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第2章《运动的世界》复习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72.50 KB
- 文档页数:6
第2章《运动的世界》复习学案一. 知识梳理1. 动和静: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描述物体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___________。
2. 刻度尺的使用:(1)刻度尺放置要_________,零刻线要和被测物体的边缘__________;(2)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应___________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应和刻度尺的尺面___________;应估读到___________的下一位;3. 误差: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间的偏差成为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校准___________;改进___________;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路程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快;时间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快。
5. 物体运动速度___________的直线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再任意相等的时间内___________,速度________的直线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6. 速度公式_________平均速度公式_________二. 考点训练【考点一】动与静例1:(10·黄石)我国自1984年4月8日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以来,已经陆续发射了多颗这类通信卫星。
同步卫星虽然绕地心转动,离地球表面高度为35.8km,但是地面上的人通过天文观测却觉得它在高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同步卫星相对地面是的,因此它绕地心转动一周的时间是小时。
变式训练1:1.(10·桂林)放暑假了,小明乘坐“和谐号”动车组外出旅游。
列车开动后,小明看到窗外的人群在往后退,这是以为参照物;若以站台为参照物,则小明是的。
2.(11·株洲)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月亮相对于地面上的山来说它是的(填“运动”或“静止”)。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案复习本章知识点,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会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体验合作与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体验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图分析:学生掌握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会正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甲乙丙2题图)其中甲图表示,乙图表示我会自学:1.机械运动2.所选的参照物(1)直的不变不变s3.快慢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v =t4. 3.6 20 185.秒s 60 36006.米m 0.125 1×10-5 4×10-10 10-3我能解决例1.mm 2.65cm. 例2. D 例3. 120s我会解决1.一列火车以54km/h的速度通过一座1600m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为120s,求火车长?2.(1)汽车的速度最快不能超过70km/h 此地距南京的距离是180km。
(2)不超速,因为此时汽车的速度是60km/h。
t=s/v=180km/(60km/h)=3h。
诊断评价题1.(1)km (2)dm (3)mm(4)μm2.2.303.A4.静止,运动,长途汽车5.B6.160km/h。
一、知识再现:(自主、快速复习本单元内容,并认真思考,交流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举例说明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2、举例说明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3、诗人用语言的和赞美运动;画家用和描绘运动;音乐家用和表现运动。
4、科学家用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5、称为机械运动。
6、叫参照物。
7、当一个物体怎样时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当一个物体怎样时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8、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是怎样的?选择电梯为参照物是怎样的?9、世界上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吗?举例说明为什么?10、叫测量单位。
11、叫国际单位制。
1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是,除此之外,长度还有哪些单位?换算关系是什么?时间还有哪些单位?换算关系是什么?、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1);(2);(3);(4)。
14、什么叫测量误差?引起误差的因素有哪些?怎样减小误差?误差能不能避免?错误能不能避免?15、称为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式是怎样的?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是什么?此公式的变形公式是什么?16、称为匀速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17、人、自行车、光运动的大致速度是多少?18、推导速度的两个单位“m/s”和“km/h”的关系是什么?19、怎样探究某同学在1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写出探究方案。
20、通过上面的自学、讨论交流,独立完成下面知识网络:动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_______________.与静止:一个物体_________________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静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选定的_____________.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换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度尺要________,有刻度的一边要_______________;运长读数时视线要_________________,要估读到_______动度刻度尺的正确使用__________________,并记下单位;的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_______________.世时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界间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误差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特点:误差不能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快速度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公式: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换算:_________.慢匀速直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速直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评:教师以知识梳理的形式,将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学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完成,将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实现知识的再现。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学目标】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正确地分析与判断.2.能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粗略估测物品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根据日常经验和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进行简单地计算.5.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能用刻度尺、秒表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地复习本章知识.2.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动与静例题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B.河岸C.水D.岸上的树解析:“桥流水不流”是说桥在运动,而水是静止的,从选项可以看出,桥相对水来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桥流”是以水为参照物的.答案:C.例题2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B.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C.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D.小明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开始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故A、B、C错误;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坐的列车没动.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正确.答案:D.例题3在某次火炬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火炬一定静止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C.乙火炬一定静止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解析:从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可看出,风是向左吹的.再观察甲、乙两火炬的火焰飘动方向,可推知:甲火炬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右运动,也可能是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必须小于风速;乙火炬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必定大于风速.答案:D.【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例题4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解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度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做有关“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的选择题时,可以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要求,利用“排除法”逐一排除错误选项,得到正确答案.“排除法”是一种解答选择题的技巧方法,通过已知条件来确定结论(答案)的范围,把不在结论(答案)范围内的其他结论(答案)排除掉.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A方法错误;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B方法正确;刻度尺刻度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C方法错误;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他整格刻度线对齐,D方法错误.答案:B.例题5小明要模仿古人用水钟来计时,他找来一个口带水龙头的水壶,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1)帮小明设计一下,如何用这些器材来测定时间.(2)用这种方法测定时间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解析:让水龙头形成时间间隔稳定不变的水滴,通过计算所滴水滴的多少来度量时间的长短.答案:(1)在水壶中装适量的水,稍微开启水龙头,形成稳定水滴,再用量筒接着水滴,测出滴入1mL水所用的时间t0,然后,可根据滴入量筒中水的体积V计算所用的时间t=Vt0.(2)这种测定时间的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水壶内水位下降,水滴速度越来越慢.可采用补充水壶里的水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快与慢例题6(山东泰安中考)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A.只有①④正确B.只有③④正确C.只有①③正确D.只有②③正确解析: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 是从距离O 点5m 处出发的;④5s 内,A 、B 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st 可知A 、B 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只有②③正确.答案:D.例题7为了测量一枯井的深度,在枯井口向井底发射超声波,并同时计时,0.4s 后收到回波,如下图.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枯井的深度.解析:超声波测距离: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仪器自动计算出发射点到障碍物的距离.例如: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v ,在海中的发射器向障碍物发射超声波到接受到超声波计时为t ,则障碍物离发射点的距离为L=s 声/2=vt/2.解:声波由井口到井底往返用时0.4s,可知声波0.4s 传播的距离等于井深的2倍,由s=2h=vt 知,h=vt/2=(340m/s ×0.4s)/2=68m.例题8心电图仪(如图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 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被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80次/min.则:(1)根据甲的心率为80次/min 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______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多少毫米每秒? (3)乙的心率为多少次每分钟?解析:(1)心脏每次跳动的时间间隔是600.7580ss =;(2)由图甲可知在0.75s 时间内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路程是s=30mm ,坐标纸的速度3040/0.75s mm v mm s t s===;(3)同一台心电图仪出纸速度v 相同,由图乙可知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出纸的路程s ′=25mm ,乙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250.62540/s mm t s v mm s ''===,乙1min 心跳次数为60960.625sN s==(次),即乙的心率为96次/min.答案:(1)0.75;(2)40mm/s ;(3)96次. 【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速度的变化例题9(贵州毕节中考)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333s v t =;方法2:1232v v v +=.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解析:(1)根据图示和表中数据可知,表中第一行数据为路程,第二行数据为时间,并且s 1=90cm-64cm=26cm ,t 2=10s-6s=4s ;(2)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正确;方法2是将前后两段路程的速度值加起来除以2,那叫速度的平均值,错误;甲至丙的路程s 3=90cm=0.9m ,时间t 3=6s ,所以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3330.90.15/6s mv m s t s===;(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s 1=26cm=0.26m ,所用的时间t 1=2s ,所以此路程的平均速度1110.260.13/2s mv m s t s===,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增大斜面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速度公式v=st 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答案:(1)26cm;4s;(2)方法1;0.15;(3)不是;(4)增大斜面角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
2. 速度:回顾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意义。
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4. 加速度:复习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含义。
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运用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2. 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能运用加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视频中的物体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知识回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章的内容,包括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择一道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练习册上的题目和一些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设计板书,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作业设计:1. 练习册上的题目。
2. 请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该物体的运动状态。
沪科版《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基本知识: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 点】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 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 时】1课时【教 具】投影、视频点播【教 法】启发、总结、讨论【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总结)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4、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是t s v =。
单位是:米/秒,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来表示平均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是:总总t s v =-2、时间和跑程的计算: vs t , s=vt 三.课堂练习【例1】一首歌中唱道“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后句中物体运动的参照物分别指什么?【分析】竹排在江中移动,显然是对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由于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到的,是以自己即竹排为参照物。
【解答】前句竹排运动的参照物是地球。
后句青山运动的参照物是竹排。
【例2】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 ]A .一定上升B .一定下降C .一定静止D .无法判定【分析】跳伞员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时是以自身作参照物。
由于跳伞员相对地球是在向下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员都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看到直升机向上运动。
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慢,跳伞员同样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认为直升机向上运动。
由此可见,跳伞运动员无法依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来判定直升机相对地球的运动情况。
彭竟亮学员物理科目第4次个性化教案授课时间教师姓名谢玉娟备课时间学员年级初三课题名称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复习教学阶段第()周课时总数共( 2 )课时教育顾问教学目标同步教学知识内容复习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并做同步的练习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帮助学生系统的复习第二章的知识点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学重点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探究实验探究,学会测量和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作业检查与评讲1.小明对冰加热,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他通过测量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关于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象中的AB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B、冰有一定的熔点,说明冰是晶体C、水升温比冰慢,说明水的比热容比冰小D、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2. 如图是某种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反映的可能是()A.蜡的熔化过程B.蜡的凝固过程C.海波的熔化过程D.海波的凝固过程3.物态变化现象随处可见,下列关于这些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B.夏天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这是应用干冰熔化吸热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白的一层霜,这是凝华现象4.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A.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B.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C.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D.杯子中的冰块,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成水5.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A.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B.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不一定升高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温度时间0二、回顾与复习一.水的三态通过实验探究,可以看到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知识专题复习专题一参照物的选择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探究引路【例1】分别以火车头、车厢的座椅、乘客、路边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在平稳行驶的列车中,放在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__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的。
解析放在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火车头、车厢的座椅、坐在车厢内座椅上的乘客,它的位置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它们均是静止的;但相对于路旁的树木、房屋,它的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故以路旁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行李架上的物品是运动的。
答案火车头、车厢的座椅、乘客路旁的树木、房屋【例2】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架直升机,从他们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到丙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到甲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到楼房和乙的飞机都在匀速上升,则这三架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甲、乙均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B.甲、丙均匀速下降,乙静止C.甲、乙、丙均匀速下降D.甲、乙、丙均匀速上升解析本题涉及三个物体的相对运动情况,情景较复杂,若有一处分析失误,则由此推导的结论一概错误,但只要找出题中的突破口,逐一分析下去,还是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的。
本题突破口为丙看到的情景,由于楼房相对于地面一定是静止的,所以丙看到楼房匀速上升是以自己为参照物的,说明丙在相对地面匀速下降,而甲看到丙匀速上升,说明甲也在匀速下降,且甲下降的比丙快。
而丙看到乙上升,则乙可能静止、上升、下降(乙比丙下降得慢),综合考虑这三种情况,可找到答案。
故正确答案为BC。
答案BC归纳拓展1.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所选参照物应当便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2.同一物体,当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时,既可能是静止的,也可能是运动的。
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完全取决于参照物的选取,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如何变化。
4.(2011.浙江湖州)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
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
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
5.(2011.山东菏泽)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所示的交通标
(2011.广州)中学生的大姆指指甲面积约为
1mm2 B.1cm2 C
(2011.内蒙古包头)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
、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
(2011.吉林)如图7所示,
CHR5型“和谐号”列车由长春开往吉林。
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
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24. (2011.山东济宁)如图1
教(学)后反思:。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学案 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复习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速度:复习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速度的变形公式。
3. 加速度:复习加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4. 力与运动的关系: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5. 运动的描述:复习位移、路程、平均速度等概念。
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等知识点。
2. 加深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释简单的运动现象。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概念及其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物理课本、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运动的概念。
二、知识复习:1. 运动的概念: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速度: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速度的变形公式。
3. 加速度: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4. 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
5. 运动的描述:位移、路程、平均速度等。
三、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典型例题,讲解和巩固运动的概念、速度、加速度等知识点的运用。
四、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加深对运动的概念、速度、加速度等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运动的概念: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速度: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速度的变形公式加速度: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运动的描述:位移、路程、平均速度等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物体从静止开始加速到某一速度所需的加速度大小。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学目标】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正确地分析与判断.2.能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粗略估测物品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根据日常经验和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进行简单地计算.5.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能用刻度尺、秒表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地复习本章知识.2.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动与静例题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B.河岸C.水D.岸上的树解析:“桥流水不流”是说桥在运动,而水是静止的,从选项可以看出,桥相对水来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桥流”是以水为参照物的.答案:C.例题2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B.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C.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D.小明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开始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故A、B、C错误;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坐的列车没动.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正确.答案:D.例题3在某次火炬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火炬一定静止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C.乙火炬一定静止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解析:从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可看出,风是向左吹的.再观察甲、乙两火炬的火焰飘动方向,可推知:甲火炬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右运动,也可能是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必须小于风速;乙火炬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必定大于风速.答案:D.【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例题4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解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度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做有关“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的选择题时,可以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要求,利用“排除法”逐一排除错误选项,得到正确答案.“排除法”是一种解答选择题的技巧方法,通过已知条件来确定结论(答案)的范围,把不在结论(答案)范围内的其他结论(答案)排除掉.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A方法错误;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B方法正确;刻度尺刻度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C方法错误;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他整格刻度线对齐,D方法错误.答案:B.例题5小明要模仿古人用水钟来计时,他找来一个口带水龙头的水壶,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1)帮小明设计一下,如何用这些器材来测定时间.(2)用这种方法测定时间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解析:让水龙头形成时间间隔稳定不变的水滴,通过计算所滴水滴的多少来度量时间的长短.答案:(1)在水壶中装适量的水,稍微开启水龙头,形成稳定水滴,再用量筒接着水滴,测出滴入1mL水所用的时间t0,然后,可根据滴入量筒中水的体积V计算所用的时间t=Vt0.(2)这种测定时间的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水壶内水位下降,水滴速度越来越慢.可采用补充水壶里的水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快与慢例题6(山东泰安中考)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A.只有①④正确B.只有③④正确C.只有①③正确D.只有②③正确解析: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 是从距离O 点5m 处出发的;④5s 内,A 、B 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st 可知A 、B 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只有②③正确.答案:D.例题7为了测量一枯井的深度,在枯井口向井底发射超声波,并同时计时,0.4s 后收到回波,如下图.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枯井的深度.解析:超声波测距离: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仪器自动计算出发射点到障碍物的距离.例如: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v ,在海中的发射器向障碍物发射超声波到接受到超声波计时为t ,则障碍物离发射点的距离为L=s 声/2=vt/2.解:声波由井口到井底往返用时0.4s,可知声波0.4s 传播的距离等于井深的2倍,由s=2h=vt 知,h=vt/2=(340m/s ×0.4s)/2=68m.例题8心电图仪(如图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 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被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80次/min.则:(1)根据甲的心率为80次/min 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______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多少毫米每秒?(3)乙的心率为多少次每分钟?解析:(1)心脏每次跳动的时间间隔是600.7580s s =;(2)由图甲可知在0.75s 时间内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路程是s=30mm ,坐标纸的速度3040/0.75s mm v mm s t s===;(3)同一台心电图仪出纸速度v 相同,由图乙可知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出纸的路程s ′=25mm ,乙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250.62540/s mm t s v mm s ''===,乙1min 心跳次数为60960.625s N s ==(次),即乙的心率为96次/min.答案:(1)0.75;(2)40mm/s ;(3)96次.【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速度的变化例题9(贵州毕节中考)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333s v t =;方法2:1232v v v +=.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解析:(1)根据图示和表中数据可知,表中第一行数据为路程,第二行数据为时间,并且s 1=90cm-64cm=26cm ,t 2=10s-6s=4s ;(2)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正确;方法2是将前后两段路程的速度值加起来除以2,那叫速度的平均值,错误;甲至丙的路程s 3=90cm=0.9m ,时间t 3=6s ,所以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3330.90.15/6s m v m s t s===;(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s 1=26cm=0.26m ,所用的时间t 1=2s ,所以此路程的平均速度1110.260.13/2s m v m s t s===,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增大斜面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速度公式v=st 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小车平均速度. 答案:(1)26cm ;4s ;(2)方法1;0.15;(3)不是;(4)增大斜面角度.。
〔1〕、量程: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被测物体长度必须在刻度尺的量程之;〔2〕、分度值:是指刻度尺上最小的两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它标志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3〕、零刻度:看零刻度线是否清晰,如果零刻度线不清晰,则测量时可以以*一整刻度为起点进展测量。
2、一个测量值都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两局部,在测量工具一定的情况下,只要是正确使用和正确读数,准确值都是一样的,但在每次测量中估计值可能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人为误差。
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这种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屡次测量求平均值,由于在测量过程中只有最后一位数字是估计的,所以在求平均值时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存与测量值一样的有效数字位数。
〔十〕、计算平均速度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在利用公式v=s/t计算平均速度时,公式中的"s〞是在时间"t〞通过的路程,"t〞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v〞即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特别要注意的是,时间t应包括在中途停留的时间。
2、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上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因为在不同路程上或不同时间的平均速度通常情况下是不同的。
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路程上速度的平均值。
三、小结谈收获,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应用提升一、课堂练习1.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东快速行驶,一个人在该公路的便道上向东散步,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则人〔〕A.向西运动B.向东运动C.静止不动D.无法确定2. 如下图,在建国60周年阅兵式上,空军加油机与"歼10〞战斗机以空中受油的状态列队飞行.假设把加油机看作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天空中浮动的云B、地面C、阅兵式主席台上的人D、"歼10〞战斗机3.如下图,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假设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以下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不可能的是〔〕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B.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D.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轨道上4. *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窜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
物理八年级上沪科版第2章运动的世界复习教案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教学目标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处理测量结果。
2.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3.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4.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刻度尺的使用,特殊的测量方法2.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3.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4.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课前准备预习“物体的运动”,写出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一、复习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2.刻度尺的使用3.误差的概念和减少的方法4.特殊的测量方法学生总结1长度的单位有Km m dm cm mm μm nm 及其单位换算学生练习:在下列数值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1.某同学身高17.22.一根头发直径约为72 。
3.南京长江二桥全程长21197 。
4.物理课本长度为258 。
看:5.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分度值;读:一、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读:二、视线垂直刻度尺三、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构成,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练习:读出下列两个刻度尺所测的物体的长度:二、复习速度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v=s/t学生归纳: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两种比较快慢的办法:如百米赛跑:1.时间一定比较路程(观众)2.路程一定比较时间(裁判)学生练习:例1.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7所示。
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 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班级小组姓名九年级物理复习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目标】1.熟练掌握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会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2.知道长度、时间的基本单位及与常用单位的换算;会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掌握速度概念及物理意义;理解v=S/t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的测量。
【重点难点】1.参照物的选择;物体动与静的判断。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刻度尺读数方法。
3.利用速度公式v=S/t进行计算。
4.设计并进行速度的简单测量。
【知识要点】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改变称为,简称运动。
这里的“另一个物体”被作为参照标准,叫做。
同一个物体的运动,选取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情况也不同。
2.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米尺等,长度的国际单位是,比“米”大的单位有,比“米”小的单位有、、、、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 dm= cm= mm= μm= nm。
3.测量时间的工具有钟表、秒表等,时间的国际单位是,比“秒”大的单位有“时(h)”、“分(min)”,它们间的换算关系为1h= min;1min= s;比“秒”小的单位有、。
它们间的换算关系为1s= ms,1ms= μm4.速度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
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国际单位为,读作。
生活中还常用“km/h”读作,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 km/h= m/s;速度、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为(用符号表示)。
5.物体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该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该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速度公式和路程公式时间公式7.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为:人步行速度为m/s ,自行车速度为m/s,声速m/s。
光速为m/s。
【知识点拨】1:机械运动部分:要求知道机械运动的定义,会根据所选择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所处的状态;会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1:(2013庆阳)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沪科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巩固基本知识: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1课时【教法】启发、总结、讨论一.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总结)参照物运动的描述定义机械运动分类运动的相对性单位:米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单位:秒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相同时间比路程运动的快慢相同路程比时间定义速度公式单位二.知识要点及练习2.1、动与静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的改变2、参照物:选来作为参照标准的物体3、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判断标准是: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改变,如果有则说明物体是运动的。
注:那么这里的位置改变又是如何理解呢?那么这里的位置指的是相对位置,如果要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首先是选参照物,那么这里指的位置变化就是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变化,如果参照物选的不一样,当然位置变化也就不一样,所以是相对位置。
那么如何判断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有没有位置变化呢?这里可以看它们之间的距离,如果距离改变那么,位置就发生变化,那么物体肯定是运动的。
那么距离不变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是运动的呢?有可能,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发生变化,这个时候物体也是运动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还是静止,我们要从参照物的角度去看。
例1、在操场上,一名同学将篮球投向篮筐,以篮球为参照物,篮筐是_______ 解析:首先我们知道参照物是篮球,要研究的是篮筐的运动情况,那么就要看篮筐相对于篮球有没有位置变化,位置变化如何判断,根据上面讲的可以用它们之间等距离判断,这里的距离是变化的,所以位置就发生了变化,故篮筐是运动的。
例2、停在车站的两辆汽车,当甲车向前开动时,坐在乙车上的小明却认为自己乘坐的这辆车在后退。
名言警句: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试验。
丁肇中八年级物理学科上册第二章课题:运动的世界(复习课)主备人:侯建民使用班级:学生姓名:评价等级:复习目标:1、理解参照物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知道什么是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3、理解速度的定义、公式,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复习重点:1、正确选择参照物及运动、静止的判断;2、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测量、读数;复习难点:对于物理计算格式及单位的使用还比较陌生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巩固深化1、当一个物体怎样时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当一个物体怎样时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2、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是怎样的?选择电梯为参照物是怎样的?3、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是,除此之外,长度还有哪些单位?换算关系是什么?时间还有哪些单位?换算关系是什么?4、什么叫测量误差?引起误差的因素有哪些?怎样减小误差?误差能不能避免?错误能不能避免?5、称为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式是怎样的?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是什么?此公式的变形公式是什么?6、称为匀速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7、人、自行车、光运动的大致速度是多少?二、互助合作,学习新知(一)合作探究1: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以高山为参照物,舟中人是;以小舟为参照物,舟中的人是2: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cm,是mm.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
在右图中,物体A的长度________ cm.3:小明为了给窗户按上一块玻璃,在下面的测量工具中,你认为选取哪种工具来测量窗框最合适:A.分度值为1mm,长度为20cm的学生用尺; B.游标卡尺;C.分度值为1mm,长度为2m的钢卷尺; D.分度值为1cm,长度为15m的皮卷尺;4:用刻度尺测得物理课本从第1页到第172页的厚度为8.6mm,那么该课本中每张纸的厚度是μm。
1.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课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
3.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选
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运动,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其换算。
5.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6.明确s-t图像、v-t图像的物理意义。
7.【教学重点】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8.【教学难点】s-t图像、v-t图像的物理意义。
9.【设计意图】采取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利用网络平台、微信等推
送相关学习材料,摸清学情,进行针对性、高效的复习
10.【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法、讲授法、课堂检测法
11.【教学过程】
12.引入:经过两周多的学习,我们对运动的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本章的部分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展示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
的,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运动,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
相对性。
2、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其换算。
3、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
单计算。
4、明确s-t图像、v-t图像的物理意义。
13.过渡:我们用一个旅游的情景一起学以致用,回顾与巩固相关知识。
14.二、课堂专项训练
例1、中秋节早上,小杜同学一家人从泉州市区九一路
去惠安崇武古城游玩,坐在汽车里东张西望的小杜听到路边行
人说:“这车开得可真快呀!”爸爸告诉座椅上的小杜坐好别动,
注意安全。
例2、思考:这车开得可真快呀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1.小杜坐好别动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15.归纳:物体的动与静——一定二选三判
16.拓展:小杜和爸爸在崇武古城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如图所示。
小杜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但站在地上的妈妈却认为小杜是运动的,这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的;小杜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是以为参照物,但站在地面上的妈妈认为小杜是运动的,则妈妈是以为参照物。
17.归纳: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判断,
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18.例2、路过华大高架桥时,小杜看到窗外的交通标志牌,就想估测一下汽
车没有超速。
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杜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计下了
汽车连续通过19根路灯杆的时间为18s,相邻路灯杆的距离为20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m/s?有没有超速?
1、思考一:计算题的解题规范是什么?路程多少?时间多少?
i.18s= min= h
ii.360m= km= cm= μ
m= nm
19.归纳:单位换算——数不变,记进率,化单位
1、思考二:标志牌的含义是什么?速度单位如何换算?
20.归纳:物体的运动快慢:知二求一,同一物体,单位统一
21.拓展:当汽车经过惠安景观大道,小杜感受着沿路石雕作品艺术美的同
时,想利用刚学完的物理知识估测一下两石雕之间
的距离,便让爸爸以54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
定速巡航,,小杜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计
下了汽车连续通过7座石雕作品的时间为24s,则相邻石雕作品的距离大概为多少m?
22.归纳:解题规范——已知、求、解、答
23.过渡:物体运动的规律不但可以用公式表示,还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
示路程和时间关系的图像,叫路程—时间的图像,可以简称路程图像。
24. 例3、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运动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
如下表所示:
(1) 请你在如左图所
示的坐标中,画出
路程—时间图像。
(2) 根据图像上确定出物体运动8s 时,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 请你在如左图所示的坐标中,画出速度—时间图像。
25. 路程/m 26. 0 27. 0 28. 0 29. 0 30. 0
31. 10 32. 130
33. 时
间/s
34. 35. 36. 37. 38. 39. 1 40. 13
41.归纳:运动图像——看清坐标轴,表示运动规律
42.拓展:如图是某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前5 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m,在 5 s~15 s内物体的运动的速度是________m/s.
43.归纳:s-t图水平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匀速直线
运动。
44.三、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内容,强调本章重点及相关解题规范。
45.四、布置作业
46.1.如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
若认为机器
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一、A.托盘B.地面C.餐桌D.墙壁
47.2.龟和兔在路程为S0的一段平直赛道上进行赛跑竞技比赛,它们赛跑的
一、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龟和兔都做匀速直线运
动
B.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龟比兔先到达比赛的终
点
C.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兔总是比龟跑得快
D.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兔比龟的平均速度大
48.3.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
一、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二、B.6s内物体的速度在前2s内是最大的
三、C.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运动的时间是4s
四、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49.4.小明坐在一列从扬州开往启东的动车上,已知车长150m.小明想测动车
的速度,在路上动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000m,小明测得动车车头从桥尾到桥头所用时间是20s.
一、求:(1)动车速度;(2)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
1、(3)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需要的时间(视动车整个运动过程为匀
速)。
50.五、板书设计
51.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物体的动与静:一定二选三判
二、单位换算:数不变,记进率,化单位
三、物体的运动快慢:知二求一,同一物体,单位统一
四、运动图像:看清坐标轴,表示运动规律
52.【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