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7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材第三单元《力的作用》中的第1课时《认识力》。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的单位。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难点:力的单位换算,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
学具:学习单、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拉门、提书包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介绍力的单位,学习力的换算。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一个物体受到3牛的力,如果将力增大到6牛,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解答: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速度会加快。
4. 实验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
(2)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5. 随堂练习(5分钟)根据实验数据,完成练习题: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千克,受到5牛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单位。
2. 力的测量方法。
3. 力与运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一个物体受到10牛的力,质量为5千克,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物体的加速度为2米/秒²。
2. 拓展延伸:查阅资料,了解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
课后反思,发现学生对力的单位换算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二、安装小缆车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7、学生实验8、交流汇报四、小结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和第四章“简单机械”两部分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杠杆原理、滑轮组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力;了解杠杆原理和滑轮组,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杠杆原理。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杠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杠杆、滑轮组、实验材料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杠杆、滑轮组、细线、钩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用力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方法等。
3. 动手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4. 课堂讨论: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力的规律,理解杠杆原理。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的测量、杠杆原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杠杆原理、滑轮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用力场景,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3)画出杠杆示意图,标明力臂和力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测量、杠杆原理等知识。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力的应用,如杠杆原理在剪刀、钳子等工具中的应用。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
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体味呼吸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精品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和第四章“简单机械”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及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 了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杠杆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简单机械的分类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测力计、杠杆、钩码、滑轮、图片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测力计、杠杆、钩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如“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力的现象?”2. 讲解:介绍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引导学生学习力的测量方法。
3. 实践: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
4. 举例:讲解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以杠杆为例,介绍其应用。
5. 演示:使用测力计和杠杆进行实验,验证杠杆原理。
6.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
2. 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
3. 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并举例说明。
测量一根杠杆的长度和重量,计算其力臂和力矩。
2. 答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例如:拉力、推力、摩擦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简单机械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简单机械,了解它们的原理和应用,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概念和力的测量方法的教学。
2. 简单机械中的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涉及第3章《力的作用》的第1节《力与运动》和第2节《力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方法,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滑轮、绳子等。
2. 学具:每组一个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滑轮、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
a.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力的现象?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方法。
a.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
七、作业设计a. 请简述力的概念。
b.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c. 请举例说明力的测量方法。
2. 答案: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较为扎实,但在力的测量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实验一:物体的重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重量的概念,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材料- 天平- 不同重量的物体(如书本、水果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台天平。
2.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不同重量的物体。
3. 学生将物体放在天平上,观察并记录物体的重量。
4. 小组成员交换物体,再次测量重量并记录。
5.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物体的重量差异。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重量,并能够使用天平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二:水的沸点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沸点,探究加热对水的影响。
实验材料- 烧杯- 温度计- 水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烧杯和一支温度计。
2. 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3. 学生用温度计测量室温下的水温并记录。
4. 将烧杯放在加热器上,加热水。
5.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
6. 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水的温度。
7. 关闭加热器,观察水的冷却过程,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并了解到加热能使水的温度升高,冷却能使水的温度降低。
实验三: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实验材料- 水培植物(如豆芽或小麦苗)- 透明塑料袋- 太阳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盆水培植物。
2. 将植物放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
3. 使用透明塑料袋将植物完全包裹住,确保没有空气进入袋内。
4. 观察植物在袋内的变化并记录。
5.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并且能够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四:磁力的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磁力的作用和基本性质。
实验材料- 磁铁- 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纸夹、塑料片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磁铁。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向四周传递的传递方向。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镊子1个、铝条1根、火柴1盒、金属片1张、酒精灯1个、蜡烛等。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引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们将用这些材料来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
想试试吗?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观看大屏幕,一个烧杯里面盛有热水,把一根金属筷子放进,感觉它温度的变化情况?问: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铝棒,有什么感觉?(变热)问:铝棒的热是谁给的呢?(热水)问:请看大屏幕:如果我们把这根铜棒分成下、中、上三段,这三段温度有什么不同?(板书:下温度较高上温度较低)揭题:好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可以在物体间传递,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呢?能通过实验证明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二、实践探索,找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热看得到吗?请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
2、开始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师介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办法,打开书第39页请看最下面一段话,自己先读读,然后想想该怎样用咱们桌面上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
4、师: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说实验操作方法:出示课件)猜猜哪根火柴会先掉呢?5、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安全小心烫手、正确使用酒精灯用外焰加热、为了环境卫生用过的火柴请丢到不锈钢盘里、注意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6、开始实验,认真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单,7、(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13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
方法。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
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我们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教案的编写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教材分析《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
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
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概念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
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②大小③形状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
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一、导入1、谈话2、板书课题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五年级科学实践活动上册教案(上教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实践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科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步骤。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实践的定义和意义。
2. 科学实践活动的步骤和要求。
3. 常见的科学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科学实践活动案例,激发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科学实践的认识和想法。
2. 知识讲解- 讲解科学实践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实践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 介绍科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观察结果和总结等。
- 分析一些常见的科学实践活动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要求。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科学实践活动,例如制作简易发电机或制作纸飞机等。
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实践的步骤进行操作,并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总结归纳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归纳科学实践活动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实践记录和总结,评估他们对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更多的科学实践活动,如观察植物生长、制作简易电路等。
2. 提供更多的科学实践案例和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拓展科学实践的领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科学实践的概念和步骤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对操作步骤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下一节课将加强对实践技能的训练,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科学实践的意义和应用。
五年级科学实践活动上册教案(上教版)五年级科学实践活动上册教案(上教版)活动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构造- 地球的运动- 宇宙的奥秘2. 第二单元:生物与生态环境- 生物的特征- 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3. 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能量的转化与传递- 常见物质的特性和用途4. 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 简单机械- 电子产品的制作与使用- 生活与技术的联系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
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科学实践活动上册》2.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望远镜、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
3. 教学多媒体:如课件、视频、图片等。
教学计划(此处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包括每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教学总结(此处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content}。
五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实验1.1 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介绍科学实验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实验的目的和作用1.2 科学实验的步骤讲解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演示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1.3 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授使用实验仪器和工具的方法练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技巧第二章:观察和实验2.1 观察的基本方法介绍观察的定义和重要性讲解观察的技巧和注意事项2.2 实验设计学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练习制定实验步骤和预测结果2.3 实验操作和观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结果第三章:探究物质的变化3.1 物质的变化类型介绍物质的变化类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解释不同变化类型的特点和区别3.2 探究物质变化的实验设计实验来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3.3 实验结果的解释解释实验结果与物质变化类型的关系探讨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应用第四章:物质的性质和鉴别4.1 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讲解物质性质的观察和描述方法4.2 物质的鉴别学习如何鉴别不同物质进行物质鉴别实验并进行记录4.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总结物质性质和鉴别的方法和技巧第五章:实验安全常识5.1 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解实验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5.2 实验安全知识和技能学习实验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练习使用实验安全设备和工具5.3 实验安全事故的处理介绍实验安全事故的类型和处理方法学习如何应对实验安全事故并采取相应措施第六章:测量和数据处理6.1 测量概念与工具介绍测量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测量工具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测量6.2 长度、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进行长度、质量和体积的测量实验学习如何记录和处理测量数据6.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学习数据的整理、计算和表达方法分析测量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第七章:天气与气候7.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气候对生活的影响引出天气与气候在科学实验中的探究方法7.2 天气观察与记录学习如何观察天气并进行记录进行天气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7.3 气候特点与变化探究气候的特点和变化原因分析气候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第八章:生物与环境8.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讲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生物适应环境与改变环境的现象8.2 生物分类与特征学习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观察不同生物的特征,进行生物分类实验8.3 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和方法第九章:生活中的科学9.1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分析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和方法9.2 生活用品的探究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塑料、纸张等)的性质和用途进行生活用品性质的实验,了解其科学原理9.3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讨论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第十章:科学实验总结与评价10.1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期的实验内容总结实验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10.3 实验评价与反思进行实验评价,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科学实验打下基础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步骤需要重点关注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仪器的检查、实验材料的准备等。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空气的压力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压力,并了解压强与面积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一个充气筒2.一个空的塑料瓶3.一根吸管4.一张纸三、实验步骤:1.将吸管插入空瓶盖中,用胶带固定住。
2.将瓶子盖紧,并将另一端的吸管插入充气筒。
3.用充气筒往瓶子里充气,然后赶快拔掉吸管。
4.在充气的一瞬间,将纸张迅速盖在瓶口上。
四、实验记录:观察你所做的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在充气筒的压力作用下,空气被推入到瓶子里面。
如果纸张不被瞬间盖在瓶口上,在充气筒的空气撤离后,纸张就会受到空气的压力推动,纸张会被空气的压力弹起。
六、实验讨论: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充气筒里的空气会往瓶子里充入,在撤离充气筒时,空气会推动纸张。
2.这是因为充气筒中的空气与外面的空气相比,充气筒内的空气分子较多,产生了压强。
在撤离充气筒时,充气筒内的空气分子会向着压强较低的地方,也就是瓶子内。
因此,充气筒中的空气会往瓶子里充入,并推动纸张。
3.这说明了压强与面积的关系。
当面积不变时,压强和力成正比。
当我们用充气筒给瓶子充气时,充气筒的压力作用在装在瓶中那个面上,所以推动力大。
但是,在拔掉充气筒后,充气筒的气体弥散到整个瓶内,作用力分散在瓶内的每个面上,所以推动力减小,纸张就不会被推动了。
七、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压强与面积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充气的过程中,气体分子被压缩在一起,形成高压区域,并推动纸张。
在撤离充气筒后,气体分子弥散到整个瓶内,压力变得均匀,推动力减小,纸张就不再受到推动了。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问并进行讨论。
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亲自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学生的安全。
八、教学拓展:1.压强的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压强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演示。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8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教学准备: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
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1、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第10课《沉与浮(一)》,主要内容有:1. 观察比较木块、石块、铁块、铝块、橡皮泥块等物体在空气中和水中的沉浮情况,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2. 探究影响橡皮泥沉浮的因素,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空气和水中沉浮的情况,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2.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橡皮泥沉浮的因素,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3. 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同伴分工合作,积极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空气和水中沉浮的情况,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橡皮泥沉浮的因素,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木块、石块、铁块、铝块、橡皮泥块、烧杯、水、细线。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木块、石块、铁块、铝块、橡皮泥块、烧杯、水、细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如木块、石块、铁块、铝块、橡皮泥块,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空气中的状态。
然后,教师将这些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
通过这个实践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沉与浮。
2. 探究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密度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木块、石块、铁块、铝块等物体在空气中和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记录下来。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与在空气中的状态不同,有的浮起来,有的沉下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3. 探究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形状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块捏成不同的形状,如球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然后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捏成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块在水中的状态也不同,有的浮起来,有的沉下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捏成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块会有不同的状态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5个实验设计教案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目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实验:简单介绍什么是物体的质量和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展示天平的使用方法:通过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天平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3. 实施测量:提供不同重量的物体供学生测量,要求他们使用天平记录每个物体的质量。
4. 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结果,总结测量物体质量的要点。
实验二:光的传播直线性目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和了解光线传播的直线性。
教学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一个黑暗的房间和一束手电筒。
2. 引导学生观察:在黑暗的房间中,学生观察当手电筒的光线照射在墙上时,是否呈直线传播。
3. 分析观察结果:与学生讨论观察结果,引导他们理解光线传播的直线性。
4. 进一步实验: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情况下光线是否会呈直线传播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进一步实验验证。
实验三:水的凝固点目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并了解水的凝固点。
教学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一杯水和一个冰块。
2. 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冰块的特点,然后将冰块放入水中观察。
3. 分析观察结果:与学生讨论观察结果,引导他们理解水的凝固点。
4. 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提出其他物质的凝固点是否相同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自行探索。
实验四:物体的浮力目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物体的浮力。
教学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一个,水和几个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
2. 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将不同物体放入水中时,物体的表现,特别是是否会浮起来。
3. 分析观察结果:与学生讨论观察结果,引导他们理解物体浮力的原理。
4.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改变中的水量会对物体的浮力有何影响。
实验五:空气的压力目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空气的压力。
教学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一个空的塑料瓶和一个压力表。
2. 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观察通过在瓶子的开口处施加力量,压力表的指针指示会有何变化。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实验一:力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3. 学会用实验仪器进行力的测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 通过数据分析,理解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方法,数据处理。
教学准备放大镜,实验仪器,力的大小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力的大小。
4. 数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数据,总结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力的概念和作用。
实验二:光的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光的概念,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
2. 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 学会用实验仪器进行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折射、反射现象。
2. 通过数据分析,理解光的传播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光的概念,光的传播路径,光的折射、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速度的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准备放大镜,实验仪器,光的速度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光的传播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概念和传播路径。
2. 讲解:讲解光的概念,光的传播路径,光的折射、反射现象。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进行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
4. 数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数据,理解光的传播速度。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光的概念和传播现象。
第一个实验实验名称:观察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实验内容:教科子第2~3页。
实验目的: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实验器材: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10厘米)、小尺、钟表、温度计。
实验过程: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
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3、请同学们注意: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4、观察记录纸上的记录,思考以下的问题:(1)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3)温度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然后把结论写出来。
实验结论:1、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相反。
2、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温度高,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温度低。
第二个实验实验名称: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1~14页。
实验目的: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实验过程:1、调查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放上一些好吃的,可以吸引小动物过来(别忘记洒上石灰)学生在调查时,必须要遵守以下几点:(1)不要伤害小动物(2)不要随意惊动小动物(3)要想办法留下小动物活动后的痕迹(4)要注意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5)调查结束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6)不要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实验小结:昼夜的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第三个实验实验名称: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7页实验目的:知道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器材: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过程:1、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上面的三幅图:车灯、森林里的阳光、傍晚里的彩霞,你怎样解释这些光的现象?提示学生:可以从光的行进路线来考虑。
2、提问:如果有物体把光挡住,光还能照过去吗?你认为光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3、用一只手电筒和三张小纸板做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解释。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四个实验实验名称:认识光的反射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
实验目的: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实验器材:镜子、白纸、笔。
实验过程:1、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2、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3、借助镜子读下面的文字。
4、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实验结论:镜子中的物体和本身是上下一至,左右相反的。
第五个实验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实验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
实验目的: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2、凸透镜的作用:能放大物体,能聚光,成倒立的像。
3、凹透镜的作用:能缩小物体,可以使光发散。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实验过程:1、透过不同的透镜观察物体,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纸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
试一试凹透镜能否聚光。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情况。
把凸透镜对謓窗户,调节凸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使窗户的影像最清晰。
再用凹透镜试试。
实验结论:凸透镜的作用:能放大物体,能聚光,成倒立的像。
凹透镜的作用:能缩小物体,可以使光发散。
第六个实验实验名称:连接简单电路实验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实验目的:1、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元素。
2、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3、知道开关的作用。
实验器材:电流实验盒。
实验过程:1、用电池、导线、灯泡、想办法让一只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2、想让灯泡灭,我们应该怎么办?在我们的电路中加入一个开关就可以啦。
实验结论:一个简单电路由电池、导线、小电珠和开关组成。
开关的作用是方便地控制小电珠的亮与灭。
第七个实验实验名称:检测区分垂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实验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实验目的:知道哪些物体是导体制,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掌握一种实验室检验垂体导电性能的方法。
实验器材:、电池、开关、小电珠、导线、剪刀、钥匙、石子、夹子、回形针、铁钉、木头、橡皮擦,塑料。
实验过程:1、利用小灯泡,电线和电池,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
2、电流能通过时,小电珠会亮。
3、同学们把检测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实验结论:像钢尺、铁钉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第八个实验实验名称: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
实验目的:学会判断未知电路的方法。
实验器材:导线、电池、小电珠,暗盒。
实验过程:1、连接电池灯泡,导线组成检验器2、用检验器检验电路里的连接方式,(注意:检验时不能打开暗盒)3、把每次检测的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里4、根据记录,你认为盒子里面的线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先猜测:5、打开盒子验证自己猜想实验结论:亮:连接一根导线不亮:不连接导线变亮:连接一节电池变暗:连接一个灯泡第九个实验实验名称:研究磁铁的性质。
实验内容:教科书38~39页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实验器材:磁铁性质实验盒,回形针实验过程:1、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这说明了什么?2、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说蛤了什么?3、看磁铁怎样指示方向4、把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按以上的步骤操作,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活动实验结论:总结磁铁的基本性质1、能吸铁2、砂铁磁性可以传递3、不同部位的样力有大有小4、能指示方向5、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第十个实验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指南针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0页实验目的:学会制作指南针实验器材:锋衣针、磁铁、水槽实验过程:1、用磁铁的一端在鏠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20次以上。
2、把磁化后的鏠衣针插在小块塑料泡沫中央,放在水面上,观察它的指向。
学生实验后汇报,如有不成功的老师给予指导。
实验结论:磁化后的鏠诱针,具有磁性,这能指示方向第十一个实验实验名称:做一个电磁铁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2页实验目的:学会制作电磁铁实验器材:铁钉、导线、电池、回形针实验过程:1、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锜上2、接通电路后,用铁钉去吸回形针3、看看它是否具有磁性,是否能吸铁4、注意事项:通电时间不能太长实验结论:这样的装置叫做电磁铁,它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能指示方向,都有南北极。
第十二个实验实验名称:探究电样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3页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有关。
实验重点:在实验过程中大胆的假设,大胆的实验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电磁铁,电池,电流实验盒,回形针实验过程:1、用大小电磁铁分别去吸铁,看看哪个吸的回形针多把观察实验后的结果,记录起来,想想,这说明了什么?2、用同一个电磁铁,电池节多与少分别吸回形针,看看比比回形针的个数,想想这又说明了什么?3、用铁钉粗和铁钉细的两个电磁铁分别吸回形针,数数它们的个数,这说明了什么?4、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老师小线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关?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第十三个实验实验名称: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实验目的:知道运动加快心跳的次数实验器材:听诊器实验过程:1、学会测量心跳的方法2、测量安静状态下一分钟心跳的次数3、原地高抬腿1分钟过后,马上测量一分钟的心跳次数4、休息3分钟后,测量一分钟的心跳次数。
5、记录上面三种状态下心跳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实验结论:运动会加快心跳的次数,休息后心跳又恢复到平常的状态。
第十四个实验实验名称:测量肺活量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9~51页实验目的:知道肺活大对健康有好处实验器材:气客,气球、塑料瓶、水槽实验过程:1、讲解肺活量的概念一次有力吸气挵,用尽力呼出气体的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2、测量肺活量(1)吸一口气,然后尽你所能吸大一个气球,气球的末端用线绑紧,使它不漏气。
(2)请一位同学测量气球最宽处的周长(3)周长越大表示呼出的气体量就越多3、方法二:(1)将兼瓶装满水并做好刻度(2)插好弯头吸管后,倒置在水槽里(3)明一口气后,尽你所能向水里吹气(4)标出排出的水量4、讲肺活量大的好处实验结论:一个的肺活量由体力、呼吸肌强弱,肺组织和胸廊弹性,呼吸道畅通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第十五个实验实验名称:研究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实验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实验目的:知道心跳的目的是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实验器材:塑料瓶、水槽、水实验过程:1、讲述怎样才算一次心跳2、在水中反揽挤压和放松塑料瓶观察发生的现象。
3、讲述,我们的心脏像这样不停的跳动推动血液流动实验结论: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停地循环流动。
第十六个实验实验名称:色彩水点实验做出解释实验内容:教科书第56~58页实验目的:知道一些颜色是由不同颜色混合后形成的实验器材:彩色水笔、纸、水槽、水实验过程:1、用水笔在吸水纸上画出不颜色的圆点2、固定纸条,使水能浸到纸条的底部,而碰不到彩色水点3、当水慢慢地被吸上纸条后,圆点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4、对上述现象:你能做出什么解释?实验结论:一些颜色其实原来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样,它是由不同颜色混合后组成的第十七个实验实验名称:认识模型的各类及作用,归纳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实验内容:教科书第59~61实验目的:能对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实验器材:纸筒、线实验过程:1、制作一个纸筒模型2、介绍纸筒及操作这是一个密封的纸筒,在A、B、C、D4个位置露出4个线头,拉到动露纸筒外面的任意一根线绳其他的线绳都会缩进纸筒里。
把纸筒里线绳连接的情况画下来。
3、按照你画的模型,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类似的纸筒,验证自己的解释,如不行该怎样修改。
4、把自己的解释画在活动记录上。
实验结论:怎样建立模型,解释现象:A、分析问题B、收集数据C、找出物体之间的关系D、确定条件E、规定材料F、建立初步模型G、评价模型 H、修改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