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关爱,让留守孩子健康成长——浅谈“90后”农村孩子的教育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真情关爱,让留守孩子健康成长——浅谈“90后”农村孩子的教育对
策
【关键词】留守孩子弊端对策
淡到“90后”的学生,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中学工作的教师,我首先想到的是为数不少的农村“留守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的教育氛围,以及由此影响到他们人格发展和性格特点的问题。换句话说,时下农村留守孩子面临的教育困境及其教育对策,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又一个着力点,成为落实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质的关键一步。我们必须对此有足够地重视,才能保证这部分特殊的“90后”孩子有健康成长的精神空间。
一、“90后”农村留守孩子教育弊端
近年来,农村的“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与留守孩子教育密切相关的诸多弊端也暴露出来,主要有:
1.单亲教育。即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孩子在最需要爸爸妈妈关爱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作为“重要他人”之一的爸爸或妈妈的参与。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学生长期处于“单亲教育”状态的孩子占70%。而在这些孩子当中,有60%是父亲外出,母亲留守在家既当爹又当娘,上有老下有小,整天忙于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指导。这部分孩子的心灵长期处于无人关注的状态。
2.隔代教育。这大体是由上述情形带来的结果,根据调查,外出打工家庭的孩子有17%由爷爷奶奶照看,他们与孩子的年龄相差最多达65岁,而这些身为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的老人中属文盲的又占到70%以上。他们往往只能捉襟见肘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对其学习状况人格成长几乎完全无能为力。
3.亲友代管。还有13%的打工者因为家中无老人,只好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或朋友代管。有的一家人要照管几家的孩子。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代管者心里难免存在亲疏、偏爱等差异,至于管多管少则无心无力顾及,不得不采取“放羊”状态,即只管吃管住,不管学习,不问思想的更属“正常”。
4.放任状态。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不少留守或缺守家庭长期处于缺乏基本的监督或监管状态,例如,在我校860名留守学生中,有46%的孩子学习成绩差,这些学生在身体发育、品格成长、个性发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二、“90后”农村留守孩子教育对策
良好健全的教育是需要完善的环境来支撑的,当教育环境发生倾斜或匮缺时,孩子人格性格是很难获得健全发展的,所以这些长期缺乏长者关怀的性格不一的留守孩子,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生迷茫,道德失范,理想淡薄;二是诚信失落,行为失据,缺乏友善;三是心灵压抑,情感孤独,自我封闭;四是习惯失衡,生活散漫,无
心向学。由此,留守孩子极易转变为“问题”学生,成为同龄人中的“尾巴”。针对这些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认为对留守学生首先要真情关爱,其次应不断创新学校的管理方法,丰富教育内容,再次是采取个性化面对面的教育方式。笔者就近年来自己和同事的实践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对“90后”农村孩子的教育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界上是为着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作为一个农村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对于留守孩子,一定要从心灵上和情感上给予细心的关爱与呵护,积极关注他们的成长,针对其不良行为、不良性格的成因,在教育中采取以下对策。
1.以人为本,全程关爱,温暖童心。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尚小就远离父母,离开家乡到学校寄宿,不仅要适应忙碌紧张地学习生活,还要独立应对陌生环境里的一切烦琐事务,不仅有几分不便,有几分艰辛,还有几分孤独,所以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关爱。我在对学生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不只是一味地严格要求,而是时时处处想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刚刚离开父母家庭的未成年孩子,是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我要根据他们的现实状况和心理需求,全方位地给予关爱,注入教育者的真情实感和作为长者的深情厚意。在教室里,我循循善诱,对后进生尤其热情指导;在运动场上,师生同场竞技,同享欢乐;在宿舍里,
我常常深入其间嘘寒问暖;学生生活有困难,能及时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甚至资助;一旦生病,也会得到及时医治和关照。为了让有困难的学生安心在校学习,我校的班委都普遍建立了班级“爱心基金”。“爱心基金”是将班上学生卖废纸、废品所得的钱集中起来,加上学生、教师的一些捐款,当有孩子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时,就由“爱心基金”给予一定的资助。可以说,学生一踏进学校的大门,就像进入r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2.全员参与,方法多样,激活童心。这些年我们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互助活动,突出一个“帮”字。学生人学之初便安排同一个村屯的学生住在同一间宿舍,彼此结成互助小组,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此外,还以学校的名义提出建议,由家长委托相关亲戚做学生的监护人,突出一个“护”字。如委托留守孩子的堂伯、堂叔帮助监督小孩在家的学习和生活,避免孩子在家因无人看管后跟社会不良人员往来。同时,学校老师还鼓励孩子每月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情况,表达对父母的思念,由此促进父母与子女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
此外,我还设立“亲情电话”,突出一个“情”字。作为班主任,我有一本家长电话号码本,自己专门为留守学生开通了一部方便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小灵通。当学生在学校里有什么情况或有什么不良苗头时,及时到学生家中访问,除向留守学生的委托监护人反映情况,还与远在外地打工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把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并请家长通
过电话与孩子联系,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亲情电话”成了学生和家长情感交流的平台,成了教师和家长交流的桥梁,此事虽小,却给留守学生特殊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们亲情上的缺失。平时,我还在生活上给予留守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时常跟他们交流谈心,周末还把他们带回家中一起吃饭,给他们辅导功课,他们有病时亲自送去医院,像父母一样悉心照料,让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开心,也让家长在社会上放心。
3.目标远大,悉心指导,激励童心。农村的学生见识比较窄,留守孩子更是底气不足。他们容易满足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够强,这种心理上的被动状态往往会严重制约其自我发展。对此,我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励他们勇往直前。自学生入学之日起,我就鼓励他们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们认识到来学校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能力,开拓自己的前途。同时,学校通过板报、广播、电视、电影、网络、读书、演讲等形式,向学生宣传社会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的成就,祖国的发展,家乡的崛起等。当然也不忘宣传校内外胸怀大志、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学有榜样,行有楷模,看到希望。学校始终把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作为主轴,让他们在学习中懂得自我激励,学会聚积自己的能量,获得前进的动力,永葆积极向上的心态。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诚信教育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