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陋室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在学习本册之前,学生已学习一些文言文,但对文言文自主翻译能力不是很高,对结合时代背景总体领悟文言文能力不足。
本文语言精辟,整篇用韵,对偶工整。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以读为主,让学生从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体味作者内心世界。
在读的基础上紧扣一个“陋”字展开,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铭文的特点;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高尚的情操和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讨论法教学时间: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常言安居乐业,其实居亦有别。
有人住轩敞华屋,楼阁台榭,丹楹刻桷;也有人身居斗方之室,蓬门荜户,茅茨土阶。
人生在世,若得前者,不免令人欣喜;偶遇后者,又将如何自处?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韵、志士情怀。
二、解题1、齐读:陋室,简陋的屋子。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根据节奏,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2、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结合本文,体会作者人文情怀。
学法简析: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章字词句内容的理解并不太难,真正的难度在于怎么读跑文章,在读中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感情,以及在具体形象上寄托的情怀,能通过文章了解作者,其人其神,正确理解文章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一)文学常识积累1、本文选自《》,作者:,字:,洛阳人,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著有《》。
《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答案:《全唐文》;刘禹锡;字梦得;唐代;《刘宾客集》1、有仙则名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案:1、名:名词作动词,译为;出名、著名2、乱,劳: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乱;使------劳累(5)、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式:“何陋之有”等于“有何陋之”,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6)、理解性默写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3、《陋室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烦的句子是: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教案一、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4)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3、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讨论法4、教学课时 1课时5、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走近陋室(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
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
(板书题目、作者)简介文体:看课题《陋室铭》,大家已经预习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铭文,这种文体有哪些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是古代散文的一种。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如墓志铭(称述功德)、座右铭(警戒自己)……(2)朗读感知,初识陋室○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A、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
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
《陋室铭》教案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的方法,恰当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高洁的志趣,并激发学生对自己人生志趣的思考。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志趣教学难点:托物言志中“物”与“志”的关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本文的创作背景导入新课,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极其高洁的人生志趣。
导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陋室铭》。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先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中晚期的唐王朝,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党争激烈,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大环境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导致唐王朝一天天衰落下去。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回天无力,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而独善其身。
而其能独善其身之处,就是做和州刺史期间修筑的这间陋室。
那么,刘禹锡以“陋室”为题写铭,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与志趣呢?首先,让我们熟读并理解文章内容,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来解答这个思考题。
二、讲授新课1.朗读课文:根据拼音提示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听《陋室铭》朗读录音进行跟读;反复朗读及跟读,尝试背诵。
2.疏通文意为了更好地疏通文意,将书中的注解展示给学生并补充展示一些相关注释。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动词“是”。
惟:只。
吾:我的。
译: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译: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③何陋之.有:之:标明前置宾语。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朗读节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陋室铭》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和文化素养。
- 学习并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 通过比较分析,理解“陋室”与“不陋”的对比,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表达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淡泊名利、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
- 认识到物质生活简朴并不影响精神生活的丰富,理解“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铭”的概念,引导学生对《陋室铭》产生兴趣。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字音和节奏。
3. 细读理解:- 学生自译,教师点拨,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
- 分析“陋室”与“不陋”的对比,理解作者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4. 深度探讨:- 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师引导深入思考。
-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让学生从多角度体验和表达文章的主题。
5. 拓展延伸:- 比较《陋室铭》与其他文人墨客的“寓居”诗文,理解其共性和个性。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陋室不陋”的精神。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重要知识点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7. 布置作业:- 背诵《陋室铭》,并尝试创作一篇自己的“铭”。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参与情况。
-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 创新思维:评价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的创新思考和表达。
-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创作““铭”的情况,看其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串讲伐,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唐)二、作者、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作品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什么叫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德馨 xīn 苔痕hén鸿儒hóng rú案牍dú西蜀 shǔ铭míng四、朗读感知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
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
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二、预习展示1.字词注音展示德馨(xīn) 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hóng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 )调素琴(tiáo)2.作家作品展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诗词代表作有《竹枝词》、《秋词》、《乌衣巷》等。
三、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谈谈《爱莲说》这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读一读: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名:动词,出名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
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陋室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正确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3.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诵读、背诵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诗豪刘禹锡,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的词与柳宗元齐名。
据说当年他被贬安徽,按朝廷规矩,可住三室三厅。
但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他小鞋穿,以显示自己威风。
于是在城南给他安排了三间小房。
刘禹锡入住后,根据周边环境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贴在门边。
知县看见后,马上将他移居别地,并将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他随即又写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大怒,将他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居住。
愤慨之时,他一口气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2.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探究研读情景设置:为传承经典文化,用圣贤高尚品德浸润孩子们的心田,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塑造良好的品格。
学校决定开展以“品古贤经典,铸君子品格”为主题的作品征集和诵读活动。
经过商讨和筛选,咱们班准备选定刘禹锡的《陋室铭》参与本次作品征集与诵读。
为了更好的参与活动,我们将先一起围绕《陋室铭》,完成以下学习任务……任务一:反复诵读,读出音韵美1.听范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铭》教课方案【教课假想】本着“以学为主 ||,以疑定教”的指导思想 ||,我想经过自读感悟、自主研究、合作沟通等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讲堂上一直保持自主、踊跃、主动的活动 ||。
耳听、眼看、口读、脑想 ||,将整个讲堂立体式睁开 ||,解决学生疑问 ||,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式语文讲堂 ||,让念书声贯串讲堂 ||,让学生真实成为学习的主人 ||。
【教课目的】1、累积文言词句 ||,熟读成诵 ||。
2、认识“铭”的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味||。
【教课重难点】1、累积文言词句 ||,熟读成诵 ||。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领会作者的节操情味||。
【教课准备】1、课前 ||,部署预习 ||,自学掌握生字词 ||,读熟课文 ||。
2、达成课前导教案 ||,并将学生的问题整理概括||,以备讲堂要点讲解||。
【教课过程】一、故事导入给孩子们讲刘禹锡被贬和州三次迁居的故事 ||,点明《陋室铭》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初步认识刘禹锡 ||。
二、频频朗诵 ||,领会感情1、初读文章 ||,相互评论 ||。
2、个别展现朗诵 ||,相机指导 ||。
3、师生共同配乐朗诵 ||,领会作者的感情 ||。
三、字词我能行1、出示导教案中学生犯错许多的字音字形并予以纠正||。
2、指名朗诵字词 ||,正字音 ||。
3、全体齐读 ||,字正腔圆 ||。
四、问题共研究1、出示导教案中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概括整理:(1)铭是什么意思?开头为何先写山和水?(2)刘禹锡的居室是陋仍是不陋呢?(3)结尾为何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及孔子的“何陋之有”?2、题解“铭”及其特色 ||,频频朗诵 ||,读出铭文押韵的特色 ||。
3、开头为何先写山和水?(1)让学生各抒己见 ||,说出自己的看法 ||。
(2)引出比兴的修辞手法并解说 ||。
(3)突出中心: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陋室铭》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反复诵读课文,准确理解文意。
2.深入体会作者身居陋室的情怀。
3.了解托物言志、类比的写法。
教学设想1.课堂模仿“游戏通关”的现代模式,形式新颖,但内容古朴,收到了雅俗共赏的学习效果。
2.以题目中的“陋”和“铭”作切入口,步步设疑,使学生在悬疑中自然而然地展开了陋室之“陋”与“不陋”的探究、赏析与辩论。
3.以多种形式(例如:激趣导入视频、配图赏读、资料链接、微课背景视频等)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身居陋室的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1.借窦庠的诗歌导入,引出作者刘禹锡。
2.教师导语:有些同学一提学习就会眉头紧锁,再提学习文言文那就更是谈虎色变了。
但假如说让我们来一次游戏大通关吧,那你们会有何表现呢?(微笑)对,大家肯定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用玩游戏的挑战精神和积极斗志,去学习文言文,那将又会是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呢?好,今天就让我们来一场说干就干的文言文大通关吧!二、第一关:预习关教师:孔圣人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及时预习和复习对学习有多么重要!我们今天的第一关就是预习关,看看谁昨晚预习得好,能当一个小老师。
(一)朗读检测1.教师:我昨天在“云校家”里批你们的预习作业时,发现我们班有些学生的朗读录音有些小问题。
请大家帮忙听听。
2.播放完问题朗读录音后,教师在“互动课堂”中随机挑人,抽出一个小组的同学来闯“预习关”。
被抽中的组员指出朗读录音中的问题所在。
3.教师做简单的朗读指导:朗读“三要诀”——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好语气。
示例指导:“何陋之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朗读语气。
4.男女生分读,比试一下谁读得更准确,更有感情。
(二)词语检测1.用互动课堂的“翻牌”功能,检测几个重点词的翻译。
2.借助例词强调使动词的用法。
(三)译句检测1.课件显示三个翻译的重点句。
2.教师:我昨晚批你们“云校家”的译句作业,感觉大家都做得很认真,但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老师找了一个同学的问题作业给你们看看(通过“互动课堂”的“作业讲评”),让大家找出问题。
16 短文两篇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有“诗豪”之称。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
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
爱莲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朗读教学用具CAI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CAI课件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
教学步骤与过程:一、有关“莲花”的诗句导入学生依据大屏幕上的图片吟诵有关“莲花”的诗句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导入语:莲,又名莲花、芙蕖、水芙蓉、荷花等,古往今来被文人墨客们广为称颂。
这不仅因为它的外表美丽,更因为它的美好的品格。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近作者、了解文体: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己介绍)三、检查预习,疏通文意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 )亵玩(xiâ)噫(yī)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有“诗豪”之称。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
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理解文言大意;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
情趣,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明确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中,有许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庭院,他们或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狭小又简陋,却因为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板书:陋室铭)
(二)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多媒体显示,并出示陋室的图片)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三、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诗人、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有研究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周当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但刘却受到和周知县的百般刁难,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一座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老师范读课文
提问: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而结尾说”何陋之有这里矛盾吗?我们还疏通文意然后才回答这个问题。
2、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3、再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1)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
对偶),这些都是“铭”的句式特点。
(4)找出韵脚。
(多媒体展示)
(四)品读课文,深入文本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为什么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
作者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自然而然得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2、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而结尾说“何陋之有?”,这里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屋的主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了,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周围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屋主淡泊名利的志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往来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屋主高洁傲岸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平时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屋主不为琐事萦怀的超然心态。
4、行文至此,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
采用类比,用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也本是陋室,只因为主人的品德才能而名扬天下。
同时也是作者以诸葛亮和杨子云自比,反映了作者的理想抱负。
5、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
本文通篇在“陋室”,然而无一处不是在写屋主,即作者自己。
陋室不陋在于屋主的“德馨”,陋室的“陋”表现在周围环境、往来朋友和平时生活三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恰恰表现了屋主,即作者的“德馨”。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6、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在从周围的环境、往来的朋友、平时的生活来表现陋室的不陋以及作者的“德馨”;最后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表现作者的理想抱负。
(五)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
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明确: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
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类比
环境美
朋友雅陋室不陋惟吾德馨托物言志
生活乐
诸葛庐、子云亭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