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德育渗透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更应该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渗透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地理学科如何更好地渗透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首先,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地理学
科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等重要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其次,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需要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地理学
科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的发展和不平等现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世界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此外,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
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赢。
总的来说,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
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地理学科的渗透德育工作,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优秀学生,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和地球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地理德育工作总结_高二地理德育工作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地理德育工作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一年中,本校高二地理德育工作团队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现对2024年的地理德育工作进行总结如下:一、课程教学方面地理德育工作团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强调地理知识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身边的环境和社会。
在教学管理方面,地理德育工作团队不断探索和创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
通过教学反馈、学生考试和平时表现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团队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高。
三、实践活动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地理德育工作团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考察、实地实验、地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德育工作方面在德育工作方面,地理德育工作团队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讲座、主题班会和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关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团队还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家校合作方面在家校合作方面,地理德育工作团队深入开展家校沟通和合作,加强了学校、家庭和学生之间的联系。
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积极引导家长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形成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关注学生发展的良好局面。
2024年初中地理德育工作总结____年初中地理德育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在____年,我们学校的初中地理德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素养和地理素养为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和地理意识,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公民。
二、教育目标1. 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意识;2.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加强学生对地理文化的认识和理解;4. 培养学生的地理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地理资源和环境问题;5.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三、工作内容与成果1. 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2. 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地理课程;3. 精心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野外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组织地理文化活动,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实验和地理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5. 加强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地理问题和环境保护;6. 加强家校合作,组织家长参与学生地理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
四、工作经验与启示1. 学生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地理文化活动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3. 德育工作要与地理学科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4. 家校合作要加强,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5. 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反思与展望在____年的初中地理德育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小学地理德育工作总结三篇小学地理德育工作总结引言此次小学地理德育工作总结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生主体参与,多元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的建立。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养。
学生主体参与我们积极倡导学生主体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活动和实践。
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提高了他们对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地理实践活动,如户外考察和地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应用,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多元教学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我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还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利用幻灯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地理知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自主研究,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研究效果显著提高,他们对地理的认知也更为全面深入。
评价机制的建立为了监测和评估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我们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机制。
除了传统的考试方式,我们还采用了项目评估、展示评价等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能力。
同时,我们也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评价,通过观察和日常记录,了解学生在德育培养方面的长处和不足。
这些评价机制的建立,促使学生在地理德育工作中全面发展,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结论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多元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的建立,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效: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养,激发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资源不足和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全面。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完善评价机制,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学校在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我来总结一下。
首先,地理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而培养出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在课堂上,老师们会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同时,地理学科还会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城乡差异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出社会责任感。
其次,地理学科的实践活动也对学生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学科的实践活动通常包括实地考察、户外探究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脆弱,从而培养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同时,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一些生存技能和自救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最后,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涉及到一些道德伦理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自然灾害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影响,如何帮助受灾群众等。
在学习环境保护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应该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的来说,地理学科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到地理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学校将继续加强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完整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概述
本文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途径。
德育渗透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式。
重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以下重要性:
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渗透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理学科紧密联系着现实社会,通过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的责任感和积极行动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地理教学中往往包含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等活动,通过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途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1. 借助案例分析:通过引入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伦理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社区环境整治、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融入价值观教育:将地理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等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国家观念。
4. 组织团队合作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团队竞赛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协作技巧。
结论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地理德育渗透总结引言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理德育是指通过地理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地理德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旨在总结地理德育的渗透途径和方法,以及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地理德育的渗透途径地理德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在地理教育中进行渗透:1. 课程设置的渗透在地理教学课程中,通过有意识地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德育元素渗透其中。
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关的地理问题作为探究的主题,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2. 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融入德育要素,例如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合作、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课堂管理的渗透地理课堂是地理德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师通过课堂纪律的管理、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律、守纪、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4. 师生关系的渗透地理德育还需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来实现。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在交流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地理德育的实施方法在地理德育的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打破传统框架地理教育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采集实地数据、设计地理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问题意识地理德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地理问题的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思考如何合理规划城市交通。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
文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来实现。
地理学
科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地理学科也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和习俗,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其次,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来实现。
地理学科的教
学方法丰富多样,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地图绘制、气象观测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地球的奇妙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同时,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最后,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也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配合。
学校可以通过举
办地理知识竞赛、环保主题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家长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学校举办的家长会和活动,共同关心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成长。
总之,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教学内
容的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校家长的共同配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总结篇一:地理德育渗透总结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石牌镇贺集中学余国森地理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掌握的地理科学知识是为育人服务的。
因此,地理教育如何按照“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几年来我在教学方面着重“以德育为核心,以多媒体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搞好教学工作,现小结如下:一、以德育为核心,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地理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正确引导。
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正的、一分为二的教学方法。
如在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齐全,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配套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人均资源少,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资源质量相对悬殊,某些资源贫矿多、富矿少;资源开发难度大、破坏严重;后备资源不足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斗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为医治祖国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进行德育教育。
空洞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时间长了学生必然感到烦躁乏味。
因此,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教学,学生听来新鲜有趣。
如在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时,单纯讲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
但采用”算帐法”,效果就好得多。
原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1991年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多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
地理德育工作总结(精选多篇)第一篇:地理德育工作总结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做好德育工作.地理学科具有极其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又是搞好教学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现将德育工作总结如下:一,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如辽阔的疆域,旖旎的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教学中,用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地理上的科学技术贡献,介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讲述祖国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进而豪情满怀,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请你关注:)和地理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地理知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乡土实际和特色,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并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三,培养科学态度地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重要作用.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活动.四,培养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特别需要读图分析,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对学生当前学好地理是必要的,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地理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有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五,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总之,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更加体会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用良好的思想道德武装学生的头脑并结合地理教育的实际加以运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这项工作还要长抓不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篇:2020年地理德育工作总结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做好德育工作。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中地理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地球的基本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掘,旨在让学生爱好地理,了解地球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这不仅是地理学科教育本身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劳动三个方面的需求。
同时,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与德育的渗透,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中,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地理教育应该把握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学生自己存在的问题,发动学生去感性体验、思维练习、问题探索,让他们逐渐领悟“人地关系”的本质,实现“服务社会”的真正意义。
如何把渗透贯穿所有内容,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来实现,注意学生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增强温敬他人和尊重环境的情感。
2.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应立足于有效的课程设置。
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符合他们实际需要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设计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保障他们在过程中的参与和反思,以及提高他们生命素质的实际含义。
例如,重视学生观察和思考力的逐步提升,培养学生对环境感觉细腻、对科学探究有兴趣和耐心、会用科学思维探索地球科学和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从参与到独立完成一个地理项目,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和创造性思维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勇敢的品质。
3.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应该注意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软件建设和教学实践中,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优缺点、个性特征和表现水平等方面都需要教师认真关注和评价。
热情、理性、坦诚、积极的知识辅导和精神支持能有效为学生的德育培育增强积极的能量。
4.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要注意选材和内容的的渗透。
积极营造良好的地理教育氛围,选取优质的地理资源,并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地理教育中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们的认知和掌握都是通过学习和探求得来的,所以课程和内容的设置应该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认知特点,使其充分发挥可塑性,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地理德育工作总结_大学德育工作总结地理德育工作总结地理是一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通过地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地球家园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地理德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在大学地理德育工作中的总结。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和地理思维方面的知识、能力、态度以及与地理学科相关的价值观念。
在地理德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丰富多彩的地理教育活动,如实地考察、模拟演练、地理实验等,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并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加强地理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地理教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在地理德育工作中,要将地理教育与德育相结合,通过地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和道德情操。
可以通过讲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通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开展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地理问题地理是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了解国家地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德育工作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地理问题,通过学习国家地理现象和国家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通过讲解国家地理政策和规划、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相关地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国际视野。
四、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地理德育中,要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举办环保讲座、开展环保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危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通过实践活动,如植树活动、垃圾分类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行为意识和实践能力。
地理学学科德育渗透总结引言地理学学科德育渗透是指将德育理念与地理学学科教学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旨在总结地理学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方法,以提供有关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参考。
重要性地理学学科德育渗透具有以下重要性:1. 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地理学学科德育渗透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地理问题,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资源共享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地理学学科德育渗透,学生可以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问题,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和世界的意识,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学学科德育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
方法地理学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施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教材选择:选择具有社会价值观的地理学教材,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地理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 课堂讨论:在地理学教学中,安排适当的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3. 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并从中体验社会责任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使用真实的地理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地理问题的背后的道德和伦理考量,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地理学学科德育渗透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材、进行课堂讨论、实施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以及进行案例分析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实施地理学学科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地理德育工作总结_大学德育工作总结一、工作回顾1. 短板分析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发现学生在地理方面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和学习习惯问题。
一些学生在地理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一些学生对于地理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较低,缺乏地理实践能力。
2. 工作亮点在积极应对困难的我也取得了一些工作亮点。
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地理学科中来。
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我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地理实验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地理素养。
我还通过班级会议、班级活动等形式,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工作反思在开展地理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也感到了一些不足和反思之处。
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过于侧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地理德育教育的引导和引领。
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我有时候过于依赖单一形式的活动,缺乏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也未能够有效地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配合和交流,形成封闭性的工作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工作展望为了更好地开展地理德育工作,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通过课内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2.巩固课程知识结构在地理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多角度展示地理学科的魅力。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3.加强教师合作与交流在学校内部,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跨学科的德育教育计划,形成学校整体的德育保障体系。
加强学科交叉,激发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4.创新教学手段与工作方法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手段,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针对性地设计有趣的活动和项目,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5.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机制,综合考量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品德等方面的表现,为学生成长提供全面的反馈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自信心。
2024年地理德育工作总结本年度,我们校地理德育工作团队在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关注地球未来”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德育活动和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一、活动和项目开展情况1.地理实践活动:我们组织了多次地理实践活动,包括参观地质公园、实地考察地球自然景观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地球的奇妙之处。
2.主题讲座和学习小组:我们邀请了地理专家和学者给学生们做主题讲座,让他们了解到最新的地理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
同时,我们也组织了学习小组,定期开展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研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地理知识竞赛:我们组织了地理知识竞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竞赛,学生们能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地理环保活动:我们倡导学生们关注地球环境和资源保护,组织了一系列的地理环保活动,如清理垃圾、植树造林等。
通过活动,学生们认识到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了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
二、成绩和效果1.学生地理素养提高:通过一年的地理德育工作,学生们的地理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对地球的环境和未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学生参与度增加:我们的活动和项目得到了学生们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反馈。
学生们对地理德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明显增加,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和项目,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3.地理德育影响力扩大:通过一年的工作,我们校地理德育工作的影响力得到了扩大。
学校及家长对地理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也逐渐增加。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1.活动设计需要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活动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师生互动不够:我们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地理德育工作总结4篇地理德育工作总结1地理教材中渗透的德育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
有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和科学态度等内容;也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合作意识、灾害意识、创新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和人生态度等内容。
这些内容有的很明显,有的则隐藏在各章节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完美结合。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效途径有以下几种:一、理论联系实际,传播德育思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从中感悟德育。
例如,在学习“风与城市规划”中,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用经济观和环境观,合理科学地解释如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才能实现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让学生从课堂中了解自己所处的城市或所看到的城市进行规划时应该考虑到哪些因素,树立起学生热爱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创设情景教学,优化德育效果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录像、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诗词歌曲等来创设教学情景,既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其中。
例如,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中,通过播放抗洪、抗震救灾的录像,或展示有关图片或讲述其间的英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同时,也能从中学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勇于奉献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更深层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探究教学,提升德育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开展专题讨论、角色扮演、实际调查、综合比较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德育内容。
如在“滚滚长江”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调查、搜集材料,课上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所调查的结果,介绍在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2023年地舆德育工作总结7篇第1篇示例:2023年是地理德育工作的关键一年,各级学校在这一年度积极开展各项地理德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学校领导的正确引领下,地理德育工作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注重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通过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地理实验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大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认识到地理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注重地理德育活动的多样性。
通过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文化展示等活动,扩大学生对地理领域的了解,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
学校还注重通过地理情境教学、地理实践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地理知识更加有价值和实用性。
学校注重地理德育工作的系列性。
在整个学年中,学校紧密围绕地理德育目标和任务,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方案和计划,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导和评估标准。
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学生逐步形成了对地理学科的立体感知和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系统思维和综合素质。
学校注重地理德育工作的评估和反馴。
在地理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校不断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调整和完善。
通过评估反馴,学校有效提升了地理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地理学习环境和条件。
2023年地理德育工作在各级学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学生地理学科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通过实践活动、多样性活动、系列活动和评估反馴,学校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校能够进一步完善地理德育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地理素养的优秀学生。
【总结篇】第2篇示例:2023年地理德育工作总结一、课堂教学在2023年的地理教学中,我们注重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念。
三年级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总结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三年级地理学科教学中,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渗透来实现德育目标。
1. 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研究祖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分布等知识,让学生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激发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讲解一些国家英雄的事迹、国旗、国徽、国歌等内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我们在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的理念。
通过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城市的环境保护设施,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深入体验环境保护的实际意义。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地理学科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研究地理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联系。
我们讲解地理现象与社会问题的关联,例如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长、交通拥堵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思考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以上的德育渗透措施,我们在三年级地理学科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们对祖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对环境保护有了更多的意识,同时也明白了自己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地理学科德育渗透仍然有许多改进的空间,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为学生的德育培养贡献更多的力量。
地理德育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地理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地理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地理素养。
本学期,我校地理德育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现代公民”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环保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工作内容1. 课堂教学:地理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本学期,我们通过《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系统传授地理知识,同时结合时事政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增强爱国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通过地理图表、数据分析和案例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实践活动:地理德育工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学期,我们组织了多次地理实践活动,如“爱我中华——全国地理知识竞赛”、“环保小卫士——垃圾分类与回收”等。
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3. 家校合作:家庭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
本学期,我们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我们向家长介绍了地理德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地理现象,培养孩子的地理兴趣和素养。
三、工作成效通过本学期的努力,我校地理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生的地理素养得到了提高,爱国情感得到了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培养。
在“爱我中华——全国地理知识竞赛”中,我校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现了良好的地理素养和爱国情怀。
此外,通过家校合作,家长们对地理德育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家校共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虽然本学期的地理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不够浓厚,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仍需加强,需要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家校合作仍需深入推进,需要加强家长对地理德育的参与度和配合度。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渗透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首先,地理学科教学可以通过教授地球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和保护地球资源。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地理学科正是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这一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地理学科教学可以通过教授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地理学科涉及到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知识,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学会包容和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另外,地理学科教学可以通过教授地球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理学科涉及到地球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地理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们能够更加重视渗透德育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石牌镇贺集中学余国森地理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掌握的地理科学知识是为育人服务的。
因此,地理教育如何按照“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几年来我在教学方面着重“以德育为核心,以多媒体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搞好教学工作,现小结如下:一、以德育为核心,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地理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正确引导。
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正的、一分为二的教学方法。
如在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齐全,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配套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人均资源少,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资源质量相对悬殊,某些资源贫矿多、富矿少;资源开发难度大、破坏严重;后备资源不足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斗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为医治祖国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进行德育教育。
空洞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时间长了学生必然感到烦躁乏味。
因此,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教学,学生听来新鲜有趣。
如在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时,单纯讲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
但采用"算帐法",效果就好得多。
原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1991年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多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
若是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元),少生两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
向学生介绍这段内容后再提问:我国人口问题该怎么办?学生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有时也可以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各国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二、以多媒体为手段,创设愉悦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大大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常规的文字、地图等表现知识,扩大到声形并茂、动静结合的各种图像来表现知识,它能启迪思维、缩短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多向信息交流增多。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1、运用多媒体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多媒体以其强烈的趣味性、多样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像、色彩于一体,动静结合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讲澳大利亚一课时,放一段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声像并茂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澳大利亚牛羊成群、矿产丰富,自然加深了对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这两句话的理解。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教学环境和气氛生动活泼。
2、多媒体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如只用语言叙述,则很难讲解清楚,学生也难以理解,即使配以挂图,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用电教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将问题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澳大利亚的大自流井盆地的成因,因为太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动画,学生非常直观地从动画中看到地下水的流动和自喷过程,这样就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这一难点。
3、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演示手段、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在讲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时,不直接描述这方面的原因,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流经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判断,从而得出结论;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黄河中游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继续通过多媒体播放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黄河下游因大量泥沙沉积加之两岸人民筑堤束水,使之下游逐渐形成"地上河"。
这样就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图表众多,类型多种多样。
地图犹如“骨架”,它能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显示地理事物的规律。
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图像的作用,既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正确的空间概念,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非常复杂的地图,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例如在讲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时,利用多媒体的等待和擦除功能,展示南北走向的山脉、弧形山脉并使其闪烁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它功能,使山脉的两侧地形区形成不同的展示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快速阅读地图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培养学生读图、填图、巩固知识和分析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有利于教学的传递和及时反馈。
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以便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教学,并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充分发挥好多媒体的效应,合理使用并有机地安排在教学中,是教师完成传递知识、情感及反馈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
课堂练习时,用计算机出示试题并加以声音图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大大改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传递方式和反馈途径,促成学生认知识规律飞跃,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三、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
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地理自学能力、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等几方面。
1、地理自学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文盲不在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的天职,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认识所学内容。
每当学习新的一章一节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审视所学内容的类型、特点、性质和难度,经常地引导学生做这项工作,则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其次,是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和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和层次化,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再次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答题,特别是图表分析题,避免一味地死记硬背。
地理学科的特色是读图、绘图和析图,通过以地理图表的分析练习,一方面可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读图析图的一般方法。
2、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思维。
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
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如在讲《中国地形》时,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然后让学生归纳我国地形的类型、地势的高低、地形区的分布等。
通过观察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认识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于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物,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考,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
一般而论,地理观念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
如在讲解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强烈;最后使学生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3、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形象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启发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图象、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
再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
因此,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而有趣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关键。
如在进行中国地理行政区划教学时,采用"顺口溜"或"三字经",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忆效果也非常好。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中学生的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因此,对需要记忆的地理事物尽可能赋予新的意义。
如我国黑龙江省的煤矿(鹤岗、鸡西和双鸭山等)都与动物有关;俄罗斯的地名后多带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的两大港口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