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三角形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22.50 KB
- 文档页数:9
18.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经历探索利用 “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过程. 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初步体会并运用综合推理证明命题,掌握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1.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的探索和运用. (三)学习难点1.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初步学会证三角形全等的格式. 2.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利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其作法的根据是 边边边 . 2.预习自测(1)如图,AB=AD ,CB=CD ,则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是________.DCBA【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 【思路点拨】图中的隐含条件公共边“AC=AC” 【答案】△ABC ,△ADC , 边边边 或SSS(2)如图,线段AD 与BC 交于点O ,且AC=BD ,AD=BC ,则下面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ABC ≌△BAD B .∠C=∠D C .∠CAB=∠DBA D .OB=ODOD CBA【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思路点拨】由题中两个条件和公共边可证得两个三角形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对应边相等. 【解题过程】由AC=BD ,AD=BC ,AB=BA,可证得△ABC ≌△BAD ,故A 正确;由△ABC ≌△BAD ,可得∠C=∠D ,故B 正确;由△ABC ≌△BAD ,可得∠CAB=∠DBA ,故C 正确;OB 和OD 不是△ABC 和△BAD 的对应边,故D 不正确. 故选:D(3)将下列推理过程补充完整.如图,AB=CD ,BF=DE ,E 、F 是AC 上两点,且AE=CF . 求证:∠B=∠D.FEDC BA证明:∵AE=CF ∴AE+EF=CF+EF 即______=________. 在△ABF 和△CDE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F ≌△CDE ( ) ∴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边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思路点拨】利用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EF,可得AF=CE,再得△ABF≌△CDE,最后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B=∠D.【答案】AF,CE,AB=CD,BF=DE,AF=CE,SSS,∠B=∠D(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问题探究探究一: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活动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活动②建立模型,探索发现1.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条件,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一个条件有几种情况?学生经过交流得出:一条边或一个角.2.(1)让学生画一个一边长为3cm的三角形,画后剪下来看与同桌的三角形能否重合. (2)让学生画一个一个角为30°的三角形,画后剪下来看与同桌的三角形能否重合.只给定一条边相等:只给定一个角相等:3.通过上面的操作,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结论:两个三角形一条件相等不一定全等.【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同时也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活动③1.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两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两个条件有几种情况?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结论:一条边和一个角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边相等.2.让学生画一个一边长为3cm和一个角为30°三角形,画好后剪下来看与同桌的三角形能否重合?①3cm3cm 3cm30︒30︒30︒3.让学生画一个两个角分别为30°和50°的三角形,画好后剪下来看与同桌的三角形能否重合.②50︒50︒30︒30︒4.让学生画一个两边分别为3cm和5cm的三角形,画好后剪下来看与同桌的三角形能否重合.5.通过上面的操作,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通过画一画,比一比,得出结论.结论:两个三角形两个条件相等不一定全等.【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明确两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为探究后面三个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作铺垫.探究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1.师问:前面通过探究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当满足三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三个条件有几种情况?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选代表发言.结论: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角一边.师问:三个内角相等全等吗?请举例说明.通过学生的回答,全班明白三个内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画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3cm 、4cm 、5cm .画好后剪下来看与同桌的三角形能否重合.3.任意画一个△ABC ,根据前面作法,同样可以作出一个△A′B′C′,使AB=A′B′、AC=A′C′、BC=B′C′.将△A′B′C′剪下,观察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合. 4.通过上面的操作,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经过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通过画一画,比一比,得出结论. 结论: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边相等时,这个两个三角形全等。
课题 14.3.2.2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刘莹教学任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ACB=90°,∠A=30°CD ⊥AB ,AB=4,则BC= ,∠BCD= , BD=2、如图1,∠ABC=30°,AC ⊥BC ,AB=4cm , (1) 求AC 的长,(2) 如图2,若D 是AB 中点,连结DC ,求DC 的长 (3) 如图3,若D 是AB 中点,DE ⊥BC ,求DE 的长如图1如图2 4、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 点D 是斜梁AB A 的中点,立柱BC 、DE 垂直于横梁AC , AB=7.4 m ,∠A=30°,立柱BC 、DE 要多长? 追问:(1)若D 变成AB 上使CD ⊥AB 于D 的点,其它条件不变,如图a ,你能分解出 30°角的直角三角形吗?求出那些线段的长? (2)如图a ,BD 与AB 有何数量关系,此结论与AB 的长度有关吗?(课后讨论) 课堂练习:1、填空:C .(1)、(3)D .(2)、(4)学生仔细读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提示:要准确选择直角三角形 请个别学生板演详细过程,强调解题格式要规范 如图3 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ED 与Rt △ACB 中,由于∠A=30°,所以DE=1/2AD ,BC=1/2AB ,又由D 是AB 的中点,所以DE=1/4AB . 解:∵DE ⊥AC ,BC ⊥AC ,∠A=30°, ∴ BC=1/2AB ,DE=1/2AD , ∴BC=1/2×7.4=3.7(m). 又∵AD=1/2AB , ∴DE=1/2AD=1/2×3.7=1.85(m). 答:立柱BC 的长是3.7 m ,DE 的长是1.85 m . 图a 直角三角形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课堂练习反馈调控综合应用,巩固提高课本例题涉及的线段、角较多,学生不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因此设计该分层推进的补充题,为解答以下例题做好铺垫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因为它由角的特殊性,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A BCA B E CD C AD B A BE C D BA E C D。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七章三角形教案设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梁园区刘口乡一中:孙会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是线段,会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2.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性质的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重视实践,认真观察、善于归纳总结的精神.教学重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性质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钝角三角形的高线的作图.课前准备:教具:三角板、幻灯片学具:一副三角板教学过程:探究1:1.在△ABC 中,请指出与顶点A 相对的边.2.请作P 点到直线l 的距离.探究2: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如图,∠ABC 的平分线交AC 于D ,线段BD 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我们可以用折叠的方法折出角平分线.请同学们按照课本的步骤,折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一个三角形,可以折出几条角平分线?请你折出一个三角形的所有的角平分线.你发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吗?和其他同学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AB C Pl A B C D请做课后练习第1题.探究3 :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如右图,D 是BC 的中点,线段AD 就是三角形的中线.分别画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画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你发现什么规律?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探究4: 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如右图,AD 就是三角形的一条高.请在图11-14的三个三角形中分别画出三角形的高.三条高线还相交于一点吗?.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是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请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回顾与反思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射线吗?2.三角形的中线是直线吗?3.三角形的高线是直线吗?.4.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也是三角形的高吗?5.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的交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吗? 请做课后习题第1题.如图,AD ,BE 是三角形ABC 的两条中线,AD ,BE 相交于点O .直线CO 交AB 于点F ,F 一定是AB 的中点吗?请说明理由.A B C D A B C D A B C D EO F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第2、3、4题.板书设计:略编审:余乐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七章 三 角 形7.1.1三角形的边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边、角、顶点) 2、会用数学符号表示三角形3、会从较为复杂的图中寻找不同的三角形4的关系5、会应用“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认识三角形12、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问题:⑴、你能从图中找出3个不同的三角形吗?并把它们画下来 (设计思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培养数学思想) ⑵、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设计思路 :回顾已有知识:边、角、顶点,同时也为引入概念作铺垫)3、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根据上面所找出的特点,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三角形的表示:以学生在寻找屋顶框架图中的三角形时出现“所指三角形不能明确区分”这一现象引入问题:有什么方法能明确区分三角形?(让学生思考、交流)可得: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字母来表示在学生回忆角与平行线的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得:“三角形”的符号表示“△”最终得:上图三角形可表示为:△ABC5、练习: ⑴、你能表示刚才所找出的三角形吗?⑵、图中以AB 为边的三角形有哪些?(有无好的寻找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 ⑶、图中以A 为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有无好的寻找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6、想一想:小明在纸上画了四点,如果把这些点彼此用线段连结,连成一个图形,则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并把它们一一表示出来。
(先让学生试一试,并让学生把产生不同结果的图形在黑板画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有无其它情况,共有多少种情况,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思考方法)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活动:用长度分别为4cm 、5cm 、6cm 、10cm 的四根木棒,用其中三根首尾相连搭三角形,你能搭成几个三角形?(先让学生任意搭,并把产生能搭与不能搭情况写在黑板,让学生讨论:还有其它情况吗,为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思想。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包括:5.1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5.2三角形的分类,5.3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2)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等。
(3)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图形。
2. 三角形的性质:内角和等于180°,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3. 三角形的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 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应用题:运用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附页。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过程与方法】在图形变换以及操作的过程中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难点】掌握两个全等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观察以下列图形,指出其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问题2 从上面的图形中你有什么感受?在实际生活中,你能找到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的应用的例子么?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让学生交流问题1,问题2的答案,并带着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自学课本内容.【教学说明】变化的图形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它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并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猜想.再结合自学课本,从而认识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记法.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思考1 把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思考2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旋转、翻折的不变性,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直观感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猜想并验证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利用根本三角形变换出各种图形,然后观察对应边、角的变化,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考1 得到的根本图案如图:【归纳结论】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教学说明】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共同讨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联.1.以下每对三角形分别全等,看看它们是怎样变化而成的,并指出对应边、对应角.2.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如下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3.如图,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1)线段AB,DE是对应线段,有什么关系?线段AC和DF呢?(2)线段BE和CF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假设∠A=70°,∠B=40°,你知道其他各角的度数吗?为什么?4.如图,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说出你得到的结论,并说明理由.5.如图,△ABE≌△ACD,AB与AC,AD与AE是对应边,∠A=40°,∠B=30°,求∠ADC的大小.【教学说明】题3题4中要通过观察发现,EC是线段BC与EF的公共局部,从而有BC-EC=EF-EC即BE=CF的结论;可以挖掘更深层次的结论,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如AB∥DE,AC∥DF,BE=CF,S四边形ABEG=S四边形FDGC等.完成上述题目后,引导学生做本课时创优作业“课堂自主演练〞中的题.【答案】1.图〔1〕是△EDC由△ABC绕过C点且垂直于BD的直线翻折而成,AB的对应边ED,AC的对应边EC,BC的对应边DC,∠A的对应角∠E,∠B的对应角∠D,∠ACB的对应角为∠ECD.图〔2〕是△ABC延BC边平移BE长的距离得到△DEB,AC的对应边DB,AB 的对应边为DE,CB的对应边为BE,∠A的对应角为∠D,∠C的对应角为∠DBE,∠ABC的对应角为∠E.图〔3〕是△ABD绕BD的中点旋转180°得△CDB,AB的对应边为CD,BD对应边为DB、AD的对应边为CB,∠A的对应角∠C,∠ABD的对应角为∠CDB,∠ADB的对应角为∠CBD.4.AB=DE AC=DF BC=E F∠A=∠D ∠B=∠DEF ∠ACB=∠F理由: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5.∠ADC=110°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忆全等三角形定义\,记法与性质.2.归纳寻找对应边\,对应角的规律:(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2)公共边一般是对应边;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般是对应角;公共角一般是对应角等.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通过学生在做模型、画图、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的体验,完成对三角形全等的认识,重点在对“三角形全等〞“对应〞等含义的理解.对“全等三角形〞的认识,可让学生采用复写纸、手撕、剪纸、扎针眼等方式获取,并鼓励学生间互相交流动手过程中的体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了解正多边形半径和边长,边心距,中心,中心角等概念.会应用正多边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圆中的计算问题.会用圆规、量角器和直尺来作圆内接正多边形.【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中的正多边形形状的图案,发现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然后学会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正多边形的问题.【情感态度】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探究等数学活动,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表达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重点】正多边形与圆的相关概念及其之间的运算.【教学难点】探索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正多边形半径,中心角、弦心距,边长之间的关系.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利用正多边形得到的物体.〔1〕你能从图案中找出多边形吗?〔2〕你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吗?怎样就能作出一个正多边形来?【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美丽的图案,欣赏生活中正多边形形状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美.问题〔2〕的提出是为了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将所学圆的知识与正多边形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的热情,并有意将注意力集中在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上.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将一个圆分成5等份,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五边形,这五边形一定是正五边形吗?如果是,请你证明这个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图,并写出和求证.:如图,在⊙O中,A、B、C、D、E是⊙O的五等分点.依次连接ABCDE 形成五边形.问: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吗?如果是,请证明你的结论.答案: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证明:在⊙O中,∵AB BC CD DE EA====,∴AB=BC=CD=DE=EA,3==,∴∠A=∠B;同理∠B=∠C=∠D=∠E,∴五边形ABCDE BCE CDA AB是正五边形.【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从正多边形的定义入手证明,即证明多边形各边都相等,各角都相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带着学生完成证明过程.问题2如果将圆n等分,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n边形,这个n边形一定是正n边形吗?答案:这个n边形一定是正n边形.【教学说明】在这个问题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会仿照证明圆内接正五边形的方法证明圆内接正n边形.从问题1到问题2是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教导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问题3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如果是,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举出反例.答案: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因为: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各角也相等.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不是正多边形.如:矩形.【教学说明】问题3的提出是为了稳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明确判定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必须满足各边都相等,各内角也都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教会学生学会举反例.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综合图形,给出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中心角,边心距等概念.正n边形:中心角为:360°n;内角的度数为:180°〔n-2〕n例1〔课本106页例题〕有一个亭子,它的地基是半径为4m的正六边形,求地基的周长和面积〔结果保存小数点后一位〕.分析:根据题意作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如图.∵六边形ABCDEF是正六边形,∴∠BOC=360°/6=60°.∴△BOC是等边三角形.∴R=BC=4m,∴这个亭子地基的周长为:4×6=24〔m〕.过O点作OP⊥△OCP中,OC=R=4,CP=1/2BC=2..例2填空.【教学说明】例1是让学生了解有关正多边形的概念后,掌握正多边形的计算.同时,通过例1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将多边形化归为三角形来解决.例2通过网格来呈现问题,在解决例2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画正多边形,通常是通过等分圆周的方法来画的.等分圆周有两种方式:〔1〕用量角器等分圆周.方法一:由于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弧相等,因此作相等的圆心角可以等分圆.方法二:先用量角器画一个等于360°/n的圆心角,这个圆心角所对的弧就是圆的1/n,然后在圆上依次截取这条弧的等弧,就得到圆的几等分点.【教学说明】这两种方法可以任意等分圆,但不可防止地存在误差.〔2〕用尺规等分圆正方形的作法:如图〔1)在⊙O中,尺规作两条垂直的直径,把⊙O四等分,从而作出正方形ABCD.再逐次平分各边所对弧,那么可作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等边数逐次倍增的正多边形.正六边形的作法:方法一:如图〔2〕任意作一条直径AB,再分别以A、B 为圆心,以⊙O的半径为半径作弧,与⊙O交于C、D和E、F,那么A、C、E、B、F、D为⊙O的六等分点,顺次连接各等分点,得到正六边形ACEBFD.方法二:如图〔3〕由于正六边形的半径等于边长.所以在圆上依次截取等于半径的弦,就将圆六等分,顺次连接各等分点即可得到正六边形.【教学说明】尺规作图法是一种比较准确的等分圆的方法,但有较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将圆任意等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圆内接正五边形ABCDE,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P,那么∠APB的度数为_______./π的正方形的内切圆与外接圆所组成的圆环的面积为_____.3.如果一个正六边形的面积与一个正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求正六边形与正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之比.4.如图,点M、N分别是⊙O的内接正三角形ABC,正方形ABCD,正五边形ABCDE,……正n边形的边AB、BC上的点,且BM=CN,连接OM、ON.〔1〕求图1中的∠MON的度数;〔2〕在图2中,∠MON的度数为_____,在图3中,∠MON的度数为_____;〔3〕试探索∠MON的度数与正n边形边数n之间的关系.〔直接写出答案〕【教学说明】题1、2可由学生自主探索完成,题3、4可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加以提示,最后共同解答.完成教材第106页、108页的练习.°4.解:〔1〕连接OB、OC.∵正三角形ABC内接于⊙O,∴∠OBM=∠OCN=30°,∠BOC=120°.又∵BM=CN,OB=OC,∴△BOM≌△CON,∠BOM=∠CON,∴∠MON=∠BOC=120°.(2)90°72°(解法与〔1〕相同)(3)∠MON=360°/n.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怎样的关系吗?你知道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内角、中心角等概念吗?你能画出正多边形吗?【教学说明】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回忆,教师再予以补充和点评.1.布置作业:从教材“〞中选取.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后作业〞局部.1.本节课首先从复习正多边形的定义入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正多边形与圆紧密联系,让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学习正多边形中的一些根本概念,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表达了化归的思想.其次,在这一根底上,又教给学生用等分圆周的方法作正多边形,这可以开展学生的作图能力.2.等分圆周法是一种作正多边形的常见方法,通过作简单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一直推广到作正八边形的情况,可以向学生灌输极限的思想,极限是微积分中最主要、最根本的概念,它从数量上描述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在高中数学中,极限思想渗透到函数、数列等章节,又衔接高等数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角形7.1.1.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目标知识与技术1、联合详细的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观点及其基本因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认识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研究三角形三边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察看、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培育学生的空间观点和推理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优秀的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教学设计要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过程:一、创建情形,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用硬纸板剪好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在小学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么你能不可以给三角形下一个完好的定义?教师出示教具,提出问题。
让学生察看教具,而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按序相接所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有关观点1、三角形的极点及符号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内角。
3、三角形的边。
Ac bB a C教师持续利用教具向学生直接指明有关的观点,学生注意记忆有关的观点。
三、研究三角形的分类问题 1:小学中已经学过如何将三角形进行分类?分类标准是什么?三角形按角分类以下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题 2:如何将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边分类以下 :三角形不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四、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做一做:画出一个△ ABC,假定有一只小虫要从 B 点出发 , 沿三角形的边爬到 C,它有几种路线能够选择 ?各条路线的长相同吗 ?同学们在绘图计算的过程中, 睁开谈论 , 并指定回答以上问题 :(1)小虫从 B 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 C 有以下几条路线 .a. 从 B→Cb.从 B→A→C(2)从 B 沿边 BC到 C的路线长为 BC的长 .从 B沿边 BA到 A, 从 A 沿边 C到 C的路线长为 BA+AC.经过丈量能够说BA+AC>BC,能够说这两条路线的长是不相同的2、议一议(1)在用一个三角形中 , 随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 随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三边犹如何的不等关系 ?经过着手实验同学们能够获得哪些结论 ?三角形的随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案科目数学时间学生第13章-全等三角形一.全等图形1.全等图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相等;3.全等三角形:三角形是特殊的多边形,因此,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同样,如果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的符号是“≌”,读作“全等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例题:如图所示,△ABC≌△DEF,则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有___________________,相等的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全等三角形判定两个全等三角形能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写成“边边边”或“SSS”)如图:在△ABC和△A’B’C’中,AB= A’B’,BC=B’C’,AC=A’C’,可以判定△ABC≌△A’B’C’.我们可以做个实验,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木架的形状和大小就不会改变了.也就是所,三边长度都相等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全等的.例题:如图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如图:在△ABC和△A’B’C’中,AB= A’B’,∠ABC=∠A’B’C’,BC=B’C’,可以判定△ABC≌△A’B’C’.例题:如图,已知△ABD和△ACE为等边三角形,那么△ADC≌△AEB的根据是()A.SSS B.SAS C.ASAD.AAS例题:已知:如下图,AB=CD,∠A=∠D.求证:∠B=∠C.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如图:在△ABC和△A’B’C’中,∠B=∠B’,BC=B’C’, ∠C=∠C’可以判定△ABC≌△A’B’C’.例题:如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例题:已知:如右图,E在AC上,∠1=∠2,∠3=∠4.求证:BE=DE.4.角边角(ASA)公理推论:有两个角和一角所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为“角边角”或“ASA”).如图:在△ABC和△A’B’C’中,∠B=∠B’, ∠C=∠C’,AC=A’C’.可以判定△ABC≌△A’B’C’.例题:已知:如图3-43,∠1=∠2,AD=AE.求证:OB=OC.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 如图:在Rt △ABC 和Rt △A ’B ’C ’中,∠B=∠B ’=90︒,AB=A ’B ’,AC=A ’C ’.可以判定△ABC ≌△A ’B ’C ’.*实际上,在两个Rt △中,∠B=∠B ’=90︒,AB=A ’B ’,AC=A ’C ’,可以由勾股定理推出 AC =22BC AB +,此处显示了直角三角形的特性.三. 角平分线1. 角平分线定理: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例题:已知:如图所示,BD 为∠ABC 的平分线,AB=BC,点P 在BD 上,PM ⊥AD 于M,•PN ⊥CD 于N,判断PM 与PN 的关系.2. 角平分线逆定理: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定理和角平分线逆定理可以概括为一个命题:“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的集合”.练习1:P D A CB M N1.已知:如图3-35,∠1=∠2,∠ABC=∠DCB.求证:AB=DC.2.已知:如图3-36,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AD=BD,DE=DC,延长BE交AC 于F.求证:BF是△ABC的AC边上的高.3.已知:如图3-37,AB=CD,BE=DF,AE=CF.求证:AO=CO,EO=OF.4.已知:如图3-38,AD,EF,BC相交于O点,且AO=OD,BO=OC,EO=OF.求证:△AEB ≌△DFC.5.已知:如图3-39,∠D=∠E,DN=CN=EM=AM.求证:点B是线段AC的中点.6.已知:如图3-40,AB=CD,∠A=∠D.求证:∠B=∠C.7.已知:如图3-41,AC,BD相交于O点,且AC=BD,AB=CD.求证:OA=OD.8.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DF⊥AC于F.求证:AD⊥EF.9.已知:如图3-42,AB=DC,AD=BC,O是DB的中点,过O点的直线分别交DA和BC 的延长线于E,F.求证:∠E=∠F.10.已知:如图3-43,∠1=∠2,AD=AE.求证:OB=OC.11.已知:如图3-44,AB=DC,∠ABC=∠DCB.求证:∠BAD=∠CDA.12.已知:如图3-45,E在AC上,∠1=∠2,∠3=∠4.求证:BE=DE.13.已知:如图3-46,AB=CD,AD=BC,AO=OC,EF过O点.求证:OE=OF.14.已知:如图3-47,A,F,C,D在一条直线上,AB=DE,BC=EF,AF=CD.求证:BF=CE.15.已知:如图3-48,D是△ABC的边BC上的一点,且CD=AB,∠BDA=∠BAD,AE是△ABD的中线.求证:AC=2AE.16.已知:如图3-49,AD∥BC,∠1=∠2,∠3=∠4,直线DC过E点交AD于D,交BC于C.求证:AD+BC=AB.17.求证:三角形一边的两个端点到这边上的中线的距离相等.18.已知:如图3-50,AB=DE,直线AE,BD相交于C,∠B+∠D=180°,AF∥DE,交BD 于F.求证:CF=CD.19.如图,已知在△ABC中,AB=BC,∠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BE=BF,连接AE,EF和CF.(1)求证:AE=CF;(2)若∠CAE=30︒,求∠EFC的度数.20.如图:已知E,F分别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A,DC延长线上的点,且AE=CF,EF交AD,BC于G,H.(1)图形中全等三角形有___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在(1)中选出逆认为全等的三角形中的一对进行证明.21.如图:A,D,F,B在同一直线上,AD=BF,AE=BC,且AE//BC.求证:(1)△AEF≌△BCD;(2)EF//CD22.两个全等的含30︒和60︒角的三角板ADE和三角板ABC如图所示放置,点E,A,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D,取BD中点M,连接ME,MC.试判断:△EM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练习2:1.如图:已知AB=AD,BO=OD,求证AE=AC.2.如图:已知AB>AC,AD是角平分线,请判断AB-AC和BD-DC3.如图:已知△ABC中,∠ABC=90︒,AB=BC,AE是∠CAB的平分线,CD⊥AE于D.请判断CD与AE的长度关系,并说明理由.4.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B=8,AC=6.求AD的取值范围.5.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使BD=AE,连接DE,CE,观察图形你发现CE和DE相等吗?为什么?6.如图:在△ABC中,AB=2AC,∠BAC=2∠B,那么AC与BC垂直吗?为什么?7.如图:在△ABC 中,AB<AC,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B =2∠C,求证: AC =AB+BD.能力提高:1. 如图,四边形ABCD 中, ∠BAD =90,E 是D 上一点,15ABE ∠=,点A,点C 关于BE 对称,且AB =p,AE=m,ED=n,(p,m,n 是正实数),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用m,n,p 表示).2. 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ABC =∠ADC =90,对角线AC 平分∠BAD,在DA 的延长线上任取一点E,连接EC,作∠ECF =∠12BCD,使CF 与AB 的延长线交于F,连结EF,请画出完整图形,探究:线段BF,EF,ED 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HL》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HL》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之一——HL(Hypotenuse-Leg)判定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HL判定法的含义及其应用,能够运用HL判定法证明三角形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并学习了SSS(Side-Side-Side)、SAS(Side-Angle-Side)和ASA(Angle-Side-Angle)三种判定方法。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HL判定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HL判定法的含义,掌握HL判定法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HL判定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HL判定法及其应用。
2.难点:灵活运用HL判定法证明三角形全等。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运用HL判定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HL判定法的含义、应用和例题的教学课件。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三角形全等的案例和练习题。
3.教学工具:准备直尺、三角板等教学工具,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SSS、SAS和ASA判定方法。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HL判定法。
2.呈现(10分钟)介绍HL判定法的含义: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课件展示HL判定法的证明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HL判定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七章三角形教案设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梁园区刘口乡一中:孙会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明白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是线段,会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2.明白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二、进程与方式经历探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性质的进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重视实践,认真观看、擅长归纳总结的精神.教学重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性质的探讨进程.教学难点钝角三角形的高线的作图.课前预备:教具:三角板、幻灯片学具:一副三角板教学进程:探讨1:1.在△ABC 中,请指出与极点A 相对的边.2.请作P 点到直线l 的距离.探讨2: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那个角的极点与交点之间B Pl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如图,∠ABC 的平分线交AC 于D ,线段BD 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咱们能够用折叠的方式折出角平分线.请同窗们依照讲义的步骤,折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一个三角形,能够折出几条角平分线?请你折出一个三角形的所有的角平分线.你发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吗?和其他同窗交流,你们有什么发觉?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请做课后练习第1题.探讨3 :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极点与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如右图,D 是BC 的中点,线段AD 确实是三角形的中线.别离画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画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你发觉什么规律?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探讨4: 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极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极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如右图,AD 确实是三角形的一条高.A B C D A B CD AB CD请在图11-14的三个三角形中别离画出三角形的高.三条高线还相交于一点吗?.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是直角极点;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请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回忆与反思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射线吗?2.三角形的中线是直线吗?3.三角形的高线是直线吗?.4.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也是三角形的高吗?5.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的交点必然在三角形的内部吗? 请做课后习题第1题.如图,AD ,BE 是三角形ABC 的两条中线,AD ,BE 相交于点O .直线CO 交AB 于点F ,F 必然是AB 的中点吗?请说明理由.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第二、3、4题. 板书设计:略编审:余乐宝A B C D E O F。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7篇)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学生对小学阶段三角形有初步了解的根底上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三角形是最简洁、最根本,很常见的一种几何图形,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学生更好地熟悉现实世界,拓展空间观念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相像和解直角三解形,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都有不行低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结合实物和图形理解三角形定义2、找到全部三角形的共同特点。
3、会用三角形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和形象符号(“△”)来记一个三角形。
4、初步了解任意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应用所学学问解决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6、初步感受三角形简洁、广泛地适用性。
7、培育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沟通、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共同特点的理解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理解。
难点:应用三边关系性质解决简章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及材料预备三角板、实物的三角形、包装带、剪刀、头钉、白纸、透亮胶等(师生同备)五、学生状况及教学构思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规律思维转化的阶段,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从实际动身说三角形、找三角形、记三角形、画三角形、算三角形、感悟三角形、剪三角形、做三角形、小结三角形的教学环节。
六、教学实施1、师:在小学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今日我们在一起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定义、记法及其相关性质,随之在黑板上板书课题(1熟悉三角形)哪位同学能列举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例(同学们争先举手答问)。
生:像铁塔,空调器支架、铁桥、教室里饮水机支架、屋顶支架等都是由很多三角形构成的。
师:在黑板上画出同学熟识的屋顶框架图。
2、师:既然小到生活小事,大到交通、建筑等随处可见三角形的图形,那么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呢?甲生: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乙生:每一个三角形都由三条线段组成。
丙生:任意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都等于18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角形的基本元素与主要线段.2.能区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按角、按边分类的两种方法.3.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过程与方法】联系小学已学过的三角形的知识,经历探索三角形基本知识的过程.【情感态度】结合实践与应用,充分感受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体会三角形按角、按边的分类方法.【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在我们生活中几乎随时可以看见三角形,它简单、有趣,也十分有用,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教学说明】使学生明白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这三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边.2.如图三角形的顶点采用大写字母A、B、C或K、L、M等表示,整个三角形表示为△ABC或△KLM(参照顶点的字母).3.如图,在三角形中,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如∠ACB;三角形中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如∠ACD是与△ABC的内角∠ACB相邻的外角.思考:(1)一个三角形(如△ABC)有多少个内角?多少个外角?答:三个内角,表示为∠ABC,∠ACB,∠BAC六个外角(三对).(2)与内角相邻的外角有几个?它们是什么关系?答:两个,是一对对顶角.4.如图,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各有什么特点?(1)中:三个内角均为锐角;(2)中:有一个内角是直角;(3)中:有一个内角是钝角.那么三角形按角来分,应如何分类?【归纳结论】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所有内角都是锐角——锐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钝角三角形.5.如图,三个三角形的边各有什么特点?(1)中:三角形的三边互不相等;(2)中: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3)中: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归纳结论】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教学说明】通过探究、观察、总结得出三角形的相关元素及三角形的分类.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三角形有个,它们是,∠ACD是△的内角且是△的外角,△和△是钝角三角形.2.10个点如图所示那样放着,把这些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可以作多少个正三角形?3.看图填空(1)图中有△ABC、△ABE和、、;(2)点B是△ABC和、、的公共顶点,∠A是△ABC和的公共角,BC是△ABC和、的公共边.4.观察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学说明】对本章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答案】1.6个,△ABC、△ABD、△ABE、△ACD、△ACE、△ADE,ACD和ACE,ABC,ABC,ADE.2.13个3.(1)△EBC、△ECD、△BCD,(2) △ABE、△EBC、△BCD,△ABE,△EBC,△BCD.4.(3)、(5);(1)、(4)、(6);(2)、(7)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加以补充.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教材第82页“习题9.1”中第1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学反思教师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增加难度,让优等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更进一步.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从练习反馈中发现学生易错点,犯错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未能认真审题.所以在以后审题教学中重视学抓关键词、培养审题习惯,提高解题效率.【感谢您的阅览,下载后可自由复制或修改编辑,敬请您的关注】。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_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优秀5篇)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篇一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先学后教,达标导学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1课时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复习提问]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3.什么叫相似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篇二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
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够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引导―探索法。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2、生活问题数学化:⑴如图: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⑴Rt△AB1C1和Rt△AB2C2有什么关系?⑵有什么关系?⑶如果改变B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3C3)呢?⑷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三、例题: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例2、在△ABC中,∠C=90°,BC=12cm,AB=20cm,求tanA和tanB 的值。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教案1课题:三角形的定义及分类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知道三角形的分类以及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一、导入(5分钟)1.以一个图片显示三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别描述这些图形。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图形有什么共同之处。
3.让学生猜测一下这三个图形的名称。
二、新知(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三角形的定义。
2.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总结,并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出三角形定义的关键词,并进行解释。
4.通过课件或者绘图板地展示三角形的定义。
5.展示一些例题,引导学生根据定义判断是否为三角形。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分发实践操作练习册,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选几个学生上台演示答案,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纠正。
四、拓展(10分钟)1.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房屋、地图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应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创新游戏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归纳总结(5分钟)1.教师通过板书或者课件的形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学生进行回答、补充。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三角形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告知学生下节课的内容预习。
七、课堂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主动总结三角形的定义,并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拓展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应用能力。
整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但本节课对于三角形的分类进行了简单介绍,下节课可以深入讲解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及其特性。
三角形(复习课第2课时)【理论支持】根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动机和态度。
三角形是学生已经具有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上的延伸,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是在线段和角有关知识基础延续,它又是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与性质的基础,这些内容为以后学习各种特殊三角形(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作下铺垫,也是研究其他图形必备的基础知识。
三角形是多边形的一种,因而可以借助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内角和都可以由三角形的概念推广而来。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因而常常将多边形分解为若干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研究多边形性质。
本章对于学生的几何观念和推理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本章知识结构图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及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及外角和以及平面镶嵌的使用。
数学思考:通过学习三角形的知识以及三角形知识的延伸,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几何的认识以及怎样去研究几何知识。
情感态度: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几何观念,并且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个推论(2)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2. 难点:三角形、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上节课我们回顾了三角形的定义,三条重要线段,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稳定性,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三角形中角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课内探究1.通过上回布置学生自主复习,由学生进行知识展示,教师作一些提示,可整理得:(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性质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补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2)三角形的外角及外角和①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②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180°(3)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及外角和①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n≥3)②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4)平面镶嵌及平面镶嵌的条件①平面镶嵌:用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形封闭平面,把平面的一部分既无缝隙,又不重叠地全部覆盖②平面镶嵌的条件:边长要相等;有公共顶点;在一个顶点处各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设计说明】初一学生在学习方面很少有自主学习和阅读的训练,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先自主复习,然后师生共同对本章要复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这对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7.2.1 三角形的内角活动三变式训练,巩固新知通过训练题目及例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运用。
活动四全课小结,内化新知将知识归纳总结,为下节课做好铺垫活动五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分类推荐、分层要求,将探究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状况,适时进行有效诊断评价、反馈补救。
教学程序问题与情境师生互动媒体使用与教学评价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3分钟)小学时我们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180°)当时我们是通过度量三个内角得出的结论,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想个其他的办法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已学过的知识,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寻找验证方法。
【媒体使用】出示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活动二诱导尝试,探究新知(17~20分钟)(一)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方法探究: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剪下来,并将它的内角剪开想办法拼合在一起,度量一下这几个角度和是多少度,从这个操作过程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10~13分钟)根据拼合三角形的两种方法我们怎样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呢?(三)有关概念及数学思想(1~2分钟)1、辅助线: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
在平面几何里,辅【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动手拆分、拼合三角形的三角,寻找证明思路(两人一组,教师巡查并为不会做的学生作指导)。
(2)结合师生共同探讨的证明思路,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证明过程,强调书写格式(证法一)。
(3)诱导:你们的想法和他(她)一样吗?还有其它证法吗?哪位同学愿意模仿老师的方式将你的想法展示在黑板上。
(4)提一名与证法一不同的学生板演,引导其它学生按自己的拆拼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纠正板演学生证明中出现的错误。
(5)给出证明(证法二)、辅助线的概念,介绍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
三角形【知识梳理】三角形1、三角形基础知识三边关系边角关系2、三角形的分类3、等腰三角形4、三角形的全等5、三角形的相似6、直角三角形与锐角三角函数【知识重温】1、三角形的概念及相关:表示:三线:(高线、中线、角平分线)中位线:2、三角形基本性质:①三边关系: a: b:②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推论:直角三角形两锐角。
③外角性质:三角形一外角= 。
④稳定性:3、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类:按边分类: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等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能力训练】1、(07浙江义乌)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已知DE=6cm,则BC=_____cm.2、(07年娄底市)如图,在Rt△ABC中,∠C=40º,AC∥BD,则∠ABD=__________。
CA3、如图(5)BC ⊥ED 于点M ,∠A=27°,∠D=20°,则∠B= °,∠ACB= °4、已知三角形三边长为3,4,则第三边为 ,若该边为偶数有 个。
5、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第三边长为 .6、(08重庆)已知一等腰三角形两内角之比为1∶4,则其顶角的度数为( )A )200B )1200C )200或1200D )3607、等腰△ABC 中,AB=AC ,∠B=60°,则∠A =_____8、 07年长沙) △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当BC=10cm 时,DE= cm 。
9、现有2cm 、4cm 、4cm 、8cm 长的四根木棒,任意选取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以组成三角形的个数为(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10、如图,ABC ∆中,∠C=90°,∠ABC=60°,BD 平分∠ABC ,若AD=6,则CD= 。
11、如图,在△ABC 中, AB=AC,点D 是BC 边的中点,DE ⊥AB ,DF ⊥AC ,垂足分别为E 、F . 求证:DE=DF .12、如图,已知,36,AB AC A AB =∠=︒的中垂线MN 交AC 于点D ,交AB 于点M ,有下面4个结论: ①射线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②BCD ∆是等腰三角形; ③ABC ∆∽BCD ∆; ④AM D ∆≌BCD ∆。
(1)判断其中正确的结论是哪几个? (2)从你认为是正确的结论中选一个加以证明。
13、化简求值:4()(2)(2)x y x x y x y -++-,其中122x y ==-,21DABC《三角形》2 三角形的全等 【知识重温】1、全等的概念全等形: 全等三角形: 表示: 对应角、边、线:2、全等的性质图形全等→对应线段相等 如: →对应角相等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必要条件:至少有一组边对应相等) 通 用 判 定判定1:SSS 判断2:SAS 判定3:ASA 判定4:AASRt △ 特殊判定:HL4、证法小结: 证明角相等: 证明线段相等:① ② ③ ④⑤ ⑥ ①② ③证明线段a+ b= c【能力训练】1、(08天津)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 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 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2、如图,AE AD =,要使ABE ACD △≌△,需添加一个条件是 (只要写一个条件). 3、(08浙江温州)已知:如图,12,.C D AC AD ∠=∠∠=∠=求证:.4、已知,如图AB =DE ,BF =CE 。
求证:(1)△ABC ≌△DEF ;OCEA DB(2)GF =GC 。
5、如图,AB DE =,AC DF =,AC DF ∥.求证:ABC DEF △≌△;6、(湖南怀化)如图,AB AD =,AC AE =,12∠=∠, 求证:BC DE =7、如图,在等边ABC △中,且BD AE =,AD 与CE 交于点F .(1)求证:AD CE =;(2)求DFC ∠的度数.8、已知:如图,C 为BE 上一点,点A D ,分别在BE 两侧.AB ED ∥,AB CE =,BC ED =.求证:AC CD =.9、已知:如图,AB=CD ,BC=AD BE ⊥AC 于E ,DF ⊥AC 于F 求证:BE=DF 10、已知:如图,∠ABC=∠DCB ,AB=DC , 求证:AE=DE11、已知:如图,点E 是正方形ABCD的边AB 上任意一点,过点D 作DF D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DE DF =.A B DE F C 12 A B D C EDAEF B CACE DBA EB CF D 1 23BC G HA E F《三角形》3 三角形的相似 【知识重温】1、相似的概念相似形: 相似三角形: 表示: (对应角、边、线)2、相似的性质图形相似→对应线段 如:111222==长短中长短中 →对应角相等 →周长比=相似比 →面积比=相似比23、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通 用 判 定判定1:“SSS ” 判断2:“SAS ” 判定3:“AA ” 判定4:平行Rt △ 特殊判定:“HL ”4、特殊的相似与特点: 全等形位似形【能力训练】 ◇相似的性质◇1、如图,在△ABC 中,DE∥BC,DE 分别与AB 、AC 相交于点D 、E ,若AD=4,DB=2,则DE∶BC 的值为___________ 。
2、 AB :AC=2:5,以AB ,AC 为直径画圆,则小圆面积与大圆面积比为________ 。
3、如图,已知等腰△ABC 的面积为8cm 2,点D 、E 分别是AB 、AC 边中点,则梯形DBCE 的面积为______ cm 2.4、将一副三角板按图叠放,则△AOB 与△DOC 的面积之比等于___________ 。
5、同一时刻,小明身高 1.5米,影长1米,一棵槟榔树影长为5米,树高是 米.6、如图,为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小东用长为3.2m 的竹竿做测量工具.移动竹竿,全竹竿、旗杆顶端的影子恰好落在地面的同一点,此时,竹竿与这一点相距8m ,与旗杆相距22米,则旗杆的高为_____________m7、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7∶2,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4,则另一三角C形面积是________。
8、如图,王芳同学跳起来把一个排球打在离地2m远的地上,然后反弹碰到墙上,如果她跳起击球时的高度是1.8m,排球落地点离墙的距离是6m,假设球一直沿直线运动,球能碰到墙面离地多高的地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9、如图,已知:DE∥BC,EF ∥AB,则图中有_____对三角形相似.10、如图,P是△ABC中AB边上的一点,要使△ACP和△ABC相似,则可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上有6个斜三角形.①△ABC,②△BCD,③△BDE,④△BFG,⑤△FGH,⑥△EFK,其中②~⑥中,与三角形①相似的是()12、如图,在大小为4×4的单位正方形方格中, ∆ABC的顶点A、B、C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请在图中画出一个∆A1B1C1 与∆ABC相似(相似比不为1),且顶点都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三角形相似的应用◇13、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P为DC 上一点(D、C除外),连结AP,将△APD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得到△CED,直线EC交直线AP于G.求证:AE·ED=EG·CE. 14、如图,在矩形ABCD中,4AB=,10AD=.直角尺的直角顶点P在AD上滑动时(点P与A D,不重合),一直角边经过点C,另一直角边AB交于点E.求证:“Rt RtAEP DPC△∽△”PAEBCDC BABD EFGH K⑤②①④⑥③AB CP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P 为DC 上一点(D 、C 除外),连结AP ,将△APD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到△CED ,直线EC 交直线AP 于G.求证:AE ·ED=EG ·CE.如图,A B D E ,,,四点在O e 上,AE BD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C ,直径AE 为8,12OC =,EDC BAO ∠=∠. (1)求证:CD CEAC CB=;《三角形》4 直角三角形与三角形函数的应用1、直角三角形及其性质 勾股定理:Rt △ ⇔ 直角边2 +另一直角边2 = 斜边2勾股数:其它定理:◇直角边×另一直角边= 斜边×斜边上的高(=面积的2倍)OCE DBA◇Rt△ 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Rt△两锐角互余。
◇射影定理2、锐角三角函数名称定义记作30°45°60°角A的sinA角A的cosA角A的tanA3、解三角形及其应用求法◇已知两边◇已知一边一角◇已知一边一函数4、解三角形应用步骤①构建合适的Rt△②利用三角函数把已知和要求的联系起来③求解④据实际情况回答具体问题【能力训练】◇直角三角形及其性质◇1、如图,64、400分别为所在正方形的面积,则图中字母A所代表的正方形面积是 _________ 。
2、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5、12,则斜边上的高为。
3、如图,在由24个边长都为1的小正三角形的网格中,点P是正六边形的一个顶点,以点P为直角顶点作格点直角三角形(即顶点均在格点上的三角形),请你画出所有可能的Rt△,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P P P P◇锐角三角函数◇4、已知△ABC 中,∠C=90º,BC=2,AB=3,则=∠B cos _________。
5、计算◇ 解三角形及其应用◇6、已知:Rt △ABC 中,∠C=90°,cosA=,AB=15,则AC 的长是 。
7、已知斜坡的坡角︒=30α,则该斜坡的坡度为 。
8、半径为R 的圆内接正三角形边长是 ,边心距为 。
9、点P (3,1)求:(1) PO (2)α∠ 10、如图,天空中有一个静止的广告气球C,从地面A 点测得C 点的仰角为45°,从地面B 点测得C 点的仰角为60°.已知AB=20m.点C 和直线AB 在同一铅垂平面上,求气球离地面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 11、如图,两建筑物AB 和CD 的水平距离为30米,从A 点测D 点的俯角为30°,测C 点的俯角为60°,求的高. 12、去年山洪暴发,好几所学校被山体滑坡推倒教学楼,为防止滑坡,经勘测,当坡角不超过45°时,可以保山体不滑坡.某小学紧挨一座山坡,如图示,AF BC ∥,斜坡AB 长30米,60ABC ∠=°.改造后斜坡BE 与地面成45°角,求AE 至少是多少米?(精确到0.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