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专业建设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16
旅游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方案一、建设基础(一)行业背景随着沈阳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经济已成为沈阳市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2006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55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8.9%,实现旅游总收入272.7亿元,增长20.5%,占全市GDP总量的11%。
全市国际、国内旅行社累计181家。
星级旅游饭店(宾馆)111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15家,三星级54家。
全市星级旅游饭店(宾馆)客房入住率达到64.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07年,沈阳市进入国家旅游局“创佳名录”,并在此基础上启动沈阳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工作。
“十一五”末期辽宁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将达到300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80个(新增39个)。
在旅游星级饭店体系建设中,推进经济型酒店发展,积极引导规范家庭旅馆、乡村旅馆、汽车旅馆等旅馆的发展,以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末期,全省旅游从业人员总量预计达到110万人。
沈阳市作为辽宁省中心城市,旅游各项指标均占近一半比重,从业人数还远远不能满足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在旅游劳动力市场需求量较大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自开设以来为本地行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深受学生、家长、企业的好评,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专业现状旅游管理专业是学院示范建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群的龙头专业,是沈阳市旅游局、旅游行业协会和学院合作建设的重点专业,依托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学院已成为本地区旅游人才培养基地。
2007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占沈阳市同类院校输送高职人才的30%,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质量高,成为沈阳地区旅游服务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首选基地。
近三年第一志愿平均上线率达157%,报到率均在85%以上,就业率近两年分别为96%、97%。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分布在中国旅行社、沈阳世纪国际旅行社、沈阳青年国际旅行社、辽宁海外国际旅行社等旅游行业的各个岗位。
中央财政支持湖南省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一、项目组1、负责人:胡建英:副教授、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国家英语导游员、中级调酒师考评员、旅游专业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
2、主要成员:徐永农:副教授、院级专业带头人、中国旅游协会理事。
钟素平:副教授、国家导游员、中级调酒师考评员、旅游系副主任。
唐闪光:副教授、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国家导游员、教务处副处长、硕士研究生。
王莉:讲师、国家导游员、中级调酒师考评员。
曹慧玲:讲师、国家导游员。
刘宇:讲师、国家导游员。
刘列夫:讲师、国家导游员。
李艳华:讲师、前厅客房服务考评员。
孟庆兴:助讲、中级调酒师考评员。
谢军华:湖南华天国际旅行社郴州分公司总经理。
罗茜:湖南华天国际旅行社郴州分公司营销总监。
陈群予:郴州康辉旅行社总经理。
张勇:苏仙岭风景区办公室主任。
李霞:郴州华天大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
李文明:旅游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国家导游员。
周园:郴州市金牌导游。
二、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分析(一)行业背景分析郴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景点开发、设施建设、旅游业管理等都有较为厚重的积淀,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6个、三星以上酒店30余家、市内旅行社40余家、景区接待处70余处、旅游从业人员5万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了郴州基础和支柱产业。
早在1995年,郴州就把旅游业作为实施“开放兴郴”的首选战略,列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开放城市五大战略工程之一,继而又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切实加大旅游业发展的工作力度。
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年终综合考核体系;每年坚持举办一届“中国郴州生态旅游节”;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旅游发展大会,并不断创新方式,由旅游发达县(市、区)轮流承办旅游发展大会,把工作部署、现场参观、旅游促销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联动的旅游发展格局。
旅游专业建设方案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专业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提出关于旅游专业建设方案的一些思路和建议,以帮助更好地建设旅游专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课程建设方案旅游专业的课程建设是建设一所优质高效的旅游学校的首要工作。
我们应该了解现代旅游企业的发展趋势,分析旅游产业的专业需求,尽可能地研究课程体系和设计过程。
建议在课程设计中尽可能地提高实用性和创造性。
同时,应该引入专业实践课程并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如语言技能、统计分析、旅游管理和市场营销等。
而开设旅游相关文化、社会学、法律和公共政策课程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团队建设方案教师团队是旅游专业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教师招聘方面,应该注重专业背景和相关工作经验的考察,以确保教师具备熟练的旅游运营和管理能力。
同时,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方面,应该为教师们提供充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和提升。
我们建议引进国外顶尖旅游学校的教师和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三、实践教学建设方案旅游是一项实践和服务行业,因此,实践教学一定要站在实际中去,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市场敏感度。
建议通过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以提供旅游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产学合作,同时开展更高层次的实践项目,如旅游规划、旅游项目管理和生态旅游等实践课程。
我们还可以与诸如旅游地产投资公司、旅游运营企业等旅游领域的实际机构合作并培养业界中的实践教学领袖,以更好地推进旅游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四、科学研究建设方案科学研究对于提升旅游专业的水平和质量非常重要。
我们建议开展研究项目,包括旅游市场研究、旅游行业政策研究等,以提升教学和学科研究的核心能力和贡献度。
实践教学与研究双管齐下不断推动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为了更好地建设旅游专业,我们应该充分地结合旅游专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并不断创新和改进旅游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XX学院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已经成为高校备受关注的热门专业之一、为了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XX学院决定重点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并进行专业群建设,以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课程设置:设立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旅游景点开发等在内的专业核心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2.实践环节:通过组织实习、实训和项目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师资队伍建设: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以确保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
4.实验室设施:建设包括旅游虚拟实验室、旅游市场调查实验室等在内的实验室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践条件。
5.学术研究:鼓励教师开展旅游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提升学院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
6.就业指导: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与旅游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和实习机会。
二、专业群建设方案:1.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群:将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相关专业纳入同一专业群中,形成专业互补、资源共享的优势,提高专业群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2.交叉学科设置:开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在内的交叉学科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
3.专业方向设置:设置旅游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景区规划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实践基地建设:与旅游企业、酒店集团等建立实践基地合作关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学术交流合作:促进专业群内部和外部的学术交流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行业论坛等活动,提升专业群在学术领域的声誉和地位。
通过以上的建设方案,XX学院将全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和专业群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为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做出贡献。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张建英项目组主要人员:袁姝、王显成、杨晓安、黄金华、乔海燕、娄在凤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一) 行业背景分析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旅游业尤为发达。
据省旅游局统计,自2003年以来,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五年均列全国第五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嘉兴旅游资源富集, 人文景观遍布,江南水乡韵味十足,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
旅游总收人115.8亿元,其中国内游客1362.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国内旅游收人l06.7亿元,同比增长33.8%,接待海外游客44.2万人次,同比增长30.8%,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35.94%,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旅游年总收入排名全省第五。
(二)人才需求分析1.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广阔浙江省今后五年重点建设35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支持和培育10大旅游企业集团、新建四、五星级高等级酒店180~2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0多家。
未来五年浙江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新增8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新增400多万人。
由于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海外游客的增加及本国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
因此旅游业人才培养有广阔前景。
2.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兴的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变化后产生的新型旅游形式。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历繁华喧嚣的都市人越来越向往悠闲的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园、特色农庄、农家餐馆等休闲乐趣。
因此,休闲农业游的发展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方案旅游管理专业群,就像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旅游王国里的一个个小村落,每个村落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功能。
先来说说旅游管理这个核心村落。
它就像是整个王国的大脑,要负责统筹安排很多事情。
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干巴巴的理论知识。
就像你去一个地方旅游,你不想只听导游讲那些书本上的东西,你想听到有趣的故事、实用的小窍门。
所以课程里得有大量真实案例的分析,就好比把旅途中那些好玩儿的、麻烦的事儿都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去解决。
老师呢,不能只是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得像个经验丰富的老驴友,把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都分享出来。
酒店与餐饮管理这个村落也很重要。
想象一下,游客们走了一天,累得不行,到了酒店就像到了温馨的家一样,这就全靠酒店与餐饮管理专业的同学啦。
这个专业的建设得和实际紧密相连。
学校可以和当地的酒店、餐厅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去实习。
这就好比让小厨子到真正的大厨房去练练手,尝尝酸甜苦辣。
学生在酒店里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客人,有挑剔的,有大方的,就像在看一部部不同的人间百态剧,从中学到怎么应对各种情况。
旅行社经营管理这个村落也有它的独特之处。
它像是一个桥梁,连接着游客和旅游目的地。
这个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
比如说,一个好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者,就像一个超级厨师,能把各种旅游资源像食材一样巧妙搭配。
把不同的景点、交通、住宿组合成一道美味的旅游大餐。
而且还要懂得市场推广,就像在热闹的集市上叫卖自己的好东西一样,得把自己的旅游线路、产品推销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
景区开发与管理这个村落则像是旅游王国里的新开发区。
这里要培养的是有创意、有规划能力的人才。
一个好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人才,就像一个艺术家。
比如说一个普通的小山沟,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一个充满无限潜力的旅游胜地。
他们要考虑怎么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起来,怎么设置游玩线路能让游客玩得开心又不累。
而且还要考虑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不能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给折腾没了。
旅游专业建设方案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我国的旅游业也在近几十年里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旅游专业的建设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提高旅游专业的质量,培养出优秀的旅游人才。
下面,本文将探讨如何建设一个适应当今旅游市场发展的旅游专业。
一、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教育的核心,旅游专业也不例外。
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营销、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旅游法律等方面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
其中,旅游管理和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涉及到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等重要内容。
旅游营销则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营销案例中。
旅游地理、旅游文化等课程则需要加强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材的更新。
二、强化实践教学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风景区、旅行社、酒店、园区等旅游企业都需要旅游专业的人才。
因此,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
通过组织实习、教学考察、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旅游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磨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的带领和督导,同时也需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打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通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调研企业、普及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偏重于实践经验比学术背景更重要。
相较于其他学科,旅游专业的招聘难度比较大,学校需要创造宽松的环境和相对较高的薪酬待遇,优先考虑具有旅游业从业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内部的优秀教师。
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教师不仅具备教学才能,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能够开展科研课题、参与综合实验等,有助于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一、背景分析旅游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性产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因此,建设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并完善相关的专业群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建设目标1.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变化的需求。
3.加强与旅游企业、旅游机构等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战经验。
4.积极发掘本地旅游资源,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本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建设措施1.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科研环节,并与旅游企业进行紧密合作。
2.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助学金等激励措施,吸引优秀的高中生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3.加强与旅游企业、旅游机构等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
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践课程,并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战经验。
4.积极申请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并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5.建立完善的学生实习和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加强校企合作。
6.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建设成果评估1.每年进行毕业生的跟踪调研,评估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以此评估专业建设的效果。
2.定期组织专业评估委员会进行专业评估,评估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
3.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评估体系,定期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估,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预期效果1.培养出更多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升学校在旅游业人才培养领域的影响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本文将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具备高素质、应用型、创新精神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熟悉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和政策法规。
2.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旅游业务流程和管理技能。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4.强化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为旅游业的跨国发展输送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1.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如旅游线路设计、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
2.实践基地: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加强与旅游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3.实践项目:开展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
5.评价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1)调整课程结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达到1:1。
(2)引入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实践性。
(3)开展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实习、实训机会(1)与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2)建立校内实训中心,模拟旅游业务流程,开展实训课程。
(3)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实践能力。
3.开展实践项目,培养创新能力(1)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提高科研素养。
(2)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开展旅游创新项目。
(3)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旅游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4.提升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一、需求论证(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分析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2010年,黑龙江省旅游业总收入达2454.07亿元,同比增长15.75%;旅游外汇收入达87.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56%,居全国第七;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130万,间接就业人数650万。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政府也提出了“旅游强市”的战略,在“旅游强市”战略指导下,建成了太阳岛旅游区等旅游景区。
以目前黑龙江省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预测,每年接纳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可以在300人左右,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还会不断增加,特别是专业技能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将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对象,旅游专业的学生择业空间很大,就业前景乐观。
(二)专业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立足哈市,面向黑龙江为旅行社、景区、酒店宾馆等企业培养具有旅游和餐饮服务业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导游技能及旅游景点、休闲农庄、酒店宾馆等业务岗位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根据专业定位,以培养具有扎实业务能力、浓厚文化底蕴和一定涉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加强双素质双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逐步建成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二)具体目标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要求,完善“2+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知名旅游企业深度合作。
2.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建成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完成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指导书的编写,并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同时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3.“双师”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大教师引进、培养和聘用力度,使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
同时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努力培养省学科带头人,并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
旅游专业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满足旅游市场对专业化、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建设一所专业化的旅游专业成为当务之急。
二、建设目标1.培养具有国际化旅游视野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和水平;2.提供先进的旅游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3.强化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推动旅游业的创新和升级;4.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人才,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三、建设内容1.课程设置(1)旅游基础课程:包括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等;(2)旅游管理课程:包括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等;(3)旅游服务课程:包括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导游讲解技巧、旅游行业英语等;(4)旅游文化课程:包括旅游文化传播、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等;(5)实践课程:包括旅游实习、实地考察等。
2.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高水平的旅游专家学者担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2)鼓励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3)建设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提供持续的教学培训和教学研讨平台。
3.实践教学与科研(1)与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建设旅游仿真实验室,提供实际模拟的旅游服务环境;(3)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旅游行业的实习实训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4)鼓励教师开展旅游相关的科研项目,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科竞争力。
四、建设实施1.资金筹措(1)通过政府拨款和贷款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2)引进企业投资,建立旅游专业基金,支持专业建设和发展。
2.市场调研(1)调研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2)分析当地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和市场竞争状况。
3.专业宣传和招生(1)利用现有的宣传渠道和媒体,进行专业宣传;(2)与中学开展合作,进行招生宣传,吸引有志于从事旅游行业的高中生。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一、专业建设的背景和依据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与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旅游业在近5年内人才的需求会十分旺盛。
有关专家论证: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业和出境旅游业将会越来越兴旺,旅游业在我国已进入大发展阶段,这样中文旅游服务人才十分紧缺,我院旅游专业的就业前景将十分乐观。
旅游专业开办于2003年,旅游专业规模逐渐扩大,每年招收两个班,学生70名左右,目前旅游专业在校生三届,150余人。
依托广厦集团旅游业的大背景,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服务于浙江旅游行业,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科专业,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办专业特色,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熟悉旅游服务与管理的高职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1、根据我省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状况,设计开发具有高职教育特色,体现教学改革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1)专业知识要求掌握高职层次的旅游管理与服务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旅游活动中的基本礼仪知识;掌握旅行社服务、导游服务中的英语常用语;掌握旅行社、旅游风景区的基本管理与经营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导游员的基础知识及相应的实务知识。
(2)专业能力要求具备导游员的讲解与带团能力;具备旅行社、旅游风景区基层岗位员工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具备较好的自学和创新能力;具备导游服务工作中常用英语的表达能力等。
(3)专业素质要求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1)规范教材征订,多使用高职高专类教材;(2)专业核心课程制作电子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
3、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创建相对完善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立与理论教育体系相互连接,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在培养计划中的比重。
4、师资建设:全面贯彻教育部对高校师资建设的要求,在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的同时,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
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实施方案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沿海都市型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架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学时学分开设学期543。
0二旅游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导游实务tour guide practice362o 0―.旅游市场营销学Tourism Marketing362o 0二旅游经济学Tourism Economics36 2.0旅游商务英语Tourism Business English72 4.0五旅行社经营管理Travel agency management54 3.0五休闲农业Leisure Agriculture362o 0五八会展经济Economics of MICE Industry543。
0-X-旅游地理学Tourism Geography36 2.054 3.0七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Planning3、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体系、内容为重点,以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为尺度,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为切入点,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各核心课程的持续均衡发展。
4、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措施4o 1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胜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基点,不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一、学院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方案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专业方向。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学院应该立足当前,抓住机遇,在旅游管理专业上进行重点专业建设。
一、建设目标1. 培养具备前沿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 建设一支教学和科研水平均高的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并通过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全国旅游管理教育和实践的整体水平;3. 推进旅游管理教育的改革,探索旅游管理教育内涵和外延的新发展,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二、建设内容1. 课程设置的创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对国内外旅游业的前沿研究和实践进行深入探索,积极推进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开放式课程设计,力求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升级。
1)增设旅游情报分析、旅游商品策划、旅游经济与政策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强化“精”和“深”的教学方式,全面展示旅游专业核心课程。
2)决定性削减冗长繁琐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操作课程,注重贯彻“追求价值、注重实践”的原则,加强实践操作环节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应该积极招募旅游管理教师,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多学科复合的旅游管理师资队伍。
1)学院应该招聘更多硕博教师,通过高薪激励、科研基金等手段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到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中来。
2)学院应该抓住优秀毕业生的机遇,吸引毕业生回到学院,同时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项目,吸引更多的在职旅游业管理人员回到学院进行深入学习提高。
3. 教学中心的建设学院应该在实验教学中心或实验室中进行从理论到实践课程设计的改革革新,以更加灵活、便捷、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旅游管理教学。
1)建立旅游管理实验室,引入具有前沿性和应用性的设备,如旅游GIS、旅游大数据分析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组建旅游管理实践团队,将学生安排到实践环节进行实践调查和实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院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学院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1.建设目标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业务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服务
客户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我们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如下:
(1) 培养旅游管理与创新设计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2) 建立旅游业发展与创新研究平台,并围绕这个平台开展立
足实际、面向市场、接轨国际的专业课程体系;
(3)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领域能力的旅游管理与创新设计领
域的拔尖人才;
(4) 具有旅游领域工作经验,创新思维能力强,良好的学术素
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
2.建设内容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
(1) 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服务经济、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
的课程体系。
在旅游管理理论课程、旅游管理与创新设计课程、旅
游资源开发和管理课程、市场营销课程等方面开展创新性的探索,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
(2) 研究平台建设:建立旅游业发展与创新研究平台,开展立
足实际、面向市场、接轨国际的研究工作,提升学院的学术水平和
业务能力。
郧阳师专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一、学校概况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郧阳师专)是一所湖北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是创立于1954年的郧阳师范学校,1975年开始设立大专班,1977年为华中师范学院郧阳分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郧阳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位于武当山麓,汉水之滨,占地面积1080亩,现有建筑面积32.12万平方米。
设有中文、政法与旅游、英语、数学与财会、计算机科学、物理与电子工程、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体育、艺术、教育、信息技术部等11个系(部)48个专业,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0909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680人,专任教师56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近200人,双师素质教师212人,外聘专家学者和行业技术能手150余人,6-8名外籍教师常年在校任教。
学校图书馆藏书9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余种,设置了磁盘阵列系统,建有声像阅览室、远程教育实训室,全面实行了计算机管理。
学校主办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
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与时俱进,始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理清发展思路。
面对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学校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以育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在继续办好教师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壮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优势明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并重之路,对外积极开拓发展空间,对内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重点,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校先后建设了4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1个校级改革试点专业,促进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实施精品课程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先后建设10门省级精品课程,52门校级精品课程;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训”、“兼职教师资源库”等教学团队建设措施,使校内“专业教师”与兼职“能工巧匠”在比例构成上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需求,并成功申报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建有校内各类实训(验)室11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98个,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各5个,有力保障了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经管系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是学院与教学系发展的龙头和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扩大学院社会声誉的根本,更是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发展,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层次的全面提升,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及办学历史、实力、条件和定位,并结合行业与专业实际,在总结经验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特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以指导未来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一、专业发展前景及现状1。
社会人才需求趋势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内蒙古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通过宣传促销,每年到我区来的旅游人数都成两位数的增长,仅珠三角地区每年来内蒙古旅游的人数就占全部外来旅游者的1/3左右,而且以高端旅游团为主。
2013年,我区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151.52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177。
9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889。
55亿元。
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GDP的6。
24%;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17.50%。
旅游业直接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行业109个。
旅游对酒店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
加快旅游业发展,可以有力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成长和壮大,降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民生改善,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随着内蒙古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企业改革的深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向一线的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将倍受欢迎。
旅游行业为完成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需要我们加大旅游人才培养的力度,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内蒙古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更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知识门类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为适应服务对象对管理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越来越需要第一线的专业人员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具有更高的服务技能.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时首先面对的是旅游业(包括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酒店业和新兴的会展业等),其就业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2002年前接收该专业毕业生的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主渠道,因机构调整、编制压缩而减少了对大学生的接收数量;现在该专业面临的就业选择主要集中在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以及新兴的会展企业。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一、建设背景(一)建设前景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誉,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支柱产业。
就国内情况而言,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眉山地处成都至乐山峨眉山的黄金通道和枢纽,是“成都至攀西一条线”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拥有“一山(瓦屋山)二滩(黑龙滩、槽渔滩)三文化(三苏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和结合新农村建设所开展的“乡村游”等旅游资源,是“成都平原经济圈”西南部旅游资源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
因此,眉山市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区域优势明显,文化内涵厚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了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将旅游业作为眉山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眉山、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专业建设基础旅游管理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八年的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经常深入企业与行业主管部门,调研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并完善了体现高职教育理念与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清了专业发展思路,确定了“为旅游企业输送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宽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旅游企业基层服务与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
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与工学交替方面进行了深入实践,逐步形成了与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共同完成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的“三同”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现了部分课程“工学交替”全过程、全方位覆盖,为打造专业特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近年来,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参加省内外与专业相关的各项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眉山市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中文导游资格与涉外导游资格考试,近年来中文导游资格考试合格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专业建设水平与建设效果成绩突出。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一)指导思想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立足眉山、面向四川。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专业的办学定位;以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和品牌求发展,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改革与教材开发为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依托,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宗旨,全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水平。
(二)建设目标总体目标:立足于眉山和四川旅游资源,与旅游行业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完善“全方位、全过程、深层次”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职业素质培养的岗位模块化(导游模块、旅行社经营管理模块、景区服务与管理模块)课程体系;组建专兼结合、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搭建校内外组合、优势互补、功能齐全、深度合作的工学结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群;将旅游管理专业打造成省内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示范专业。
具体目标:1、师资队伍建设“专兼结合,引培并举”,力争五年内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将旅游管理教学团队打造成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课程与教材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开发一批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项目载体并能满足教、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课程与教材。
力争建成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实现核心专业课程网络化。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完善功能,引入企业,建成一批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逐步将校内外实训基地打造成为省级实践教学实训示范基地。
借助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的合作和“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打造,实现眉山与成都旅游资源的共享与旅游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赢”。
在巩固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同时,立足眉山,面向四川乃至全国,开拓新的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建立一批层次合理,功能齐全,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群。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一)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平台,积极拓展工学结合的广度与深度,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和“三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交替循环的培养方式,努力探索出一套既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又满足企业人才要求并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师资队伍建设1、依托合作企业与行业,引培结合,积极构建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需要的双师结构。
根据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际,积极引进行业专家与企业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聘任他们为专业带头人和兼职、兼课教师,到2015年,企业兼职、兼课教师的比例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50%以上。
依靠行业、企业专家的市场洞察力与社会资源,时刻把握行业发展的方向,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利用他们的影响力积极寻求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为校内专任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
2、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提升校内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学历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坚持开展青年教师赛课活动,通过教研活动、说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研究开发能力和学历层次。
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各种学术活动、技能比赛,或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开设短期培训和专题讲座,拓宽教师视野。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轮流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实训基地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促进校内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形成,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到2015年,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60%。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依托合作企业与校外实训基地,认真分析旅游企业的岗位工作内容与素质能力要求,科学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工作职责与内容,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岗位分析为基础,职业分析为依据,逐步实现课程内容由“职业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努力构建以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突出职业素质的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发体现高职特色的教材。
1、课程建设(1)职业素质培养课程。
按照职业“博文化、知礼仪、善表达、会沟通”的素质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文化修养、身心素质、礼仪修养、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等基本素质与能力,同时为导游资格考试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
(2)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课程。
按照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逐步构建基于旅游企业工作过程的岗位模块化项目课程,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职业拓展能力培养课程。
学生在掌握旅游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具备企业一线管理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对《眉山旅游资源实训》,《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进一步完善省级精品课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建设,力争到2015年将其打造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对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进行建设,力争到2015年将《眉山旅游资源实训》、《导游实务》两门课程打造为省级精品课程。
同时,充分利用学院网络服务平台,使其成为共享资源,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辐射示范作用。
(5)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建立与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相匹配的评价体系,逐步推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企业考核和学校考核、教师考核和师傅考核相结合的校企联考机制。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其中注明“★”的为专业核心课程。
2、教材建设首先,在课程教材的选用上,严格按照学院规定选择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与优秀获奖教材。
其次,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工学交替”的逐步完善,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教材开发的力度。
到2015年,完成工学结合教材《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开发,将《眉山旅游资源实训》打造成为具有眉山地方特色的教材。
(四)实训基地建设1、组建一批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优势互补、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群。
以校内实训室为基础,以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主体平台,以其他校外实习基地为补充平台,按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搭建一批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
(1)校内基础平台着力打造校内实训室,在完善校内现有旅游规划实训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社服务网点实训室的建设基础上,努力提高校内实训室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在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中的作用,逐步将校内实训室建设成为能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一体化实训室。
(2)校外主体平台利用深度合作的校外企业(眉山假日国际旅行社、眉山环球旅行社),搭建工学结合主体平台,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和教学基地,主要用于课程建设、现场教学、师资培训和学生教学实习。
课程建设方面,通过企业获得工作过程、实际案例和行业新技术,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提供依据;现场教学方面,学院派专业教师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一起,针对旅行社的不同工作共同开展现场教学,充分利用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工作任务,让学生真正实现“学、做合一”;在师资培训方面,通过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与企业业务技术骨干深度交流合作,相互促进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学生实习方面,充分利用此平台进行岗位能力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顶岗能顶用。
(3)校外补充平台利用学院现有的校外合作企业(眉山远大旅行社、成都市青年旅行社、眉山市青年旅行社、眉山阳光假期旅行社、眉山光大旅行社),作为教学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必要补充,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
(4)校校合作平台利用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的合作,通过对于成都、眉山两地旅游资源的整合,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搭建合作平台,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的同时加强社会服务功能。
2、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上的作用。
在建设好“四个平台”的基础上,以与眉山假日国际旅行社和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的合作为基础,立足眉山,面向四川,选择建立5-8个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势力较强、教学参与积极性较高、能够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真正平台的旅游企业作为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