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三大经济区
- 格式:ppt
- 大小:8.41 MB
- 文档页数:40
中国5大经济区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199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
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
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
2、珠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
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
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经济区,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
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3、京津冀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是中国主要的规划经济区之一,被业界广泛认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它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整个沿海经济布局中将与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同等重要位置。
这一经济区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等8个地市。
讨论与分析: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
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
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最新资料推荐------------------------------------------------------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基础知识回顾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辽、冀、京、①东部经济地带: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②中部经济地带: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1/ 48基础知识回顾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
(2)具体经济差异表现主要方面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以产业结构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农业经济比重大,西部工业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具有一定过渡性特征---------------------------------------------------------------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知识回顾进程快,工业产值比重高,外资企业、中进程相对滞后,工业民营企外合资企业、产值比低,以传统工业化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型工业为主体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平高、城市分布密水平低、城市分布密城市化度大度小对外开放程度高低3/ 48基础知识回顾温馨点拨 (1)经济地带的范围:东部经济地带包括除港、澳、台外的所有临海的省级行政区及北京市;中部9 省呈“T”型分布。
(2)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知识回顾二、南方与北方 1.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2013-07-29 | 阅:1 转:10| 分享修改一、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三角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城镇体系较为完备的区域。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
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
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
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一、 三大经济区的划分1.我国的农业基地有哪些类型?粮、棉、油、糖、出口基地等 -------东部的农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淮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中部的农业基地主要有哪些?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河套平原)经济区域差异划分依据 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 三大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西部的农业基地主要有哪些?成都平原、南疆地区等(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这些农业基地发展农业的条件如何?生产条件好、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东部的农业基地对工业发展有何作用?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工业的雄厚基础3.我国主要的城市群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里?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带--- 东部科技发达、平均受教育程度高、高素质人才比例高4.试比较东、中、西地带的交通运输状况。
----东部: 交通便利是又- -优势,陆路交通网稠密,海岸线漫长,海上运输是其他区无法比拟的,也是本地带经济国际化程度高的一个原因。
----中部: 交通网稠密程度不及东部,作为能源基地支援周边的任务艰巨,发展交通更显得意义重大。
----西部地域辽阔,高山荒漠阻断明显,居民点分散,交通线建设投资很大。
(可以大力发展航空运输,以扬长避短)5.为什么说中部地带对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任务尤为艰巨? (从自然、人类活动、周边生态等几个方面分析)-----由于河床坡度变缓,河流流速减小,导致泥沙淤积;夏季雨水的高度集中,使河湖水满为患。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围湖造田,大大减弱了长江中游湖泊的调洪蓄洪能力。
-----周边植被破坏,造成地表径流不稳定,也是形成水患的原因。
中游水患应全方位治理四、三大经济地带的比较东部经济地带优势:1.工农业基地2.交通便利3.经济国际化程度高4.高科技文化水平5.城市密集、人口稠密问题:1.能源原料不足2.北方各省淡水不足3.环境污染4.大江河下游防洪问题方向: 1、外贸、金融、海洋开发基地2、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3、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技术改革,新兴产业中部部经济地带优势: 1.能源、矿产优势2.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3.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4.交通运输:铁路、内河5.外贸:边贸优势问题: 1.晋煤外运的压力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3.过度砍伐(东北森林)4.洪水危机(黄河中下游)5.洪涝(长江中游)6.风沙问题(长城沿线)方向: 1.发挥资源优势-→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2.改善环境,发展农业-→商品粮和农林渔业基地3.加强东西向运输建设,扩大对外贸易西部部经济地带优势: 1.国境线,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3.交通落后4.生态恶化方向: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4.开发能源- +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1.三个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照自身特点安排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注意什么问题?-------加强横向联合,互补发展一协调发展2.读教材图1.17,西部大开发的西部与我们所讲三个经济带的西部是否一样?-------增加了东部的广西,中部的内蒙古,共12个省区-------面积71.5%,人口28.7%,GDP16.9%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措施有哪些?-------加强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等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会得到提高,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也会得到缓解。
第十讲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二 西部大开发范围:青、新、甘、宁、陕、藏、渝、云、贵、川、桂、内蒙古,共12个声级行政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0%。
人口占28.5%,国内生产总值却不到20%。
三 资源的调配 1.南水北调意义: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总结为“三多三少一个变化大”的特点,也就是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的是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年降水量的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特别是我国的华北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工农业发展速度也很快,但华北地区位于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量有限,这就严重制约了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南水北调。
工程线路:东线:从长江下游江苏扬州市江都段引水,抽进京杭大运河,用闸控制,用13级抽水台阶,逐级提升,至天津。
沿路供水,主要解决黄淮地区东部、山东、冀东和天津的缺水问题。
逐段提水,耗能大,运营费用高。
水质差,沿线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可能被污染。
中线分两步:第一步把丹江口水库的汉水引到华北平原,第二步,长江三峡工程完成后,将三峡水库的水引入丹江口水库,加大引水量。
主要解决北京缺水问题,供水范围:京、津、华北地区。
拟采用“封闭式”的输水方式,沿途穿越河道,采用立体交叉式通过,水质好,但工程造价高。
全程自流,运行费用低。
西线: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从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通天河)引水入黄河上游,增加黄河上游水量,供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用水,工程难度最大。
东部地带西部地带2.西气东输意义:我国资源空间分配很不平衡,比如水资源南多北少,矿产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在西南部山区。
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气东输对合理调配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程概况:2002年初,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西气东输工程,即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塔里木至上海的输气管道,实现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的对接。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及发展战略的差异性我国将全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发展地带,分别是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和西部经济地带。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
三大经济地带根据地理位置的空间连续性,区域特征相对一致性;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自然条件环境的相对一致性以及发展潜力与战略生物一致性而划分。
三大经济地带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划分依据:东部经济地带是我国经济实力雄厚、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
东部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皆居三大地带之首。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5.6%。
这里内外交通都比较发达。
沿海有众多的良港,历史上就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联系。
广东、福建等省还是侨乡集中的地方。
这一地带是我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发达、居民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这里信息灵通,各项事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也比较高。
中部经济地带地带处于全国的腹地,位置重要,经济发展水平虽低于东部,但已有较好的工农业基地。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7.3%。
这里科技力量比较强,居民文化水平也比较高,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部是全国煤炭、水电、原材料工业和农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东靠西移”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
西部经济地带地域广阔,人口和经济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西部地带大体上以东经100度为界,以东为近西部,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中部地带;以西为远西部,那里则地广人稀,大部地区属于高山、荒漠和干旱草原,经济比较落后。
据1985年统计,西部地带的工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7.1%。
范围:东部经济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简述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如何减小区域差异?我认为综其原因应该是自然、社会、经济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先看看总结的下表: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12个中部经济地带9个西部经济地带10个范围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不含台港澳)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川渝黔云藏陕甘宁青新划分依据自然条件优越较优越较差经济基础雄厚较薄弱薄弱发展水平较高较低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较低较低1、从产业结构上由上面表格我们先从产业结构看,我国东部地区产业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民营经济具有强烈的投资欲望,对沿海的经济推动极大。
而西部多数省区,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并且这些国有企业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1】从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看,东部地区二、三产业就业已经大大超过第一产业就业;而西部地区还没有一个省非农业就业超过农业就业。
这样的就业结构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东部地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对区域劳动生产率、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初始资本积累产生不同的影响。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不靠海、深居内陆,对外贸易十分不便,尽管资源相对丰富,但自然条件先天上的不足是导致了西部地区长期贫穷落后。
【2】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我国的经济布局历史上就集中在东部地区,如其中的工业生产能力60%集中在东部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基础设施到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有较好的基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旧中国的现代工业几乎都在这一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产业投资和吸引外资加快了这一地区现代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东部地区以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