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乡贤与现代乡村治理调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5.24 KB
- 文档页数:15
乡贤治村情况调研报告乡贤治村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乡贤治村是指依据乡贤资源优势,通过培育和发掘本地的乡贤人才,利用他们在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参与和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型治理模式。
目前,乡贤治村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创新实践,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乡贤治村的实际情况,分析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工作的效果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乡村发展的推进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工作的情况和对乡贤治村模式的意见,通过实地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乡贤的履职情况、工作成效和面临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调研结果:1.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工作的热情较高,但参与程度不一致。
大部分乡贤表示愿意参与乡村治理工作,但由于工作和生活等原因,部分乡贤的参与程度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其专业和经验优势。
2.乡贤治村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问题。
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工作,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动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乡贤队伍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协调,参与的专业领域和方向各异,导致乡贤治村模式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一些地方存在人员闲置、工作重复等问题。
3.部分乡贤工作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乡贤对于乡村治理工作不够了解,工作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
同时,一些乡贤对于乡村发展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其参与的工作与当地实际情况脱节,影响了工作的效果。
四、调研分析1.乡贤参与程度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乡贤本身工作和生活繁忙,时间有限;二是一些乡贤对于农村治理工作缺乏兴趣和了解;三是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工作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
2.乡贤治村模式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乡贤的专业和经验优势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二是乡贤的参与使得农村治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和专业性;三是乡贤的参与能够有效推动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的建设。
农村社会基层治理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社会基层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社会基层治理的现状、问题与挑战,本研究对某地区农村进行了实地调研。
本报告将基于调研数据,对农村社会基层治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治理现状分析1.治理结构:当前农村社会基层治理结构主要由村两委、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自治组织构成。
在实际运作中,村两委在农村社会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治理能力:随着国家对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视,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3.治理效果:总体来说,农村社会基层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执行不到位、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问题。
三、治理模式探讨1.传统治理模:传统的农村社会基层治理模式以村两委为核心,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控制。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但难以满足现代农村发展的需求。
2.现代治理模式:现代治理模式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协作,通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提升农村社会基层治理水平。
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农村社会的活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治理问题研究1.人才匮乏:农村社会基层治理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
主要表现为基层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
2.资源不足:农村社会基层治理源有限,如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治理水平的提升。
3.制度缺陷:农村社会基层治理制度存在缺陷,如政策执行不力、监督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影响了治理效果的实现。
4.社会参与不足:农村社会基层治理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然而现实中社会参与度较低,影响了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五、治理对策建议1.加强人才培养:通过教育培训、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农村社会基层治理提供人才保障。
2.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基层治理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调研报告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调研报告一、引言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乡村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管理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我们开展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探究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问题和挑战,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改善和完善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共发放了300份问卷,据此得出了初步的调研结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了10场实地访谈,与相关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
四、调研结果1. 乡村治理的主体多元化不足调研显示,目前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仍以村委会为核心,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度较低。
这导致农村社会管理的责任落实不到位,社会治理效能不高。
2. 乡镇乡村干部责任意识不强乡镇乡村干部的责任意识不强,存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责任的逃避、推诿现象。
他们对农村基层社会问题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对问题的解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农村基层社会矛盾和问题突出调研显示,乡村社会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农民工就业问题、留守儿童关爱问题、土地流转问题等。
这些问题对乡村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得到及时解决。
五、调研建议1. 提升乡村治理的主体多元化应鼓励和引导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形成多元治理格局。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培育,建立健全乡村治理多元化的体制机制。
2. 加强乡镇乡村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政府应加大对乡镇乡村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并加强对农村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乡村干部要主动担当起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3. 加强对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政府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对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要加强农村社会问题的舆论引导,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最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最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8篇)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篇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
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
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09亩。
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
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
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
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乡贤与现代乡村治理调研报告一、乡贤与新乡贤乡贤是指在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它还有一种名称叫“乡土精英”。
乡贤的“乡”不是单指“乡村”而是有“本土”、“故乡”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社会治理中,县以下的区域是没有国家权力组织的,从县衙到底层民众之间存在巨大权力真空,主要依靠一些特殊的管理人员来填补。
地域性、知名度、道德观,是构成传统“乡贤”的三个基本要素。
现在人们说的“乡贤”,已不再局限于道德和声望层面,而是扩展到了包括在经济、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非凡业绩的精英名流。
央视节目“走基层我眼中的乡贤”,当中的主角有回乡培育乡村文化的赤脚教授,有担任村第一书记调解村民纠纷的退休司令员,有散尽钱财为农民找井打井的退休地质专家,还有自造农民电影的文化站站长。
从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我们会发现“乡贤”在今天的概念较传统意义上有所变化。
“新乡贤”主要指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才,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回乡后以他们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道德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
当前,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正在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二、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前提(弘利教育)现代社会中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前提可分两方面来看,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
(一)必要性:现代乡村治理模式面临的困境1、“私”的观念抬头,“公”的问题涌现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经历了传统社会的“县政绅治”、新中国成立初的“乡政权”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每家每户都是靠自己的本事来经营,不再是推行人民公社时期的平均主义。
时间久了,“私”的观念逐渐抬头,公家的事情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过问了。
我们没有理由去指责村民中“私”的观念的出现,因为这种观念是人性与生俱来的,也恰恰因为存在这样的人性基础,一套文化或者制度才被发明出来去制约这种私心。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调研报告【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民群众对于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期望。
为了了解和评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情况,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我组织了一次基层社会治理的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深入了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推动社会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改进。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先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内容、方式、效果等进行了量化的调查,然后对一些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了走访访谈,倾听了社区居民对社会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内容经调研发现,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社区安全、文化活动、环境治理等。
其中,社区服务工作相对较好,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在文化活动和环境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式调研结果显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主要依靠社区居民自治、社区干部管理和社区组织服务来进行。
其中,社区居民自治是最为重要的方式,通过居民自治的参与,可以更好地解决社区内部的问题。
(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效果根据统计结果,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在社区居民的满意度调查中得分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社区安全问题和环境治理问题是居民关注的重点,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
四、调研结论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但在文化活动和环境治理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社区居民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核心,应进一步加强居民自治能力的培养。
(三)社区安全问题和环境治理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五、调研建议根据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针对性的建议:(一)加强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宣传,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二)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增加环保设施和设备,提高社区环境的整洁度和舒适度。
乡贤乡村治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一、引言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乡贤作为乡土社会的代表人物,对于乡村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了解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现状、问题和影响,特进行本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乡镇政府、乡贤代表和农民群众,共计收集了300份问卷并进行了30次访谈。
三、调研结果1.乡贤的参与程度通过调查了解到,乡贤作为乡土社会的代表人物,对于乡村治理积极参与,占比达到80%以上。
2.乡贤参与的形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形式多样化,主要包括:(1)乡村规划制定:乡贤提供意见和建议,参与乡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项目筹资与管理:乡贤通过自身资源和人脉,筹措资金并协助乡政府管理项目。
(3)乡村文化传承:乡贤通过组织乡土文化展示和传承,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4)农民权益维护:乡贤作为农民群众的代表,维护农民权益,推动农村改革。
3.乡贤参与的效果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治理水平:乡贤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乡村治理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建议和决策,提升了治理水平。
(2)推动发展:乡贤通过自身资源和影响力,推动项目的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的增长。
(3)凝聚力量:乡贤作为乡土社会的代表,能够凝聚乡村群众,提高社区凝聚力和共同意识。
四、问题与挑战1.角色定位不清: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时,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和权责界定,容易导致工作范围不明确,影响效果。
2.资源支持不足:由于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基于个人意愿和能力,并没有专门的资源支持机制,导致乡贤参与程度和效果有限。
3.乡贤代表不到位:一些乡贤代表虽然身份在名义上代表乡村利益,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履职意识和行动,影响乡村治理的有效性。
五、建议与对策1.明确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定位和权责界定,明确任务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对乡贤的培训和支持,提升其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为其参与乡村治理提供更好的资源支持。
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调研报告近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取得了长足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成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深入了解和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研,以下是我们的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
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中最底层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
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石。
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能够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
除传统的政府机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外,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也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增加了治理主体的多样性。
2.基层治理方式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治理方式逐渐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通过信息化技术,提供便捷的服务和管理手段。
3.基层组织建设不足。
一些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员素质不高、工作经验不足等。
这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资源不足,造成公共服务不平衡,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信息不对称。
一些地方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公开不及时,造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影响管理和服务的效果。
3.参与度有待提高。
虽然基层社会治理中有多种参与方式,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改进措施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1.加大资源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资源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2.加强信息公开。
政府机构应积极主动地公开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提高透明度,增加管理和服务的效果。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题目: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人从农村转移至城市,农村社区的治理面临许多挑战。
基层治理体系是乡村治理的核心,为促进公平、公正、合法和透明的乡村治理提供了基础。
本调研旨在探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具体建议。
1. 基层治理体系的定义
基层治理体系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化的政策和行为,来保障乡村社区内公民权利、民主权利和法律权利,实现乡村社区的稳定发展和公共服务。
2. 建立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性
乡村社区的治理需要一个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制定理念与承诺,制定政策和法规,确保民主和参与,建立合作和伙伴关系,管理冲突与危机,促进信息和质量管理,以及进行绩效评估等。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能够帮助实现下面几个方面的优势:
(1)提高基层机构的专业化和责任感;
(2)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民主程度;
(3)加强社区的协调与合作;
(4)保障社区的安全稳定。
3. 实现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并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
(2)制定各项政策与宣传普及;
(3)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4)开展综合治理;
(5)强化监督和督查;
(6)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7)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结论:
该调查结果表明,建立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保障社区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举措。
我们希望政府各级能够
落实好上述建议,加强对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与监管,促进社区发展和乡村治理的长远繁荣。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调研报告三篇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调研报告一篇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当前,基层治理正经历由单向管理向多元化、参与式治理的创新转变,构建与我县相适应的治理体系,确保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针对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从政策层面加以解决、从业务层面加以指导、从经费层面加以保障的务实举措,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在创新中突围、在共治中拓展、在法治下前行。
一、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一)完善协商制度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创新。
规范议事范围及参与主体。
凡涉及村(居)务、财务的重要事项,都要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商议和表决。
参会人员由村(居)民代表、村(居)“两委”成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各村(居)民小组组长组成,普通村(居)民可以自由到会旁听。
涉及外来人员的议题外来人员代表列席会议,确保村(居)民代表会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确保协商决议公开。
实施阳光村(居)务工程,凡协商决策需要村(居)委会落实的事项,均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第一时间公开,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
随时收集村(居)民意见,解答村(居)民疑问,对村(居)民的不同意见作出解释。
设定每次村(居)民代表会议的第一项议题为反馈上一次会议决策的落实情况,确保协商决策落实到位。
(三)重视基层社会自治,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
加强和改进农村(居)建设,规范和提升村(居)民自治水平,夯实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基层社会自治功能,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和途径,丰富自治内容和形式,努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破解基层“两张皮”“灯下黑”“吊脚楼”“大呼隆”难题的路径方法(一)是建立基层治理工作责任制。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权责明确的评估体系,引导基层组织尤其是“一把手”像抓经济发展、抓安全生产一样重视基层治理。
乡贤人才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调研报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
乡贤文化赋有浓厚历史底蕴,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凝聚着一批心系乡土、助力乡村社会发展的贤人志士。
在对传统乡贤文化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时代需求,新的乡贤人才群体出现。
新时代的乡贤人才,作为服务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类主体,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独特意义。
丰富乡村人才振兴队伍,要重视乡贤群体这类人才的回归及内嵌。
一、乡贤的历史演变乡贤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及外在符号形式,作为一类独特群体,乡贤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
一代代乡贤以自身学识及高尚品德凝聚乡贤文化。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文化“地域性、崇善性、亲缘性和政治性特质并未随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联结着游子与乡土,凝结着乡情与乡愁,传达着崇德向善,奠定乡村振兴伦理道德基础。
(一)式微:传统乡贤力量逐渐解构早在传统社会,人们对乡贤的称谓不尽相同,如“乡达,,“乡绅,,"士绅,,等。
他们大多耕读传家、家底殷实、德高望重,公共意识及奉献精神较强,造福于乡里。
传统乡贤,不仅体现着中国农耕文明,更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品格。
至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试图以保甲制、警管制等措施,将官僚体制下沉至县级以下治理单元,削弱地方自治力量。
乡绅、士绅逐渐行政化,从非正规性管理者转变为合法官员身份,角色更具有权力色彩及外延出商业化色彩。
传统乡贤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及基础条件被破坏。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乡绅阶层逐步瓦解,传统乡贤力量式微,并面临着解构困局。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权下乡及政党下乡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结构被打碎,封建固守的家族、宗族文化被肃清,并逐步塑造出新的政治认同及意识形态,而新政治体制及管理方式也消除传统士绅阶层所产生的社会基础条件。
(二)复归:乡贤文化复苏及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放权与赋权中,社会区域流动、城乡流动日渐活跃,乡村社会重新获得自主空间。
乡村治理专题调研报告(精选多篇)1. 乡村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农村地区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人口流失、村庄老化、环境恶化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但是,在当前的乡村治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村委会权力过大、制约村民参与、公共服务制度滞后等。
2. 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及其对策探讨农村社会治理是指通过加强村委会、组织民间组织、提高政府与市场的中介地位、加强草根组织的自我治理等多种手段,弥补治理资源缺失、扩大治理空间、增强治理效能的过程。
当前,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村民参与度不高、社会信用缺失等问题。
因此,就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和对策展开了讨论。
3. 乡村治理的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在乡村治理中,传统的思路已经难以满足当下的需要。
新的治理思路需要突破原有的框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求更为符合实际的治理方案。
同时,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去验证这些方案的可行性。
本文讨论了乡村治理的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4. 引入社会机构促进乡村治理在当前的乡村治理中,社会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机构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公益性服务、开展志愿活动、参与政策制定等方式,促进村庄的发展。
同时,社会机构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引入更多资源,推动村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引入社会机构促进乡村治理。
5.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矛盾与协同化解在当前的乡村治理中,多元主体参与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政府、村民、社会团体等。
但是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必须通过协商和妥协来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实现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和沟通,以达到更为良好的治理效果。
6. 建立公共服务互助机制:乡村治理的重要途径建立公共服务互助机制是促进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种机制可以让农民在发展经济、提升生活质量、建设环境上互相支持和帮助,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同时,在这个机制下,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规划乡村发展方向,使乡村治理更加协调和有效。
乡贤回归治理调研报告乡贤回归治理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乡贤回归治理成为了乡村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
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乡贤回归治理的效果和影响,并探讨其在乡村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乡贤回归治理的普遍情况和发展趋势,进一步选择了几个典型乡村作为实地访谈的对象,深入了解乡贤回归治理的具体情况和效果。
三、调研结果1. 乡贤回归治理普遍存在: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乡村都采取了乡贤回归治理的方式,旨在利用乡贤的知识、经验和资源,推动乡村发展。
2. 乡贤回归治理的效果较好:实地访谈结果显示,乡贤回归治理的乡村普遍出现了秩序井然、环境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等明显变化。
乡贤们通过回归参与乡村治理,为乡村带来了更高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发展。
3. 乡贤回归治理的影响深远:乡贤回归治理不仅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资源,也为乡贤们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乡贤回归治理形成了一种利益共享和互动的新机制,有利于增强乡村居民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乡贤回归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治理方式,对于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基于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乡贤回归治理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为乡村吸引更多的乡贤回归。
2. 提供更加便捷的平台和机制,加强乡贤与乡村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3. 建立健全乡贤回归治理的长效机制,确保乡贤回归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乡贤回归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乡贤的参与和回归,可以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活力。
未来,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乡贤回归治理的作用,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乡村治理与振兴中发挥乡贤作用之调研乡贤即故土的贤者,是乡村中最具“视野”和“资源”的人士。
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传统与现代的人的媒介,他们正以其品行、视野和资源优势,为乡村的繁荣与善治注入内驱力,成为推进乡村治理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不少地方也围绕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XX市起步早、谋划全、措施实、力度大、效果好,值得总结推广。
为此,我们进修二班第二小组以此为课题以XX为范本开展调研,希望为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推广实施提供一些意见建议。
一、XX市的实践经验值得总结推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XX市敏锐把握、高度重视乡贤工作,已把它上升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并在全市面上推开,而且工作力度很大,工作举措也很管用,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效果明显。
1、选题把握准,找准了工作切入口和着力点。
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
而人则是乡村治理和振兴中最活跃的元素。
有担当、有所长的乡贤,无疑是乡村治理和振兴的软实力,自古一直以来在促进乡村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有不少做法如乡绅治村等至今也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也高度关注并积极推动这项工作,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全国各地尤其是浙江各地纷纷行动付诸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特别是XX 市委审时度势、创新思维方式,从全市层面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乡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面上推开积累了经验。
2、起步实施早,努力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
对于乡贤工作,XX有着传统和基础。
进入新时代,XX着眼全面提升和全面推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做到了五个早:一是试点启动早,如仙居、三门2016年初开始就全面启动了这项工作,部分县(市、区)也选择了个别乡镇开展试点。
关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调研报告关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农村治理效能亟需提升。
为了加强对乡村治理工作的研究,本次调研着重对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进行调研,以期为我国乡村改革与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调研目的:了解当前乡村治理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查阅相关文件资料等方法,主要选取了七个地级市作为调研样本,其中农村人口占比较高的县作为调研重点。
三、当前基层治理体系的情况1.乡村治理结构不完善在调研的地区中,大多数乡村仍然存在着“一把手”太过集中的情况,缺乏规范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
由于信息不对称,乡村居民往往对政府决策的内容和过程缺乏了解,参与度不高。
2.农村组织形式单一调研发现,农村的组织形式主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其他类型的农村组织发展相对滞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需求。
3.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需加强乡村干部队伍普遍存在年轻化、专业化不足、经验和能力不足的问题。
他们缺乏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乡村治理工作需求。
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1.乡村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主要归结于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当前依旧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信息不透明、参与度低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深化机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治理结构。
2.农村组织形式单一的问题根源是在于农村的管理体制和农民组织发展机制的不完善。
当前的合作社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农村需求,需要通过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农村合作社、引导乡村居民组建自己的组织等多种形式,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需求。
3.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主要源于培养机制和培训机制的不完善。
乡村干部应得到更全面、系统的培训,并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进修机会,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治理工作。
五、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议1.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治理结构。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调研报告集合【篇一】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关键是体制机制”。
基层社会的治理是国家进行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之组成部分,国家的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要的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新冠肺炎疫情漫延全球,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
如何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越的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我县处于新冠疫情发生的“震中”,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广大党员群众闻令而动,克难向前,谱写生动的抗疫之歌。
一、疫情防控中基层社会治理实效凸显面对突然而来的新冠疫情,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防控为重点,以救治为前提,成功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一)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发挥战疫的统筹作用。
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网络、风险评估机制,如***还建立了“早碰头、午研议、晚部署”的会商机制,统筹部署、安排、调度本辖区疫情防控工作;发挥战疫的指导作用。
结合各镇各村实际,有针对性的指导下级基层党组织如何开展疫情防控,让下级基层党组织有方向、有目标、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发挥战疫的督导作用。
成立专班,督导下级党组织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指挥部的各项指令贯彻落实到位。
如孝昌县委派出县政协主要领导坐镇白沙,对白沙的疫情防控进行精准指导和督导,取得了很好的抗疫效果。
(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危机生命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党员干部没有退却,勇战抗疫一线,表现出了党员干部为了人民生命安全不怕牺牲的党员本色,带头参加宣传发动、交通阻隔、体温测量、物资代购等,还有的隔离在本地的党员干部实行“双报到”制,如隔离在白沙的党员干部22人,主动到各党组织报道,积极参加基层抗疫,他们为疫情防控在黑夜中坚守,在风雨中前行,在危险中筛查,在疲惫中战斗,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2023年关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调研报告【摘要】近年来,我国乡村治理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
2023年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调研报告旨在分析当下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推动我国乡村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问题分析1. 基层治理能力不足:部分基层干部职责认识不到位,治理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基层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顺畅,政策信息传递存在滞后和偏差。
3. 农村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城市尚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人口流失和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4. 不透明的农村资源配置:基层财政支出不透明,资源分配不公平,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发展动力。
二、原因分析1. 基层干部培训和选拔不足:缺乏培训和选拔机制,导致基层干部的能力储备不足。
2. 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网络覆盖不全面,信息化水平相对低下。
3. 经济发展不均衡:政策引导不到位,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群众收入增长缓慢。
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到位: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三、建议措施1. 健全培训和选拔机制: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高治理能力,选拔更具能力和责任感的干部担任重要职位。
2.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地区网络建设,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使农民群众及时了解政策信息。
3. 均衡农村社会发展: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 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建立透明的财政支出机制,加强资源分配公平性,激发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
5.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
【结论】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通过加强干部培训、健全信息化建设、均衡农村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我们可以促进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发挥乡贤作用促进社会建设及管理的调研报告关于发挥乡贤作用促进社会建设及管理的调研报告201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同志到XX调研时要求我市在社会建设管理上进一步发挥乡贤作用,给乡邻群众直接造福。
为全面了解各地贯彻落实**书记的指示精神情况,近日XX市社工委与XX市社工委联合组成调研组,深入XX市部分镇(街)村(社区),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察看等形式,对XX市发挥乡贤作用促进社会建设及管理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发挥乡贤作用对促进社会建设及管理有着重要和积极意义乡贤,是指为乡人推崇敬重,为家乡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古时主要是指读过书、见过世面的人。
现在主要是指镇、村、组里的能人,一些人也把乡贤等同于老板。
发挥乡贤积极作用,对促进社会建设及管理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一)乡贤是建设幸福XX的重要主体之一。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建设幸福XX,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让人民群众大胆探索自己的幸福道路,使每个人在努力创造个人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为增进全社会的幸福奉献心力。
只要人人都为我们共同的家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幸福XX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据不完全统计,XX地区籍约有外出乡亲近百万人,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发达城市,建设幸福XX离不开这一重要群体的参与。
(二)乡贤是促进社会建设及管理的重要资源。
乡贤多为外出投资创业成功人士,同时他们又始终关心支持家乡的发展,愿意为家乡做一些公益事业。
他们拥有技术、资本、信息、市场和人脉等资源,能够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信息回馈、智力回乡、技术回援、扶贫济困、助教助学、做和事佬等形式反哺家乡,是促进社会建设及管理的宝贵资源。
(三)乡贤在促进社会建设及管理上具有独特优势。
大多数乡贤见过世面,受过现代文化的熏陶、市场经济的洗礼,视野开阔,了解社会、懂得社会,思想开放包容性强,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容易得到乡邻群众的认同。
同时,乡贤特有的人情味、亲和力、亲缘性,在农村熟人社会备受敬崇,有一定的话语权。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乡贤与现代乡村治理调研报告一、乡贤与新乡贤乡贤是指在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它还有一种名称叫“乡土精英”。
乡贤的“乡”不是单指“乡村”而是有“本土”、“故乡”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社会治理中,县以下的区域是没有国家权力组织的,从县衙到底层民众之间存在巨大权力真空,主要依靠一些特殊的管理人员来填补。
地域性、知名度、道德观,是构成传统“乡贤”的三个基本要素。
现在人们说的“乡贤”,已不再局限于道德和声望层面,而是扩展到了包括在经济、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非凡业绩的精英名流。
央视节目“走基层我眼中的乡贤”,当中的主角有回乡培育乡村文化的赤脚教授,有担任村第一书记调解村民纠纷的退休司令员,有散尽钱财为农民找井打井的退休地质专家,还有自造农民电影的文化站站长。
从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我们会发现“乡贤”在今天的概念较传统意义上有所变化。
“新乡贤”主要指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才,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回乡后以他们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道德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
当前,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正在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二、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前提(弘利教育)现代社会中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前提可分两方面来看,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
(一)必要性:现代乡村治理模式面临的困境1、“私”的观念抬头,“公”的问题涌现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经历了传统社会的“县政绅治”、新中国成立初的“乡政权”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每家每户都是靠自己的本事来经营,不再是推行人民公社时期的平均主义。
时间久了,“私”的观念逐渐抬头,公家的事情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过问了。
我们没有理由去指责村民中“私”的观念的出现,因为这种观念是人性与生俱来的,也恰恰因为存在这样的人性基础,一套文化或者制度才被发明出来去制约这种私心。
在传统社会有儒家思想的教化,还伴有里甲制度这一类由国家指导的基层管理制度来辅助;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人民公社这样的集体主义建构;那么,现在的乡政村治模式下又将依靠什么样的文化或者制度来约束“私”的观念呢?不得不承认,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社会凝聚老百姓心气来参与公共事业的思想文化如宗法、族规、教化正在逐步衰落,这也是今天提倡乡贤治理的根本原因。
2、村民自治组织的“附属行政化”表面上看,现行的“乡政村治”模式下,农村有村两委治理,还有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但是这种村民自治真正能发挥的效力有多少值得反思。
现阶段村两委的职能都呈现一种“附属行政化”的现象。
由于乡镇机关官员承受着来自上级的任务指标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镇党委政府只有通过各种手段控制村两委的组织建设、财权、事权才能完成上级的任务,因此村两委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应付来自镇一级的工作安排,导致无暇顾及村民自治工作。
乡贤往往能对村民自治组织力量的不足形成有效补充。
(二)可能性: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存在一定基础1、传统观念和制度为乡贤治理提供了土壤中国古代有“告老还乡”、“卸甲归田”的惯例和制度,还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文化,有才能的人饱读诗书、见多识广,退休后自愿成为或被公举为乡村的管理者,与乡亲一起实现乡村自治,已是中华民族一项悠久传统。
2、乡贤文化的草根性能够使乡民更加认可乡贤是从普通农民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无论是人文背景还是日常生活都与普通农民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具有草根性和亲民性,这也使得乡贤文化更容易为农民所理解、所信服。
3、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内在联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从乡贤文化来看,其中也包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同的终极追求,与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层面的要求有重叠。
四、乡贤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作用1、政治作用由于普通村民在政治活动中地位较低,他们总是通过“代表”或“代言人”来参与乡村政治生活,这些“代表”和“代言人”往往可以被吸纳到乡贤的群体中来。
一方面他们代表党和政府传达政策,另一方面他们又代表农民的利益,作为村民的“庇护人”。
有了他们的参与就相当于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缓冲了政府与民众直接冲突。
当前这一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村两委干部,还包括在群众中拥有较高声望并热心政治的村民。
他们一般都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同时,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要广于普通村民,能够对村庄政治产生影响。
这些人被称为“政治精英”。
2、经济作用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许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批经济能人脱颖而出,不断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带来,正在缩小城市和乡村的距离。
现在的电子商务十分发达,很多农产品都进入了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譬如在淘宝网上搜索一下“和县鸡笼山辣椒酱”立马出来上百个店铺在售,这就是“互联网+农产品”。
而搭建互联网平台的人,往往就是那些眼界宽、思维活、资源广的乡村精英们,他们穿行在乡村、城市和互联网之间,联结着乡村与整个世界,他们或自由、或有组织的经营生产,自然而然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他们除了自己带头致富,还积极带领广大农民脱贫。
这一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私营企业家,成功的种粮大户、养殖大户、运输大户以及个体工商户等,这些人通常被称为“经济精英”。
他们是农村致富的带头人,自然也成为后备村干部的重要人选。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精英与政治精英身份重合的现象十分普遍。
新一代乡贤大多具有经济能人与村干部的双重身份,这使得他们拥有的社会与经济资源能通过手中的政治资源得到更高效的运用,与此同时,也要警惕由于过分注重依靠“能人”发展经济而忽视对他们的监督与制约,防止村民自治异化为村干部自治,乡贤变质为村霸的现象出现。
3、社会文化作用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乡贤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很多乡村,在乡贤的带领下修通了道路,建立了乡村文化活动室,提供了许多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
反之,通过这些活动又提高了乡贤的社会公信力,使得他们受到村民的普遍认可。
因此,农村的一些矛盾纠纷如调解邻里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等,有了乡贤的参与也更容易解决。
社会文化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一些在村民心中德高望重,拥有一定思想文化基础,具备支持农村活动能力的人,他们被统称为“社会精英”。
既然乡贤治理对于现代乡村治理的作用如此之大,如何保证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更值得思考。
五、推动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有效保障(一)制度保障:加快改变城乡二元体制,把乡贤留在农村乡贤这个群体和安土重迁、思想保守的传统农民相比较,更为开明,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更敢于挑战和尝试,因此在城镇化浪潮中,流向城市的往往是这些能人。
但是,城镇化的推动只是造成农村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多年来城乡二元体制的运行,才是加剧乡村“空心化”的关键。
城乡二元体制带来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就业机会等许多方面的不公平,使乡村有知识有文化有抱负的青壮年严重流失,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巨大的人才危机。
所以,确保乡贤有效地参与乡村治理首先要加快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使更多青壮年劳动力,各种乡村能人愿意留在乡村,并创造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平台。
(二)人才保障:深挖乡贤内涵,拓展乡贤主体多元化现在我们一说到乡贤更多的还是考虑到本村的精英,事实上乡贤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现代社会环境下,人类的活动能力不断提高、交际范围不断扩大,曾经桎梏于家乡的乡村精英们开始尝试外出闯荡,各地的乡贤们出现了频繁的交流融合,此时的乡贤文化也开始逐渐向更开放、更包容、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鉴于这样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将乡贤内涵外延,分为“本土”、“外出”、“外来”三类乡村精英,动员鼓励本村精英,外出经商、从业的经济文化能人,外来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等共同参与乡村社会的治理。
(三)组织保障:成立正式组织,实现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如今乡村治理的主体已经由村两委、村民二元主体转变为村两委、新型社会组织、村民多元主体。
为进一步激活乡贤资源,打通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有效衔接,我们有必要探索成立一个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新型社会组织。
浙江省德清县的乡贤参事会、广东省云浮市的自然村乡贤理事会等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经在全国被大力推广。
个人认为,此类以乡贤为主体的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六、探索与思考——关于和县成立乡贤参事会的设想(一)可行性论证为论证在我县成立以乡贤为主体的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这一设想的可行性,笔者对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其中,最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民和自然村传承着几千年传统儒家文化、人情观念,为乡贤参事会的运行和推广提供了最适合的主体和最适宜的社区。
其二,当前农村普遍出现“空心化”,业已成为当前农村治理的重大难题。
其三,目前,村民委员会“附属行政化”功能不断膨胀,且呈原子化分布的村民小组力量过于分散和单薄,无法形成合力。
其四,农村助产兴学、忠孝仁义等传统文化观对于群众生产生活仍有重要影响,同时大批乡村精英尤其是外出精英怀有叶落归根、反哺家乡的强烈愿望。
最后,我县现已拥有如叶连平、潘策香、江雪莲等一批“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准乡贤”资源,具备成立“乡贤库”的条件。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量,立足全局,着眼县情,笔者认为,我县成立乡贤参事会参与乡村治理具有可行性。
而从我县目前的农村聚落形态来看,自然村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大小不一。
且自然村与行政村的区别,不只是规模的大小区别,根本区别在于行政村建立了村两委组织,相比自然村只是建立村民小组而言,更方便直接联系镇党委、政府及上级相关部门,培育和指导组织。
此外,行政村范围内乡贤资源也比较充沛,可供甄选。
因此,笔者建议,应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行政村”乡贤参事会,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二)工作思路设想1、加强领导,完善体系。
一是建立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县、镇两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指导推进该项工作,形成健全的领导和工作体系;二是出台政策文件,指导工作开展,形成健全的政策体系;三是专项会议部署,提高从领导到工作人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2、试点先行,以点带面。
以自然村为基础,行政村为单位,试点启动培育和发展行政村乡贤参事会。
在镇党委、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在镇政府、县民政局的监督管理和村民委员会的业务指导下,统筹各自然村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干部、复退军人、经济文化能人等乡贤资源,以及热心于本地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其他人士,严格甄选一定数量的人员吸纳到参事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