者却 认为,媒介研究不仅能够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佐 证,对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研究也有一定 的基础意义,也可为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分析提 供一定的参照。
西方印刷术是随传教士传入我国的。1807 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为了印刷中文圣经,开始在广州秘 密雇人刻制中文字模,制作中文铅活字。鸦片战 争之后,来华传教士一边传教,一边传授科学知 识,而口头传授效率低下,所以他们需要将这些 科学内容译印成册,分发给中国人;同时,他们 在为宣扬西方文化而出版报刊时也要使用印刷 术,但是手工雕版印刷显然无法满足印刷量激增 的需求,因此,有的传教士将石印、铅印等西方
Zhang J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of Chaohu College,Chaohu 238000,China) Abstract:As a leading medium of spreading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publication of translated works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culture, bringing about great social changes in China.By analyzing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of such publishing upsurge,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auses,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as a form of mass media, providing a paradigmatic basis for the study of mass media in today’s information society. Key words:induction of Western learning;publication of translated works;translation as a medium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
(总第224期)
晚清西学东渐:翻译出版的媒介张力
张 健
(巢湖学院外语系 安徽巢湖 238000)
摘 要:作为晚清西学东渐的主导媒介,翻译出版在引进西方科学文化、促进中国新旧更替等方面均显示出巨大的
张力。本文通过剖析翻译出版发轫的历史条件及其勃兴的社会基础,揭示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翻译媒介的动因、意义和
二、晚清翻译出版勃兴的社会基础
1.西洋印刷术带动了翻译出版业的技术革 新
作为出版活动的硬件之一,印刷术的发展水 平会直接影响出版业的发展。尽管印刷术很早就 在中国出现,但漫长的封建统治并没有为印刷术 的革新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古老印刷术始终得不 到应有的突破。欧洲的印刷术出现较晚,但却后 来者居上、发展很快。随着德国人古登堡(John Gutenberg)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和能够代替 手工操作的印刷机,西方的印刷技术很快就超越 了中国。随着印刷机在西方各国的推广和印刷业 利润的增长,欧美各国的印刷术也日臻完善,到 19世纪中叶,西方印刷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技 术上都已将中国远远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