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近代物理学常识

高中物理-近代物理学常识

高中物理-近代物理学常识

高中2017级高二物理一周一测(17)

近代物理常识

满 分:120分 考试时间:40分钟

一、光电效应

1、概念:在光(电磁波)的照射下,从物体表面逸出的 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这种电子被称之为 。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 ,叫做这种金属的逸出功,符号为W 0。

2、规律: 提出的“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光子的能量与频率的关系为 。 ①截止频率:当入射光子的能量 逸出功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即:0____W hv ,也就是入射光子的频率必须满足v ≥ ,取等号时的______0=ν即为该金属的截止频率(极限频率);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_________k m =E ,由此可知,对同一重金属,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着入射光的频率增加而 ,随着入射光的强度的增加而 ,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的动能应分布在 范围内。

3、实验:装置如右图,其中 为阴极,光照条件下发出光电子; 为阳极,吸收光电子,进而在电路中形成 ,即电流表的示数。

①当A 、K 未加电压时,电流表 示数;

②当加上如图所示 向电压时,随着电压的增大,光电流趋于一个饱和值,即 ;当电压进一步增大时,光电流 。

③当加上相反方向的电压( 向电压)时,光电流 ;当反向电压达到某一个值时,光电流减小为0,这个反向电压U c 叫做 ,即使最有可能到达阳极的光电子刚好不能到达阳极的反向电压,则关于U c 的动能定理方程为 。 【练习1】某同学用同一装置在甲、乙、丙光三种光的照射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右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 A .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 B .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

C .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的截止频率

D .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二、原子结构 1、物理学史: 通过对 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到原子是有内部结构的; 基于 实验中出现的少数α粒子发生 散射,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1913年把物理量取值分立(即量子化)的观念应用到原子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 。

2、波尔理论:

①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做 ;原子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做 ,其他较高的能量状态叫做 ;

②原子在不同能量状态之间可以发生 ,当原子从高能级E m 向低能级E n 跃迁时 光子,原子从低能级E n 向高能级E m 跃迁时 光子,辐射或吸收的光子频率必须满足 。

③原子对电子能量的吸收:动能 两个能级之差的电子能量能被吸收,吸收的数值是 ,剩余的能量电子带走。

④原子电离:电离态——电子脱离原子时速度也为零的状态,此时“原子—电子”系统能量值为E ∞= ;要使处于量子数为n 的原子电离,需要的能量至少是_____=-=?∞n E E E 。

【练习2】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现用能量介于10eV —12.9eV 范围内的光子去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照射光中只有一种频率的光子被吸收 B .照射光中有三种频率的光子被吸收

C .氢原子发射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

D .氢原子发射出六种不同频率的光

【练习3】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光谱线。调高电子的能量再次进行观测,发现光谱线的数目比原来增加了5条。用△n 表示两次观测中最高激发态的量子数n 之差,E 表示调高后电子的能量。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可以判断,△n 和E 的可能值为( ) A .△n =1,13.22 eV

D .△n =2,12.75 eV <

E <13.06 ev

三、原子核

1、原子核的符号:X A

Z 中Z 是原子核的 数,它等于原子核内的 数;A 是原子核的 数,它等于原子核内的 ;常见粒子的符号:质子 ,中子 ,电子(β粒子) ,α粒子 ,氘核 ,氚核 。

2、物理学史:最早发现天然发射现象的是法国物理学家 ,居里夫妇随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 、镭Ra ; 用α粒子轰击N 147原子核,发现了质子,核反应方程为 ;

用α粒子轰击Be 9

4原子核,发现了中子,核反应方程为 ;小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Al 2713原子核,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P 3015,核反应方程为 。

3、三种天然放射线的性质

α射线

β射线

γ射线 产生 α衰变:2n 10+2p 11→He 4

2 β衰变:

. 实质 高速He 42粒子流

电荷 负电 速度 光速 电离作用 较强 贯穿能力

4、核反应:四大类型: 、 、重核裂变、 ;核反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 守恒, 守恒。

衰变规律:α衰变:He Y ____X 42A Z +→,β衰变:e Y ____X 01A Z -+→,两者均发生时,只有 衰变才引起

质量数的变化,但两者均会引起电荷数的变化。

衰变的快慢用 来描述,它是一个微观概率概念、宏观统计概念;某种放射性元素的质量为m 0,经过

时间t 后,该元素剩下的质量为m = ,已反应的质量为 ;元素的半衰期只与 有关,而与核外甚至整个原子分子状态 关,,因此元素的化合状态、温度、压强的变化 引起半衰期变化。

5、核能: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指出,物质具有的能量和质量具有简单的正比关系;核反应过程中辐射出(或吸收)能量时,就一定同时辐射出(或增加)了质量,即核反应中有 . △m ,辐射出(吸收)能量由公式 算出;

核能计算中的一些单位之间的关系:J __________eV 1=,1MeV= eV ,1GeV= eV ,1u 对应 MeV 。具体计算核能时,若△m 以kg 为单位,如△m = x kg ,则△

E =

△m · ,若△m 以u 为单位,如△m = x u ,则△E = 。

【练习4】天然放射性元素

Th 23290

(钍)经过一系列核衰变之后,变成Pb 20882(铅)

。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 A .铅核比钍核少23个中子 B .铅核比钍核少24个质子

C .衰变过程中共有4次α衰变和8次β衰变

D .衰变过程中共有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练习5】两个氘核聚变产生一个中子和氦核(氦的同位素).已知氘核的质量m D =2.013 60 u ,氦核的质量m He =3.015 0 u ,中子的质量m n =1.008 7 u. 该聚变方程为 ,该过程释放的核能为 MeV = J 。

高中近代物理知识点总结

近代物理知识总结 一、黑体辐射(了解)与能量子 1.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叫热辐射。 2.黑体: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叫黑体。 3.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①一般材料的物体,辐射的电磁波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 ②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a .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 b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4.★★★ 普朗克能量子:带电微粒辐射或者吸收能量时,只能辐射或吸收某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即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能量子的大小:ε=h ν,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 称为普朗克常量. 爱因斯坦光子说:空间传播的光本身就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子 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ε=h ν。 二、光电效应规律 (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 (2) 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 (4) 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理解:(1)光照强度(单色光) 光子数 光电子数 饱和光电流 (2)光子频率ν 光子能量 ε=h ν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密立根验证) E k =h ν-W 0 遏制电压 U c e=E k 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 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光子有能量)康普顿效应 (光子有动量和能量)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h W 00=ν

高中物理历史常识

高中物理历史常识 1、胡克 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 2、伽利略 意大利的闻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 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 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5、卡文迪许 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 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 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 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 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10、密立根 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 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 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 法国科学家;提出了闻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孙 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15、劳伦斯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16、法拉第 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2013年高考物理真题汇编全解全析:专题十八 近代物理初步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十八近代物理初步 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35题)(1)一质子束入射到静止靶核2713Al上,产生如下核反应:p+2713Al→X+n式中p代表质子,n代表中子,X代表核反应产生的新核.由反应式可知,新核X的质子数为__________,中子数为________. 【解析】(1)从核反应发生时质子数和中子数守恒入手. p为11H,n为10n,则Z A X中A=1+13-0=14,Z=27+1-1=27,则中子数为Z-A=27-14=13. 答案:(1)1413 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35题)(1)关于原子核的结合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B.一重原子核衰变成α粒子和另一原子核,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原来重核的结合能 C.铯原子核(13355Cs)的结合能小于铅原子核(20882Pb)的结合能 D.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E.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时,其质量亏损所对应的能量大于该原子核的结合能 【解析】(1)原子核分解成自由核子时,需要的最小能量就是原子核的结合能,选项A正确.重核衰变时释放能量,衰变产物更稳定,即衰变产物的比结合能更大,衰变前后核子数不变,所以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原来重核的结合能,选项B正确.铯核的核子数比铅核的核子数少,其结合能也小,选项C正确.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选项D错误.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时,需放出能量,因此质量亏损产生的能量小于原子核的结合能,选项E错误. 答案:(1)ABC 3.(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16题) 放射性元素氡(22286Rn)经α衰变成为钋(22286Po),半衰期约为3.8天;但勘测表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后,目前地壳中仍存在天然的含有放射性元素222 86R n的矿石,其原因是() A.目前地壳中的.22286Rn主要来自于其他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B.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壳中元素.22286Rn的含量足够高 C.当衰变产物.22286Po积累到一定量以后,21884 Po的增加会减慢22286Rn的衰变进程 D.22286Rn主要存在于地球深处的矿石中,温度和压力改变了它的半衰期 【解析】选A.从衰变及半衰期角度分析,各种不同元素的衰变不断发生,而22286Rn的半衰期较短,衰变速度较快,因此目前地壳中的22286Rn不是因为原来含量高而是由其他元素衰变生成的,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只由原子核本身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选项C、D错误. 4.(2013·高考北京卷,20题)以往我们认识的光电效应是单光子光电效应,即一个电子在极短时间内只能吸收到一个光子而从金属表面逸出.强激光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于光电效应的认识,用强激光照射金属,由于其光子密度极大,一个电子在极短时间内吸收多个光子成为可能,从而形成多光子光电效应,这已被实验证实.光电效应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用频率为ν的普通光源照射阴极K,没有发生光电效应,换用同样频率为ν的强激光照射阴极K,则发生了光电效应;此时,若加上反向电压U,即将阴极K接电源正极,阳极A接电源负极,在KA之间就形成了使光电子减速的电场.逐渐增大U,光电流会逐渐减小;当光电流恰好减小到零时,所加反向电压U可能是下列的(其中W为逸出功,h为普朗克常量,e为电子电量)()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全集十九近代物理

十九、近代物理 一、知识网络 二、画龙点睛 概念 一、原子结构: 1、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表明: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2)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带电小球,它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荷中。 2、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及助手盖革手吗斯顿完成 ①装置:

②现象: a.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b. 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c. 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的几乎达到180度,即被反向弹回。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于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千多倍,所以电子不会使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明显的改变,只有原子中的正电荷才有可能对α粒子的运动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正电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汤姆生模型那模均匀分布,穿过金箔的α粒了所受正电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α粒了运动将不发生明显改变。散射实验现象证明,原子中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1911年,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计算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原子核半径小于10-14m,原子轨道半径约10-10m。 3、玻尔的原子模型 (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两方面) a. 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是加速运动,按照经典理论,加速运动的电荷,要不断地向周围发射电磁波,电子的能量就要不断减少,最后电子要落到原子核上,这与原子通常是稳定的事实相矛盾。 b. 电子绕核旋转时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旋转的频率,随着旋转轨道的连续变小,电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应是连续变化,因此按照这种推理原子光谱应是连续光谱,这种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事实相矛盾。 (2)玻尔理论 上述两个矛盾说明,经典电磁理论已不适用原子系统,玻尔从光谱学成就得到启发,利用普朗克的能量量了化的概念,提了三个假设: ①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在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②跃迁假设:原子从一个定态(设能量为E2)跃迁到另一定态(设能量为E1)时,它辐射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v=E2-E1 ③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不同的运行轨道相对应。原子的能量不连续因而电子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即轨道半径跟电子动量mv的乘积等于h/2π的整数倍,即:轨道半径跟电了动量mv的乘积等于h/2π的整数倍,即 mvr n h n == 2123 π 、、……n为正整数,称量数数 (3)玻尔的氢子模型:

高中物理常识大集合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他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程序如下: 提出假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数学推理:由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的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和得出;再应用从上式中消去v,导出即。 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直接验证有困难,伽利略用铜球在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上百次实验表明:;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运动,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不变,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相同;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该比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合理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为90°的情况,小球的运动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还需经过实验验证 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回忆理想斜面实验 2.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它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定律。②F合=ma ③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

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6.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7.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8.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 二、热学: 1.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高中物理专题--近代物理初步

高中物理专题--近代物理初步 【母题来源一】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全国Ⅰ卷) 【母题原题】(多选)(2020·全国Ⅰ卷)下列核反应方程中,X 1、X 2、X 3、X 4代表α粒子的有 ( ) A .2 211101H +H n +X → B .2311102H +H n +X → C .235 1144 8992056363U +n Ba +Kr +3X → D .1630314n +Li H +X → 【母题来源二】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物理(全国Ⅱ卷) 【母题原题】(2020·全国Ⅱ卷)氘核H 2 1可通过一系列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其总效果可用反应式 2 41112106H 2He 2H+2n+43.15MeV →+ 表示.海水中富含氘,已知1 kg 海水中含有的氘核约为1.0×1022个,若全都发生聚变反应,其释放的能量与质量为M 的标准煤燃烧时释放的热量相等;已知 1 kg 标准煤燃烧释放的热量约为 2.9×107 J,1 MeV= 1.6×10-13 J,则M 约为 ( ) A.40 kg B.100 kg C.400 kg D.1 000 kg 【母题来源三】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全国Ⅲ卷) 【母题原题】(2020·全国Ⅲ卷)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首次产生了人工放 射性同位素X,反应方程为4 2712 130He +Al X n +→.X 会衰变成原子核Y ,衰变方程为X Y e +01→,则( ) A.X 的质量数与Y 的质量数相等 B.X 的电荷数比Y 的电荷数少1 C.X 的电荷数比Al 27 13的电荷数多2 D.X 的质量数与Al 27 13的质量数相等 【母题来源四】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天津卷) 【母题原题】(2020·山东等级考)氚核3 1 H 发生β衰变成为氦核32He .假设含氚材料中31H 发生β衰变产生的电子可以全部定向移动,在3.2×104 s 时间内形成的平均电流为5.0×10-8 A.已知电子电荷量为1.6×10-19 C,在这段时间内发生β衰变的氚核31H 的个数为 ( ) A.5×1014 B.1.0×1016 C.2.0×1016 D.1.0×1018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核知识点总复习含解析(1)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核知识点总复习含解析(1)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原子核相关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链式反应 B.人类对原子核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从α粒子散射实验开始的 C.中等质量核的平均结合能比重核的平均结合能大,所以重核裂变要释放能量 D.钚(239)可由铀239()经过1次α衰变和2次β衰变而产生 2.关于天然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半衰期越短 C.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时所释放出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产生的D.机场、车站进行安检时,能发现箱内危险物品,是利用了α射线较强的穿透能力 3.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这些岩石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下列有关放射性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线与射线一样是电磁波,但穿透本领远比射线强 B.氡的半衰期为天,个氡原子核经过天后就一定只剩下个氡原子核 C.衰变成要经过次衰变和次衰变 D.放射性元素发生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产生的 4.由于地震、山洪等原因将大量的金丝楠及其他树种深埋,经千万年碳化、氧化、冲刷形成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植物“木乃伊”,又叫碳化木,俗称乌木,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14C与12C的比例与大气中相同,生命活动结束后,14C衰变为14N,14C的比例持续减少,其半衰期约为5700年,现通过测量得知,某乌木样品中14C的比例恰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乌木的形成年代距今约为11400年 B.该乌木的形成年代距今约为5700年 C.12C、13C、14C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D.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14C的衰变 5.C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N,半衰期为5700年。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C与 C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C的比例持续减少。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C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古木采伐的年代距今约2850年 B.C衰变为N的过程中放出射线 C.C、C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D.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C的衰变 6.若用x代表一个中性原子中核外的电子数,y代表此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z代表 Th的原子来说() 此原子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则对234 90 A.x=90,y=90,z=234 B.x=90,y=90,z=144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专项训练解析含答案(6)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专项训练解析含答案(6)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牛顿、秒 B.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C.库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扭秤实验研究得出了库仑定律 D.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偏转 2.伽利略是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下列关于伽利略在实验方法及实验成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运用逻辑推理和实验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B.通过实验发现斜面倾角一定时,不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开始滚动,加速度相同C.通过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 D.为了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了理想实验法 3.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下有关物理学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伽利略总结并得出了惯性定律 B.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哥白尼,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托勒密 C.出色的天文观测家第谷通过观测积累的大量资料,为开普勒的研究及开普勒最终得到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D.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出万有引力常量G的值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有:电场强度 F E q =,电容Q C U =,加速度 F a m = C.库仑通过实验得出了库仑定律,并用扭秤实验最早测量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 D.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新核原子序数比原来原子核序数增加1 5.在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密立根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的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并测出了该粒子的比荷 B.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C.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 D.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 6.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库仑定律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关于点电荷相互作用力跟它们间的距离和电荷量关系的一条物理规律 B.库仑定律适用于点电荷,点电荷就是很小的带电体 C.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很相似,它们都不是平方反比规律 D.当两个点电荷距离趋近于零时,库仑力则趋向无穷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近代物理初步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 近代物理初步 1. (2015·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 .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B .U 235 92在中子轰击下生成Ba 14456和Kr 8936的过程中,原子核中的平均核子质量变小 C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 D .卢瑟福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E .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减小 解析: β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化为质子同时产生电子的过程,但电子不是原子核 的组成部分,故A 错;U 235 92在中子轰击下生成Ba 14456和Kr 8936的过程是裂变反应,原子核中 的平均核子质量变小,有质量亏损,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故B 正确;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C 正确;卢瑟福根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D 正确;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成立的定律之一,在电子跃迁的过程中,能量仍守恒,故E 错误. 【答案】 BCD 2.(2015·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关于原子结构及原子核的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填写正确答案标号) A .每一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 B .处于n =3的一个氢原子回到基态时一定会辐射三种频率的光子 C .α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γ射线弱 D .β衰变中的电子来自原子的内层电子 E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压力、温度无关 解析:由于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故可以根据原子光谱来鉴别物质,故A 正 确;根据23C =3,知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向较低能级跃迁,最多可放出三种频率的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报告

高中物理学科分析 高中物理主要考查学生五部分能力分别是: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初中相比在内容的广度上区别不大,但是在深度上有很大的区别。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延伸。初中物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侧重的大都是记忆类的知识点,但是高中物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考试侧重的是对知识点的理解分析,扩展运用。因此在初学高中物理在思维上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往往刚开始学物理成绩比较差。另外一个造成学生学习物理障碍的我觉得就是教材。和以前相比教材削减了很多内容,而且还分必修和选修,这会让学生对选修内容在主观上造成忽视。教材简单了,考试内容却没有相应的简单。因此会出现这种情况:书本上的全部会了,可考试还是考不好。下面是我对高中物理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 一:高中物理知识体系 高中物理内容可概括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1. 力和运动 2. 动量和能量 3. 电磁场 4. 近代物理、振动和波 二:高中物理高考考点分析 第一部分:力和运动 力和运动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没学好高中物理肯定学不好。一方面在高中学习中主要是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这部分的学习是这2者的基础;另一方面力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物理题目的能力,思维模型的建立很有帮助,力学是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渡。所以这部分内容必须学习扎实。 1.运动学(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难点:追及、相遇问题 2.静力学(必修1 第二章:力 ; 第四章:物体的平衡) 直线运动 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 速度、速率、平均速度 加速度 运动的描述 典型的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s=v t ,s-t 图,(a =0)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特例 自由落体(a =g ) 竖直上抛(a =g ) v - t 图 规律 at v v t +=0,202 1at t v s +=as v v t 22 02=-,t v v s t 20+=

高中物理历史常识

物理科学家国籍贡献1、胡克英国①.发现了胡克定律。 2、伽利略意大利②.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 给以实验检验; ③.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④.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 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 ⑤.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①.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 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①.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 础。 5、卡文迪许英国①.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①.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 动”。 7、焦耳英国①.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 实的基础。 ②.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①.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①.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①.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①.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 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①.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①.提出了闻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逊英国①.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 ②.汤姆生(逊)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①.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①.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②.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①.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①.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9、赫兹德国①.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电磁 波的存在 ②.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③.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20、惠更斯荷兰①.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 ②.发明了摆钟。 21、托马斯 ·杨英国①.首先巧妙而简朴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 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22、伦琴德国①.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

高中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详解和练习

近代物理 构 氢原子能级公式 天然衰变 人工转变 重核裂变 轻核聚变 2 1 n E E n = α衰变 质子、中子 核反应堆 热核反应 12r n r n = β衰变 的发现 一、知识网络

半衰期核能 表示放射性元素△E=△mc2 衰变的快慢 二、画龙点睛 概念 一、原子结构: 1、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表明: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2)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带电小球,它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荷中。 2、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及助手盖革手吗斯顿完

成 ①装置: ②现象: a.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b. 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c. 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的几乎达到180度,即被反向弹回。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于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千多倍,所以电子不会使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明显的改变,只有原子中的正电荷才有可能对α粒子的运动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正电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汤姆生模型那模均匀分布,穿过金箔的α粒了所受正电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α粒了运动将不发生明显改变。散射实验现象证明,原子中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1911年,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计算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易错题汇编附解析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易错题汇编附解析 一、选择题 1.万有引力的发现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地上物理学”和“天上物理学”的统一.它表明天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遵从相同的规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将行星的椭圆轨道简化为圆轨道,还应用到了其他的规律和结论.下面的规律和结论没有被用到的是( ) A.开普勒的研究成果 B.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得出的引力常量 C.牛顿第二定律 D.牛顿第三定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有:电场强度 F E q =,电容Q C U =,加速度 F a m = C.库仑通过实验得出了库仑定律,并用扭秤实验最早测量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 D.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新核原子序数比原来原子核序数增加1 3.2014年,我国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取得世界级成果。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B.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发现电荷量都是某个最小值的整数倍 C.牛顿运用理想斜面实验归纳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D.库仑做库仑扭秤实验时采用了归纳的方法 4.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 很多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中符合史实的是()A.伽利略通过观测、分析计算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B.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C.牛顿运用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并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D.开普勒利用他精湛的数学经过长期计算分析,最后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5.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下面哪位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A.库仑 B.安培 C.富兰克林 D.伏打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B.经典力学只适用微观、高速、强引力场 C.库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扭秤实验研究得出了库仑定律 D.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 7.物理学中最早使用理想实验方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和发现电流磁效应分别由不同的物理学家完成,他们依次是()

高考物理新近代物理知识点之相对论简介经典测试题(3)

高考物理新近代物理知识点之相对论简介经典测试题(3) 一、选择题 1.有一把长为L的尺子竖直放置,现让这把尺子沿水平方向以接近光的速度运行,运行过程中尺子始终保持竖直,那么我们此时再测量该尺子的长度将() A.大于L B.小于L C.等于L D.无法测量 2.下列关于近代物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玻尔理论成功解释了各种原子发出的光谱 B.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事件是氢原子光谱的发现 C.光电效应实验现象的解释使得光的波动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D.质能方程2 E mc 揭示了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确定关系,提出这一方程的科学家是卢瑟福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透明的标准样板和单色光检查平面的平整度是利用了光的干涉 B.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是光的衍射现象 C.光的偏振现象证实了光是横波。 D.不论光源与观察者做怎样的相对运动,光速都是一样的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源向静止的观察者运动,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声源的频率 B.电磁波谱波长由长到短顺序是无线电波、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X射线、γ射线C.机械波只能在介质中传播,波源周围如果没有介质,就不能形成机械波 D.宇宙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经过地球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到飞船上的时钟变快 5.关于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中是物体以光速运动的动能 B.是物体的核能 C.是物体各种形式能的总和 D.是在核反应中,亏损的质量和能量的对应关系 6.下列关于经典力学和相对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经典力学和相对论是各自独立的学说,互不相容 B.相对论是在否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C.相对论和经典力学是两种不同的学说,二者没有联系 D.经典力学包含于相对论之中,经典力学是相对论的特例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经典力学己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B.经典力学在今天广泛应用,它的正确性无可怀疑,仍可普遍适用 C.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随运动状态而改变 D.狭义相对论认为,质量、长度、时间的测量结果都与物体运动状态有关 8.关于相对论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宇宙飞船的运动速度很大,应该用相对论计算它的运动轨道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知识点训练含答案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知识点训练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B.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C.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出电子的荷质比 D.卢瑟福发现了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2.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中,小球从斜面A上离斜面底端为h高处滚下斜面,通过最低点后继续滚上另一个斜面B,小球最后会在斜面B上某点速度变为零,这点距斜面底端的竖直高度仍为h.在小球运动过程中,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小球在A斜面上运动时,离斜面底端的竖直高度越来越小,小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②小球在A斜面上运动时,动能越来越小,势能越来越大 ③小球在B斜面上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离斜面底端的高度越来越小 ④小球在B斜面上运动时,动能越来越小,势能越来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有:电场强度 F E q =,电容Q C U =,加速度 F a m = C.库仑通过实验得出了库仑定律,并用扭秤实验最早测量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 D.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新核原子序数比原来原子核序数增加1 4.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 很多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中符合史实的是()A.伽利略通过观测、分析计算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B.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C.牛顿运用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并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D.开普勒利用他精湛的数学经过长期计算分析,最后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5.在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下对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牛顿运用理想实验法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安培总结出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C.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时空观 D.第谷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归纳得到了行星的运行规律 6.在物理学建立、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在他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利用逻辑推断,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 B.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他导师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