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冲压件冲压工艺设计实例

  • 格式:pdf
  • 大小:280.86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冲压件冲压工艺设计实例

汽车车门玻璃升降器外壳件的形状、尺寸如图 8.2.1 所示,材料为 08 钢板,板厚 1.5mm ,中批量生产,打算采用冲压生产,要求编制冲压工艺。

8.2.1 冲压件的工艺分析

首先必须充分了解产品的应用场合和技术要求,并进行工艺分析。汽车车门上的玻璃抬起或降落是靠升降器操纵的。升降器部件装配简图如图 8.2.2 所示,本冲压件为其中的外壳 5 。升降器的传动机构装在外壳内,通过外壳凸缘上三个均布的小孔 φ 3.2mm 用铆钉铆接在车门座板上。传动轴 6 以 I T11 级的间隙配合装在外壳件右端孔 φ 16.5mm 的承托部位,通过制动扭簧 3 、联动片 9 及心轴 4 与小齿轮 11 联接,摇动手柄 7 时,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小齿轮,然后带动大齿轮 12 ,推动车门玻璃升降。

该冲压件采用 1.5mm 的钢板冲压而成,可保证足够的刚度与强度。外壳内腔的主要配合尺寸φ 16.5 mm 、 φ 22.3 mm 、 16 mm 为IT11-IT12 级。为确保在铆合固定后,其承托部位与轴套的同轴度,三个φ 3.2mm 小孔与φ 16.5mm 间的相对位置要准确,小孔中心圆直径φ 42 ± 0.1mm 为 Ⅰ T10 级。此零件为旋转体,其形状特征表明,是一个带凸缘的圆筒形件。其主要的形状、尺寸可以由拉深、翻边、冲孔

等冲压工序获得。作为拉深成形尺寸,其相对值 、 都比较合适,拉深工艺性较好。φ 22.3 mm 、16 mm 的公差要求偏高,拉深件底部及口部的圆角半径 R1.5 mm 也偏小,故应在拉深之后,另加整形工序,并用制造精度较高、间隙较小的模具来达到。 三个小孔 φ 3.2 mm 的中心圆直径 42 ± 0.1mm 的精度要求较高,按冲裁件工艺性分析,应以 φ 22.3 mm 的内径定位,用高精度(IT7 级以上)冲模在一道工序中同时冲出。

图 8.2.1 玻璃升降器外壳

图 8.2.2 玻璃升降器外壳的装配简图

8.2.2 冲压件冲压工艺过程的确定

一.工艺方案的分析比较

外壳的形状表明,它为拉深件,所以拉深为基本工序。凸缘上三小孔由冲孔工序完成。该零件φ 16.5 mm 部分(见图 8.2.1 右侧)的成形,可以有三种方法:一种可以采用阶梯拉深后车去底部;另一种可以采用阶梯拉深后冲去底部;第三种可以采用拉深后冲底孔,再翻边的方法(见图 8.2.3 所示)。

第一种方法车底的质量较高,但生产率低,在零件底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不易采用。第二种方法在冲去底部之前,要求底部圆角半径接近于零,因此需要增加一道整形工序,而且质量不易保证。第三种方法虽然翻边的端部质量不及前两种好,但生产效率高,而且省料。由于外壳高度尺寸 21 mm 的公差要求不高,翻边工艺完全可以保证零件的技术要求,故采用拉深后再冲孔翻边的方案还是比较合理的。

图 8.2.3 外壳底部的成形方案

a) 车切 ;b) 冲切 ;c) 冲孔翻边

二.工艺方案的确定

• 计算毛坯尺寸

在计算毛坯尺寸以前需要先确定翻边前的半成品形状和尺寸,核算翻边的变形程度。参见图 8.2.1 ,零件φ 16.5 mm 处的高度尺寸为: H =21-16 =5mm 。

根据翻边工艺计算公式,翻边系数 K 为:

将翻边高度 H =5 mm ;翻边直径 D =16.5+1.5 =18mm ;翻边圆角半径 r = 1 mm ;材料厚度 t =1.5mm 带入上式,得翻边系数:

预冲孔孔径 d = DK =11 mm , d/t =11/1.5=7.33 ,查翻边系数极限值表知,当用圆柱形凸模预冲孔时,极限翻边系数 [ K ]=0.5 ,现 0.61>0.5 ,故能由冲孔后直接翻边获得 H =5 mm 的高度。翻边前的拉深件形状与尺寸如图 8.2.4 所示。

为了计算毛坯尺寸,还须确定切边余量。因为凸缘直径 d =50mm ,拉深直径 d =23.8mm ,所以

,查拉深工艺资料,得凸缘修边余量 δ =1.8 mm ,实际凸缘直径 d' 凸 = d 凸 +2 δ = (50+3.6) mm ≈ 54 mm 。毛坯直径 D 按以下公式计算:

D= = ≈ 65 mm

图 8.2.4 翻边前的半成品形状和尺寸

2 .计算拉深次数

因为 t /D= 2.3% , , ,初定 r 1 ≈ ( 4 ~ 5) t , 从《冲压手册》中查表可得 极限拉深系数 [m 1 ]= 0.44 , [ m 2 ]= 0.75 ,又由 [ m 1 ][ m 2 ] =0.44 × 0.75=0.33 , 所以 m 总 ﹥ [ m 1 ][ m 2 ]。需要两次拉深,取 n =2 。

若采用接近于极限的拉深系数进行拉深,则需要选用较大的圆角半径,以保证拉深质量。目前零件的材料厚度 t =1.5mm 、圆角半径 r =2.55 mm ,约为 1.5 t ,过小,而且零件直径又较小,两次拉深难以满足零件的要求。因此需要在两次拉深后还增加一道整形工序,以得到更小的口部、底部圆角半径。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三道拉深工序,依次减小拉深圆角半径,将总的拉深系数 m 总 =0.366分配到三道拉深工序中去,可以选取 m 1 = 0.56 , m 2 = 0.805 , m 3 =0 .812 ,使

m 1 × m 2 × m 3 =0.56 × 0.805 × 0.812=0.366

3 .工序的组合和顺序确定

对于外壳这样工序较多的冲压件,可以先确定出零件的基本工序,再考虑对所有的基本工序进行可能的组合排序,将由此得到的各种工艺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从中确定出适合于生产实际的最佳方案。

外壳的全部基本工序为:落料 φ 65 mm ,第一次拉深、第二次拉深(见图 8-11b )、第三次拉深(见图 8.2.5c )、冲底孔 φ 11 mm (见图 8.2.5d ),翻边 φ 16.5 mm (见图 8.2.5e ),冲三小孔 φ 3.2 mm (见图 8.2.5f ),修边 φ 50 mm (见图 8.2.5g )。共计八道基本工序,据此可以排出以下五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落料与首次拉深复合(见图 8.2.5a ),其余按基本工序。

方案二:落料与首次拉深复合,冲 φ 11 mm 底孔与翻边复合(见图 8.2.6a ),冲三个小孔 φ 3.2 mm 与切边复合(见图 8.2.6b ),其余按基本工序。

方案三:落料与首次拉深复合,冲 φ 11 mm 底孔与冲三个小孔 φ 3.2 mm 复合(见图 8.2.7a ),翻边与切边复合(见图 8.2.7b ),其余按基本工序。

方案四:落料、首次拉深与冲 φ 11 mm 底孔复合(见图 8.2.8 ),其余按基本工序。

方案五:采用级进模或在多工位自动压力机上冲压。

分析比较上述五种方案,可以看出:方案二中,冲 φ 11mm 孔与翻边复合,由于模壁厚度较小

mm ,小于凸凹模间的最小壁厚 3.8 mm ,模具极易损坏。冲三个小孔 φ 3.2 mm 与切边复合,也存在模壁太薄的问题,此时 mm ,因此不宜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