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专题复习 专题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97.51 KB
- 文档页数:7
区域可持续发展网络构建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以某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T6~8等。
结合具体地区的图文材料,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区域特征、区域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T37等。
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区域特征、成因的认知能力,掌握区域分析方法、区域特征、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等问题。
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T1等。
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的类型、产生原因及保护措施,促进人地协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T2等。
第1课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2019·全国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解析]A对: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可知,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
B错:气温降低一般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
C错: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表明平地上水分条件变差,故降水不可能增多。
D错:降水减少不会导致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
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1.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1)问题判断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高低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2024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保护环境和维护社会和谐的发展模式。
在2024年高考地理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核心考点,考生需要理解相关概念、原因和解决措施。
首先,要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特点。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基于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它不仅要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即经济增长中不会破坏环境分为基础;还要求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过程中要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要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会对区域的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决定了区域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也是导致区域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然后,要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措施。
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采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推行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社会发展方面,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最后,要熟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区域进行研究,例如中国的西南地区,通过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和挑战。
总而言之,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生需要理解其概念、原因和解决措施,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区域可持续发展基础知识一、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1、秦岭—淮河:一月0°C等温线,800mm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亚热带与暖温带、南方与北方、水田与旱地分界线;2、大兴安岭:400mm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农区与牧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二、我国的区域差异:三、主要的区域特征1、高原盆地:①青藏高原(冰川冻融地貌,光照强、热量不足,河谷农业);②内蒙古高原(风力地貌,荒漠化);③黄土高原(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貌,水土流失);④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⑤塔里木盆地(风力地貌,光照强、温差大,水分不足,绿洲农业,荒漠化);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热量足,紫色土)。
2、平原丘陵: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沃野千里);②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积、恢复生态植被、退田还湖);④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壤、红色荒漠)。
3、我国资源的分布:①南方:水能、有色金属与铁;②北方:煤、石油、铁;③西北:石油、天然气;④青藏: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四、资源跨区域调配①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②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③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北煤南运;④西气东输。
西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气东输经过的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川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⑤西电东送:a、北路(火电为主)供应京津唐和华北;b、中路(水电为主)供应华中、华东和长三角;c、南路(水电为主)供应华南和珠三角。
五、河流开发①流域治理—修大坝—拦洪蓄水—中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泥沙淤积量减少—海浪侵蚀作用增强;②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控制水位,疏通河道,治理洪涝)。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发生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环境污染:污染速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1、工业“三废”和有害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2、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3、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4、各类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造成海洋污染5、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生态破坏:索取资源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1、由于滥伐森林造成的森林面积锐减,导致森林环境调节能力下降2、由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3、由于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4、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氟氯烃的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臭氧层的破坏5、由于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资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运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具体环境问题分析:●经典案例分析➢土地荒漠化(西北)✓含义: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表现形式: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分布: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基础条件: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植被稀疏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风力大2、人为因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防治措施核心:人与自然协调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3、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具体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1荒漠化的防治一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西北地区概况⑴位宜范風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四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上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上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丄地的生产力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髙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肖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2.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因[自然:(1)黄上疏松(2)疑雨集中(3)构造运动强烈多地箴(4)植被覆盖率低I人为: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
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经济损失[(1)上壤肥力下降农业减少1(2)沟壑发展、泥石流破坏工矿交通设施危害彳r(3)水、土、肥的损失—干旱生态破坏,(4)淤积江河湖库 -------- ►洪涝(下游“地上河”)I 1(5)畜淸排浑导致水量损失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丁生物:植树造林(保持水上几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出治理乂小流域「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根本措施)彳方针:保嫄、护坡、固沟〜I重点: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髙效的农村牧业体系2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湿地J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v功能:经济、生态(“地球之肾”)<作用:调节水位、蓄洪防灾、保证航运洞庭湖问题:用湖造田、水土流失 长江中游洪灾湿地 可持续发展严则:退湖还田、营造长江上中游防护林1 具体做法:(1)调整农业结构(2)扩大城镇人口容量(3)发展生态旅游业2. 3,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基本条件J F 域位置:位于美国南方地区棉花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条冲自然环境:降水丰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上流失严重、洪 J J 水泛滥自然资源:矿产(煤炭、磷、铅锌、铁、铜等)、水能资源等人文条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 (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洪、航运、发电、养殖、旅游、提髙水质) (2)电力先行(水、火、核电),发展髙耗能工业(炼铝、原子能、化学) (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 . (3)利用上地资源、因地制宜、全而发展农林牧渔业 经 验{(1)设世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⑵因地制宜地开发“ 亠' (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⑷提髙流域的开放程度启 示彳(1)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I (2)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案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 概况p 位置:南疆、内流河、冰川融水补给\地位:棉花、石油、瓜果基地生态「特点:干旱脆弱环境^原因:气候变化、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盲目开垦和乱砍滥伐 I 问题:河逍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林木死亡、上地沙化(1)上游:节水防渗.山区水库<2)中游:建闸、筑堤、造林(3) 下游:跨流域调水(4) 全流域统一调度和管理(5) 增强节水意识2.4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东北区域概况: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 2、而积:124万KM? 3、人口: 1.2亿 4、地貌特征: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 苏里江等) 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匕: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一一土地资源丰富一—形成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二. 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1) 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黑土、黑钙丄)肥沃、宜农、宜林、牧等荒地多(2)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3) 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枳的1/3,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一、单项选择题阅读图表资料,完成1~2题。
图中各河段平均坡度表注:坡度=落差/水平距离。
1.图中适合建设水电站的是(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2.关于图中各河段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修筑梯田B.②—建立自然保护区C.③—开发水电D.④—建矿泉水厂2014年8月21日,黄河干流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海勃湾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竣工。
水库正常蓄水位1 076米,淹没土地13.82万亩,淹没区需要迁移人口5 425人。
下图为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位置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与三峡水利工程相比,海勃湾水利枢纽发挥的突出作用是( )A.航运B.防洪C.防凌D.发电4.关于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带来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库蓄水可能使库尾的胡杨岛部分淹没B.水库蓄水有利于改善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环境C.库区占用耕地,并产生移民安置问题D.水库建成后使黄河下游泥沙含量增大清江是长江中游南岸的重要支流,流域面积近17 000多平方千米,流经鄂西山地,总落差1 500米。
历史上多洪涝灾害。
现在清江上已建有高坝洲、隔河岩、水布垭等水利工程,对流域内的开发建设有积极意义。
回答5~6题。
5.清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A.支流少,流域面积广 B.降水多,季节变化大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落差大,多曲流6.清江流域的综合开发( )A.实行梯级开发,实现全流域通航B.修建水利工程,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C.扩大灌溉面积,发展河谷农业D.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瓜迪亚纳河是伊比利亚半岛最长河流之一,发源于西班牙昆卡省中西部潮湿的山区,注入大西洋加的斯湾,河流全长824 km,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该流域建设了多座水电站和水库,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读图,回答7~8题。
7.瓜迪亚纳河流域所建水利工程的核心效益是( )A.发电B.防洪C.航运D.灌溉8.瓜迪亚纳河流域开发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A.入海泥沙减少,导致三角洲萎缩B.入海水量增加,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好转C.河口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D.河口地区航运受到威胁读图,回答9~10题。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知识梳理一、区域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一)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资源开发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①煤炭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优良(大同煤田是优质动力煤产地,主要用于燃烧发电;河东煤田是优质主焦煤基地,主要用于冶炼钢铁);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地处我国中部,有多条铁路通过,交通便利。
2.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三条煤炭外运铁路主干线: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3.能源的综合利用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4.环境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物利用技术,以及炼焦、电力、化工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
改变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逐步建立起一个具有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三废”的治理对于占地面积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气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塌陷区;对于选煤厂产生的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空气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一方面做好消烟除尘工作,对矿区道路和作业面洒水降尘,对煤矸石自燃区域进行覆盖阻氧灭火,防止对大气的污染;另一方面,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区域可持续发展】陕西省丹凤中学 叶佳 整理制作一、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水土流失的危害: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各类治理措施其作用和功效是不同的,工程措施(打坝建库、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见效快,生物措施是根本(植树种草,改善植被条件),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规划、标本兼治。
4.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比较:二、我国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和治理措施:1. 我国荒漠化的分布:2.荒漠化的成因:3.漠化的防治措施:三、我国其他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四、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1.开发条件评价:2.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干流为重点,通过修建大坝,实行梯级开发。
(2)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把发展林业作为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利用廉价水电,发展高耗能工业。
(4)把保护环境与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五、我国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措施:如下图示意:说明: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和目的六、河流(流域)类问题的解答思路: 1.要对一条河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首先要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①流向:由地势决定。
②汛期:与河水补给、降水类型、多少均有关。
③流量:与降水、地形和流域面积有关。
④结冰期:长短与有无由气温决定。
⑤含沙量:与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流域内人类活动有关。
⑥水能蕴藏量:取决于河流水量和地势落差两方面。
2.进一步分析该河流对流域内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①供水:包括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从河流流量大小及季节分配情况和水质方面分析。
②航运:③发电:从河流流量和地势落差说明,河流水量大且地势落差大更有利于发电。
④水产养殖:重点考虑水域面积及水质状况。
⑤旅游:与河流和周边自然景观及文化景观搭配状况有很大关系。
3.对某河流治理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2024年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特点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可行性、社会公正性和环境可行性。
3. 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综合性、长远性、协同性、继承性、多样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1.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群体和各种基因型的总称。
3. 生态脆弱性:生态系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的抵抗力。
4. 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可持续存在的最大负荷。
5. 资源枯竭与资源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种不同的资源类型。
6. 环境承载力:某一地区或系统能够容纳尽量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而不引起环境的恶化。
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领域1. 经济可持续发展(1) 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
(2) 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环保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减少传统污染型产业。
(3) 能源的转型和优化:发展清洁能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4) 循环经济的建设:推动资源的减量化、利用化和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闭环利用。
2. 社会可持续发展(1) 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
(2) 教育和卫生:加强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3) 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4) 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 环境可持续发展(1) 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
(2) 生态系统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生态修复与建设: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生态功能。
(4) 环境法规的制定:建立健全环境法规制度,加强对环境犯罪的打击。
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1.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解析中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西北生态环境脆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沙灾害较多;中国南方荒漠化不典型,且生态环境相对于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要优越;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慢;三江平原过度垦殖主要导致湿地和沼泽的减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荒漠化。
答案 D(2016·杭州七校联考)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
读图回答2~3题。
2.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A.宁夏B.青海C.陕西D.新疆3.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知,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新疆,占比超过40%。
第3题,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合理载畜等;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抽取地下水会导致水位下降,也会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
答案 2.D 3.B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4~5题。
4.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5.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解析第4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林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
第5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
答案 4.A 5.C(2016·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联考)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
读图完成6~7题。
6.对图示农牧界线演变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从低纬向高纬②从内陆向沿海③从东南向西北④从荒漠到草原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图示农牧界线演变的社会经济原因包括( )A.东部荒漠化严重B.人口压力增大C.西部大开发战略D.全球气候变暖解析第6题,据图判断,我国农牧界线从汉代到现代大致由南向北(低纬向高纬),从东向西(沿海向内陆),从东南向西北,从草原向荒漠演变,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A项正确。
第7题,西部荒漠化严重,全球气候变暖是自然原因,故A、D项错误;人口压力增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引起草场退化和荒漠化,进而引起农牧界线的变化,故B项正确;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该时期农牧界线演变影响不大,故C项错误。
答案 6.A 7.B(2016·台州六校高二期末)若尔盖湿地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
下图为若尔盖湿地各类湿地面积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若尔盖各类湿地面积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湖泊湿地退缩最大B.沼泽湿地退缩最大C.各类湿地逐年减少D.各类湿地波动上升9.1967~1982年间,若尔盖湿地面积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全球变暖B.排湿放牧C.围湿造田D.降水变少解析第8题,该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各种湿地的面积,但沼泽湿地和河流、湖泊湿地的垂直标尺不同。
由图中三条折线情况可知,该地河流湿地变化最小,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均呈明显的退缩趋势,沼泽湿地的垂直标尺大,退缩面积最大,B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
第9题,1967~1982年间,若尔盖湿地面积迅速减小,主要原因应为人为因素,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加剧,但不会导致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短时间内的突变,A项错误;该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宜发展牧业,排湿放牧可能是当地湿地减小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该地不宜发展种植业,C项错误;降水在该时段明显变少的可能性较小,D项错误。
答案8.B 9.B(2016·丽水高二质检)影响湖泊换水周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有湖泊贮水量、入湖流量,下表为我国部分湖泊的有关数据。
读表完成10~11题。
湖泊名称贮水量(亿立方米) 入湖流量(立方米/秒)洞庭湖173 10 353太湖44 195滇池(昆明) 12 29青海湖742 3910.A.太湖B.滇池C.青海湖D.洞庭湖11.关于四个湖泊的描述,正确的是( )A.青海湖遭受污染最严重B.滇池湖水污染后不易净化C.洞庭湖流域输沙能力较弱D.太湖冬季入湖流量比重高解析第10题,洞庭湖入湖流量最大,贮水量适中,所以其水循环的速度最快,换水周期最短,所以D对。
第11题,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湖泊周边人口稀少,工农业不发达,污染最小,所以A错。
滇池由于贮水量最小,入湖水量最小,污染后不易净化,所以B 对。
洞庭湖入湖流量最大;输沙能力最强,所以C错。
太湖流域夏季降水多,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入湖流量比重高,所以D错。
答案10.D 11.B某地打算开发水能资源,并设计了图1、图2两个方案。
据此回答12~14题。
12.图中若有河流,则其干流水流流向为( )A.自南向北B.自北向南C.自东向西D.自西向东13.与图1方案相比,图2方案的明显优点可能是( )A.淹没面积小B.移民人数多C.前期投资多D.发电总量大14.图示工程建成后,对下游可能的影响表现在( )A.下游径流季节变化明显加大B.下游年径流总量明显减少C.下游城市空气质量可能明显改善D.下游洪涝灾害明显增加解析第12题,根据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分析,河流位于等高线弯曲处的中心线上,且凸向为河流上游,所以图示河流自西向东流,故D项正确。
第13题,图1方案大坝跨越等高线条数多,即大坝高,蓄水量大,水位高,淹没范围广,图2方案虽有两个大坝,但大坝小,水位低,淹没范围小,故A项正确。
第14题,大坝建成后,水库一方面对河流径流量起调蓄作用,减少下游洪涝灾害,另一方面可蓄水发电,改变下游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以清洁的水电代替矿物能源,从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进而改善空气质量,故C 项正确。
答案12.D 13.A 14.C15.(2015·浙江学考)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优先发展高耗能工业的主要条件是( )A.自然环境优美B.电力廉价充足C.矿产资源丰富D.航运条件便利解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通过梯级开发,电力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高能耗工业。
答案 B16.(2016·9月台州市选考质量评估)读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示意图。
今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对该系统的主要影响是( )A.泥沙淤积加剧B.植被演替加快C.垦殖活动停止D.溃垸比较严重解析垸是湖南湖北等地在沿江、湖地带围绕房屋、田地等修建的堤坝样防水建筑物,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时,大水会冲开堤岸,垸会受到严重破坏,所以选D。
答案 D二、非选择题17.(2015·温州10月适应性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组合,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
材料二图甲为长江湖南水口山某工业区生产联系示意图,图乙为湖南水口山某工业区生产联系示意图,下表为2013年武汉、长沙、南昌产业结构表。
城市产业结构(一∶二∶三)武汉 3.7∶48.6∶47.7长沙 4.1∶55.1∶40.8南昌 4.7∶55.5∶39.8(1)________。
(2)根据遥感资料显示,鄱阳湖的面积不断减小,其主要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江西省南部面临的主要生态破坏是________________。
(3)武汉、长沙、南昌三市中产业结构最优的是________,该市目前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________。
(4)该区域众多河流实现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其有利于梯级开发的条件有(气候)________________;(地形)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图乙,阐述该工业联系的地理意义。
解析第(1)题,图示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是从西北到东南,因此可判断为西气东输。
管道最适宜运输天然气,其特点是安全、连续性好。
第(2)题,鄱阳湖的面积不断减小,主要的人为原因是围湖造田。
江西省南部多山地丘陵,由于植被破坏,加上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第(3)题,武汉、长沙、南昌的产业结构中,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但武汉第三产业的比重最高,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小,故产业结构最优。
根据产业结构的特点,可以判断武汉市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工业化阶段。
第(4)题,水资源梯级开发的条件为水量大和水能丰富。
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量大;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
第(5)题,该工业联系的地理意义可以从经济效益(增加新的产品)、社会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环境生态效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三大角度阐述分析。
答案(1)西气东输管道运输(2)围湖造田水土流失(3)武汉工业化阶段(4)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多低山丘陵,落差大,水能丰富(5)增加新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任答两点)18.(加试题)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河上游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分布图。
材料二图中A山脉是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图中B 地区农业发达。
(1)说出甲区域河流的开发利用方向并分析其原因。
(2)甲、乙两地有色金属工业发达。
分析该区域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的优势。
(3)针对图中B区域水稻种植业生产,有关专家认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解析第(1)题,甲区域水能丰富,水电站众多,水能开发是发展方向。
水能资源是否丰富取决于落差和水量两个因素。
第(2)题,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属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第(3)题,本题是开放性问题,无论持何种观点,都要理由充分。
答题角度考虑环境、资源、气候等条件。
答案(1)建设水电站,开发水能。
甲区域有多条支流,水量大;位于我国第一、二阶梯的交界,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2)该地区铜、镍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廉价的水电可以提供电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