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一、名词解释1、抗凝: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2、技术误差:由于采血部位不当、稀释倍数不准、充池不当、血液凝固、器材处理及使用不当和细胞识别错误所引起的误差3、计数域误差:是由于每次充池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4、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直径相差1倍以上,可能为造血功能紊乱、造血调控功能减弱或推片不当造成。
5、RDW: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应红细胞体积大小不一致的程度。
6、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源自有核红细胞。
RNA是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如天青B、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故名网织红细胞7、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表示骨髓中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
8、血沉: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9、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更早的早幼稚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10、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11、中毒颗粒:在严重的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12、杜氏小体: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天蓝色或灰蓝色.13Pelger—Hurt小体:成熟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呤形或少分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与遗传因素相关。
14、Mott细胞:淋巴细胞胞浆中充满Russell小体,核常被挤到一傍,称为15:MCH/MCV/MCHC:MCV全部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Hct/RBC(X/L)X1015MCH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Hb(g/L)/RBC(X/L) X1012MCHC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Hb(g/L)/ Hct 16:细胞直方图:以细胞的体积为横坐标、以细胞出现的相对频率为纵坐标绘制的直方图,17、PT:是在体外模拟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是否异常.18、APTT:是在体外模拟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凝血因子是否异常。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2)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36.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指血液中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单位用飞升(fl)表示37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变异的参数,以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PDW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小板体积均一性高.值越大说明血小板大小越不均匀,主要用于血小板异常疾病的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38.出血:血液(全血)从心血管腔内溢出或流出39.瀑布学说:即一个凝血因子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的连锁反应,最后生成纤维蛋白40.凝血: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凝固的凝胶状态41.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42.血栓: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血凝块或沉积物,叫~43.凝血因子: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有12个44.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45.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46.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激活过程)47.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48.纤溶系统: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参与纤溶过程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纤溶系统49.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 当毛细血管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体液因子有缺陷或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的作用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本试验是用物理加压方法,统计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毛细血管的损害程度的50.ATP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 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51.PT凝血酶原时间: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52.INR是口服抗凝剂治疗监测的首选指标53.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54.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55.Rh血型: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56输血: 指将血液或血液的某种成分输给患者的一种补充治疗方法,室抢救为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57.血型系统:由一个或数个基因所编码的数个相关联抗原所组成58.血型关联:指在血清学、生物学或遗传学上有相关性,但又达不到血型系统命名标准与血型系统无关的血型抗原59.血型系列:指目前不能归类于血型系统和血型关联的血型抗原,即低频抗原和高频抗原ABO遗传座位于第九号染色体的长臂3区4带上Rh遗传基因位于第一号染色体的短臂上60.天然抗体:主要由自然界中与A,B抗原类似的物质在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下产生,以IgM为主61.免疫性抗体:主要是由母婴血型不合的妊娠及血型不合的输血产生,以IgG为主6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集中在人类白细胞膜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63.血型物质:由组织细胞合成和分泌的A,H,B抗原的半抗原,血型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体液和分泌物中64.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的,包括正向定型和反向定型.65.正向定型:用已知的特异性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血型抗原称为~66.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标本中的未知血型抗体称为~67.交叉配血试验: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两侧均不凝集可输血.将献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68.交叉配血: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血者或供液者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69.聚凝胺介质配血法:本法除能检出IgM,IgG抗体外,还能发现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大多数抗体70.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HDN: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一种被动同种免疫性疾病《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1.血常规CBC:全血细胞计数2.血量: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3.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4.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5.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6.白细胞分类计数DC: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7..血小板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出血与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8.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9.抗凝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10.毒性指数: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1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 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1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13.核象: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1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16.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17.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18.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19.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20.血细胞比容HCT.PCV:一定体积中的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2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fl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pg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24.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25.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2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成为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深染的颗粒27.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名词解释1.血清:未抗凝全血经自然凝固或添加促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用于临床化学与免疫学检测等2.血浆:抗凝全血离心后上清部分为血浆。
3.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称为抗凝。
4.腺癌:发生于大支气管及段支气管以上的支气管黏膜鳞状化生上皮。
5.鳞癌:常发生于小支气管,尤以周围型肺癌多见。
6.核异质细胞:指细胞核发生异常改变,但细胞质分化正常的细胞,核异质表现为核的大小、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边界不整齐等。
7.乳糜尿:是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混浊,称乳糜尿。
8.凝溶蛋白:本周蛋白在pH4.9左右条件下,加热到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100℃时溶解,而温度降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称凝溶蛋白。
9.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10.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1.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是指血红蛋白(SHb除外)中的亚铁离子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
Hi与氰化钾中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
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值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12.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
1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8”形。
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14.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如出现属病理现象。
15.棒状小体(Auer body):是指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1-6μm。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这临床检验基础名词!你知道啥是血常规不?
就好比你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一样,血常规就是医生了解咱身体
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呢!比如说白细胞计数,那可太重要啦!要是白
细胞计数高了,哎呀呀,那可能就说明身体里有炎症在捣乱呢!就像
家里进了小捣蛋鬼,得赶紧找出来赶跑呀!
还有尿常规,这就像是身体的“晴雨表”。
尿蛋白、尿潜血这些指标,能反映出肾脏等器官有没有出问题哟!比如说尿蛋白阳性,那不就跟
房子漏了水似的,得赶紧修补呀!
再说说生化检验,这可是个大项目呢!像血糖、血脂这些,就像身
体这部大机器运行的“燃料”和“润滑剂”。
血糖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就跟汽车的油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个道理呀!血脂要是不正常,那
血管可能就像被堵住的水管一样,后果可严重啦!
凝血功能检查也很关键呀!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这
些名词听起来复杂,其实就像交通信号灯一样,控制着血液凝固的节
奏呢!要是出了问题,那可就容易出血或者形成血栓,多吓人呀!
这些临床检验基础名词可都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呢!咱可得
重视起来呀!它们就像是身体的密码,医生通过解读这些密码,才能
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状况,给我们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所以呀,
别小看了这些名词,它们背后可有着大意义呢!咱要积极配合医生做检查,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呀!。
名词解释第一章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碱性染料:为阳离子染料,如亚甲蓝、天青、苏木素等;能接受质子,是染细胞核的染料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能释放质子,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两类,能结合细胞的碱性成分并染色,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成分等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亚甲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第二章红细胞计数(R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旧称红细胞压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未成熟),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为8-9.5μm),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故称为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白细胞计数: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当刺激因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颗粒缺失的结果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约1~2um,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和烧伤等退行性变: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faggot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 时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广义的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血型系统:指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根据血液各种抗原成分不同,可分为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血型物质: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存在于某些分泌型基因个体的体液或分泌液中的ABH抗原称为血型物质;人体中普遍存在,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ABO血型系统亚型: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包括正定型与反定型;前者是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抗原,后者是利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未知抗体;ABO血型鉴定常用方法有盐水介质法和微柱凝胶血型卡法等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把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主侧”;把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两管既没有凝集也没有溶血,方可输血第三章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第四、五章尿三杯检查: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第1、3杯10ml,第2杯盛其余大部分尿液,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尿量:指24h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液的能力和肾脏稀释与浓缩功能肉眼血尿:指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或洗肉水样镜下血尿:指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乳糜尿:指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大于5个/HP脓细胞: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运动似星状闪光尿比重: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蛋白尿:指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1.6g/L)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酮体:乙酰乙酸(占20%)、β-羟基丁酸(占78%)和丙酮(占2%)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血浆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会产生酮尿血红蛋白血症:健康人血浆中大约有50mg/L游离血红蛋白(Hb),但尿液中无游离Hb,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Hb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若Hb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Hb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1.00~1.35g/L时,Hb可随尿液排出,即血红蛋白尿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即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3小时内尿液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1小时的排出量影形红细胞:红细胞胀大,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形红细胞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膜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1、血清(serum)血液离体自然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2、血浆(plasma)全血抗凝离心后去除血细胞剩下的成分。
3、3、抗凝剂(anti coagulant)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4、4、红细胞计数(RBC)是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常作为诊断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的主要指标之一。
5、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RBC的运输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的氧气,并输送至全身各组织。
6、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成熟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质和铁,有运输氧的功能。
但是人体内细胞生长不可能没有细胞核,所以有核红细胞实际上是未成熟的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所占比例很少。
7、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周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
有的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红细胞。
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或正常,但厚度变薄;靶形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易见到。
8、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tc)介于成熟RBC和晚幼RBC之间的细胞,略大于成熟RBC,其胞质中含有少量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染色时成网状故名网织红细胞。
9、嗜碱性点彩RBC(basophilic-stippling cell)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瑞氏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见到紫红色或蓝黑色颗粒。
10、豪焦小体(Howell-Jolly body)又称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
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 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一、名词汇阐明之阳早格格创做1、抗凝:是采与物理大概化教要领与消大概压制某种凝血果子的活性,以遏行血液凝固.2、技能缺面:由于采血部位没有当、稀释倍数禁绝、充池没有当、血液凝固、器材处理及使用没有当战细胞辨别过得所引起的缺面3、计数域缺面:是由于屡屡充池后血细胞正在计数室内分散没有成能真足相共所制成的缺面4、黑细胞大小没有均:黑细胞直径出进1倍以上,大概为制血功能混治、制血调控功能减强大概推片没有当制成.5、RDW:即黑细胞体积分散宽度,反应黑细胞体积大小纷歧致的程度.6、网织黑细胞:网织黑细胞是介于早幼黑细胞战老练黑细胞之间的过度阶段细胞,略大于老练黑细胞,其胞量中残存的嗜碱性物量核糖核酸源自有核黑细胞.RNA是碱性物量,经碱性染料(如天青B、煌焦油蓝大概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产死蓝色大概紫色的面粒状大概丝网状结构重淀物,故名网织黑细胞7、网织黑细胞死成指数:表示骨髓中网织黑细胞的死成相称于正凡是人的几倍.8、血重:指正在确定条件下,离体抗凝齐血中的黑细胞自然下重的速率.9、核左移中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删加大概出现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以至更早的早幼稚粒细胞的局里称为核左移10、核左移:中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删加,而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左移11、中毒颗粒:正在宽重的熏染及大里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量中出现比仄常中性颗粒细大、大小没有等,分散没有均的紫乌色大概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12、杜氏小体:中性粒细胞果毒性变更而正在胞量中死存的局部嗜碱性地区,呈圆形,梨形大概云雾状,染整天蓝色大概灰蓝色.13Pelger-Hurt小体:老练粒细胞核分叶本领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呤形大概少分叶,但是染色量致稀、深染、汇集成小块大概条索状,其间有空黑间隙.与遗传果素相闭.14、Mott细胞:淋巴细胞胞浆中充谦Russell小体,核常被挤到一傍,称为15:MCH/MCV/MCHC:MCV局部黑细胞体积的仄衡值=Hct/RBC(X/L) X1015 MCH局部黑细胞血黑蛋黑含量的仄衡=Hb(g/L)/RBC(X/L) X1012MCHC局部黑细胞血黑蛋黑浓度的仄衡值=Hb(g/L)/ Hct16:细胞直圆图:以细胞的体积为横坐标、以细胞出现的相对于频次为纵坐标画制的直圆图,17、PT:是正在体中模拟内中源性凝血的局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中源性凝血道路战共共凝血道路凝血果子是可非常十分. 18、APTT:是正在体中模拟内中源性凝血的局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凝血果子是可非常十分.19、D-两散体D-两散体是纤维蛋黑单体经活化果子XIII接联后,再经纤溶酶火解所爆收的一种特同性落解产品,是一个特同性的纤溶历程标记表记标帜物.D-两散体根源于纤溶酶溶解的接联纤维蛋黑凝块.20、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超出2.5L.21、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降,大概每小时尿量小于17毫降,称为少尿.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毫降,大概者12小时无尿,则称为无尿.22、镜下血尿:镜下黑细胞仄衡大于3/HPF,此时肉眼没有克没有及瞅到尿液隐血色,称~ 23、镜下脓尿:脓尿的程度依尿中含黑细胞的数量而定,仅于镜下创制黑细胞删加者,称~24、尿渗量,是反映溶解正在尿中具备渗透效率的溶量颗粒(分子大概离子等)数量的一种指标,是表示肾净排鼓到尿中所有溶量颗粒的总数量.25、尿比稀(SG)是指正在4摄氏度时尿液与共体积杂火重量之比. 26、蛋黑尿:尿蛋黑超出150mg/24h 大概100mg /L时,蛋黑定性考查呈阳性.27、糖尿:尿糖定性考查呈阳性的尿液称为~.28、酮尿:爆收酮血症的共时,酮体血浓度一朝超出肾阈值,便不妨爆收酮尿.29、管型(cast):正在一定条件下,肾净滤出的蛋黑量以及细胞大概碎片正在肾小管(近直)、集中管中凝固后,可产死圆柱形蛋黑散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30、溢出性蛋黑尿: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支均仄常,但是由于血中非常十分蛋黑量删加,经肾小球滤出,超出肾小管重吸支本领,正在尿中出现而爆收的蛋黑尿称为~31、本-周氏蛋黑尿:当血浆中BJP(本-周氏蛋黑)洪量减少,滤进本尿中的BJP超出肾小管的重吸支阈值,即产死本-周蛋黑尿.常出现于骨髓瘤患者尿中.33、渗出液: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删下血浆胶体渗透压减矮淋巴回流受阻,中瞅多为深黄色浑浊、血性、脓性;比重常大于1.020.34、漏出液利害炎性积液,是由于:①血浆渗透压落矮,如肝软化、肾病概括征、重度营养没有良性贫血;②血管内压力删下,如缓性心功能没有齐;③淋巴管梗阻,如丝虫病肿瘤压迫等. 35、隐血:上消化讲出血量小于5毫降,粪便中无可睹的血液,且黑细胞损害,隐微镜查看也已睹黑细胞,而需用化教法、免疫法等才搞证据的出血.36、细液液化时间:细液由胶冻状形成震动状所需时间.37、细子活动度:是指细液中呈前进疏通细子所占的百分率.38、阳讲浑净度:正在死理情况下,女性死殖系统具备自然呵护功能,果为阳讲中存留阳讲杆菌,它能脆持阳讲处于酸性的环境. 39、潘氏考查,又称Pandy考查,是指脑脊液中的蛋黑测定,也称球蛋黑定性考查,40、癌胚抗本:仄常胚胎构制所爆收的身分,出死后渐渐消得,大概仅存极微量.当细胞癌变时,此类抗本表黑可明隐删加.41、李凡是他(Rivalta)考查,即浆液粘蛋黑定性真验.本理是浆液粘蛋黑是多糖战蛋黑量产死的复合物.其等电面是PH3-5,亦称为酸性糖蛋黑,当其正在洪量稀醋酸中时,呈红色重淀,即为阳性.42、血型是以血液抗本形式表示出去的一种遗传性状,由血型基果决断,是血细胞的主要特性。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临床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时,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常用名词的解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一、生化指标1、血糖血糖是人体中必需的能量源,也是衡量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
正常血糖浓度一般在3.9-6.1mmol/L之间。
高血糖可能是糖尿病的标志,低血糖则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症状。
2、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是反映肝脏疾病、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常用指标。
常见的肝功能指标有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
其中,ALT和AST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
3、肾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可以用来检查肾脏疾病、肾功能损伤等问题。
血肌酐和尿素氮是肾功能指标的常用检查项目。
在正常情况下,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当肾功能出现问题时,这两项指标的含量会显著升高。
二、免疫学指标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用来监测身体免疫系统的常用检查项目。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10×10^9/L之间。
当白细胞计数超出正常范围时,通常表示身体中正在发生某种病理变化,比如感染、炎症等。
2、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是用来测定身体内某种特定抗原水平的检查项目。
常见的抗原包括HIV、乙肝病毒、结核菌等。
抗原检测的结果可以用来监测感染程度和病情进展。
3、抗体检测抗体检测是用来检测身体内抗体水平的检查项目。
抗体是身体免疫系统对于外来入侵物质的反应。
比如,乙肝病毒感染后,身体会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用于消灭病毒。
抗体检测可以用来探测身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病原体的反应。
三、微生物学检验1、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细菌培养是将样品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以促进细菌生长和分裂。
检验人员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数量,进而确定感染的种类和程度。
名词解释第一章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碱性染料:为阳离子染料,如亚甲蓝、天青、苏木素等;能接受质子,是染细胞核的染料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能释放质子,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两类,能结合细胞的碱性成分并染色,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成分等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亚甲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第二章红细胞计数(R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旧称红细胞压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未成熟),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为8-9.5μm),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故称为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白细胞计数: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当刺激因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颗粒缺失的结果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约1~2um,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和烧伤等退行性变: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faggot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广义的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血型系统:指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根据血液各种抗原成分不同,可分为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血型物质: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存在于某些分泌型基因个体的体液或分泌液中的ABH抗原称为血型物质;人体中普遍存在,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ABO血型系统亚型: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包括正定型与反定型;前者是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抗原,后者是利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未知抗体;ABO血型鉴定常用方法有盐水介质法和微柱凝胶血型卡法等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把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主侧”;把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两管既没有凝集也没有溶血,方可输血第三章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第四、五章尿三杯检查: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第1、3杯10ml,第2杯盛其余大部分尿液,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尿量:指24h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液的能力和肾脏稀释与浓缩功能肉眼血尿:指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或洗肉水样镜下血尿:指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乳糜尿:指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大于5个/HP脓细胞: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运动似星状闪光尿比重: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蛋白尿:指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1.6g/L)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酮体:乙酰乙酸(占20%)、β-羟基丁酸(占78%)和丙酮(占2%)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血浆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会产生酮尿血红蛋白血症:健康人血浆中大约有50mg/L游离血红蛋白(Hb),但尿液中无游离Hb,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Hb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若Hb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Hb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1.00~1.35g/L时,Hb可随尿液排出,即血红蛋白尿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即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3小时内尿液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1小时的排出量影形红细胞:红细胞胀大,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形红细胞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膜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
名词解释第一章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碱性染料:为阳离子染料,如亚甲蓝、天青、苏木素等;能接受质子,是染细胞核的染料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能释放质子,主要有伊红和伊红两类,能结合细胞的碱性成分并染色,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成分等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亚甲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第二章红细胞计数():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旧称红细胞压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未成熟),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为μ),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故称为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白细胞计数: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当刺激因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颗粒缺失的结果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约~,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和烧伤等退行性变: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个或数个,长约~μ,称为棒状小体,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时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等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广义的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血型系统:指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根据血液各种抗原成分不同,可分为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血型物质: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存在于某些分泌型基因个体的体液或分泌液中的抗原称为血型物质;人体中普遍存在,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血型系统亚型: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包括正定型与反定型;前者是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抗原,后者是利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未知抗体;血型鉴定常用方法有盐水介质法和微柱凝胶血型卡法等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把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主侧”;把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两管既没有凝集也没有溶血,方可输血第三章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第四、五章尿三杯检查: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个尿杯中,第、杯,第杯盛其余大部分尿液,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尿量:指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液的能力和肾脏稀释与浓缩功能肉眼血尿:指尿液内含有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或洗肉水样镜下血尿:指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个乳糜尿:指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大于个脓细胞: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运动似星状闪光尿比重:指尿液在℃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蛋白尿:指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或超过)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酮体:乙酰乙酸(占)、β羟基丁酸(占)和丙酮(占)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血浆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会产生酮尿血红蛋白血症:健康人血浆中大约有游离血红蛋白(),但尿液中无游离,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若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时,可随尿液排出,即血红蛋白尿小时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即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小时内尿液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小时的排出量影形红细胞:红细胞胀大,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形红细胞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膜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
1、血清:未加抗凝剂的全血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析出的上清液。
2、血浆:加入抗凝剂的全血标本,离心后的上清液。
3、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呈圆形,1~2μm大小,染紫红色,可1至数个,为核残余物。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等。
4、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
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5、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若出现属病理现象。
6、嗜多色性红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的DNA而被染成灰蓝色,此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多见。
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嗜碱性黑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且胞质中RNA等变性的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
有铅、铋、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
8、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淡然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9、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10、网织红细胞: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此胞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集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连成线,而构成网状结构。
11、Price-Jones曲线:根据红细胞直径数据绘制出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横坐标为红细胞直径的大小,纵坐标为直径一定大小的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主要用于贫血类型的鉴别。
12、血沉(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13、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5%)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
皮肤采血法:主要用于需要微量血液的检验项目和婴幼儿血的常规检验,获得标本为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血的混合末梢全血抗凝: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血浆:全血标本经抗凝离心后去除血细胞成分即血浆,主要用于化学成分测定和凝血项目检测等血清:血液离体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血清与血浆相比较,主要缺乏纤维蛋白原,某些凝血因子也发生了变化。
血清主要用化学和免疫学测定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体积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豪焦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中的暗紫色圆形小体,为核染色质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溶血性贫血等网织红细胞: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度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状或丝网状沉淀物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白细胞分类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和绝对值血红蛋白(Hb):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有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血细胞比容测定(HCT):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与红细胞数量,平均体积及血浆量有关血沉(ESR):血细胞沉降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白细胞分类计数(DLC):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和绝对值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和大面积烧伤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出现比正常细胞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颗粒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是胞质局部不成熟,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样物质,一个或数个,是初级嗜天青颗粒结晶化的形态核象:指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到衰老细胞的发育状态核左移:外周血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核右移:外周血的中性分叶核增多,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的现象异性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刺激或应激反应等条件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的现象血小板(PLT):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及粘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的物质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刺破后,血液自行流出道自然停止的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时间,反应内源性凝血因子,共同途径和是否存在抗凝物质的指标血型系统:由单个基因或多个连锁的基因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型系统交叉配血实验:在血型鉴定系统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匹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实验RH血型:临床上将表达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阳性,不表达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阴性新生儿溶血病:母子ABO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引起母体产生相应抗体而产生的溶血现象电阻抗原理(库尔特原理):悬浮在电解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为非导电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改变,形成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容区分出血细胞群,进行计数的原理晨尿: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运动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其各种成分浓缩,以达到检验或培养所需浓度随机尿: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计时尿:指采集规定时段内的尿液标本,如采集治疗后、进餐后、白天或卧床休息后3小时、12小时或24小时内的全部尿液尿量: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
1、血清(serum)血液离体自然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2、血浆(plasma)全血抗凝离心后去除血细胞剩下的成分。
3、抗凝剂(anti coagulant)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4、红细胞计数(RBC)是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常作为诊断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的主要指标之一。
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RBC 的运输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的氧气,并输送至全身各组织。
6、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成熟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质和铁,有运输氧的功能。
但是人体内细胞生长不可能没有细胞核,所以有核红细胞实际上是未成熟的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所占比例很少。
7、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周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
有的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红细胞。
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或正常,但厚度变薄;靶形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易见到。
8、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tc)介于成熟RBC和晚幼RBC之间的细胞,略大于成熟RBC,其胞质中含有少量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染色时成网状故名网织红细胞。
9、嗜碱性点彩RBC(basophilic-stippling cell)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瑞氏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见到紫红色或蓝黑色颗粒。
10、豪焦小体(Howell-Jolly body)又称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
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减低、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
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
12、白细胞计数(WBC)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
13、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的白细胞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WBC的比值和绝对值。
14、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比正常中性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成紫黑色的颗粒。
15、异性淋巴细胞(lymphocyte)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6、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增多,或者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等。
常伴中毒颗粒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17、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五叶以上大于3%。
常伴有WBC减少,造血功能衰退表现。
主要见于巨幼贫,恶性贫血。
18、棒状小体(Auer body)白细胞浆中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
长约1~6μm,1条或数条不定,是初级嗜天青颗粒结晶化的形态。
棒状小体对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重要价值。
19、晨尿(first morning urine)指清晨起床,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派出的尿液。
20、随机尿(random urine)指患者无需做任何准备,不收时间限制,随到随留的尿液标本21、中段尿(midstream urine)指临床上尿液培养中,采取小便时,让开始的小便将尿道冲洗干净后,截取中间小便作样品进行培养。
目的是防止尿液被污染。
22、多尿(polyuria)24 小时尿量大于2.5L 称为多尿。
(1)内分泌病:如尿崩症、(2)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23、少尿(oliguria)24 小时尿量少于0.4 L 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 称为少尿。
病理性少尿可见于:(1)肾前性少尿(2)肾性少尿:因肾实质病变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3)肾后性少尿:尿路梗阻引起。
24、无尿(anuria)24小时尿量小于0.1L,或在24小时内完全无尿者称为无尿。
进一步排不出尿液,称为尿闭,其发生原困与少尿相同。
25、蛋白尿(proteinuria)一次随机尿中蛋白质为0~80mg/L,尿蛋白定型试验为阴性,当尿蛋白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实验为阳性,称为蛋白尿。
26、功能性蛋白尿(functionalproteinuria)指在健康人的尿中出现了暂时性、轻度、良性的蛋白尿。
27、血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尿液游离Hb>0.3mg/L,而镜下未见完整RBC,外观为棕色或酱油色, OBT(+)。
28、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 为尿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所致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
若在空气中久置可因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而使尿液外观呈棕绿色。
29、本周氏蛋白(Bence-Jones protein)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浆细胞病,体内产生过多的Ig轻链,该蛋白加热至40~50℃发生沉淀,继续加热则重新溶解又称凝溶蛋白30、血尿(hematuria)离心沉淀尿中每高倍镜视野≥3个红细胞,或非离心尿液超过1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均示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则称为血尿。
31、镜下血尿(microscopic hematuria)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32、肉眼血尿(macroscopic hematuira)1L尿液中含1ml以上的血,肉眼能辨认出尿呈红色。
33、脓尿(pyuria)脓尿是指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脓细胞即白细胞,临床上指的脓细胞就是变性的白细胞,故该病又称白细胞尿。
34、镜下脓尿(microscopic pyuria)离心沉淀后的尿液每高倍视野中平均见到5个以上的白细胞和脓细胞。
35、肉眼脓尿(macroscopic pyuria)尿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
36、结晶尿(crystalluria)产生尿结晶的现象称晶结晶尿37、管型(cast)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圆柱状小体。
在尿沉渣中提示肾脏实质性损害。
基本形态:圆柱形、两端钝圆,两边平行.38、乳糜尿(chyluria)指尿中含有淋巴液,外观是牛奶状称为乳糜尿。
39、菌尿(bacteriuria)指清洁外阴后在无菌技术下采集的中尿标本,如涂片每个高倍镜视野均可见到细菌,或者培养菌落计数超过100000每毫升40、糖尿(glucosuria)血糖浓度>8.88mmol/L(肾糖阈)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尿糖定性试验(+)的尿液.(与血糖浓度、肾血流量、肾糖阈有关)41、等渗尿(isosthen uria)CRF(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肾功能降低而稀释功能正常,随病情加重,肾脏稀释功能亦障碍,使终尿渗透压接近于血浆,尿比重常固定在1.008-1.012,称为等渗尿42、膀胱炎(cystitis)发生在膀胱的炎症,主要由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引起,还有其它特殊类型的膀胱炎。
43、脓细胞(pus cell)炎症引起来的坏死或变异的白细胞即脓细胞44、鲜血便(bloody stool)便血或血便的定义是解出带血的大便,或只解出血45clay solored stool)胆汁减少缺如以致粪胆原相应减少所致,见于阻塞性黄疸。
46、柏油样便(tarry stool)呈暗褐色,富有金属光泽,因上消化道出血所致,隐血试验呈强阳性。
47、米泔样便(rice water stool)粪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内含有黏液片块,量大、稀水样,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48、粪便隐血试验(FOBT)上消化道出血小于5ML,粪便中无可见血液,且红细胞破坏,镜检未见红细胞,需用化学法或免疫法才能检出,称为隐血,检测的实验称为粪便隐血实验。
49、食物残渣(food residue)正常粪便中,食物残渣都是已经消化充分的无定形细小颗粒;而未经充分消化的食物残渣有:脂肪,淀粉颗粒,肌纤维,植物细胞及植物纤维。
50、淀粉颗粒(starch granule)外形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大小不等,盐水涂片中有同心形折光条文,碘染后呈黑蓝色。
51、夏科-雷登颗粒(charcol-leyden crystal):呈菱形,无色透明,两端尖长,折光性强,由嗜酸性粒细胞破裂之后嗜酸性颗粒融合而成,常见于细菌性痢疾,过敏性肠炎和钩虫病。
52、前列腺颗粒细胞(prostatic granular cell)体积较大,吞噬了卵磷脂小体的吞噬细胞。
卵磷脂小体呈圆球形或卵圆形,折光性强,大小不均,大于血小板而小于红细胞。
正常卵磷脂小体均匀分布、布满视野;前列腺炎时减少、分布不均、有成堆现象,严重可消失。
53、线索细胞(clue cell)粘附了大量阴道加德纳菌的鳞状上皮细胞,边缘不整齐,细菌性阴道炎的指标。
54、影红细胞(ghost cells)在低渗透压尿中,RBC胀大,使H溢出,仅留下cell 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的红细胞55、闪光细胞(glitter cell)急性肾盂肾炎,低渗条件下,N颗粒呈布朗运动,淡蓝色星状闪光。
56、吞噬细胞(phagocyte)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
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
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57、复粒细胞(compound granular cell)在某些慢性肾炎时,常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浆中充满脂肪颗粒,甚至将细胞核遮盖,此时称为复粒细胞,也称脂肪颗粒细胞58、透明管型(hyaline cast)最为常见,是由肾单位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T-H粘蛋白凝固而形成的,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59、肾衰竭管型(宽大管型)(broad cast)宽度可达50μm以上,是一般管型的2~6倍。
宽大管型具有所有管型的特征,既宽又长,不规则,易折断,有时呈扭曲形。
宽大管型也有透明状,宽大管型内可包容颗粒、细胞等各种成分,也可形成蜡样变化。
宽大管型一般形成于较宽大的肾小管内,主要是在破损扩张的肾小管、集合管或乳头管内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