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权平均数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6
加权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公式加权平均数和方差是统计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它们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加权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取值与其对应的权重相乘后相加,再除以总权重的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bar{x} = \frac{\sum_{i=1}^n w_ix_i}{\sum_{i=1}^nw_i}$$其中,$n$是数据的数量,$x_i$是第$i$个数据的取值,$w_i$是第$i$个数据对应的权重,$\bar{x}$表示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主要应用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
例如,假设某个公司有两个员工,他们的月薪分别为$3000$元和$5000$元,但他们的工作时间不同,分别为$20$天和$10$天。
如果我们只计算他们的平均薪水,那么结果是$(3000+5000)/2=4000$元。
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工作时间给予不同的权重,假设员工1的权重为$20$,员工2的权重为$10$,那么他们的加权平均薪水就是$(20×3000+10×5000)/(20+10)=3600$元。
在这种情况下,加权平均数更能反映数据的实际情况。
二、方差方差是在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离其平均数的差值平方的和除以数据数量,即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偏离程度的平均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s^2 = \frac{\sum_{i=1}^n(x_i - \bar{x})^2}{n}$$其中,$x_i$是第$i$个数据的取值,$\bar{x}$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n$是数据的数量,$s^2$表示方差。
方差主要应用在数据的分布情况及其变化的分析中。
例如,一个公司的月薪分别为$3000$元、$4000$元、$5000$元,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薪水为$(3000+4000+5000)/3=4000$元。
为了了解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我们就可以计算它们的方差。
平均数加权法的公式平均数加权法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玩意儿,乍一听好像挺复杂,其实说白了,就是给不同的数据根据重要程度分配不同的“权重”,然后算出一个综合的平均数。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公式:加权平均数 = (数值 1×权重 1 + 数值 2×权重2 + …… + 数值 n×权重 n)÷(权重 1 + 权重2 + …… + 权重 n)。
为了让您更明白这公式到底咋用,我给您讲个事儿。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组织了一场趣味运动会。
其中有个项目是拔河比赛。
我们班和隔壁班对决。
比赛嘛,得有个评判标准,怎么决定哪个班赢呢?这时候就用到了平均数加权法。
咱先说说参赛的同学,男生力气大,女生力气相对小一点。
我们班参赛的同学里,男生有 10 个,女生有 5 个。
那给男生的力气“打分”,假设平均每个男生能使出 80 分的力,这 80 就是数值 1;而女生平均能使出 60 分的力,这 60 就是数值 2 。
但是,不能简单地把男生和女生的力气加起来除以人数,因为男生人数多呀。
这时候就得考虑权重了。
我们给男生的权重设为 10(因为有 10 个人),女生的权重设为 5 。
按照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来算,我们班在拔河这个项目上的“综合力气”就是:(80×10 + 60×5)÷(10 + 5)= (800 + 300)÷ 15 = 70 分。
您瞧,通过这样的计算,我们就能更合理地评估班级在拔河比赛中的综合实力。
再比如说,在考试成绩的统计中,也经常用到加权平均数。
比如说,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60%,平时作业成绩占 20%,课堂表现占 20%。
假设期末考试您考了 85 分,平时作业平均 90 分,课堂表现平均 80 分。
那么总成绩就是:(85×0.6 + 90×0.2 + 80×0.2)= 83 分。
所以说,平均数加权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那可真是无处不在。
加权平均值的公式加权平均值这个概念啊,在咱们的数学学习中还挺重要的。
那什么是加权平均值呢?咱们先来看个公式:加权平均值 = (数值×权重)之和÷权重之和。
比如说,咱们班某次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权重分别是4、5、3。
小明语文考了 80 分,数学考了 90 分,英语考了 70 分。
那小明的加权平均成绩就是:(80×4 + 90×5 + 70×3)÷(4 + 5 + 3)。
咱们来算算啊,80×4 = 320,90×5 = 450,70×3 = 210,然后 320 + 450 + 210 = 980。
权重之和 4 + 5 + 3 = 12,所以加权平均值就是980÷12 ≈ 81.67 分。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了一场综合能力测评。
这个测评包括了学习成绩、社会实践、艺术表现等多个方面。
学习成绩的权重占60%,社会实践占 20%,艺术表现占 20%。
有个叫小李的同学,学习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能在年级名列前茅,平均能有 95 分。
但是他在社会实践方面参与得比较少,表现一般,老师给打了 80 分。
艺术表现呢,他会弹钢琴,参加过学校的文艺演出,能有 85 分。
咱们来算算小李的综合测评成绩。
学习成绩 95×60% = 57 分,社会实践 80×20% = 16 分,艺术表现 85×20% = 17 分。
然后 57 + 16 + 17 =90 分。
这就是小李的综合加权平均成绩啦。
通过这个例子咱们能看出来,加权平均值可不是随便算算的,它能更全面、更合理地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表现或者一个事物的综合情况。
再比如说,在工作中也会用到加权平均值。
就像销售业绩的考核,可能销售额的权重是 70%,客户满意度的权重是 30%。
如果只看销售额,可能会忽略客户的感受;只看客户满意度,又可能忽视了销售的成果。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特点一、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特点1、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个数$x_1$,$x_2$,$\cdots$,$x_n$ ,我们把$\frac{1}{n}(x_1+x_2+\cdots+x_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overline{x}$”,读作“$x$拔”。
2、算术平均数的特点(1)平均数、数的个数以及所有数的总和这三个量中,已知任意两个就能求出第三个,平均数=$\displaystyle{}\frac{所有数的总和}{数的个数}$。
(2)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指标。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只有一个。
(3)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一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平均数容易受个别极端值影响。
(4)若数据$x_1$,$x_2$,$\cdots$,$x_n$的平均数为$\overline{x}$,则$x_1±a$,$x_2±a$,$\cdots$,$$x_n±a$$的平均数为$\overline{x}±a$;$kx_1$,$kx_2$,$\cdots$,$kx_n$的平均数为$k\overline{x}$($a$,$k$为常数)。
(5)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通常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
3、加权平均数当一组数据中有数据重复出现时,如在$n$个数据中,$x_1$出现$f_1$次,$x_2$出现$f_2$次,$\cdots$,$x_k$出现$f_k$次(这里$f_1+f_2+\cdots+f_k=n$),那么这$n$个数据的平均数可表示为$\frac{x_1f_1+x_2f_2+\cdots+x_kf_k}{n}$,这个平均数也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_1$,$f_2$,$\cdots$,$f_k$分别叫做$x_1$,$x_2$,$\cdots$,$x_k$的权。
加权平权公式
加权平权公式整理如下
加权平权公式是指在统计学中,对于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加权平权公式:加权平均数=∑(每种成分值×每种成分占比)/总占比。
其中,每种成分占比可以理解为每种成分在总和中所占的比例,而总占比是所有成分占比的总和。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加权平权公式的应用场景。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对一家公司的员工进行绩效评估。
我们可以将员工分为不同的部门,如销售部、市场部、研发部等。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每个部门在公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其权重。
例如,如果销售部门的贡献占到了总收入的60%,那么它的权重就是0.6;而研发部门的贡献只有40%,那么它的权重就是0.4。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员工在各自部门内的表现以及所占比例来计算他们的得分。
这样一来,即使某个员工在某个部门内表现不佳,但由于其在整个公司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他的总分也不会太低。
当然,加权平权公式并非万能的。
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例如,如果我们只考虑了某个群体在某个指标上的表现,而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如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那么我们的评价结果可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此外,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某个群体的重要性(如政府官员、企业家等),那么我们的评价结果也可能会出现偏差。
加权平均数怎么计算
要计算加权平均数,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熟悉权重值:首先,你需要明确每个数值对应的权重值。
这些权重
值可以是任意正数,通常表示一些数值的重要程度。
权重值可以自行确定,或者通过一些方法获得,例如基于一些指标的分配比例。
2.将数值与权重相乘:接下来,将每个数值与其对应的权重值相乘。
这样可以突出重要数值的影响,使其在计算中起到较大的作用。
3.求得乘积总和:将所有乘积的结果相加,得到总和。
这个总和是每
个数值与其权重相乘后得到的结果之和。
4.求得总权重:计算所有权重的总和。
这个总和表示所有权重的综合。
它可以用于计算加权平均数,使得每个权重的重要程度得到体现。
5.计算加权平均数:通过将乘积总和除以总权重,得到加权平均数。
这样可以得到一个数值,它是根据权重反映出的平均数值。
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假设有一组考试成绩,其中包含数学、语文和英语三个科目的分数。
相应的权重分别为3、2和1、现在需要计算这些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数学成绩(分数):85
语文成绩(分数):78
英语成绩(分数):92
数学成绩的权重:3
语文成绩的权重:2
英语成绩的权重:1
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计算如下:
85*3+78*2+92*1=255+156+92=503
权重总和:3+2+1=6
因此,这组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为83.83。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特点加权平均数是根据各个数据的权重,计算出来的平均值。
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每个数据的权重决定了该数据在整体平均值中的贡献度。
权重越大,该数据对平均值的影响也越大。
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和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将详细介绍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2.特点:(1)权重的作用:加权平均数的特点就是不同数据的权重不同,权重决定了各个数据对平均数的贡献度。
权重越大,该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也越大,反之亦然。
(2)反映实际情况:加权平均数可以根据不同数据的重要性来计算平均值,更加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例如,在考试成绩的计算中,不同科目的重要性不同,就可以给每个科目分配不同的权重,计算出加权平均数来衡量学生在不同科目上的综合水平。
(3)引入偏向性:由于加权平均数的权重不同,对于较大权重的数据,其值的变化会对平均值产生更大的影响,而对于较小权重的数据,则影响较小。
因此,加权平均数可能会对数据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偏向性,会更倾向于较大权重的数据。
(4)用于综合评估:加权平均数常常用于综合评估,如综合指数、绩效评价等。
由于综合评估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权重,所以加权平均数可以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估结果,更全面地反映数据的综合情况。
(5)精确性有保证:加权平均数能够根据数据的权重,准确地计算出平均值。
只要数据和权重的设定合理,加权平均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总之,加权平均数是一种基于权重的平均值计算方法,通过灵活设置不同数据的权重,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数据的整体情况,并可以用于综合评估和决策的基础。
尽管加权平均数可能会引入一定的偏向性,但其精确性和应用广泛性使其成为一种常用的统计量。
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加权平均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平均值的方法,它将不同数据值的权重考虑在内,给予具有较大权重的数据更高的重要性。
下面是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1. 计算加权平均值的公式:加权平均值= (权重1 ×数据值1 + 权重2 ×数据值2 + ... + 权重n ×数据值n) / (权重1 + 权重2 + ... + 权重n)在这个公式中,权重代表每个数据值的重要程度,数据值代表要计算加权平均值的数据。
我们将每个数据值乘以其对应的权重,然后将所有乘积相加,再除以所有权重的总和,从而得到加权平均值。
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有三门课程A、B、C的成绩和对应的权重分别为80、90、85和2、3、4。
那么计算这三门课程的加权平均值的公式如下:加权平均值= (80 ×2 + 90 ×3 + 85 ×4) / (2 + 3 + 4)2. 加权平均法的步骤:a. 确定要计算加权平均值的数据值和对应的权重。
b. 将每个数据值与其对应的权重相乘。
c. 将所有乘积相加。
d. 将上一步得到的总和除以所有权重的总和,得到加权平均值。
加权平均法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不同数据的相对重要性。
如果某个数据具有较大的权重,那么它对最终的加权平均值的影响也会更大。
另外,加权平均法还可以用于处理具有不同单位或度量尺度的数据。
总结起来,加权平均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平均值的方法,它考虑了不同数据值的权重,给予具有较大权重的数据更高的重要性。
其计算公式为将每个数据值乘以其对应的权重,再将所有乘积相加,最后除以所有权重的总和。
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不同数据的相对重要性,适用于处理具有不同单位或度量尺度的数据。
加权平均数的算法
加权平均数是一种统计学方法,被用来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与简单平均数不同的是,加权平均数会给每个数据点设定一个权重,用来反映其在总体中的重要程度。
算法步骤如下:
1. 计算每个数据点的权重,一般是通过比较各自在数据集中的重要性来设定。
常见的方法包括设定固定的权重值和根据数据点的数量来自动分配权重。
2. 将每个数据点的值与其对应的权重相乘,得到每个数据点的加权值。
3. 将所有加权值相加,得到总加权值。
4. 将总加权值除以所有数据点的总权重,得到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广泛,特别是在金融、投资和市场研究领域。
它是一种更准确和客观的方法,因为它考虑了每个数据点的权重和重要性。
加权平均数的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加权平均数不?咱就说啊,加权平均数就像是一场
比赛里给不同选手打分一样!比如说一场唱歌比赛,有三个评委,一
个评委给选手甲打了 90 分,另一个评委给打了 85 分,最后一个评委
给了 95 分,那直接把这三个分数加起来除以 3,这就是简单平均数。
可要是这三个评委的权重不一样呢?比如说第一个评委的意见特别重要,他的打分要占 50%的权重,第二个占 30%,第三个占 20%,那这
时候算出来的可就不是简单平均数啦,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咱再举个例子,你在学校里的成绩也有加权平均数呀!比如期末考
试占总成绩的 60%,平时作业占 30%,课堂表现占 10%。
假如你期末
考试考了 80 分,平时作业都很好得了 90 分,课堂表现也不错有 85 分,那你最后的总成绩可就不是简单的把这三个分数加起来除以 3 咯,得
按照各自的权重去计算,这算出来的才更能反映你的真实水平呀!
你想想看,生活中很多地方不都这样嘛!就像公司里给员工的绩效
评估,不同的考核项目权重也不一样呀。
再比如你买东西,不同品牌
的商品,质量、价格、口碑等因素的重要性也不一样呀,你在做选择
的时候不也得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权重嘛!
加权平均数真的超重要的好不好!它能让我们更全面、更准确地去
看待和分析各种情况。
它可不是什么死板的数学概念,而是和我们的
生活息息相关的呀!所以呀,一定要好好理解加权平均数,它能帮你
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和判断呢!你说是不是?。
加权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公式加权平均数是一种根据不同数据的权重计算出的平均值。
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不同数据的权重决定了它们对最终结果的贡献程度。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加权平均数= Σ(数据值× 权重)/ Σ权重。
对于方差的计算,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方差越大,数据的分散程度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分散程度越小。
方差的计算公式为:方差= Σ(数据值 - 平均数)² / 数据个数。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假设我们要计算某个班级学生的年级平均成绩,班级里有50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的权重,权重代表了在计算平均成绩时的重要程度。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每个学生的成绩和对应的权重。
然后,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将每个学生的成绩与权重相乘,再将所有结果相加,并将结果除以所有权重的总和,即可得到加权平均数。
然后,我们可以计算方差来衡量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
首先,计算所有学生的成绩的平均数。
然后,将每个学生的成绩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相加,再将结果除以学生总数,即可得到方差。
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和方差,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们的成绩情况。
如果加权平均数较高,说明整体成绩较好;如果方差较小,说明学生的成绩比较集中;反之,如果加权平均数较低或方差较大,说明成绩相对较差或分散。
除了在学生成绩的分析中应用,加权平均数和方差还可以在统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加权平均数和方差可以提供更准确和有代表性的结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数据。
总而言之,加权平均数和方差是两个重要的统计概念。
了解它们的计算公式和应用场景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地分析和解释数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职场工作还是个人生活中,对于数据的分析和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
加权平均的计算公式加权平均是我们在数学和统计学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个概念,它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呢。
先来说说加权平均的计算公式。
简单来讲,加权平均值 = (数值×权重)之和 ÷权重之和。
比如说,小明在一次考试中,数学考了 80 分,权重是 3;语文考了 90 分,权重是 2。
那加权平均成绩就是(80×3 +90×2)÷(3 + 2) = 84 分。
我记得之前有个学生,叫小李。
他特别头疼这个加权平均的计算,总觉得太复杂搞不懂。
有一次做作业的时候,他对着一道加权平均的题目抓耳挠腮半天,就是算不出来。
我就过去问他怎么了,他苦着脸跟我说:“老师,这加权平均我怎么算都不对,感觉脑袋都要炸了!”我笑着跟他说:“别着急,咱们一步步来。
”我先让他把题目中的数值和对应的权重都找出来,写在纸上。
他照做了,然后还是一脸迷茫地看着我。
我就拿这道题给他举例,告诉他每个数值乘以对应的权重之后再相加,然后除以权重的总和,就是加权平均值。
我带着他一步一步地计算,慢慢地,他好像有点开窍了。
后来,我又给他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他练习。
一开始他还是会出错,但是经过多次的练习和纠正,他终于掌握了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再碰到这类题目时,他不再害怕,而是能够自信地去解答。
在实际生活中,加权平均也有很多用处。
比如说计算学期总成绩的时候,不同科目的学分不一样,这时候就要用加权平均来算出最终的平均分。
还有在评估一家公司的业绩时,不同业务的重要性不同,也要用到加权平均来综合考量。
总之,加权平均的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多练习、多思考,就一定能掌握它,并用它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就像小李同学一样,只要不放弃,总能攻克这个难关!希望大家都能轻松学会加权平均的计算,让它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加权平均数算法
加权平均法,利用过去若干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同一变量的观测值并以时间顺序变量出现的次数为权数,计算出观测值的加权算术平均数,以这一数字作为预测未来期间该变量预测值的一种趋势预测法。
加权平均法可根据本期期初结存存货的数量和金额与本期存入存货的数量和金额,在期末以此计算本期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价,作为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的价格,一次性计算本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平均数(1)——加权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其解决不同情境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情境探求过程,感悟提出“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必要性及“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经历问题解决过程,深化对“权”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及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数据重要性有所不同”的客观事实,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理解,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问题导学,即用问题串来驱动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形成知识技能,深化认识。
2.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巧设伏笔
【问题一】:
(1)已知数据:3,5,6:则他们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__。
(2)已知数据:3,3,5,5,5,6,6,6,6‘则他们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____。
(第一个问题复习了算术平均数,第二个问题复习了带频数的算术平均数,突出仅有数据是不够的,因为重复出现的次数不同,地位不同,而该题中计算的方法又为后面的加权平均数公式做了铺垫。
)
(二)问题导航,呈现新知
【问题二】:
问题1:某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n
f x f x f x f x k
k ++++ 332211郊县 人数/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A
15 B 7 C
10
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示正确吗 ++ 3
思考1:这个市郊县的
人均耕地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人均耕地面积
人口总数
0.15×150.21×70.18×10+
+15+7+10
≈ 0.17(公顷)
解答: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思考2:总耕地面积三个郊县耕地面积之和思考3:人口总数
三个郊县人数之和
在上面的问题中,三个数据、、的权分别是15、7、10,说明三个数据在计算这个市郊县人均耕地面积时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权” :当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相同时,我们可以分别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4
32463523++⨯+⨯+⨯2 3 4
10
71510
18.0721.01515.0++++×××
你能否将上述两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式子用一般的模式进行描述
一般地,设x 1,x 2,x 3,…,x k 为k 个数据,f 1,f 2,f 3, …,f k 依次为这k 个数据的权,其中
f 1+f 2+f 3+…+f k =n,则称 为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问题三】:
例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
应试者听说读写
A85分83分78分75分
B73分80分85分82分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思考(1)这家公司在招聘英文翻译时,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哪几方面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分别是多少
思考(2)招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说明公司侧重于哪几个方面的成绩
思考(3)计算两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实际上就是求两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那么它们的权分别是什么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思考(1)招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说明公司侧重于哪几个方面的成绩
思考(2)计算两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实际上就是求两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那么它们的权分别是什么
例2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请决出两人名次
(三)乘热打铁,巩固新知
招工启事: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
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3400元。
有意者于2006年6月19日到我处面试。
2.学校食堂午餐供应3元、4元和5元的3种价格的盒饭。
根据食堂某月销售午餐盒饭的统计图,计算该月食堂销售午餐盒饭的平均价格。
(四)问题提升,延拓新知
“音乐才艺比试”告一段落后,该校又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甲、乙两人狭路相逢,又都闯进了最后的总决赛,两人的各项成绩如下表:
小组合作,开动脑筋:作为
演讲比赛的选手,你认为甲和乙谁更优秀你用什么方法说明谁更优秀
(五)小组比拼,感悟新知:
第四组
寄语:成功等于1%的天才加上99%的汗水。
————爱因斯坦
附:教学设计说明
1.设计的基本原则: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根据学生情况设置问题情境,根据教学要求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设计的基本方法:问题串的设计方法,即将若干个单个问题按一定顺序串联成的一个问题系列,该问题系列围绕同一主题且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其中的每个问题又围绕该目标并承担各自的功能。
本节课的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个总的问题串;每个问题又是由若干个子问题形成的问题串,这样这个节课就好像是由问题串形成的一棵“问题树”。
各问题的形式不同但完全自主的“做题”为知识方法的提炼提供了足够的支撑。
假如用一句话来概括本课例贯彻始终的同一的结构特征,那就是:“问题是载体,做题是手段,提炼是目的”。
3. 教学流程设计:贯穿于本节课的一种基本流程是:
课堂的实施就是上述流程的若干次重复,简洁有序,自然且实在。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提炼知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策略,所以这是一种“做”中“学”。
4.问题的设计及其意图:
问题一:通过简单问题复习算术平均数(含带频数的平均数),初步体会数据的“地位”不同,仅用“数据和除以数据个数和”的方法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带频数的平均数的求法为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得出做了铺垫;
问题二:通过具体问题说明各数据的重要性不同,体会“重要的要多给一些份额,不重要的可以少给一些份额”的合理性,从而引出“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公式。
问题三:通过不同问题和不同的情境,体会“权”的不同给出形式和不同情境下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并认识两种平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总的说来,前两个问题属于知识的形成和感悟阶段,第三个问题属于知识的应用和深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