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音乐(音乐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5.51 KB
- 文档页数:3
感悟音乐——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寻求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课当做语文、数学课一样来进行教学,把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上和音乐技巧的训练上。当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从该学段的学生特点、教学大纲领求和实行素养教育的高度来审视小学音乐教学时,显而易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认知活动和技巧训练活动不应成为其主要内容,感悟音乐才是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
一般感觉,认知性的教学其教育领域主要针对的是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它在认识论上的特点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概念,从概念中懂得现象;思维方法主要是逻辑思维,其在德育、智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技术性训练主要针对人的某种操作技巧的形成而实行的一种教育。在教育上的特点,是在认知原理的基础上,以模仿为道路,以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表现能力或操作能力为终极目标。这种教育主要在职业教育和行为能力教育中起重要作用。而小学音乐教育就其自身规律来看,把教学追求的重点放在了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术的训练都是不合适的。这种追求,解释了我们的一般音乐教育还没有找到适合自身规律的方法方法,仍然是专业音乐教育模式的模仿。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标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使今后的公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养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养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领域。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适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础素养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观赏教学一定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全部教学过程一定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含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作风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
观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帮助性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巧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一辈子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观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观赏教学目标一样,只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道路有所转变。音乐观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行的一种主体活动——唱歌,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唱歌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巧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唱歌,使个体的唱歌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标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懂得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帮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推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个地点,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增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惯例。在这个地点,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标。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标,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标。假如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标,那样音乐教育功效仅仅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标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只是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础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一定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挤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础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标是为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感觉,小学时期是掌握音乐技巧的最佳年纪段。作为课外活动,普遍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点的音乐技巧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巧训练的领域、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础素养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巧训练的偏向有其客观缘由。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养,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方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养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浮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行这种能力素养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治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上,特别是教学评估上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总是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唱歌等技巧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刚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疏忽了。
教学实践中的这种偏向必须予以纠正。第一,教师要深入正确地懂得教学大纲对课程的目标、目标和任务的要求,使教学能够围绕实现这个总目标总任务而进行。第二,真正实行音乐的素养教育,以感悟音乐为核心,把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作为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第三,由于音乐素养主要表现为一种形象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心理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音乐的感悟,重视开启学生的心理动力,引诱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增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第四,教育治理者要正确引导音乐教学的素养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以及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提高情况,纳入到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去,勉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础素养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悟,一定是要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素养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教学活动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效,在素养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