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屈原篇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93.51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日月同辉的诗人------屈原

一、积累要点

1、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博闻强识,善于辞令,有非凡的艺术才华,著有《离骚》等许多浪漫主义作品。

3、遭流放20多年,始终坚持正义,捍卫真理,眷恋楚国,心忧百姓。

4、“黄钟毁弃,瓦缶雷鸣”,“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其行谦,其志洁”(司马迁语)

5、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纵身汩罗江

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语)

9、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二、使用示例

(1)屈原,千百年来被华夏儿女铭记于心的爱国诗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那个“瓦缶雷鸣”的时代,你没“随其流而扬若其波”,情眷楚国,心忧民生,毅然“志洁行廉”。为了真理,宁可纵身汨罗。汨罗江中流淌着你的赤子情怀,江边绽放着你的爱国情操。你是炎黄子孙的精神信念,你是华夏儿女的人格高标。巨星的陨落,那是超脱生死的涅磐。你将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辉。

(2)屈原,一个朴素而浪漫的名字,被华夏儿女永远铭记。不随波逐流,不阿谀奉迎。遭遇放逐,仍赋《离骚》。那满怀悲怆的一跃,成为汨罗江上的万古悲风,历史上永恒的一页。你的灵魂,一定到了至高至善之境,不然,怎么如此执着地追求完美呢?

【屈原】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屈原列传》、《离骚》、《湘夫人》等,都说到屈原。

【《屈原列传》(西汉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知识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熟悉外交应对的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来发号施令;对外接待礼遇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

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夺过来,屈原不给他。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呼唤天的;遇到内心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世没有贤君。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辞章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行为廉正。文章的引文虽然细小,但内涵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由于他的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草美人作比喻;由于他的行为廉正,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环境,来超脱在尘世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是出污泥而不染的人。可以推断,屈原的高洁志行,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素材评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谄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精彩范文】

滴水藏海看屈原

屈原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留给世人永远的感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痛定思痛,我们应做的是透过屈原个例,来窥测悲剧的原因。

屈原只是一滴水,但滴水藏海,背后是深广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流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自沉汨罗。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

政治清明的朝廷,应当选贤授能,亲贤臣,远小人。而楚国恰恰相反,君王亲近靳尚、令尹子兰等小人,疏远了忠心耿耿的屈原。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叫屈原起草宪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偏信小人谗言,疏远赤胆忠臣,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当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的时候。楚王说:“不愿意的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的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念私利而不顾大局,纵虎归山,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屈原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自我圣化的道德理想主义。

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洁的君子。他确实操守高洁。他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作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屈原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愿意以自相殉这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也思考了许多。

【名师点拨】

用散文化的笔法将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故事娓娓道来,将屈原被放逐的个性特点分析透彻。屈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却遭遇不幸,屈原是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却不得寿终,将屈原的故事叙述清楚,将屈原的评介清晰展现在作者的面前。分析透彻一个人物,展现一个历史人物,是【素材运用】的一个技法,也是获得高分的技法。

你好傻啊,屈原

汨罗江畔,冷风凄凄。

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你只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