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8
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复习提纲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列举我国在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
(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等方面思考)(1)生产工具:原始社会一一石刀石犁石斧;商周一一少量青铜,大量耒耦;春秋战国一一铁犁牛耕;两汉一一耦犁(西汉赵过推广),出现犁壁,楼车;隋唐一一曲辕犁。
(2)耕作技术:原始社会一一刀耕火种;商周一一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泯制肥料、治虫灭害;春秋战国一一垄作法;两汉一一代田法(赵过),一年一熟;魏晋南北朝一一耕耙(糖)技术;宋以后——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3)农作物:原始社会水稻和粟(南稻北粟);商周粟、稻、黍、稷、麦、麻、桑等;明清一一引进玉米、花生、辣椒、甘薯和马铃薯等(4)水利灌溉(包括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春秋战国一一都江堰;两汉一一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一一翻车;隋唐一一筒车;宋一一高转筒车;明清一一风力水车;2、简述早期农业的影响?(1)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1)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小农经济的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简述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单位;(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给自足;(4)精耕细作;6、如何评价小农经济?(地位)(1)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积极性)(2)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地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3)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性)(4)经营规模小,在封建地主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每遇灾荒瘟疫,大多失去土地或者破产流亡。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产生影响衣辛亥革命以后,受民主思想的影响中山装流行20C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裙子见于大城市食:面包房、咖啡店、西餐流行各大城市变化的表现住:西式洋楼出现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思想风俗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社交礼仪中,西方的握手、鞠躬逐渐取代跪称呼上,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增设元旦等新节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变化原因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衣:多彩多样食:1987年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变化表现住:人民的住房状况改善,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风俗:休闲娱乐多样化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标志中国铁路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形成铁路新中国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沟通“九五”期末,中国铁路总路程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开通民国时期表现:公路交通发展较慢公路原因: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新中国:发展较快洋务运动前,航运又西方垄断(轮船的引进使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航运19C70s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20C90s以后,铁路、公路和民航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第一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民航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放宽限制民航业发展迅速有线电报:19C70s,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到上海,建起第一架电报机房无线电报:20C初,上海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有线用于军事,无线电报供官商用)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电话20C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1833年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第一份中文报刊兴起1872年上海《申报》历时最长影响最大报纸19C70s国人办报辛亥革命——《民报》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中国电影事业起步影视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1935年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风云儿女》的插曲被定为国歌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C60S,1994年,中国正式介入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青少年如何正确优势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使用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近代社会生活辛亥革命后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讯事业大众传媒物质生活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生产的相对过剩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贫富差距过大——购买力低下,市场萎缩直接原因 信贷消费过度——打乱正常经济秩序 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股票投机过度——虚假繁荣 爆发标志: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崩溃表现: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物价暴跌 来势迅猛 范围广 特点 破坏性大持续的时间长(1929—1933)影响深远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 经济危机 帝国主义加紧国际市场的争夺(关税大战、货币贬值),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帝国主义加紧对殖民地的掠夺,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尖锐措施:“自由放任”(管的少的政府就是好政府) 结果:危机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失败原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救济、复兴和改革(三“R ”运动)整顿金融具体措施复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将生产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遵守者发蓝鹰标志(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调整农业:减产减耕(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社会福利: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解决就业、扩大市场、刺激消费,缓和矛盾) 社会立法:《全国老公关系法》成立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避免走法西斯道路影响 对政治: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政体:联邦政府权力膨胀——总统共和制福利: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对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深远影响)实质:资产阶级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特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 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社会危机,政治动荡(阶级矛盾激化、法西斯兴风作浪)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胡佛反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内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1.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曲柄锄(中耕工具),大镰(收获工具),耧车(播种工具)东汉时,某些地区从耦犁(二牛抬杠)发展到一牛挽犁。
(3)唐代出现曲辕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中国传统的铁犁牛耕技术的基本定型的标志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出现,而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发明。
】3.影响①积极性: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 局限性: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c)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使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促进东汉前期经济恢复发展。
四、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北方为立井水车,长江流域为高转筒车2.宋代为水转翻车3.明清为风力水车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水转翻车1.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小农经济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1.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山西夏县遗址中,发现半个割裂的茧壳。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
(技术萌芽)2.商周:甲骨文中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至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3、电讯:187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4、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5、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① 强了各地的联系;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⑤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点1]理解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农业工具的应用:%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1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汉朝以后,鉄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的主要耕作方式。
%1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梨相当完善。
2、耕作技术不断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o%1西汉赵过在西北推行代田法,是先进的播种方法;%1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糖技术形成,南方也采用耕耙技术,到今天一直使用。
%1宋朝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地区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3、农业灌溉水利工程技术: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同时改进灌溉工具,曹魏时期,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有了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他们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考点2]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的形成:随着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小农经济确立发展。
2.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1农业和家庭于工业相结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的评价:积极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重要贡献。
局限性:经营规模小,赋役沉重,十分脆弱。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小农经济严重阻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考点11识记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夏商周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由官府垄断,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2、主要手工业部门:%1冶铜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精美的青铜器主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复习提纲是用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整理得出来的提纲。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发展趋势: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发展原因:石斧、石铲、石镰铁农具、牛耕(工具技术) 木耒、骨耜、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②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变法从法律上确认→ 井田制瓦解战争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土地兼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 ▲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司母戊鼎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春秋-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杜诗发明水排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烧制出白瓷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烧成青花和釉里红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②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 ③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④ 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⑤ 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5.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6.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7.水利工程建设: 传说英雄:大禹治水, 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二、手工业1.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阶段】(注意时间和阶段特征)时间对应课时历史事件阶段特征15C末~16C初5-1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手工工场阶段16C初~19C初5-2早期殖民掠夺世界市场拓展;殖民扩张,海外掠夺19C中后期5-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自由主义;大机器生产↔大工厂制度19C末20C初5-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5-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①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需求。
③直接原因:传统商路受阻。
④技术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⑤精神动力:思想根源(文艺复兴强调挑战,冒险,追求现实幸福)和宗教根源(传教热情)⑥西葡王室支持2.影响:①“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商贸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 价格革命:金银增多→货币贬值、社会分化)②世界开始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③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从属于西方④冲击了封建神权理论5-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殖民主体与殖民活动国家主要活动时间活动及特点西班牙、葡萄牙15C、16C重点在美洲荷兰17C海上马车夫;造船业、对外贸易发达;忽视本国工业发展。
英国17C-18C以北美为主、注重发展海军重商主义殖民争霸过程西、葡荷兰法国英国1588西班牙无敌舰队英荷三次英荷英法七年战争英国18世纪被英打败战争建立起“日不落帝国”(二)殖民掠夺评价(主体评价法)①对殖民国家:掠夺资本、原料。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进一步对外扩张。
②对殖民地:[破坏性(主要是破坏)]:原料、资金、劳动力被掠夺,日益贫困落后。
[建设性(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③对世界市场:推进了世界市场形成,促进了世界一体化。
5-3 “蒸汽”的力量(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时间18C60S~19C40S2.原因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确立条件:①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②劳动力:圈地运动③技术:手工工场经验积累④市场:圈地运动→国内市场、“日不落帝国”→国外市场3.成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经济: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世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纲课标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经济重心的南移初步开发:三国时期(吴)进一步开发:东晋南朝时期逐步南移: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重心南移对今天的启示:开发与环保相结合。
黄河流域开发较早,最后却失去了领先地位,除了其他的众多因素外,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条件:(1)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2)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评价:(1)进步性:①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①规模小、条件简陋,抗自然灾害能力差。
②封建剥削沉重,小农经济脆弱。
③自给自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受到冲击并逐渐解体,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取代个体的小农经济。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发展:(1)原始社会: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原始农业)──耜耕或石器锄耕(距今七八千年前)。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少量使用),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肥,治虫灭害。
土地利用率提高。
青铜农具(商周时期、少量使用)(3)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铁犁牛耕)。
已经使用垄作法。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4)西汉时:①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
②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
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春秋,小件铁农具问世。
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4、评价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1)积极: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生活稳定,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局限: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二、1、土地制度的变迁:①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②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兼并问题: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
④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2、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3、租佃关系:战国产生——宋代日益普遍——明清进一步发展。
三、1、汉代四大分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山东、山西(黄河流域)长期为经济重心。
2、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四、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1、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出现铁器(煤做燃料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南宋焦炭明朝流行)2、最早的丝—汉代称“丝国”;唐代的缂丝技术;元明“松江”为棉纺织中心;明后期棉布成民众的主要衣料。
范文
2020年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
1/ 8
二专题五到八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阶段】(注意时间和阶段特征)时间对应课历史事件阶段特征时 15C 末~16C 初 5-1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手工工场阶段 16C 初~19C 初 5-2 早期殖民掠夺世界市场拓展;殖民扩张,海外掠夺 19C 中后期 5-3 第一次工业革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自由命主义;大机器生产?大工厂制度 19C 末20C 初 5-4 第二次工业革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垄断命资本主义5-1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①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需求。
③直接原因:传统商路受阻。
④技术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⑤精神动力:思想根源(文艺复兴强调挑战,冒险,追求现实幸福)和宗教根源(传教热情)⑥西葡王室支持 2.影响:①“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商贸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 | 价格革命:金银增多→货币贬值、社会分化)②世界开始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③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从属于西方④冲击了封建神权理论 5-2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殖民主体与殖民活动国家主要活动时间活动及特点西班牙、葡萄牙 15C、16C 重点在美洲荷兰 17C 海上马车夫;造船业、对外贸易发达;忽视本国工业发展。
英国 17C-18C 以北美为主、注重发展海军重商主义殖民争霸过程西、葡荷兰法国英国 1588 西班牙无敌舰队英荷三次英荷英法七年战争英国 18 世纪被英打败战争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3/ 8
(二)殖民掠夺评价(主体评价法)①对殖民国家:掠夺资本、原料。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进一步对外扩张。
②对殖民地:[破坏性(主要是破坏)]:原料、资金、劳动力被掠夺,日益贫困落后。
[建设性(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③对世界市场:推进了世界市场形成,促进了世界一体化。
5-3 “蒸汽”的力量(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 时18C60S~19C40S 间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确立 2. 原条件:①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②劳动力:圈地运动③ 因技术:手工工场经验积累④市场:圈地运动→国内市场、“日不落帝国”→国外市场 3. 成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就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经济: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世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②促进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
(手工工场→ 资本主义大工厂)政治:①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扩展,资产阶级代
议制普遍流行。
4. 影②社会分化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工响:人运动蓬勃展开。
思想文化:①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人口素质。
②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
社会影响:①促进了城市化进程,诞生了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
(英国曼彻斯特、利物浦,或者材料里有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数量增加之类的表述即为此意。
)②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数量下降,二、三产业人口增多。
全球影响: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①物质条件:各国实力增强,各国生产的互补性使得交往更加 1. 条频繁。
件②技术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技术传播和工业文明的扩展。
③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为其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国际市场。
①市场—“看不见的手”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
5/ 8
2. 表②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自由流动、安全与增现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逐渐取消关税保护,实行最惠国待遇。
③19 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5-4 走向整体的世界(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 19 世纪下半叶~20 世纪初(开始标志:1866 西门子发明发电间机) 2.原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全球范围普遍确立因条件:资本:“一工”积累。
劳动力:“一工”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技术:科技的突破市场:“一工”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成西门子-发电机、爱迪生-电灯、卡尔本茨-内燃机车、贝尔-电就话? 4.特①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②快(速度)、广(范围)、大(规模)点③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④重工业为主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济:①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②诞生了一系列新工业部门。
③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出现政治:①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地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②
7/ 8
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海外市场,矛盾加剧。
5.影思想文化:①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普及,科学技术发展。
②人们响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增强。
社会:①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②环境污染问题。
③社会运动蓬勃展开(女权运动、维护工人权利、关注贫困,下层人民)全球: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手段:国际贸易、殖民主义。
2.表现:①人口流动融合,动植物物种广泛交流。
②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
③全球性文化交流扩大。
③评价:书 P105 【补充】 1.高中常见的史观全球史以全球演进,整个人类历史作为研究主体的观点。
(材料里观有全球、地球村、全人类、全世界、世界之类的关键词,或者多次出现这些词可判断为全球史观)文明史以人类向文明演进,开化作为研究主体的观点。
(材料里有观文明、开化、愚昧无知向启蒙等关键词)近代化经济上:工业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