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起源与国际背景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低碳经济理念逐渐得到人们的认知和推崇。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通过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在具体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1 低碳经济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起源于2006年英国施家洛姆里德城市的“低碳市政计划”,随后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和推崇。
尤其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召开,进一步加速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推广。
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1.2 低碳经济的基本特点和体系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和低环境损害的经济形态。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节约能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降低碳排放和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以推动生产方式和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手段;以增强经济竞争力和保障人民福祉为最终目标。
1.3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预计未来几年,全球的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将逐渐放缓。
同时,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将逐渐得到普及,传统石化能源将逐渐受到替代。
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低碳经济在具体领域的应用2.1 低碳交通交通是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最大的领域之一。
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等。
2.2 低碳建筑建筑业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之一。
低碳建筑需要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包括优化建筑设计、选用高效节能材料、配备智能节能系统等。
2.3 低碳农业农业是碳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
未来,低碳农业需要通过推广智能化、绿色化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4 低碳工业工业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低碳工业需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时间和背景以及挑战、途径、误区、生活方式的变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
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等。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时间和背景以及挑战、途径、误区、生活方式的变化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
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等。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低碳经济的政策环境分析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政策措施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对低碳经济的政策环境进行深入分析。
一、国际政策环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在国际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
首先,巴黎协定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国际气候变化协议,旨在限制全球变暖到不超过2摄氏度。
各国必须制定低碳发展计划,并报告在减排方面的进展情况。
此外,联合国还通过清洁发展机制等项目来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
二、国内政策环境在国内层面,中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措施。
首先,中国发布了《中国气候变化及应对国家方案》,明确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路径。
其次,中国实施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限制碳排放量和引入碳交易市场,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
此外,政府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给予了支持。
三、低碳政策的影响低碳政策的实施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低碳政策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低碳政策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低碳政策还改善了环境质量,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
四、面临的挑战尽管低碳政策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低碳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和应用。
其次,政府在制定和实施低碳政策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差异性,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低碳政策的长期推行需要政府的坚定决心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五、展望未来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技术创新将进一步降低低碳技术的成本,使其更加普及和可行。
其次,国际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各国政府将加大力度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此外,公众的环保意识将不断提高,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建设中。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世界各地频发各类灾害性气候事件,对自然环境、生态体系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科学家指出,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0℃,则会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
因此,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2006年10月,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在《斯特恩报告:气候变化经济学》提出,以全球每年GDP1%的投资可以避免将来5%-20%的经济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未来的竞争很可能是低碳经济的竞争,谁能超前做出部署,谁就将在未来经济竞争中赢得先机。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框架和行动必将对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当前,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成为新的国家安全指标。
一方面,这是由于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工业产品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这是由于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油气资源逐渐枯竭,以往的能源出口国转变成能源进口国,促使各国重视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问题。
2007年底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会议达成了《巴厘行动计划》,在公约下启动了促进长期合作行动的谈判进程,目标是到2009年底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缔约方会议上,就2012年后的国际气候制度达成新的协议。
低碳经济的起源与国际背景分析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主要体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以及哥本哈根宣言中。
在此背景下,我国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自身资源禀赋的压力,必须要从国家战略高度着手,通过宏观政策调控、微觀主体引导和构建碳金融市场体系几个方面来进行应对。
标签:低碳;规则;碳排放[HJ1.35mm]1低碳经济的起源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造成的严重威胁是低碳经济产生的大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问题不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除了化学烟雾和酸雨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亦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伴随着各国政府及民众对上述问题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
在这本白皮书中,英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以实现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
白皮书要求通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以更少的碳排放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
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逐渐的被赋予越来越深刻的内涵,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对低碳经济的理解。
当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在中国,低碳经济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我国最早涉及低碳经济的政策文件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2007年7月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
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
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
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
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
在此背景下。
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
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
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
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
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
能源需求快速增长。
“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技术角度看低碳经济: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
英国所倡导的“低碳经济”。
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标准及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能源来源、运输渠道的多元化。
尤其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标。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低碳经济”首次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当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我国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低碳化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我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吴邦国委员长2009年视察安徽时特别强调,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主要基于以下背景: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全球变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
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天灾增多、冰川融化、疾病肆虐,甚至会因洋流改变而再次进入冰河期。
2、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由于地球化石能源资源有限,随着消费量的剧增,全球能源形势日趋严峻。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储量十分有限。
从能源分布看,据统计,约38%的可采石油储量分布于中东,17.3%和16.5%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欧洲不足4%,分布十分不均。
低碳经济一、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最早引入“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政府文件是英国在2003年颁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也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岛国,其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威胁清楚地认识以后,其能源供给开始由自给自足向依靠进口迈进。
英国政府首席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尼古拉斯·斯特恩在2006年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投入GDP的l%,可使将来每年的GDP避免5%一20%的损失,号召全球转向低碳经济。
美国参议员于2007年7月提交的《低碳经济法案》显示,美国未来的战略选择很可能向低碳方向发展。
联合国在2007年12月于巴厘岛召开气候变化大会,会议决定2009年将安排举行新的谈判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巴厘岛路线图”这一广受世人关注的气候变化图问世。
“巴厘岛路线图”在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意义十分重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的问题,20O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o% ~45%。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倡导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成为全球的关注点。
欧美国家因为起步早、水平高低碳领域抢占了先机,登上了制高点,主要表现在大力推进“低碳革命”的发展,着力推广“低碳技术”,全面调整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
低碳经济概论【实用版】目录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和背景二、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三、低碳经济的实践路径四、低碳经济的挑战与机遇五、低碳经济的前景展望正文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和背景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途径,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2003 年英国政府发布了《低碳经济:构建可持续的未来》白皮书,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构想。
此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理念逐渐成为全球共识。
二、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
2.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能源消耗和单位碳排放。
3.产业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产业,减少高碳产业比重。
4.政策制度: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如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碳税等。
5.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
三、低碳经济的实践路径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1.加强新能源研发和推广,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2.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能源消耗和单位碳排放。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产业,减少高碳产业比重。
4.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推动碳排放权的有序交易,为企业降低碳排放成本提供市场机制。
5.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
四、低碳经济的挑战与机遇低碳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瓶颈、投资成本高、产业转型难度大等。
然而,低碳经济也为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如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国际竞争力等。
五、低碳经济的前景展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背景分析简介:低碳经济是指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则是旨在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本文将对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进行分析,探讨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介绍实施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背景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迫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寻找解决方案。
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逐渐崭露头角。
其一,低碳经济的背景低碳经济的提出源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的迫切需求。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干旱、洪涝和暴风雨,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各国开始推行低碳经济政策,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能源效率,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低碳经济的兴起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方案。
其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的理念,旨在追求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公平和环境的保护。
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可持续发展成为保障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
过度的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将导致生态系统崩溃和社会动荡,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和目标。
重要性和必要性: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之一。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其次,低碳经济有助于提升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有限资源的依赖,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将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实施途径和措施:要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策略,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背景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
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不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开始重视减缓气候变化的问题。
2.能源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
世界各地的能源问题日益突出,传统能源的需求和供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寻找替代能源和节能减排的解决方案。
3.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各种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低碳经济的措施来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4.国际合作的推动。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背景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能源安全问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和国际合作的推动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低碳经济”首次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当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我国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低碳化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我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吴邦国委员长2009年视察安徽时特别强调,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主要基于以下背景: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全球变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
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天灾增多、冰川融化、疾病肆虐,甚至会因洋流改变而再次进入冰河期。
2、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由于地球化石能源资源有限,随着消费量的剧增,全球能源形势日趋严峻。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储量十分有限。
从能源分布看,据统计,约38%的可采石油储量分布于中东,17.3%和16.5%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欧洲不足4%,分布十分不均。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之一,但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是指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包括气候变化、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等因素。
一、气候变化的威胁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过去几十年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干旱、暴雨、飓风等。
这些气候变化给全球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和人口规模使其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政府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国家发展的潜在威胁,因此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寻求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二、资源压力与能源安全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能源消耗量持续增长给国家的资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带来了压力。
传统能源的开采和利用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可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环境损失的代价。
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四、政策导向与国际合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例如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战略规划(2007-2050年)》等。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总结: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包括气候变化的威胁、资源压力与能源安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等。
政策导向和国际合作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企业的积极响应,中国低碳经济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低碳经济专题姓名:白光星学号:20104190309学院:艺术系班级:10级艺设三班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国内背景是什么?国际背景:“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最早在政府的文件中出现的是英国,英国在《英国能源白皮书》里边我们能源的未来是创建低碳经济,是2003年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
那么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它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说实在的有大气候的背景,全世界大家都在倡导低碳,减排二氧化碳,因为有气候变化,但是根本的原因是自身在发展的过程,意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内背景: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1)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
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
低碳经济发展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日益认识和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低碳经济成为了全球瞩目的话题。
低碳经济是指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本文将探讨低碳经济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原理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传统经济模式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而低碳经济摈弃了这种模式,提倡在资源利用和产业结构上进行转型,使得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低碳经济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将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分离,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次,要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通过转变传统产业结构,推动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和应用。
最后,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韧性,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形势当前,全球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
一方面,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目标,并通过政策法规和经济手段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促进了低碳经济模式的推广。
在国际层面,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国际间的合作和协调仍然存在困难,各国之间在减排目标、政策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
其次,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仍面临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大投入和支持。
最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受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制约,需要在经济效益、人口等多个维度进行平衡。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形势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进展迅速,并且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首先,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和法规,并将减排目标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中。
其次,我国加大了对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推动了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最后,我国通过推广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积极推动了低碳城市和低碳社区的建设。
然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我国能源消耗仍然庞大,具有碳排放强度高的特点。
5.2 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与历程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低碳→走出→ 绿色发展经济→转向有质量的→ GDP增长“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背景是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危机人类生存环境,但所有国家经济又要发展,怎么办?)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但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能源活动。
温室气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能源消耗的结果。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正有负,但负面影响为主。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危害有环境恶化和气候灾害频发;降水量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和物种灭绝;冰川减少和海平面上升。
⚫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
其中化石能源属常规能源。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随着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危机来临:从环境资源之“危”到低碳经济之“机”低碳经济在中国产生与发展的背景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也推动了中国当代环保的起步。
会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中国开始建立环保机构,防治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制定环境规划。
1973年,在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定了环境保护“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
低碳经济的由来低碳经济的由来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由于工业化的影响,大气中CO2浓度几乎增加了一倍。
根据专家预测,1990至2100年间地球表面温度将增高1.4℃至5.8℃。
而1992年《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和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推出,就是旨在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005年2月16月,即在《京都议定书》经俄罗斯联邦议会批准90天后,《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实施。
目前已经有161个国家批准认可了《京都议定书》,这些国家占世界人口的85%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2%。
《京都议定书》是全球政府用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最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唯一受国际社会认可、有约束力的条约。
2007 年,欧盟(EU)宣布其减排目标为 2020 年排放量与 1990年的排放水平相比减少 20%,并且承诺,如果 2012 年后达成国际共识,减排目标会增加到 30%。
英国的减排目标是到 2050 年,排放量与1990 年相比减少60%,中期目标是减少 30%。
德国的减排目标是到 2020 年减少到 1990 年水平的 60%,而挪威计划到 2050 年成为碳中立国家。
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0%。
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为 6%,而在同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只占 27.8%,石油 36.4%,天然气、水电、核电等占 35.8%。
低碳经济的起源与国际背景分析摘要: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主要体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以及哥本哈根宣言中。
在此背景下,我国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自身资源禀赋的压力,必须要从国家战略高度着手,通过宏观政策调控、微观主体引导和构建碳金融市场体系几个方面来进行应对。
关键词:低碳;规则;碳排放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7702[hj1.35mm]1低碳经济的起源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造成的严重威胁是低碳经济产生的大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问题不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除了化学烟雾和酸雨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亦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伴随着各国政府及民众对上述问题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
在这本白皮书中,英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以实现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
白皮书要求通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以更少的碳排放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
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逐渐的被赋予越来越深刻的内涵,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对低碳经济的理解。
当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在中国,低碳经济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我国最早涉及低碳经济的政策文件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2007年7月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
而根据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在2010年5月编写的的《中国碳评估报告》中指出了低碳经济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分别是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高能源效率与低排放;降低化石燃料生产与消耗;商品与服务中的碳强度低;碳交易、金融与税收措施;低碳投资;能源安全;可持续性等。
2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人类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社会逐步接受低碳的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以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状态。
人们意识到此前经济发展模式的破坏性后果,为了对人类自身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球负责,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开发可替代性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等低碳化措施可以缓解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巩固国家能源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8年,低碳行业的收入增幅仍达到75%,并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也使人们在反思既有发展模式的同时,感受到了低碳经济的巨大驱动力,从而更有意愿推进经济结构的低碳化调整。
面对巨大的潜在利益,各国意识到,只有主动致力于能源、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参与制定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文明游戏规则,才能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引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
3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随着各国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在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在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经济增长与低碳路径选择的矛盾,这也为各个国家的微观经济主体在低碳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带来了困惑。
就此,一些被大多数国家所认可的国际性公约、文件、宣言等的签署为各个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制度性保障和标准体系,也就此形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
这主要体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以及哥本哈根宣言中。
3.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2年5月9日在纽约通过,并于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供与会各国签署。
其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具备法律约束力。
公约的目的在于控制大气中co2、ch4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不破坏气候系统的水平上。
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
公约要求发达国家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已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
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
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2《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国大会通过,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做出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具体实施规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环保协议。
其宗旨在于通过国际社会的密切合作保护环境,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在议定书中根据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规定,38个工业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的承诺期内,把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排放水平平均降低大约5.2%,并对各个国家规定了具体的减排任务。
由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一直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而《京都议定书》又必须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后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所以直至2005年2月16日,才正式生效。
这标志着人类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规首次出现。
3.3 巴厘岛路线图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会议第13次会议上,经过两周的激烈交锋,最终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确立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之下的双轨并进的谈判安排。
其主要包括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四个方面的内容。
同时,个缔约方还通过了《巴厘岛行动计划》,该计划要求《公约》的发达国家缔约方依据各自的国情,承担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或行动;同时计划还要求发展中国开展温室气体减缓行动,发展中国家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在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国内减缓排放行动,由发达国提供支持。
各缔约方通过了《巴厘岛行动计划》(bali action plan),同意在《公约》之下启动旨在加强《公约》实施的谈判进程。
3.4哥本哈根宣言哥本哈根会议的目的是为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然而在此次会议最终,仅出台了一个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声明即《哥本哈根协议》。
但是该协议依然在指导各国的减排工作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根据unfccc官方网站的信息,在各国向联合国递交减排承诺的最后期限2010年1月31日之前,共计65个国家和地区向联合国递交了减排承诺。
这些国家的排放总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8%,主要排放国都承诺了各自的减排量和减排方式。
欧美国家的承诺减排幅度在18.9%到24.7之间。
按照各国提交的减排承诺,36个欧美国家到2020年,总计减排33.6亿到43.8亿吨二氧化碳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18.9%到24.7%。
4我国面临的压力和应对措施4.1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不仅被看成了全球低碳经济新起点,更被看做是全球制定低碳经济规则的新角逐。
欧美国家的减排目标几乎都附带了条件,主要是两个,一是要形成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全球减排协议;二是主要排放国要承诺绝对减排量。
这两条实际上都是针对中国和印度的,尤其是中国。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排放国之一,而且排放量增长迅速,发达国家对我国可能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1)在各种国际场合制造舆论,要求我国承担气候变化的责任;(2)要求我国海外企业遵守所在国的碳排放限额,进行碳披露;(3)要求我国出口商品进行碳披露,对没有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商品征收碳关税,或者禁止进口;(4)要求在我国的外资企业减少或不采购未进行碳披露的中国产品,要求我国按普遍的标准和方式在企业之间分配放额度,并敦促企业遵守排放限额,进行碳披露;等等。
4.2国内资源禀赋的压力即便不考虑来自国际上的压力,仅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继续增加碳排放量也不是长久之计。
碳排放量的增长,不仅意味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同时还意味着对其他地球资源的巨大消耗,包括石油、粮食、铁矿石和淡水资源等。
中国的巨大产能必然需要有充足的基础资源作为支撑,资源价格节节攀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众所周知,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其实质相当于所有我们的出口贸易对象国在瓜分我们国家的自然资源,这必将为我们的后裔子孙带来祸患无穷。
4.3我国的应对措施面对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国际压力,我国一定要掌握“碳排放”标准的话语权。
面对低碳发展所引起的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变化,我国应选择适当的时间承诺减排限额,参与世界低碳发展,一方面打掉职责、赢得舆论,占领国际道德高地,相应的要求发达国家承诺更多的减排份额;另外一方面,可以获得各类低碳经济游戏规则制定的话语权,进而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赢得时间。
事实上,无论我国是否对减排限额做出承诺,我国都会选择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的发展之路。
因为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禀赋的压力已经在说明走低碳发展之路刻不容缓。
鉴于此,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要从国家发展战略上着手,制定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
具体规划上,可以从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倾斜等方面来落实。
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低碳产业发展,同时,可以采取征收碳税等形式提高那些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进入壁垒,做到奖惩并用,以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目的。
其次,从微观层面上,鼓励企业开发适合低碳发展的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再次,可以鼓励商业银行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企业创造融资便利,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出面做担保或是给与一定的贴息补贴等。
最后,政府要积极发展我国的碳金融市场,通过鼓励商业银行碳金融产品创新,指导构建恰当的碳金融市场结构,制定合理的碳金融市场监督机制,旨在达到利用市场手段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参考文献[1]张建华.低碳金融[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鲁丰先.低碳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3]王建国,周建慧.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的六维路线图[j].北京大学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