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5公式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4
等差数列一.等差数列知识点:知识点1、等差数列的定义:①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知识点2、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②定义法:对于数列,若(常数),则数列是等差数列③等差中项:对于数列,若,则数列是等差数列知识点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④如果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则等差数列的通项为该公式整理后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知识点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⑤⑥对于公式2整理后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知识点5、等差中项:⑥如果,,成等差数列,那么叫做与的等差中项即:或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事实上等差数列中某一项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知识点6、等差数列的性质:⑦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是等差数列的第项,是等差数列的第项,且,公差为,则有⑧对于等差数列,若,则也就是:⑨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那么,,成等差数列如下图所示:10、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则,且,.②若项数为,则,且,(其中,).二、题型选析:题型一、计算求值(等差数列基本概念的应用)1、。
等差数列{a n}的前三项依次为a-6,2a -5, -3a +2,则a 等于()A . -1B . 1C 。
—2 D. 22.在数列{a n}中,a1=2,2a n+1=2a n+1,则a101的值为( )A.49 B.50 C.51 D.523.等差数列1,-1,-3,…,-89的项数是()A.92 B.47 C.46 D.454、已知等差数列中,的值是()()A 15B 30C 31D 645. 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起开始为正数,则公差的取值范围是()A.d>B.d<3 C。
≤d<3 D.<d≤36、。
在数列中,,且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点在直上,则=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步骤1.证明:在锐角△ABC 中,设BC=a,AC=b,AB=c 。
作CH ⊥AB 垂足为点H CH=a ·sinB CH=b ·sinA ∴a ·sinB=b ·sinA得到b ba a sin sin =同理,在△ABC 中, bbc c sin sin =步骤2.证明: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 交⊙O 于D. 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 等于∠C.所以C RcD sin 2sin ==故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sin sin sin i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22a bii A B C R R==2c R =;()2sin ,2sin ,2sin iii a R A b R B b R C ===;(4)R CB A cb a 2sin sin sin =++++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4.在ABC ∆中,已知a,b 及A 时,解得情况: 解法一:利用正弦定理计算解法二:分析三角形解的情况,可用余弦定理做,已知a,b 和角A ,则由余弦定理得 即可得出关于c 的方程:0cos 2222=-+-a b Ac b c 分析该方程的解的情况即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0,则三角形有一解 ②△>0则三角形有两解 ③△<0则三角形无解 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 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 ⎧=+-⎪=+-⎨⎪=+-⎩2.推论: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 C ab ⎧+-=⎪⎪+-⎪=⎨⎪⎪+-=⎪⎩.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 ①若222a b c +=,则90C =; ②若222a b c +>,则90C <; ③若222a b c +<,则90C >.3.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面积公式: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a,b,c,1.111sin ()222a S ah ab C r a b c ===++(其中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2.设)(21c b a p ++=,))()((c p b p a p p S ---=(海伦公式)例: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c b a 设)(21c b a p ++=,求证:(1)三角形的面积))()((c p b p a p p S ---=; (2)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则pc p b p a p r ))()((---=(3)把边BC 、CA 、AB 上的高分别记为,、、c b h h a h 则))()((2c p b p a p p ah a ---=))()((2c p b p a p p b h b ---=))()((2c p b p a p p ch c ---=证明:(1)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a b c C ab+-=由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sin C ==代入1sin 2S ab C =,得12S ====记1()2p a b c =++,则可得到1()2b c a p a +-=-,1()2c a b p b +-=-,1()2a b c p c +-=-代入可证得公式(2)三角形的面积S 与三角形内切圆半径r 之间有关系式122S p r pr =⨯⨯=其中1()2p a b c =++,所以S r p == 注:连接圆心和三角形三个顶点,构成三个小三角形,则大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三个小三角形面积的和 故得:pr cr br ar S =++=212121(3)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12a S a h =⨯⨯所以,2a S h a =a h =同理b h c h 【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1)π=++C B A (2) 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2cos 2sinC B A =+,2sin 2cos CB A =+;A A A cos sin 22sin ⋅=, (3)若⇒>>C B A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若C B A sin sin sin >>⇒c b a >>⇒C B A >> (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中最大角大于等于 60,最小角小于等于 60(6) 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钝角三角形⇔最大角是钝角⇔最大角的余弦值为负值 (7)ABC ∆中,A,B,C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60=B .(8) ABC ∆为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B,C 成等差数列,且a,b,c 成等比数列. 二、题型汇总:题型1:判定三角形形状判断三角形的类型(1)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2)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知:222222222是直角ABC 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 b c A a b c A =+⇔⇔∆>+⇔⇔∆<+⇔⇔ABC 是锐角三角形∆(注意:是锐角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3) 若B A 2sin 2sin =,则A=B 或2π=+B A .例1.在ABC ∆中,A b c cos 2=,且ab c b a c b a 3))((=-+++,试判断ABC ∆形状.题型2:解三角形及求面积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 和它们的对边a,b,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例2.在ABC ∆中,1=a ,3=b ,030=∠A ,求的值例3.在ABC ∆中,内角C B A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c b a ,,,已知2=c ,3π=C .(Ⅰ)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Ⅱ)若A A B C 2sin 2)(sin sin =-+,求ABC ∆的面积.题型3:证明等式成立证明等式成立的方法:(1)左⇒右,(2)右⇒左,(3)左右互相推.例4.已知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为c b a ,,,求证:B c C b a cos cos +=.题型4: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考察:(仰角、俯角、方向角、方位角、视角)例5.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40km/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B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为110°,航行半小时到达C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C 点时,与灯塔A 的距离是多少?三、解三角形的应用 1.坡角和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锐二面角叫做坡角,坡面的垂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叫做坡度,用i 表示,根据定义可知: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即tan i α=.lhα2.俯角和仰角:如图所示,在同一铅垂面内,在目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上方时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下方时叫做俯角.3. 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 .注:仰角、俯角、方位角的区别是:三者的参照不同。
按住C t r l 键单击鼠标左打开配套名师教学视频动画播放必修1数学知识点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记作B A ⊆.2、 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4、 如果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n 2个子集.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B A .3、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U =∈∉且 §1.2.1、函数的概念1、 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A x x f y ∈=,. 2、 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1、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 注意函数单调性证明的一般格式:解:设[]b a x x ,,21∈且21x x <,则:()()21x f x f -=… §1.3.2、奇偶性1、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2、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 一般地,如果a x n=,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
高中人教版数学必修1,2,3,4,5的公式,结论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 S=L×h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高中数学必修四必修五公式_知识点正弦定理:(R 为外接圆半径),sin sin sin sin sinsin a b c a b cC C ++===A +B +A B边角互化关系式: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判断方法: 设a 、b 、c 是△ABC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①若,则;②若,则;③,则。
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d n a a n)1(1-+=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m a a n m d =+-;②()11n a a n d =--;③11n a a d n -=-;④11n a a nd-=+;⑤nm a a d n m -=-等差数列性质: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
求和公式:()()22111n a a d n n na S n n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 ,则()21n n n S n a a +=+,且S S nd-=偶奇,1nn S a S a +=奇偶.②若项数为()*21n n -∈N ,则()2121n n Sn a -=-,且n S S a -=奇偶,1S n S n =-奇偶(其中n Sna =奇,()1n S n a =-偶)。
③n S ,2n n S S -,32n n S S -成等差数列(d n 2)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11-=n nq a a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n m a a q -=;②()11n n a a q --=;③11n naq a -=;④n mn ma qa -=求和公式:())1(11111≠--=--=q qq a q q a a S nn n , )1(1==q na S n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n ∈N ,则Sq S =偶奇,②n S ,2n n S S -,32n n S S -成等比数列(n q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及诱导公式:1cos sin 22=+αα αααcos sin tan =公式一: sin (2k π+α) = sin α cos (2k π+α) = cos α tan (2k π+α)= tan α 公式二: sin (π+α) =-sin α cos (π+α)=-cos α tan (π+α)=tan α 公式三: sin(-α) =-sin α cos(-α) =cos α tan(-α) =-tan α 公式四: sin (π-α)=sin α cos (π-α)=-cos α tan (π-α)=-tan α 公式五: sin(π/2-α) = cos α cos(π/2-α) = sin α 公式六: sin(π/2+α) = cos α cos(π/2+α) = -sin αsin (3π/2-α)=-cos α,cos (3π/2-α)=-sin α, sin (3π/2+α)=-cos α, cos (3π/2+α)=sin α, 三角函数本质:三角函数的本质来源于定义,如下图:根据上图,有。
用结构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好多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公比或公差 (或许经过计算能够求出数列的首项 ,公比 ),来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但实质上有些数列其实不是等差、等比数列,给出数列的首项和递推公式 ,要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而这些题目常常能够用结构法,依据递推公式结构出一个新数列,进而间接地求出原数列的通项公式。
关于不一样的递推公式,我们自然能够采纳不一样的方法结构不一样的种类的新数列。
下边给出几种我们常有的结构新数列的方法:一.利用倒数关系结构数列。
比如:数列 { a n } 中,若 a12,114(n N ), 求a n an 1an设b n 1 , 则b n 1b n+4,a n即 b n 1b n=4,{b n}是等差数列。
能够经过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b n,然再求后数列{ a n}的通项。
练习: 1)数列 { a n } 中, a n≠0,且知足a111N ), 求a n , a n11, (n23a nn}中, a11, a n 2a n n通项公式。
2)数列 { a1a n, 求a 2n}中 , a11, a n0,且a n2a n a n 1a n1 0(nn3)数列 { a2, n N ), 求 a .二.结构形如 b n a n2的数列。
例:正数数列 { a n } 中,若 a15, a n 12a n24(n N ), 求a n解:设 b n a n 2 , 则b n1bn4,即b n1b n4数列 { b n } 是等差数列,公差是4, b1225 a1b n25(n 1)( 4)294n即 a n 24n29a n294n , (1n7, n N )练习:已知正数数列 { a n } 中, a1 2, a n 2 a n 1 (n2, n N ) ,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三.结构形如 b n lg a n的数列。
例:正数数列 { a} 中,若 a =10,且lg a n lg a n 1 , (n2, n N ), 求a .n11n2解:由题意得:lg a n1,可设 b n lg a n,lg a n 12即b n1,bn 12b 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1, b1 lg 10 12b n 1 (1) n 1(1)n 1 ,(n N) .22(1) n 1 , a n( 1 )n 1即 lg a n10 22练习:(选自 2002 年高考上海卷)数列 { a n } 中,若 a1=3, a n 1a n2 ,n 是正整数,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知识集结知识元正弦定理公式知识讲解1.正弦定理【知识点的知识】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内容=2R(R是△ABC外接圆半径)a2=b2+c2﹣2bc cos A,b2=a2+c2﹣2ac cos B,c2=a2+b2﹣2ab cos C变形形式①a=2R sin A,b=2R sin B,c=2R sin C;②sin A=,sin B=,sin C=;③a:b:c=sin A:sin B:sin C;④a sin B=b sin A,b sin C=c sin B,a sin C=c sin A cos A=,cos B=,cos C=解决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另一角和其他两条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其他两角①已知三边,求各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在△ABC中,已知a,b和角A时,解的情况A为锐角A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a=b sin A b sin A<a<b a≥b a>b一解两解一解一解解的个数由上表可知,当A为锐角时,a<b sin A,无解.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a≤b,无解.2、三角形常用面积公式1.S=a•h a(h a表示边a上的高);2.S=ab sin C=ac sin B=bc sin A.3.S=r(a+b+c)(r为内切圆半径).【正余弦定理的应用】1、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元素.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4、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几何等方面都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1)测距离问题:测量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用正弦定理就可解决.解题关键在于明确:①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一般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两个角和一边解三角形的问题,再运用正弦定理解决;②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首先把求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应用正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然后再把未知的边长问题转化为测量可到达的一点与不可到达的一点之间的距离问题.(2)测量高度问题:解题思路:①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由于底部不可到达,因此不能直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但常用正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顶部或底部到一个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②对于顶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的测量问题,我们可选择另一建筑物作为研究的桥梁,然后找到可测建筑物的相关长度和仰、俯角等构成三角形,在此三角形中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即可.点拨:在测量高度时,要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仰角和俯角都是在同一铅锤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上时,成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为俯角.例题精讲正弦定理公式例1.已知△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若A=45°,B=30°,a=,则b=()A.B.1 C.2 D.例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则B=()A.B.C.D.或例3.在△ABC中,已知三个内角为A,B,C满足sin A:sin B:sin C=3:5:7,则C=()A.90°B.120°C.135°D.150°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知识讲解【正余弦定理的应用】1、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元素.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4、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几何等方面都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例题精讲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在△ABC中,a,b,c是内角A,B,C所对的边.若a>b,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A.A>B B.sin A>sin BC.cos A<cos B D.sin2A>sin2B例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则角A的大小为()A.B.C.D.例3.在△ABC中,三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sin B =b sin A,则a=()A .B .C.1 D.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知识讲解1.余弦定理【知识点的知识】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内容=2R(R是△ABC外接圆半径)a2=b2+c2﹣2bc cos A,b2=a2+c2﹣2ac cos B,c2=a2+b2﹣2ab cos C变形形式①a=2R sin A,b=2R sin B,c=2R sin C;②sin A=,sin B=,sin C=;③a:b:c=sin A:sin B:sin C;④a sin B=b sin A,b sin C=c sin B,a sin C=c sin A cos A=,cos B=,cos C=解决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另一角和其他两条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其他两角①已知三边,求各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A为锐角A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a=b sin A b sin A<a<b a≥b a>b 解的个数一解两解一解一解由上表可知,当A为锐角时,a<b sin A,无解.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a≤b,无解.例题精讲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例1.已知△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2=c2+ab,B=30°,a=4,则△ABC的面积为()A.4 B.3C.4D.6例2.设△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其外接圆半径为2,且有,则三角形的面积为()A.B.C.或D.或例3.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cos C=,且a cos B+b cos A=2,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A.B.C.D.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当堂练习填空题练习1.如图,O在△ABC的内部,且++3=,则△ABC的面积与△AOC的面积的比值为_____.练习2.锐角△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c2-8=(a-b)2,a=2c sin A,则△ABC的面积为____.练习3.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则的最大值是____.解答题练习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1)求角B的大小;(2)若D为AC的中点,且BD=1,求S△ABC的最大值.'练习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a+c)sin B-b sin C=b cos A.(1)求角A;(2)若△ABC的面积为4,a=6,求△ABC的周长.'练习3.'△ABC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
必修1:集合的运算:并集A B (全部) 交集A B (共有)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 1、顶点坐标公式:⎪⎪⎭⎫ ⎝⎛--a b ac a b 44,22, 对称轴:a b x 2-=,最大(小)值:ab ac 442-1、幂的运算法则:(1)a m • a n = a m + n (2)nm nmaa a -=÷(3)( a m ) n = a m n (4)( ab ) n = a n • b n(5) n n nb a b a =⎪⎭⎫ ⎝⎛(6)a 0 = 1 ( a ≠0)(7)n n a a 1=- (8)m nm na a =(9)mnmn a a1=-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 b a N b a N =⇔=(0,1,0)a a N >≠>.1对数的运算法则:(1)a b = N <=> b = log a N (2)log a 1 = 0(3)log a a = 1(4)log a a b = b (5)a log a N= N (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NM) = log a M -- log a N (8)log a N b =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aNb b log log(10)推论 log log m na a nb b m=(0a >,且1a >,,0m n >,且1m ≠,1n ≠, 0N >). (11)log a N =aN log 12、对数函数y = log a x (a > 0且a ≠1)的性质:必修2:一、直线与圆 1、斜率的计算公式:k = tanα=1212x x y y --(α ≠ 90°,x 1≠x 2)2、直线的方程(1)斜截式 y = k x + b,k 存在 ;(2)点斜式 y – y 0 = k ( x – x 0 ) ,k 存在;(3)两点式 121121x x x x y y y y --=--(1212,x x y y ≠≠) ;4)截距式 1=+bya x (0,0ab ≠≠)(5)一般式0(,0Ax By c A B ++=不同时为)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k 1 k 2 = – 14、两点间距离公式:设P 1 ( x 1 , y 1 ) 、P 2 ( x 2 , y 2 ),则 | P 1 P 2 | =()()221221y y x x -+-5、点P ( x 0 , y 0 )到直线l :A x + B y + C = 0的距离:2200BAC By Ax d +++=7、圆的方程x 2+ y 2= r 2(0,0)r (x – a ) 2 + ( y – b ) 2 = r 2(a ,b )r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00(,)P x y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若d = d r >⇔点P 在圆外;d r =⇔点P 在圆上;d r <⇔点P 在圆内.10.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4、球:S 球面 = 4πR 2 V 球 =4πR 3 (其中R 为球的半径)第一章 算法初步(1)、平均值:n x x x x n +++= 21(2)、s =8、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1)、概念:(1)回归直线方程:y a b x ∧∧∧=+(2)回归系数:1221ni i i ni i x y nx yb x nx∧==∑-=∑-,a y b x ∧∧=-一、概念 ⑶概率计算公式:一次试验的等可能基本事件共有n 个,事件A 包含了其中的m 个基本事件,则事件A 发生的概率()m p A n=必修4 1, 三角函数:sinx 增区间[-2π+2k π,2π+2k π]减区间[2π+2k π,23π +2k π]cosx 增区间[-π+2k π, 2k π]减区间[2k π,π+2k π]( k ∈Z ) tanx 增区间(-2π+k π,2π+k π)( k ∈Z ) 2、同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2α+ cos 2α= 1 αααcos sin tan =tan αcot α=1 3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sin2α= 2sin αcos αcos2α=2cos 2α-1 = 1-2 sin 2α= cos 2α- sin 2αααα2t a n 1t a n 22t a n -=4、降幂公式 22cos 1cos 2αα+=22c o s 1s i n 2αα-= 5、升幂公式 1±sin2α= (sin α±cos α) 2 1 + cos2α=2 cos 2α 1- cos2α= 2 sin 2α6、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公式sin (α±β) = sin αcos β土cos αsin β cos (α±β) = cos αcos β干sin αsin β()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7、两角和差正切公式的变形:tan α±tan β= tan (α±β) (1干tan αtan β)ααtan 1tan 1-+=ααtan 45tan 1tan 45tan ︒-+︒= tan (4π+α) ααtan 1tan 1+-=ααtan 45tan 1tan 45tan ︒+-︒= tan (4π-α)sin (π-α) = sin α, cos (π-α) = -cos α, tan (π-α) = -tan α; sin (π+α) = -sin α cos (π+α) = -cos α tan (π+α) = tan α sin (2π-α) = -sin α cos (2π-α) = cos α tan (2π-α) = -tan αsin (-α) = -sin α cos (-α) = cos α tan (-α) = -tan αsin (2π-α) = cos α cos (2π-α) = sin α tan (2π-α) = cot α sin (2π+α) = cos α cos (2π+α) = -sin α tan (2π+α) = -cot α4、垂直向量设=(x 1,y 1),=(x 2,y 2)向量法:⊥<=> ·= 0 坐标法:⊥<=> x 1 x 2 + y 1 y 2 = 0 5.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 B d =||AB = =11(,)x y ,B 22(,)x y ).(二)、向量的加法:首尾相接首尾连(2)坐标法:设a =(x 1,y 1),b =(x 2,y 2),则a +b =(x 1+ x 2 ,y 1+ y 2) (三)、向量的减法:首首相接尾尾连(2)坐标法:设a =(x 1,y 1),b =(x 2,y 2),则a -b =(x 1 - x 2 ,y 1- y 2) ((四)、两个向量的夹角计算公式:(1)向量法:cos θ =||||b a(2)坐标法:设=(x 1,y 1),=(x 2,y 2),则cos θ =222221212121yx yx y y x x +++必修5 4、边角关系: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R 为ΔABC 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a 2 = b 2 + c 2 – 2bc •cosA , b 2 = a 2 + c 2 – 2a c •cosB , c 2 = a 2 + b 2 – 2 a b •cosCbc a c b A 2cos 222-+=, ac b c a B 2cos 222-+= , abc b a C 2cos 222-+=5、面积公式:S =21a h = 21a b sinC = 21bc sinA = 21a c sinB 等差数列{ a n }1、通项公式:a n = a 1 + ( n – 1 ) d 2、前n 项和公式:S n = n a 1 +21n ( n – 1 ) d = 2)(1n a a n + 等比数列{ a n }a n = a 1 q n – 12、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当q ≠1,S n = qq a n --1)1(1=q qa a n --11, 当q = 1,S n = n a 1(三)、一般数列{ an}的通项公式:记Sn= a1+ a2+ … + an,⎩⎨⎧-=-11n nn S S S a ()()N n n n ∈≥=,21。
必修 1 数学知识点会合间的基本运算1 、 一般地,由全部属于会合 A 或会合 B 的元素构成的会合,称为会合 A 与B 的并集.记作: A B .2 、 一般地,由属于会合 A且属于会合 B 的全部元素构成的会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 .记作: AB子集:对随意 x A ,都有 xB ,则称 A 是 B 的子集。
记作 A B 真子集:若 A 是 B 的子集,且在 B 中起码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 A ,则 A 是 B 的真子集,记作 AB 会合相等:若:AB, BA ,则A B自然数集: N 正整数集: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奇偶性1 、 f x f x ,那么就称函数 fx 为偶函数 .偶函数图象对于 y 轴对称 .2 、 fxf x ,那么就称函数f x 为奇函数 .奇函数图象对于原点对称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 一般地,假如 x na ,那么 x 叫做 a 的 n 次方根。
此中 n 1,n N .2、 当 n 为奇数时, n a na ;当 n 为偶数时, n a n a .n1⑴ a mma n am n N *m;⑵n0 ;0, ,,1aan n⑴ arasar sa 0, r , s Q ;⑵ a rsarsa 0, r , s Q ⑶ ab ra rb ra 0,b 0, r Q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 记着图象: ya x a 0, a1复合函数的单一性 : 同增异减三、二次函数 y = ax 2 +bx + c ( a0 )的性质1、极点坐标公式:b , 4ac b 2 , 对称轴:xb ,最大(小)值: 4ac b 22a 4a2a 4a2.二次函数的分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3)两根式f ( x) ax 2 bx c(a 0) ; (2)极点式 f ( x) a( x h)2 k (a 0) ; f ( x) a( x x 1 )( x x 2 )(a 0) .§、对数与对数运算1、 a xN log a N x ;2、 a log a Na .3、 log a 1 0 ,log a a 1.4、当 a0, a 1, M0, N0 时:⑴log a MNlog a M log a N ;⑵ log a M log a M log a N ;⑶ log a M n nlog a M .N换底公式:log c b1log a b a 0, a 1, c 0, c 1, b 0 .;log a b a 0, a 1, b 0, b 1 .log c a log b a记着图象:y log a x a 0, a1§、幂函数1、几种幂函数的图象:1、幂的运算法例:( 1) a m a n = a m + n,( 2)a m a n a m n,(3)( a m)n= a m n(4)( ab )n= a n b nna n n n1( 5)a(6) a 0= 1 ( a ≠0)()an1() a m m a n()amb b n7a n89m a n必修 2 数学知识点⑴圆柱侧面积;S侧面 2 r l⑵圆锥侧面积:S侧面r l⑶圆台侧面积: S侧面r l R l⑷体积公式:V柱体S h; V锥体1S h ;V台体1S上S上S下S下 h 33⑸球的表面积和体积:S球 4 R2,V球4R3. 3第三章:直线与方程y2y1 1、倾斜角与斜率:k tanx2x12、直线方程:⑴点斜式:y y0k x x0⑵斜截式:y kx b⑶两点式:y y1x x1 y2y1x2x1⑷一般式:Ax By C0⑴ l 1 // l 2A1B2A2B1 ;B1C2B2 C1⑵ l1和 l 2订交A1B2A2B1;⑶ l1和 l 2重合A1 B2A2B1 ;B1C2B2 C1⑷ l 1l 2A1 A2B1B20 .5、两点间距离公式:P1 P2x2x12y2y12 6、点到直线距离公式:3、对于直线:d Ax0By0CA2B2l1 : y k1x b1 , l 2 : y k2 x b2有:⑴ l 1 // l 2k1k 2 ;b1b2⑵ l 1和 l 2订交k1k2⑶ l 1和 l 2重合k1k 2 ;b1b2⑷ l 1 l 2k1 k21.4、对于直线:l1 : A1x B1 y C10,有:l 2 : A2 x B2 y C20第四章:圆与方程1、圆的方程:⑴标准方程:x a 2y b 2r 2⑵一般方程: x 2y 2Dx Ey F0.2、两圆地点关系: d O1O2⑴外离: d R r ;⑵外切: d R r ;⑶订交: R r d R r ;⑷内切: d R r ;⑸内含: d R r .3、空间中两点间距离公式:P1 P2x2x12y2y12z2z12必修 4 数学知识点第一章、三角函数2、l.§、随意角r1、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观点.3、弧长公式:l n RR .2、与角终边同样的角的会合:1802k , k Z .n R 21 lR .4、扇形面积公式:S§、弧度制3602 1、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 1 弧度§、随意角的三角函数1、设是一个随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x, y,那么:2、设点A x0, y0为角终边上随意一点,那么:(设 r x02y02)siny 0, cosx 0 , tan y0 .rrx 03、 sin , cos , tan在四个象限的符号和三角函数线的画法.4、 引诱公式一:sin 2k sin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cos 2k cos , (此中: k Z )、 平方关系: sin 22tan2ktan .1cos1.sin2 、 商数关系: tan.cos§、三角函数的引诱公式 1 、 引诱公式二:sin sin , coscos ,tantan .2 、引诱公式三:§、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1 、 coscos cos sin sin2 、 sinsin cos cos sin3 、 sin sin coscos sin4 、 tan tan tan .1 tan tan5 、 tantan tan .1 tan tan§、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1 、 sin 22 sin cos,变形: sincos 12 sin 2 .2 、 cos2cos 2 sin 22 cos 211 2sin 2,变形 1: cos 21 cos2 ,2 变形 2: sin21 cos2 .2 3 、 tan 22 tan.1 tan2sin sin ,cos cos ,tantan .3、引诱公式四:sin sin ,cos cos ,tantan .4、引诱公式五:sincos ,2cossin .25、引诱公式六:sincos ,2cossin .2必修 5 数学知识点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图象定义域R R{x| x ≠ +k π,k∈ Z}2值域[-1,1][-1,1]R周期性2π2ππ奇偶性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增区间 [- π +2kπ , 2k π]减区间 [2k π ,π+2k π ]增区间 [-+2kπ ,( k ∈Z )增区间+2kπ ]单一性22(-+k π , +k π) 3减区间 [+2kπ ]22 +2kπ ,( k∈ Z ) 22对称轴x =+ k π( k∈ Z )x = k π ( k ∈ Z )无2对称中( kπ ,0 ) ( k ∈ Z )(+ k π ,0 )( k ∈ Z )( k ,0 ) ( k ∈ Z )心22二、平面向量1、向量的模计算公式:( 1)向量法: | a | =a a2 a;( 2)坐标法:设a =( x,y),则 |a | =x 2y 2 2、单位向量的计算公式:( 1)与向量a =( x,y)同向的单位向量是x,y;x2x2y 2y 2( 2)与向量a =( x,y)反向的单位向量是x,y;x2y 2x 2y 23、平行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一直量平行。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第一章 三角函数一.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R A B C===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变形:2sin (sin )22sin (sin )22sin (sin )2a a R A A R b b R B B R c c R C C R ⎧==⎪⎪⎪==⎨⎪⎪==⎪⎩推论:::sin :sin :sin a b c A B C =二.余弦定理:三.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ABC S bc A ac B ab C ∆===第二章 数列一.等差数列: 1.定义:a n+1-a n =d (常数)2.通项公式:()d n a a n •-+=11或()d m n a a m n •-+=3.求和公式:()()d n n n n a a a S n n 21211-+=+=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 (2) m,2m,32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差数列二.等比数列:1.定义:)0(1≠=+q q a a nn 2.通项公式:q a a n n 11-•=或q a a mn m n -•=3.求和公式: )(1q ,1==na S n)(1q 11)1(11≠--=--=qq a a q q a S n n n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b ac ac B c a b ab C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a cb B aca b c C ab+-=+-=+-=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2)()m,2m,32q 1m 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比数列或为奇数三.数列求和方法总结:1.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可采用求和公式(公式法).2.非等差等比数列可考虑(分组求和法) ,(错位相减法)等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若不能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则采用(拆项相消法)求和.注意(1):若数列的通项可分成两项之和(或三项之和)则可用(分组求和法)。
高中数学必修课本常用公式及结论1.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个;真子集有21n-个;非空子集有21n-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2n-个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2)顶点式2()()(0)h f x a a k x =-+≠;(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h k 时,设为此式)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a x =--≠;(当已知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12(,0),(,0)x x 时,设为此式)30)(=x f 在区间(,)m n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0f m f n <;4、则复合函数)]([x g f y =满足同则增异则减5、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奇函数()()f x f x -=-;偶函数()()f x f x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6、若将函数)(x f y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得到函数b a x f y +-=)(的图象;若将曲线0),(=y x f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得到曲线0),(=--b y a x f 的图象7、几个函数方程的周期(约定a>0)(1))()(a x f x f +=,则)(x f 的周期T=a ; (2))0)(()(1)(≠=+x f x f a x f ,或1()()f x a f x +=-(()0)f x ≠,则)(x f 的周期T=2a ; 8、分数指数幂(1)m na =0,,a m n N *>∈,且1n >)(2)1mnm naa-=(0,,a m n N *>∈,且1n >)9、根式的性质(1)n =(2)当n a =;当n ,0||,a a a a a ≥⎧==⎨-<⎩10、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1) (0,,)rsr s a a aa r s Q +⋅=>∈(2) ()(0,,r s rsa a a r s Q =>∈(3)()(0,0,r r rab a b a b r Q =>>∈11、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log b a N b a N =⇔=(0,1,a a N >≠>12、对数的换底公式 :log log log m a m NN a= (0a >,且1a ≠,0m >,且1m ≠, 0N >) 对数恒等式:log a Na N =(0a >,且1a ≠, 0N >)推论 log log m na a nb b m=(0a >,且1a ≠, 0N >) 13、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若a >0,a ≠1,M >0,N >0,则 (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2) log log log aa a MM N N=-;(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4) log log (,m na a nN N n m R m=∈14、平均增长率的问题(负增长时0p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 ,平均增长率为p ,则对于 时间x 的总产值y ,有 (1)y N p =+15、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的和的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 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为12n n s a a a =+++ )16、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1(1)()n a a n d dn a d n N =+-=+-∈;其前n 项和公式为:1()2n n n a a s +=1(1)2n n na d -=+211()22d n a d =+-17、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11()n n n a a a q q n N q-==⋅∈;其前n 项的和公式为11(1),11,1n n a q q s q na q ⎧-≠⎪=-⎨⎪=⎩ 或11,11,1n n a a qq q s na q -⎧≠⎪-=⎨⎪=⎩18、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2sin cos 1θθ+=,tan θ=θθcos sin ,19、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212(1)sin ,()sin()2(1)s ,()n n n n co n απαα-⎧-⎪+=⎨⎪-⎩为偶数为奇数,212(1)s ,()s()2(1)sin ,()n n co n n co n απαα+⎧-⎪+=⎨⎪-⎩为偶数为奇数 20、和角与差角公式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sin cos a b αα+)αϕ+(辅助角ϕ所在象限由点(,)a b 的象限决定,tan b aϕ=)21、二倍角公式及降幂公式sin 2sin cos ααα=21tan α=+2222cos 2cos sin 2cos 112sin ααααα=-=-=-221tan α=+2tan 21tan αα=-221cos 21cos 2sin ,cos 22αααα-+==22、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函数sin()y x ωϕ=+,x ∈R 及函数cos()y x ωϕ=+,x ∈R(A,ω,ϕ为常数,且A ≠0)的周期2||T πω=;函数tan()y x ωϕ=+,,2x k k Z ππ≠+∈(A,ω,ϕ为常数,且A ≠0)的周期||T ω=23、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24、余弦定理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c a ca B =+-;2222cos c a b ab C =+-25、面积定理(1)111222a b c S ah bh ch ===(a b c h h h 、、分别表示a 、b 、c 边上的高) (2)111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ca B ===26、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设λ、μ为实数,那么(1) 结合律:λ(μa )=(λμ) a;(2)第一分配律:(λ+μ) a =λa +μa;(3)第二分配律:λ(a +b )=λa+λb不共线的向量1e 、2e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27、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设a =11(,)x y ,b =22(,)x y ,且b ≠0 ,则a b (b ≠0)1221x y x y ⇔-=28、a 与b 的数量积(或内积):a ·b =|a ||b |cos θ 29、a ·b的几何意义:数量积a ·b 等于a 的长度|a|与b 在a 的方向上的投影|b |cos θ的乘积.30、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设a =11(,)x y ,b =22(,)x y ,则a +b=1212(,x x y y ++(2)设a =11(,)x y ,b =22(,)x y ,则a -b=1212(,x x y y --(3)设A 11(,)x y ,B22(,)x y ,则2121(,AB OB OA x x y y =-=--(4)设a =(,),x y R λ∈,则λa=(,x y λλ(5)设a =11(,)x y ,b =22(,)x y ,则a ·b=1212(x x y y+31、两向量的夹角公式cos ||||a ba b θ⋅==⋅ (a=11(,)x y ,b =22(,)x y)3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 B d=||AB = =11(,)x y ,B 22(,)x y ) 33、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a=11(,)x y ,b =22(,)x y ,且b ≠0 ,则a ||b ⇔b =λa1221x y x y ⇔-=a ⊥b (a ≠0 )⇔ a ·b=01212x x y y ⇔+=34、设O 为ABC ∆所在平面上一点,角,,A B C 所对边长分别为,,a b c ,则(1)O 为ABC ∆的外心222OA OB OC ⇔==(2)O 为ABC ∆的重心OA OB OC ⇔++=(3)O 为ABC ∆的垂心OA OB OB OC OC ⇔⋅=⋅=⋅(4)O 为ABC ∆的内心aOA bOB cOC ⇔++=35、常用不等式:(1),a b R ∈⇒222a b 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2),a b R +∈⇒2a b+≥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36、斜率公式2121y y k x x -=-(111(,)P x y 、222(,)P x y )37、直线的五种方程(1)点斜式 11()y y k x x -=- (直线l 过点111(,)P x y ,且斜率为k ).(2)斜截式 y kx b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3)两点式112121y y x x y y x x --=--(12y y ≠)(111(,)P x y 、222(,)P x y (1212,x x y y ≠≠))两点式的推广:211211()()()()0x x y y y y x x -----=(无任何限制条件!)(4)截距式 1x ya b+=(a b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00a b ≠≠、)(5)一般式 0Ax By C ++=(其中A 、B 不同时为0)38、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①121212||,l l k k b b ⇔=≠; ②1212l l k k ⊥⇔=-(2)若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且A 1、A 2、B 1、B 2都不为零,①11112222||A B C l l A B C ⇔=≠;②1212120l l A A B B ⊥⇔+=; 39、点到直线的距离 :d =(点00(,)P x y ,直线l :0Ax By C ++=)40、 圆的四种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 22()()x a y b r -+-=(2)圆的一般方程 220x y Dx Ey F ++++=(224D E F +->0) 4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0=++C By Ax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22BA C Bb Aa d +++=):0<∆⇔⇔>相离r d ;0=∆⇔⇔=相切r d ;0>∆⇔⇔<相交r d4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A 111(,,)x y z ,B 222(,,)x y z ,则,A B d =||AB ==43、球的半径是R ,则其体积343V R π=,其表面积24S R π=. 44、柱体、锥体的体积V Sh =柱体(S 是柱体底面积、h 是柱体高)13V Sh =锥体(S 是锥体底面积、h 是锥体高)。
必修2:一、直线与圆 1、斜率的计算公式:k = tanα=1212x x y y --(α ≠ 90°,x 1≠x 2)2、直线的方程(1)斜截式 y = k x + b,k 存在 ;(2)点斜式 y – y 0 = k ( x – x 0 ) ,k 存在; (3)两点式121121x x x x y y y y --=--(1212,x x y y ≠≠) ;4)截距式 1=+bya x (0,0ab ≠≠)(5)一般式0(,0Ax By c A B ++=不同时为) 3、两条直线的 位置关系:4、两点间距离公式:设P 1 ( x 1 , y 1 ) 、P 2 ( x 2 , y 2 ),则 | P 1 P 2 | =()()221221y y x x -+-5、点P ( x 0 , y 0 )到直线l :A x + B y + C = 0的距离:2200BA CBy Ax d +++=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00(,)P x y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若d =则 d r >⇔点P 在圆外;d r =⇔点P 在圆上;d r <⇔点P 在圆内.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直线0=++C By Ax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0<∆⇔⇔>相离r d ;0=∆⇔⇔=相切r d ;0>∆⇔⇔<相交r d .10.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 1,O 2,半径分别为r 1,r 2,d O O =21条公切线外离421⇔⇔+>r r d ; 条公切线外切321⇔⇔+=r r d ;条公切线相交22121⇔⇔+<<-r r d r r ; 条公切线内切121⇔⇔-=r r d ; 无公切线内含⇔⇔-<<210r r d .11.圆的切线方程(1)已知圆220x y Dx Ey F ++++=.①若已知切点00(,)x y 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其方程是0000()()022D x xE y y x x y yF ++++++=. 当00(,)x y 圆外时, 0000()()022D x xE y y x x y yF ++++++=表示过两个切点的切点弦方程.②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可设为00()y y k x x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 ,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 轴的切线.③斜率为k 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 kx b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 ,必有两条切线. (2)已知圆222x y r +=.①过圆上的000(,)P x y 点的切线方程为200x x y y r +=;②斜率为k 的圆的切线方程为y kx =±二、立体几何 (一)、线线平行判定定理: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人教A 版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章末复习知识梳理1.正弦定理:A a sin =B b sin =C csin =2R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半径.2.余弦定理:(1)形式一:A cos bc 2c b a 222⋅-+=,B cos ac 2c a b 222⋅-+=,C cos ab 2b a c 222⋅-+=形式二:bc 2a c b A cos 222-+=,ac 2b c a B cos 222-+=,ab2c b a C cos 222-+=,(角到边的转换)3.S △ABC =21absinC=21bcsinA=21acsinB,S △=))()((c S b S a S S ---=Sr (S=2cb a ++,r 为内切圆半径)=R abc 4(R 为外接圆半径).4.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反之亦然.5.射影定理:a=bcosC+ccosB,b=acosC+ccosA,c=acosB+bcosA.6.三角形内角的诱导公式(1)sin(A+B)=sinC,cos(A+B)=-cosC,tanC=-tan(A+B),cos 2C =sin 2BA +,sin 2C =cos 2BA ……在△ABC 中,熟记并会证明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2)A 、B 、C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B=60°;(3)△ABC 是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 、B 、C 成等差数列且a 、b 、c 成等比数列.7.解三角形常见的四种类型(1)已知两角A 、B 与一边a,由A+B+C=180°及A a sin =B b sin =C c sin ,可求出角C ,再求b 、c.(2)已知两边b 、c 与其夹角A ,由a 2=b 2+c 2-2bccosA ,求出a ,再由余弦定理,求出角B 、C.(3)已知三边a 、b 、c ,由余弦定理可求出角A 、B 、C.(4)已知两边a 、b 及其中一边的对角A ,由正弦定理A a sin =B bsin ,求出另一边b 的对角B ,由C=π-(A+B),求出c ,再由A a sin =C c sin 求出C ,而通过A a sin =Bbsin 求B 时,可能出一解,两解或无解的情况,其判断方法,如下表:A>90° A=90° A<90° a>b 一解 一解 一解 a=b无解 无解 一解a<ba>bsinA 两解 无解 无解 a=bsinA 一解a<bsinA无解9.三角形的分类或形状判断的思路,主要从边或角两方面入手.专题一:正、余弦定理的应用1.正弦定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应用:(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第三个角,由正弦定理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两边;(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可以计算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进而确定这个角和三角形其他的边和角. 2.余弦定理有两方面的应用:(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可以由余弦定理求出第三边,进而求出其他两角;(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利用余弦定理求出一个角,进而求出其他两角.例1..(2011江西卷17).(本小题满分12分)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 ,23a =,tantan 4,22A B C++= 2sin cos sin B C A =,求,A B 及,b c例2..(2009北京理)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3a b c B π=,4cos ,35A b ==。
高中数学必修5公式大全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2sin sin sin a b cR C===A B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C C++===A +B +A B . (正弦定理主要用来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
2、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
)⑤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
(一解、两解、无解三中情况) 如: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a 、b 、A (A 为锐角)求B 。
具体的做法是:数形结合思想 画出图:法一:把a 扰着C 点旋转,看所得轨迹以AD 有无交点:当无交点则B 无解、 当有一个交点则B 有一解、 当有两个交点则B 有两个解。
法二:是算出CD=bsinA,看a 的情况: 当a<bsinA ,则B 无解当bsinA<a ≤b,则B 有两解 当a=bsinA 或a>b 时,B 有一解注:当A 为钝角或是直角时以此类推既可。
3、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C S bc ab C ac ∆AB =A ==B . 4、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5、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cos 2a b c C ab+-=.(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
2、已知三边求角)6、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①若222a b c +=,则90C =; ②若222a b c +>,则90C <;③若222a b c +<,则90C >.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A 、B,C 、D 两点, 并测得∠ACB=75O, ∠BCD=45O, ∠ADC=30O,∠ADB=45O(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 、B 之间的距离。
本题解答过程略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7、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8、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9、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10、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11、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 n+1>a n ). 12、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 n+1<a n ). 13、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即:a n+1=a n ).14、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5、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n a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16、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17、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符号表示:1n n a a d +-=。
注: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 ),2(1为常数d n d a a n n ≥=--②211-++=n n n a a a (2≥n ) ③b kn a n +=(k n ,为常数18、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A 称为a 与b 的等差中项.若2a cb +=,则称b 为a 与c 的等差中项. 19、若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11naa n d =+-.20、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a a n m d =+-;②()11n a a n d =--;③11n a a d n -=-;④11n a a n d-=+;⑤n m a a d n m -=-.21、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p q a a a =+. 22、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①()12n n n a a S +=;②()112n n n S na d -=+.③12n n s a a a =+++23、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 ,则()21nn n S n a a +=+,且S S nd -=偶奇,1n n S aS a +=奇偶. ②若项数为()*21n n -∈N ,则()2121n n S n a -=-,且n S S a -=奇偶,1S nS n =-奇偶(其中n S na =奇,()1n S n a =-偶). 24、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符号表示:1n na q a +=(注:①等比数列中不会出现值为0的项;②同号位上的值同号)注: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①)0,,2(1≠≥=-且为常数q n q a a n n ②112-+⋅=n n na a a (2≥n ,011≠-+n n n a a a ) ③n n cq a =(q c ,为非零常数).④正数列{n a }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n x a log }(1 x )成等比数列.25、在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若2G ab =,则称G 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注:由2G ab =不能得出a ,G ,b 成等比,由a ,G ,b ⇒2G ab =)26、若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比是q ,则11n n a a q -=.27、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n m a a q -=;②()11n na a q --=;③11n na q a -=;④n m n m a q a -=.28、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p q a a a =⋅.29、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的公式:①()()()11111111n n n na q S a q a a q q qq =⎧⎪=-⎨-=≠⎪--⎩.②12nn s a a a =+++30、对任意的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与通项n a 的关系:⎩⎨⎧≥-===-)2()1(111n s s n a s a n nn[注]: ①()()d a nd d n a a n -+=-+=111(d 可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数列充要条件(即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若d 不为0,则是等差数列充分条件).②等差{n a }前n 项和n d a n d Bn An S n ⎪⎭⎫ ⎝⎛-+⎪⎭⎫⎝⎛=+=22122 →2d可以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的充要条件→若d 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若d 不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③非零..常数列既可为等比数列,也可为等差数列.(不是非零,即不可能有等比数列) 附: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思想方法:⑴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n S ,在0 d 时,有最大值. 如何确定使n S 取最大值时的n 值,有两种方法: 一是求使0,01 +≥n n a a ,成立的n 值;二是由n da n d S n )2(212-+=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n 的值. 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与函数对应关系如下: 数列 通项公式对应函数等差数列(时为一次函数)等比数列(指数型函数)数列 前n 项和公式 对应函数等差数列(时为二次函数)等比数列(指数型函数)我们用函数的观点揭开了数列神秘的“面纱”,将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前n 项和看成是关于n 的函数,为我们解决数列有关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例题:1、等差数列中,,则 .分析:因为是等差数列,所以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则(n,m ),(m,n),(m+n,)三点共线,所以利用每两点形成直线斜率相等,即,得=0(图像如上),这里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像,直观、简洁。
例题:2、等差数列中,,前n 项和为,若,n 为何值时最大?分析:等差数列前n 项和可以看成关于n 的二次函数=,是抛物线=上的离散点,根据题意,,则因为欲求最大值,故其对应二次函数图像开口向下,并且对称轴为,即当时,最大。
例题:3递增数列,对任意正整数n ,恒成立,求分析:构造一次函数,由数列递增得到:对于一切恒成立,即恒成立,所以对一切恒成立,设,则只需求出的最大值即可,显然有最大值,所以的取值范围是:。
构造二次函数,看成函数,它的定义域是,因为是递增数列,即函数为递增函数,单调增区间为,抛物线对称轴,因为函数f(x)为离散函数,要函数单调递增,就看动轴与已知区间的位置。
从对应图像上看,对称轴在的左侧也可以(如图),因为此时B 点比A 点高。
于是,,得⑵如果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乘积,求此数列前n 项和可依照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推倒导方法:错位相减求和. 例如:, (2)1)12,...(413,211n n -⋅ ⑶两个等差数列的相同项亦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此等差数列的首项就是原两个数列的第一个相同项,公差是两个数列公差21d d ,的最小公倍数.2. 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1)定义法:对于n ≥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11---n nn n a a a a 为同一常数。
(2)通项公式法。
(3)中项公式法:验证212-++=n n n a a a N n a a a n n n ∈=++)(221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