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4穿井得一人
- 格式:docx
- 大小:54.20 KB
- 文档页数:2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文言文的基础词汇和句式。
- 能够流畅地朗读并翻译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认识到盲目听信传言的危害,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 感受古代寓言故事的魅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让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特点和作用。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和停顿。
-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3. 精读理解:- 学生自译课文,遇到不懂的词汇或句式,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猜测并解释。
- 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4.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故事的寓意。
- 讨论如果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如何处理。
5. 角色扮演:- 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6. 拓展延伸:- 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盲目听信传言的例子,引导学生反思并引以为戒。
7.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寓言故事的寓意。
8.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尝试理解其寓意。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的积极性和理解程度。
-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寓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 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检测,观察学生的进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4.学习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黑板上写“穿井得一人”。
)同学们,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好,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看一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二、快速阅读,疏通文意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并小组合作疏通全文大意(如果有不会的字词请写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解决)2.齐读全文,检测字音3.请一位同学复述这则故事通过这个环节疏通学生的字词三、精妙的语言,巧妙的布局(一)故事的起因1.你觉得“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理解为丁氏的人)请你读一读丁氏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
为什么这样读?(体会两者不同的心理)丁氏的话应该很高兴,丁氏想强调的是“得”(理解为有闻而传者的人)请你读一读他说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传话的人想要传达出事情的惊奇,所以想强调的是“人”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的意思不同,并能够意识到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产生了后面的情节。
这也是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精巧之处。
(二)故事的发展1..正因为这样的误会,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个误会怎么会闻之于宋君呢?板书:闻——传——道(重读传和道)2.你觉得国人会怎么“道”这件事?请想象一下国人说的话(用文言文)(学生自由发言)通过想象,补充情节,进一步了解当时宋国国人的特点。
3.假如当时有人质疑这件事,你觉得后面这个故事会怎么发展?(请用文言文来续写一下后面的故事)通过选择学生几则不一样的后续结尾,并让作者自己说一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表达怎样的寓意从而体会寓言故事中寓意与寓言情节紧密联系的妙处。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主旨。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体会其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不要轻信传闻,避免产生误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文意。
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领悟其中的道理。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传达的信息传播中的误传现象,以及如何避免此类情况。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道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中的知识点和道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述一个因误传信息而引发笑话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2、初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停顿。
全班齐读课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理解文意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字词和句子,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抽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4、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情节发展。
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
提问: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去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传闻?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如何避免像“穿井得一人”这样的误传?5、探究主旨让学生思考文章所传达的道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穿井得一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和习俗。
2.能够理解并正确朗读生词生字,熟练运用课文中的词汇、语法。
3.能够对文化场景进行感性体验和认知,学会用情感和细微的细节描写作为语言表达的方式。
4.能够自主思考、归纳和总结课文的要点和体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熟悉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场景。
2.认真把握生词和语法,准确复述和运用文中知识点。
3.学会反思和提问,进一步发掘文本内理解的深层次含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介绍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引起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播放视频《洞内人村民穿井记》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进一步开展深入教学。
3.2 阅读理解1.让学生快速通读文章,理解文章整体意思和课文背景。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标题,预测文章主旨和历史背景。
3.然后细读文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
4.针对课文理解难点,导师学生与同伴互动交流,达到感性认知和复述的效果。
3.3 课文辅导1.着重讲解课文中的生词、词汇和表达方式,并进行篇章分析,详细探究语言的表达方式。
2.针对课文中的细节,引导学生通过感性体验和认知,学会抓住细节进行思考和总结。
3.4 学习巩固1.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自主练习和讨论课文中的语言点和文化场景。
2.针对归纳总结,进行交流和小组展示,积极分享分组中的思考总结。
3.针对课文理解难点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巩固和强化。
3.5 总结评价1.让学生综合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知识,自主提问和探讨。
2.总结课堂的效果,提取精华内容并进行概括。
3.引导同学总结今日学习的收获,提高学生对于文化市景和语言表达的掌握能力。
四、课后作业1.布置少数民族文化调查:调查一种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完形填空练习:完成少数民族故事中的细节描述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通过课堂教学的渐进式设计与实施方案,本文课程能够达到预设课堂教学目标。
教案名称:《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代寓言的叙事特点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寓意探讨和思维导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视觉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寓言中的道理,激发学生对诚实与智慧的思考,培养诚信和批判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古代寓言的叙事技巧和角色特性。
寓言的寓意分析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寓言的文化背景和深层寓意。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和角色扮演深化理解。
教学准备:《穿井得一人》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寓言分析练习题。
角色扮演用的服装、道具,思维导图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吕氏春秋》的文学地位和《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背景。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寓言的叙事风格。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寓言分析:分析寓言的叙事结构、角色特性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角色讨论: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寓言的寓意和生活中的应用,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思维导图制作: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寓言的情节和寓意。
拓展延伸(1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寓言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2.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寓言元素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穿井得一人》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寓意。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寓言分析练习,准备下节课的创意写作分享。
穿井得一人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故事《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情节及背景。
2.能理解文中涉及到的生词及成语,并能熟练运用。
3.能够从文中领会其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感悟其中的人文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生词及成语。
2.掌握文中的故事情节及背景。
3.理解文中的价值观念。
教学难点
1.感悟文中所传达的人文情感。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中表达的价值观念。
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导入
1.师生谈论“鱼跃龙门”的寓意,引入本课话题——《穿井得一人》。
2.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龙门岩”和“挑战自己”两个话题,为接下来的阅读做铺垫。
段落分析
1.学生阅读故事《穿井得一人》。
2.师生共同分析段落,探究故事情节及背景,让学生全面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主题。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生词和成语,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讨论答案
1.引导学生从“真正的财富在哪里?“这个角度出发,为故事中的价值观念展开讨论。
2.鼓励学生分享他们从故事中获得的人文情感,并在班级中分享。
3.激发学生对于民间故事的兴趣,让其能够从中体会价值观念,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应用能力,观察学生的整体表现,并指导其在运用成语和生词上的问题。
2.对于学生对于价值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进行评价,检查学生成为“穿井得一人”的主人公,是否能用故事中的经验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通过学生在班级中的分享,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2理解寓言寓意,培养想象能力;3.能正确对待传闻。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文言词语。
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叙述能力。
教具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个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则寓言《穿井得一人》2明确目标:思维导图形式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3.了解《吕氏春秋》看网页链接,进一步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二、学习新课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白板资源范读,强调字音“溉汲”(2)自由读、(3)齐读。
2、再读课文,学习文言词语,疏通句意。
要求:(1)时间,六分钟,倒计时(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教师运用板中板总结强调:闻:(1)闻之于宋君:使知道(2)有闻而传之者:听说、知道于:(1)闻之于宋君:向(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从之:(1)宋之丁氏: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代这句话(3)国人道之:代这件事(4)得一人之使:助词,的4、检测自学效果(1)字词检测(活动:找出正确的解释)(2)翻译课文,(活动: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5、细读:理解寓意。
(1)挖井得到一人,本是一闹剧,如果宋君让你去查案,这一闹剧该由谁负责?(2)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6、小结:活动:学生填词总结课文内容对待谣言,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不相信不传播,调查取证,去伪存真,不能以讹传讹。
三、拓展练习 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国的一个人,你听到这件事以后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宋君,你会怎么做呢?请改编或续写这个故事。
生写故事,写完后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在白板上。
2、你经历了什样的谣言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四、巩固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分)(1) 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
2.反复朗读,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3.复述寓言故事情节以及理解寓言的寓意。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翻译课文,积累重点字词,复述故事情节。
(重点)2能联系实际感悟寓言,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从中吸取教训。
(难点)【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采用故事导入寓言,了解寓言特点,引入学习《穿井得一人》同学们,大家好,上课前我们先来看看上面这两个故事,知道这两个故事吗?谁能来说说?它让你明白什么道理?(对!一个是对牛弹琴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看对象,对外行人不要说内行话。
否则白白浪费时间,一个是井底之蛙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学习,不要像井底之蛙那样目光短浅。
)从这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寓言故事的特点,主人公可以是......都用了什么修辞.?带有一种讽刺性......情节都是...还有都告诉大家一个深刻道理,以小见大。
那这节我们来学习另一个寓言故事。
《穿井得一人》看看这个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2《吕氏春秋》简介3出示教学目标(生朗读)二、整体感悟1学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合作探究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谁能说说这几词的含义,请举手!谁能把这句话翻译一下?)3如果我要求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怎么讲?谁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故事?(---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4同桌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后分享)①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②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③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明确:①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②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三、合作探究(学生互相交流后分享明白的道理)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从多个角度思考---说话人,听话人,自己)明确:1说话要防止歧义。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寓言并概括寓意,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学习《穿井得一人》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寓言这种文学体裁有什么特点?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我们来学习《穿井得一人》这篇寓言,看看这则中国古代的寓言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作品简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溉.(gài) 汲.(jí)2、学生齐读,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阅读本篇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审慎对待外界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2.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获得更多启发的同时培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能多角度分析概括寓意。
2.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发挥想象,借助“国人道之”感受“传谣”的荒谬。
【教学难点】1.多角度思考获得不同启发。
2.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所学。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2.读、讲、练结合3.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结合4.竞赛游戏【教学创新】1.借助“三顾课文”朗读教学,设计梯级式教学,循序渐进中巩固提高。
2.发挥想象,情境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课题引入:“一字千金”故事引入课题。
课题字面意思是什么?结合以往学习寓言和文言文的经验说说学习本课要解决哪些问题?明确:“挖井得到一个人”;读准字音、句读,读懂故事,明白寓意。
教学活动一一顾课文——读准音句,疏通文意一、读准音句:(课标依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代表朗读,同学纠错。
2.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明确:读准字音、句读。
二、疏通文意:(课标依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1.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此环节旨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借助书下注解或工具书梳理词意、文意,完成导学案1。
(1)自主探究(2)班内交流明确:如果学生预习效果好,此环节可简化。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拨和方法指导。
教学活动二二顾课文——理清思路,分析寓意一、理清思路:(课标依据: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1.默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完成导学案2。
第24课《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是部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寓言四则》中的一则文言寓言。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元,但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情节来曲折地反映现实,本单元重要的能力训练点之一就是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本文写的是丁氏打井省下一个人力,却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到一个人的故事。
应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理解寓意,充分利用复述、改写、仿写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重点: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听说我们同学特别爱阅读,积累丰富。
上课之前,老师考考你们是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
以讹传讹以讹传讹:把本来不正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又不正确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就与这个成语有关,我们一起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穿井得一人》。
品古文韵味,悟千年智慧。
加入古文阅读实践,开启精彩文化之旅!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阅读鉴赏实践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作品简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
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任务一:正音朗读,整体感知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gài)汲(jí),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讲述一个人穿井挖到一个人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不能片面,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而要全面地、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材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寓意,并能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简单的文章。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理解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来领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领会寓言的寓意,并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包括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解释,以及对寓言寓意的解读。
2.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领会寓言的寓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寓言四则》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并解释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如:“课文中的寓意是什么?”“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寓意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3.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言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传话游戏。
(出示PPT1)游戏题目:1.一只老鼠看见了一只老虎,老鼠说:“好可怕!那只猫真大!”2.水中映彩霞,水面游花鸭,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
问:大家玩过游戏后,有没有什么收获或者有没有学会什么道理?总结:我们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好好的一句话,几个人一传,就完全走样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传话传走样了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
(出示PPT2)二、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
(出示PPT3)2.疏通文义。
这篇古文比较简单,我现在给5分钟时间,相互讨论,以最快的速度疏通文义。
不懂的地方可以提问。
3.重点字词归纳。
(出示PPT4)三、深入探究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PPT5)2.故事的矛盾点在于丁氏的话与后来的传闻有很大的出入,关键在于对哪个词的理解有不同?(ppt6)“得”字。
3.怎么个不同?(ppt7)丁氏:节约了一个劳动力。
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传闻:丁氏在井中挖出了个人。
讨论:传闻中丁氏在井中挖出的是活人还是死人?得出一致意见:是活人。
理由是挖井挖出个死人没什么稀奇,丁氏也不会到处宣扬炫耀。
挖出个活人才是个大新闻,才会一直传到宋君耳朵里,引起宋君的兴趣,才会有后面丁氏与宋君的那番对话。
看看,从原来的增加一个劳动力,传成了在井里挖出了一个活人。
差别有多大,可见传言是有多可怕!4. 现在国君很生气,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穿井得一人”教案带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的特点”。
(2)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理解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思考:“穿井得一人”的寓意是什么?(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穿井得一人”的故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启示?(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板书设计1.课题:穿井得一人2.生字词:穿:动词,挖掘井:名词,水井得:动词,得到人:名词,指井中的人3.人物形象:(1)宋人:贪婪、愚蠢、目光短浅(2)家人:诚实、善良、目光长远4.寓意:不要轻信谣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珍惜眼前人,不要为了一点小利而损害大局。
五、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穿井得一人”的读后感。
2.收集其他寓言故事,与同学分享,共同学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课堂节奏有待进一步把握,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逐段解读,让学生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分析宋人和家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谁能告诉我寓言故事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生1:我喜欢它的简洁和深刻。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难点对故事寓意的深入理解和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穿井得一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简单介绍《吕氏春秋》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价值,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四)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例如:“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中“溉汲”的意思是打水浇田。
“及其家穿井”中“及”的意思是等到。
2、引导学生翻译全文,注意语句通顺。
(五)深入探究,体会寓意1、组织学生讨论:丁家穿井后,为什么会传出“穿井得一人”的错误消息?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是因为传话者的误解和传播过程中的以讹传讹。
2、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导学生理解不能轻信传闻,要经过思考和调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以讹传讹的事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再次强调故事的寓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相信传闻。
(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居、及、闻、道、对、若”等重点词语,学会调整语序,通顺地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2.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以及如何避免?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将老师提供的信息整合成一句《吕氏春秋》的简介。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互评,纠正读音和停顿。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1)运用“组词、联系所学、辨析比较”等方法理解“溉、汲、居、及、闻、道、对、若、国”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合理调整语序,翻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使之通顺。
(3)全文翻译,整体把握文章意思。
4.按现代文的结构,将原文分成若干段落,并说说理由。
(1)起因:“宋之丁氏……常一人居外。
”
(2)经过:“及其家穿井……闻之于宋君。
”
(3)结果:“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4)寓意:“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5.根据老师提供的四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寓意。
(1)丁氏: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2)闻而传之者: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3)国人: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4)宋君: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6.联系实际问题,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播放新闻调查视频《打针西瓜》,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7.小结。
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意为任何谣言在善于思考的人面前都会被揭穿及无视。
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当听闻一句言论,如果能够静下心去理清来龙去脉,思考言论背后的真相,那再高明的谣言也一定会有漏洞。
而谣言最爱的,自然是那些不经思考就随意相信谣言的人,而更可怕的是,当一堆没有思考习惯的“愚者”在一起的时候,谣言的杀伤力,绝不比任何武器弹药差。
8.根据提示,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