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2
教师如何做教材分析
湖北省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邓正平
教材分析,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预案前,要做的一项很重要、又很基础的工作,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教材的过程,既是教师科学把握教学内容、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实施创造性备课的重要前提,更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同时也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备课时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如何做教材分析呢?下面以小学品德学科为例,谈谈做教材分析的基本步骤:
一、分析全册教材总体要求及基本内容
分析教材时,教师一定要站在课程纲要与学科课程标准的高度,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只有充分领会了教材的总体要求和内容结构,才能为制定科学的学期教学计划、把握各单元、各单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如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珍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宿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的总体目标而编写的。在这一总体目标下,要求六年级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内部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国家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了解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外交流及其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及文化。
根据课程总体目标及总体要求,全册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走向文明》:让学生从现代人的视角,去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我们文明生活的关系;再追溯历史的发展,理解和感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及奋斗精神;深刻认识和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让学生了解建国以来,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的情况,知道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产生的影响力,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四单元《漫游世界》引领学生走出国门,走进更广阔的世界,体会不同的异域风情,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感受世界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教材这样安排,其主要目的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祖国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把讨论的范域扩大到全球,关注不同的异域风情,感受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全册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内容十分丰富。
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之前,教师必须对全册教材有较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增强制定教学计划的针对性,提高设计教学预案的实效性。
二、分析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分析了全册教材的总体要求及基本内容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单元教材的分析。分析的是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总体要求下的编排、结构思路。
如鄂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在仔细阅读分析教材前面的“单元提示”可以发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这样两个方面:(1)了解古代中国在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上悠久历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引人注目;(2)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了东方大国的风采。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深刻领悟中国对外交往的巨大作用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强烈民族自豪感。本单元共有《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飘扬的五星红旗》、《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同
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四课组成。其结构思路是:中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人类文明产生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当今的中国发展之快,从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到世人瞩目的“中国创造”,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分析了解了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是准确领悟各单课教材、科学设计预案及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条件。
三、分析单课教材的具体目标及内容结构
具体分析单课教材具体目标、重难点及内容结构,是分析教材的第三步,也是整个教材分析的主体部分。一般来讲,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分析单课教材在整个学科和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分析单课内容在单元教材中的前后联系。
二是分析单课教材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三是分析单课教材在教学目标下的内容结构。
四、分析对单课教材的处理及教学设想。
如《话说地球》一课,是鄂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教材中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第一课的内容(全册第七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开始,所涉及到的地球常识都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地理常识。全课由“从‘天圆地方’说起”、“看看地球的表面”、“到两极去探险”三个部分组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的海陆分布(即大洲大洋的分布)、陆地基本地形等基本常识,初步感知“地球是个美丽的星球”,并体会“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的含义。二是培养学生关注地球、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两大重点:一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长期过程,二是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在此基础上,懂得“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的含义。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材编写了《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宇宙观察地球》等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预案时,第一课时,我抓住人类对观察地球形状的探索――从“从天圆地方”到“不规则的球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懂得人类不畏艰难科学探究精神。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去认识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多彩的地貌,懂得“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的深刻涵义。
当然,教材分析除了上面三大步骤外,还应该对本班学生对学习本课教材的认知基础及基本学情作些基本的分析,包括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只有全面深刻的教材分析和科学的学情分析,才能很好地去组织教材、优化教学方法,写出可行的教学预案。分析教材是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及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先决条件。教材分析的过程,其实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内化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