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 第三章文化景观的构成课件 人教大纲版选修
- 格式:pptx
- 大小:3.98 MB
- 文档页数:35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3.1 文化景观的构成相关素材阿斯旺大坝的利与弊埃及的历史其实就是引水灌溉、沙漠变绿洲的历史。
到了当代,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尼罗河年年发洪水的困扰,埃及政府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于1960年在距开罗以南600英里处的阿斯旺兴建大坝,尼罗河被拦腰截断。
历经10年,大坝最终建成。
大坝立下汗马功劳记者有幸参观了阿斯旺大坝,从远处望去,大坝气势磅礴,犹如一条巨虹横跨大河。
坝堤足有40层楼高,全长3830米,最宽处有980米。
阿斯旺大坝一改尼罗河泛滥性灌溉为可调节的人工灌溉,从此埃及结束了依赖尼罗河自然泛滥进行耕种的历史,同时,水位落差产生的巨大电力也成为埃及迈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动力。
阿斯旺大坝是埃及现代化的起点。
30多年来,它为埃及的工农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经济效益极大:新增农田灌溉面积近200万公顷;另有70万公顷的单季作物土地变成了双季耕种农田,农田复种指数增加。
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但事物总是有利有弊。
从建设之初至今,埃及国内对阿斯旺大坝的争论从没停止过,最大的争论点就是阿斯旺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历史上,尼罗河水每年泛滥携带而下的泥沙无形中为沿岸土地提供了丰富的天然肥料,而阿斯旺大坝在拦截河水的同时,也截住了河水携带而来的淤泥,下游的耕地失去了这些天然肥料而变得贫瘠,加之沿尼罗河两岸的土壤因缺少河水的冲刷,盐碱化日益严重,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因而抵销了因修建大坝而增加的农田。
与此同时,由于没有了淤泥的堆积,自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三角洲正在以每年约5毫米的速度下沉。
专家估计,如果以这个速度下沉,再过几十年,埃及将损失15%的耕地,1000万人口将不得不背井离乡。
此外,由于纳赛尔湖库区沉淀了大量富含微生物的淤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库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水质恶化,以河水为生活用水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
修建阿斯旺大坝的初衷,是基于传统的防洪促农的水利理念,这是农业社会的主流思想。
但当初决策者们也许并没有想到大坝在带给埃及人民福祉的同时,还存在令后人不得不正视的弊端。
●备课资料一、世界古文明中心世界古文明中心有五处: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以及美洲印第安文明中心。
前四个文化中心为旧大陆文化,主要位于北纬30°~40°的亚热带和温带的大河流域,彼此间很早就有交往,后者则为新大陆文明,发生于南北纬20°之间热带附近的高原地区,自占以来与前四者隔离。
旧大陆文明中心在采集经济之后就走向农业和畜牧业,并很快创建了新的、有计划的、经常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方法。
新大陆的文明,是以栽培玉米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西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中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文明中心。
当时两河各有河口直通波斯湾。
斯美尔5000多年前定居这里,建立了一些世界最早的城市国家,后来统一为巴比伦王国。
他们创造了楔形文字和古老的城市文化。
利用两河冲积的沃土,排干沼泽,建立运河,发展农业。
埃及位于干燥少雨的沙漠地带,由于尼罗河定期泛滥,给河流下游三角洲带来沃土和灌溉用水,使古埃及在这有利的条件下发展起来,6000年前左右创建了统一王国。
印度河上游地带的旁遮普地方,也是在利用河流泛滥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于5000前就建立起世界著名的城市文明中心。
我国太行山东麓与泰山之间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世界古文明中心之一。
黄河流域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便于耕种,早在6000前就建立了世界驰名的殷周文化。
新大陆的文明中心,是公元300年左右在墨西哥城附近建立起来的。
早在公元初玛雅人就在尤长坦半岛建立了城市,玛雅人擅长农业,培育了玉米、豆类、番茄、南瓜、棉花等农作物,美洲南部以秘鲁为中心,是印加文化的源地,文化发达,培育了40多种农作物,很早就掌握了采矿和冶金技术。
二、中国文化分区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总体特色,使其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一帜。
中国东临太平洋,境内高山、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在广袤的幅员中,南北冷热,东西干湿差异很大,天然植被从东南向西北呈现出森林、草原及荒漠三个地带,复杂的地形、土壤、气候、水文等环境,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区域特色。
●备课资料一、中国的民居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并列,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昔日这两地的人都以会做生意而出名。
山西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两个地方。
而在祁县最出名的要数乔家大院。
中国民居的特点之一是外实内静,也就是民居的外围是高大的实墙,而内部自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形成一种外实内静的神韵。
乔家大院外围的砖墙厚实稳重。
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吆喝叫卖的杂声,使宅内保持着安宁恬静的气氛。
乔家大院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向里倾斜。
这样单坡顶背后的高墙对准院外,墙体高大,具有防御性。
山西、陕西一带气候干旱,春季常有大风,外墙的高大具有封闭性,这样可以防风。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黟县西递村民宅是徽派建筑的典型。
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蒲城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
它的特点就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州民居的最显著特征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人天井,俗称“四水归堂”,据说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二、“中华民族”族称考田晓岫在详细考察和分析后认为,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
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
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人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
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
舜名“重华”。
第三章 文化与文化景观【知识网络】(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
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文化源地。
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考点透视】1.文化景观的构成(1)文化的概念与分类广义: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具有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精神文化: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许多精神文化也具有物质形式(2)文化景观的构成概念: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景观:农田、矿山、道路、城市、村落 人类精神活动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2.文化源地与文化区(1)文化源地概念:某一文化事物(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文化事物或者现象的源地: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地,产生之初分布范围是有限的,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常常是一个点或者几个点,如造纸术、1848年欧洲革命等文化系统源地: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现象)构成,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往往成面状分布如世界古文明发源地等(2)文化区广义文化区的概念:文化事物(或现象)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地区范围有大有小,大小与重要性没有必然联系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边界有实有虚,虚界可能发生重叠,政治文化区有明确的边界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狭义文化区的概念:仅指某种文化系统覆盖的范围。
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就构成了文化综合体,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系统。
例如中国的汉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它所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
这种文化区是历史范畴,即在不同时代,中华文化区的分布范围是不同的3.文化的空间扩散(1)文化扩散类型概念: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它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传染扩散:某种文化扩散现象通过已接受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扩展扩散 等级扩散: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扩散构成刺激扩散: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他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迁移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典例精析】例1:读三幅不同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对比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元朝时期大运河河道变化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