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姓名:CMM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征,对研究者提出了特殊的知识,理论研究策略方面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基本原则,为研究者提供了无穷尽的问题,并要求研究者运用恰当的方法、论证、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性研究;学科特征;研究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科阶段,它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它是报考人数多、影响大,颇受欢迎的二级学科。如果要学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并进一步在专业研究中有所建树,那么就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历史整体联系的学科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可区分为现代与当代时期,每一时期之内又可区分为不同的阶段,但它们的延续性远远大于断裂性,与古典文学相比,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共同性远远高于相异性,是一个整体的学科,许多文学现象跨越了不同时期,只有将其来龙去脉置于历史联系的框架内才能得到准确审视。上世纪80年代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90年代以来部分研究者以现代性统摄现当代文学研究,其目的都是希望打破人为制造的学科割裂,追求在统一的富于弹性的整体观照下,对文学历史,文学现象作出更符合历史实际也更深入有效的阐释。例如,黄曼君将数千年形成的古代文论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预制的观念立场问题意识方法论特征,陈思和打通现当代文学隔阂的新文学整体观,洪子城梳理左翼革命文学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一脉相承的传统,刘纳、陈平原将中
国现代文学的嬗变追询到近代,都体现了这一学科观念的渗透与内化。
李怡的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是另一层意义上历史整体联系和分类比较的成功例证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经典研究与一般问题研究发掘新学术空间并举,针对学科对象历史短暂而研究队伍庞大的现状,有人认为现当代文学史的线索已经明了,应该确定一批经典命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坚,同时放弃对一般性文学现象和次要作家作品的研究,避免研究力量的分散和浪费。比如指认鲁迅,郭沫若、朱自清、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艾青、穆旦、赵树理、王蒙、张承志、王安忆等人为经典作家,他们的代表作为经典作品;从上世纪初到新世纪的几次文学转型为经典文学现象,小说、诗歌文体为经典文体,等等。
但是,这里的疑惑是,倘若不经过充分的反复的学术研究,怎么确定经典的身份?因为学术阐释恰是很重要很特别的选择接受机制和过程。其实,学科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就以研究相对比较充分的现代文学为例,许多作家作品的研究既不深入也不细致,有的甚至无人问津。比如,对上世纪4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繁荣和现代话剧类型的丰富这一文学历史现象和文体创作现象的求证仅仅仰仗几位作家几部作品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丰满的学科细节研究,对文学发展轨迹的认识始终是模糊的,经典性命题也无法显现。还有人着眼于克服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弊病,提出要发现新论题,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这方面已经涌现出一批成果,如探讨地域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疏理教育史与文学史的线索,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考察古今文学的延传与变异等。由于经典命题蕴含深广,所以对经典的深入研究既有可能深化学科研究,也有可能拓开新的学术空间;反过来,在一般性问题与新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完全可能形成经典命题。
二、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逻辑在这里指从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中提炼而又超越任何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体系与价值原则一切事物都是一定逻辑链条的产物,可以作为理论思辩的对象;同时,它又必然是时间的产物,构成历史现象。因此,人们在认知和探究事物时就有历史的与逻辑的两个维度,双向考察将导致全面辩证的结论。例如,鲁迅既是现代小说的开创者,白话短篇小说文体又在他的手中臻于成熟,其成就至今代表整个现当代小说创作的艺术高度。因此,无论从历史地位还是文学成就的角度来看,鲁迅都是伟大的小说家。但是,并非所有研究对象都像鲁迅小说一样经得起历史标准和文学标准同样严格的检测,它本身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可能不尽一致,甚至彼此分离,研究时对此要有清醒认识,胡适的新诗创作与新诗理论有首创之功,然而也不必讳言其尝试阶段技巧的幼稚与思维的粗疏;只有既充分肯定其历史作用又仔细辨认它不高的起点,才是比较准确完整的认知。
20世纪90年代初,《名作欣赏》重新刊发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写于70 年代初期的一批现代文学评论,在大陆学界曾引起激烈争论。余光中对一批现代经典作家作品(如朱自清散文)多有指责,他以艺术表现为唯一标准的价值立场和着重从语言结构入手的批评方法一时动摇了大陆学界长期形成的某些学术结论,也不无新见与启发意义。但是,余光中在运用纯文学标准评述朱自清散文时,完全排斥历史主义的态度与方法,而且似老师批改学生作文一般动手修缮文句,得出朱自清散文艺术成就有限的学术结论,这显然是不尽合理的,不符合朱自清散文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因为,从上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散文艺术和现代汉语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以今天所达到的水平为标准来批评半个世纪前的作品,缺乏
历史发展的概念,近乎苛求。在朱自清时代,不乏守旧文人根本怀疑和否定白话的文学表现功能,朱自清散文不仅证明了白话可以作文,而且可以写出漂亮的美文,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成绩。
文学史研究具备历史学科的一般性特征,虽然为历史而历史的历史主义失去了学术研究应有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可取;然而疾虚妄的求真求实品格应该是一切历史研究的第一位要求,接近事实真相,恢复历史真实也是文学史包括现当代文学研究追求的方向。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尚需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其一,史料。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就是史料学。胡适也说过: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有二分材料说二分话,有十分材料只说七分话,都点明了学术研究对材料(史料是其主体成份)的依赖,材料是研究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是结论得以形成的重要依托。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从发生到现在的时间不长,人们往往以为史料问题不会造成研究的障碍或缺陷;其实不然,现有的研究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现当代作家经常随个人思想与形势的变化,修改旧作,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如果不作甄别,很容易倒置历史,得出不实的结论。如郭沫若的《女神》诗集在以后作了重大修改,小说《青春之歌》则多次大动干戈。现当代文学的史料搜集整理出版工作远远谈不上完备,除了个别情况如鲁迅专题,大多处于分散,零碎状态。如此,或由于客观困难或因为主观懒惰,一些研究成果在史料运用的数量质量性质及方式上都存在不足,影响了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稳妥牢靠。现当代文学学科对史料的重视程度与学术训练水平,普遍不如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等学科,加上有时不恰当地过份强调理论思辩和灵光一闪,在缺乏史料积累的前提下强行研究,结果便是直接引用很少,大量的是辗转抄引,更下者不辨真伪,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