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8.02 MB
- 文档页数:21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体会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衷共济精神。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讨论、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体会他们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和衷共济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将相和》,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和猜测。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梳理故事脉络。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品质。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和衷共济的精神。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如何将课文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廉颇与蔺相如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你们对他们的品质有什么看法?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衷共济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写作训练2.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交流学习经验。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谁能说说他们的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将相和》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和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布置】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⑵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⑴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
谁来读一读?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⑴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⑵谁来读一读这句话?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
愿意承当这个重任吗?二、解析“完璧归赵”1、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⑴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
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将相和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公开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历史人物将相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分析将相和教案的教学目标,掌握主要知识点;3. 运用合作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包括将相和的图片和教案内容;2. 预先制作好的小组活动任务卡片;3. 黑板,粉笔,教学标志。
学生准备:1. 阅读了解将相和的相关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将相和的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对将相和这个人物有了解吗?他在历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请谈谈你的想法。
2. 学习任务1:了解将相和教师利用幻灯片讲解将相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教师可以穿插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3. 学习任务2:分析教案内容教师将将相和教案内容展示在幻灯片上,并简要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案内容,并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任务卡片,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卡片上的任务,例如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提出问题等。
4. 学习任务3:合作学习学生根据小组任务卡片的要求,展开讨论并合作完成任务。
教师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辅助,并监督小组活动的进程。
5. 学习任务4: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讨论的结果,包括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和解答的问题。
其他组员可以提出补充和评价。
6. 拓展延伸教师鼓励学生在总结和展示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将相和故事的启示和意义,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反馈。
四、课堂要点1. 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
3. 教学有效性评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可以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给予反馈。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理解“将相和”的深刻含义。
3.培养学生朗读、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克服个人主义,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将相和”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朗读、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将相和》,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并提问:“将相和”是什么意思?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廉颇与蔺相如的历史背景。
(二)学习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停顿。
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a.课文第1-4自然段,介绍廉颇与蔺相如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b.课文第5-8自然段,讲述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冲突。
c.课文第9-12自然段,讲述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解过程。
3.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廉颇与蔺相如分别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复述课文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让学生进行复述。
2.学生分组进行复述,互相评价、纠正。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深刻含义:团结协作,克服个人主义,增强集体荣誉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六)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2.以“我心中的廉颇与蔺相如”为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将相和》,让学生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朗读、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将相和”的深刻含义。
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讨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