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公岛

刘公岛

刘公岛
刘公岛

一、刘公岛概况

刘公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黄海之滨的威海湾内,东西长4.1公里,南北最宽处1.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距威海市区2.1海里,乘游船15分钟即可到达。

刘公岛自然风光优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岛上峰峦叠起,植物茂密,远望松涛翠柏,郁郁葱葱;近观鹿群结队,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达85%。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公布为“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如刀削斧劈,听涛崖、五花石、贝草嘴等自然景点绮丽多姿;南部,海滩绵延,水清沙洁,是游泳、垂钓的好去处。刘公岛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是避暑、度假、疗养的理想之地。

刘公岛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又有名扬海内外的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海龙王庙、丁汝昌寓所、铁码头等文物古迹,还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和近几年修复兴建的刘公庙、甲午海战馆等多处新景观。

刘公岛历来是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建国后,长期为军事禁区。自1985年对外开放以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加快开发,加强管理,使风景区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1997年,刘公岛风景区被

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公布为“文明窗口示范点”,省建委公布为“文明示范窗口”。1999年,国家建设部授予“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2001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称号。现已成为中外游客来威海观光游览的必到之处,进岛游客逐年递增。胡锦涛、江泽民、李鹏、朱钅容基、尉健行、李岚清、彭真、万里、杨尚昆、乔石、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总统阿卡耶夫等外国政要都先后来刘公岛视察指导、观光游览。

目前,驻岛军队和地方单位有20多家,居民近200户,常住人口500余人。基本情况如下:

地方驻岛单位有: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刘公岛林场、刘公岛博览园、刘公岛自来水供应所、刘公岛供电站、刘公岛邮政支局、刘公岛军粮站、旅游码头有限责任公司、景区市政公司、景区客运公司、刘公岛水产公司、市水产开发公司刘公岛养殖场、刘公岛公安边防派出所、刘公岛工商行政管理所、刘公岛消防中队、刘公岛景区监察大队、刘公岛东村居委会。

军队驻岛单位有:

91352部队、91329部队90分队、71251部队71分队、71251部队雷达所、91329部队黄岛兵器馆。

二、刘公岛名称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威海在汉代叫石落村。东汉末年,这里属于东莱郡,是刘姓皇族的封国属地。公元220年,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刘协建立魏国后,就对刘姓皇族进行剿杀,刘氏皇族的一支为了逃避追杀,便千里迢迢来到了偏远荒僻的石落村,成为这里的早期居民.

刘氏到石落村落户以后,以出海打鱼为生,并经常到刘公岛上垦荒种地,消暑纳凉,那时此岛被人们称之为“刘氏别业”,后来演称为刘公岛。刘公岛的名字由此而来,并一直沿袭至今。

三、历史沿革

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在刘公岛上生息繁衍。元代发展海运业,货船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北上直沽(今天津),刘公岛成为中转站。明代海运业进一步兴隆,到刘公岛停泊的运船日增,岛上居民也随着增加。明代倭寇屡犯我国沿海,威海也深受其害。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立了威海卫,屯兵驻守。从此,威海卫港及刘公岛便为海防重地。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日益严重的外来威胁,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把海防建设作为国防的重大课题,提到建设日程上来。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刘公岛成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岛上先后建设了铁码头、炮台、北洋海军提督署等一大批军事设施。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除割地、赔款、增开通商

口岸外,还允许日本军队驻扎威海卫,此后刘公岛被日军占领达三年之久。

1898年7月英国强租威海卫,刘公岛成为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避暑疗养之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938年3月,日军第二次占领刘公岛,在岛上设立华北要港司令部,驻扎伪海军。此时,岛上英军除少数勤杂人员外,大部分撤至香港。1940年11月1日,英军全部撤离刘公岛。至此英国租借刘公岛达42年之久。

1945年,威海解放,刘公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952年,人民海军进驻,此后刘公岛长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的重要基地之一。

1985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刘公岛由封闭的军事禁区正式对外开放。从此,刘公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为加强对刘公岛的管理,威海市政府成立了刘公岛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刘公岛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岛上先后修筑了贯穿全岛的水泥路,设立了邮电局、供电所、自来水供应站、银行、粮店等服务单位。市区至刘公岛的轮渡码头及停车场、候船厅等配套设施完善,拥有21艘豪华型旅游船,客位总数近3000个。多年来,景区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在搞好甲午战争文物古迹、森林等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同时,按照刘公岛景区规划的要求,积极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

昔日的军事重地,已初步建设成为一处集历史文物遗迹与海岛风光于一体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胜地。

四、震惊中外的甲午战争使刘公岛名闻天下

刘公岛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与辽东半岛尖端的旅顺,形同京津门户,共扼渤海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被选为北洋海军及其舰队的驻泊之所,与以舰艇修理为主的旅顺,共同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正式成军,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

此时,这支近代化的海军己拥有大小舰艇25艘,总吨位4万多吨,实力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北洋海军成军之后,由于海防经费不足,加上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致使北洋海军再没有添购新式舰船和火炮,建设陷入停顿,训练水平也有所下降,不久反而被后起的日本海军超过。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就连北洋大臣李鸿章也不能不发出“窃虑难以为继”的感叹。

1894年4月,朝鲜国内发生“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恐慌万状,向清政府请求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依据中朝传统的封贡关系和“保护属邦旧例”,答应出兵。而此时早就寻找时机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日本,以保护使馆与侨民为由,也派兵入朝。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己同东学党妥协。于是,清政府决定驻牙山清军撤回国内,同时也要求日本撤军。日本虽然失去了出兵朝鲜的借口,但为了达到侵

略的目的,不仅拒绝了中方要求,而且继续增兵朝鲜。

7月25日,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与护航舰,击沉“高升”号运兵船,船上800多名官兵遇难;击伤“济远”号、“广乙”号护航舰,掳走“操江”号运兵船。同日,日本陆军进攻驻牙山清军。清军初战失利,牙山等地失守,被迫退守平壤。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日本政府也正式向清政府宣战。按中国旧历干支纪年,这年是甲午年,所以称中日甲午战争。纵观这场战争,既有陆战,又有海战。陆战主要有朝鲜的平壤之战、辽东半岛的鸭绿江之战与金(县)旅(顺)之战、山东半岛的威海卫保卫战;海战主要有朝鲜的丰岛之战和辽宁大东沟附近海面的黄海大战。其中黄海大战是中日海军的一次决战。

1894年9月17日,在鸭绿江口外的黄海大东沟海面,中日海军发生激战。战事自中午十二时左右开始,战至下午五时,战况空前惨烈。北洋海军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沉没,海军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副将邓世昌、林永升等壮烈殉国,伤亡数百人。日本联合舰队六舰受重伤,但无舰只沉没。

海战以日舰率先逃离战场而告结束。海战后,李鸿章采取“避战保船”方针,命令北洋舰队从旅顺退守威海卫,不许出战,将黄海制海权拱手让敌。威海卫保卫战是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日军占领旅顺后,又组成了山东作战军,发动了以歼灭北洋海军为目的的山东半岛战役。1895年1月20日,日军从荣成龙须岛登陆,揭开了进攻威海卫后防线的

序幕。在未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日军轻易占据荣成。稍事休整,日军又于1月26日分左右纵队向西进犯威海。至2月2日,日军先后占领了南帮炮台、威海卫城和北帮炮台,完成了对刘公岛北洋海军的海陆合围。

北洋海军在提督丁汝昌指挥下,浴血抗击强敌,为保卫刘公岛、日岛而战。此时,北洋舰队冲破敌人重围己不大可能,只有固守刘公岛,精心组织防御以待援兵。在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北洋海军广大将士毫无惧色,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拼搏,浴血奋战,连续击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

2月7日,日军对刘公岛发起总攻。北洋各舰与刘公岛、日岛炮台密切配合,誓死抵抗。不料,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发生了以王平为首的鱼雷艇队逃跑事件。日军发现后派快舰急追,结果这些从北口逃逸的艇不是被击沉,就是被俘获,只有王平等人逃到烟台。王平为掩盖逃跑罪行,诈称刘公岛已经失守,致使烟台援威兵力重新布置,抽调西撤。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使北洋舰队的处境更加危急,而且也使丁汝昌等待援军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并引起水陆兵心浮动。2月11日,丁汝昌召集将领会议,准备率剩余舰只向烟台突围,但遭到一些人的拒绝。

丁汝昌见大势己去,难以挽回,怀着绝望悲愤的心情,吞服鸦片自杀殉国。丁汝昌自杀之前,曾命提调牛昶日丙将提督印截角作废。但牛昶日丙不仅没有执行,还盗用提督名义和印信,起草了投降书。2月

12日,派广丙舰管带程璧光为军使,前往日舰乞降。16日,民族败类牛昶日丙代表清军在降约上签字。17日,日军登上了刘公岛,接收了岛上的所有军事设施、大量的军备物资,并俘获了北洋舰队残余港内的十艘军舰。

这支由李鸿章艰难缔造、苦心经营近二十年、曾盛极一时的北洋舰队,就此宣告其历史生命的终结。

北洋舰队的覆没,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结束。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主要有割地、赔款、承认朝鲜独立、开放通商口岸等条款。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马关条约》是一个地道的卖国投降条约,中国割地之多、赔款之巨,都开创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最高纪录。它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遭到了严重破坏,给中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五、英租刘公岛四十二年

1898年4月,继德国占领胶州湾,沙俄租借旅顺、大连之后,英国政府见有机可乘,便急不可待地以与沙俄保持均势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不仅如此,英国还频繁与日本、德国接触,争取两国的默认和支持。当时日本同样敌视沙俄,因而对英国强租威海卫也

表示赞同。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不敢抗拒英国,只得答应其租借威海卫这一无理要求。

1898年6月,清政府派出庆亲王奕匡力、刑部尚书廖寿恒与英国公使窦纳乐谈判。7月1日,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议定英国所租之地系刘公岛和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十

英里地方,英国同时还租借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

不久,清政府和英国代表在刘公岛西海岸(黄岛)举行了交接威海卫仪式。实际上,早在交接之前,1898年5月7日清政府向日本付清最后一笔1894-1895年赔款,日军于5月23日从刘公岛撤离时,英国海军就在刘公岛登陆了。

英国租占威海卫的最初目的是把威海卫建成其在华舰队的永久性海军基地,而刘公岛的建设又是其军事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英军在岛上建设了炮台、兵营、靶场、电讯、灯塔、码头、战壕、掩体等各种军事设施。为保证刘公岛成为英军专属军事控制区,殖民政府还发布条例,严禁华人随意上岛。

1902年,英国海军部认为加强威海卫的防御设施耗资过高,而把钱花在造舰上更富有建设性。一方面可以提高对各殖民地的防卫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抢占更多的殖民地,致使海军的发展重点迅速转移。随后,英国把威海卫和刘公岛划为英国战争分地,战时可迅速撤离,和平时期则作为英国舰队的训练和休养基地。

为稳定远离本土官兵的军心,英国停止在威建设防御工事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刘公岛建设各种生活娱乐设施,把刘公岛建成了英军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避暑疗养之地。岛上先后建起了海军医院、别墅、住宅、酒店、舞厅及足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棒球场等大批生活娱乐设施,在海滨则建有大量避暑房和浴棚,供其官兵和随军家属吃喝玩乐。

这期间,大批外商和广东商人也纷纷来到岛上,开设宾馆、酒吧、理发店、杂货铺等设施,为英军提供服务。英军在岛上还雇用了大批中国人为其修筑各种军用设施,并搬运物资,充当苦力。当时,岛上陆路交通工具除少数马车外,多为人力车,共有黄包车164辆,专供英军及其家属乘坐。此外,还有几百条私人舢舨停靠在英舰周围,为岛内官兵进出岛提供昼夜服务,随时摆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急速地衰落。我国北伐革命军在1927年攻克武汉后,革命人民就把汉口的英国租借地强行地收回了。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英国政府与南京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表示愿将英国在威海卫的租借地无条件地交还中国,南京政府也因为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和平地收回帝国主义者强加给我们的租借地而兴高采烈,欣然与英国签订了协议。这当然是因为英国当时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来维

护这块军事基地了。

1930年,国民政府将威海卫收回。现在,在威海港北侧三角花园内,巍然屹立着一座纯白大理石纪念塔。该塔建于1931年,呈三棱锥形,高32英尺,上部正面刻有“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八个魏体大字,下部正面刻有“收回威海卫纪念塔记”。这座引人注目的纪念塔,是中国政府特别是威海人民争回领土主权的标志,也是英国帝国主义结束对威海实行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

威海卫被收回后,刘公岛又被英国续租了10年。至1940年11月1日英国舰队全部撤离,英国租借刘公岛前后历时42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