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效用论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7
(完整版)西⽅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西经的研究对象1: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问题2:经济体制①⾃给⾃⾜②计划经济③市场经济④混合经济需求供给和均衡价值第⼀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微经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个体经济单位是指单个消费者、单个⽣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产品市场和⽣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实线——需求关系,虚线------供给关系)第⼆节:需求曲线价格:价格是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机制,并且,价格机制也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需求和供给两⽅⾯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需求函数1、定义:⼀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平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有购买能⼒的有效需求)2、影响因素:⼀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以及消费者的⼈数等。
①关于商品的⾃⾝价格。
⼀般来说价格越⾼,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
②关于消费者的收⼊⽔平。
对于⼤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平提⾼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收⼊下降时,就会减少需求量。
③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
当⼀种商品本⾝的价格保持不变,⽽与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变化时,这种商品本⾝的需求量就会发⽣变化。
④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需求量。
⑤关于消费者⼈数的变化。
⼀个商品市场上消费⼈数的增减会直接影响该市场上需求数量的多少。
3、需求函数:所谓需求函数是表⽰⼀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是⾃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价格是决定价格的最基本因素)⼆、需求表和需求曲线1、需求函数()表⽰⼀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
一、主要概念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与需要的能力与程度。
(参见P51)基数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参见教材P51)总效用(T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与。
(参见P51)边际效用(M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参见P51)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与。
(参见教材P52)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参见教材P52)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与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顺序的方法。
(参见教材P55)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与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参见教材P5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是指消费者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
(参见教材P57)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参见教材P59)收入——消费曲线是指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
(参见教材P62)价格消费曲线是指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
(参见教材P62)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参见教材P63)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参见教材P63)概率-----指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种可能性是指一种后果将来发生的可能程度。
2016年考研: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效用论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即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2.基数效用:把效用用基数1,2,3……等来度量,并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比较运算。
基数效用不仅可以表示出组合A的效用是大于还是小于组合B,还可以表示出组合A比组合B效用大/小多少。
3.序数效用:把效用按偏好大小从低到高排列,并标号。
这样可以表示出组合A比组合B效用大还是小,但并不能知道大/小多少。
序数效用论有三大假设:偏好的完全性,偏好的可传递性,偏好的非饱和性。
4.边际量: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化的量。
5.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购买一定量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的总和。
用字母TU 表示。
6.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用字母MU表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时,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8.消费者均衡: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即MRS12=P1/P29.商品的需求价格: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对一定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付出的价格。
10.保留价格:消费者为每一单位的商品所愿付出的最高价格。
11.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量和实际支付的总量的差额。
用字母CS表示。
12.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
无差异曲线有3大特征:1)假定效用函数连续:两条无差异曲线间还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且位置距原点越远的效用越大。
2)无相交: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
3)凸向原点。
13.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公式:MRS12=-dX2/dX1 。
基数效用论,序数偏好论,剩余价值论三大理论的异同浅论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诞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学术观点,其中基数效用论,序数偏好论,剩余价值论这三大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讨论这三大理论的相同和不同之前将先对这三种理论体系分别进行简单的阐述:基数效用论的理论体系在于对效用的简单累加,它只是在简单的研究商品的价值,而忽略其他的因素。
序数偏好论的理论基础则不是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研究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排序等级,消费者偏好对效用的影响。
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则在于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很明显可以看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偏好论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其根本研究基础都在于对于商品效用的研究,而剩余价值论则是在研究商品本身和劳动力的双重性。
在根本上前两者与其研究目标便存在着区别。
而基础效用论和序数偏好论的区别就很容易可以看出了,那就是他们所研究的方向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基础效用论仅研究了商品本身的价值而忽略了消费者的主观看法,而序数偏好论的主要研究便在于消费者的主观看法,选择性的忽略了商品的客观价值。
可以说序数偏好论和剩余价值论两者在理论上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相同之处便在于他们所进行的是对于事务影响的主观因素,而序数偏好论忽略了主观影响,研究的是客观因素的影响。
而纵观这三个经济理论之间,三者都有对于商品价值和商品总体效用的研究,可以说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相同点之一。
接下来就对这三大理论体系间的异同展开逐一分析:一、基数效用论和序数偏好论的区别与联系基数效用论是效用累加的曲线,在满足消费者均衡时,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消费先后次序,可以同时满足消费者均衡(注意这里可以用到加法交换律的思想,如15元钱收入,可5元买一碗饭,10元买一块巧克力,先买饭还是先买巧克力,得到的曲线是不同的,但交点却是相同的)。
序数效用论是按效用大小的顺序来安排消费的,按此方法选择出来的消费者均衡点,有可能只是基数效用论中上升最快,一开始切线斜率最大的曲线(如上例中假设消费者处于饥饿状态,按序数效用论,只能选择先买饭,再买巧克力),也有可能实际上并未满足整体效用最大化(注意这里受到了收入和商品价格的限制,如果一开始总是选择边际效用最大化的商品消费,最后的剩余收入,可能无法再购买商品,造成收入的盈余,从而整体效用并没有基数效用论下的效用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