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6011011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学分:3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研究各种机器中常用机构的运动、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机构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机构设计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的设计构思(创新构思)和设计技能(实践技能),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机械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向;

2.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

3.掌握关于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设计能力,逐渐形成规范的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

4. 掌握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对本专业学生后续学习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建议开设48学时。

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孙桓,陈作模. 机械原理(第八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主要参考书:

1.郑文炜,吴克坚.机械原理(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王知行,邓宗行. 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 于靖军. 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8

4. 张策.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从《机械原理》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对在新课引入、教学方法、课后思考题设计等方面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探讨,提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课堂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建立感性认识,面授课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演示各类典型机构及其运动情况。

2.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

习题课和课堂讨论课:习题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课程中重要的繁难基本概念和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和计算技巧,指导学生查阅技术资料。

习题课的方式可以是讲典型例题,也可以组织学生分析问题、讨论解题方法和步骤。

课堂讨论安排在习题课中或是在平时的授课中,参考学时分配表中推荐学时。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笔试,闭卷。总成绩的分值分配比例为:平时成绩(上课+作业):30%,实验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

第1章绪论(1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阐述机构和机器的概念和组成。

2. 介绍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机器的组成及特征;

2.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2章机构的结构分析(5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机构的组成及分类、了解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简单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

1. 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和目的;

2. 机构的组成(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及机构等概念);

3. 机构运动简图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4. 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3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2. 用解析法(矢量方程解析法、复数法或矩阵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为后续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奠定基础。

第4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机构分析力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2.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3.移动副和转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4.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第5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机械的效率和自锁的概念;

2.掌握机械与机组的机械效率计算和机械自锁条件的确定。

二、教学内容

1.机械的效率;

2.机械的自锁。

第6章机械的平衡(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悉机械平衡的目的和内容;

2.掌握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

3. 了解刚性转子的平衡试验;

4. 掌握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和不平衡度的概念;

5. 了解平面机构的平衡。

二、教学内容

1.机械平衡的目的(刚性转子和挠性转子的概念);

2.刚性转子的静平衡计算和动平衡计算;

3.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和动平衡实验;

4. 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概念;

5. 转子的许用不平衡度概念;

6. 平面机构的平衡。

第7章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自学)

第8章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

2.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及应用;

3.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

4. 掌握用作图法设计四杆机构,了解用解析法设计四杆机构。

二、教学内容

1. 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

2.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和应用;

3.平面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急回运动及行程速比系数、机构压力角和传动角、死点和运动连续性等概念及其分析;

4.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用作图法按给定连杆预定位置、两连架杆预定对应位置、给定的急回要求设计四杆机构。

第9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5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分类和特点;

2.掌握推杆的运动规律;

3.掌握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4. 掌握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二、教学内容

1.有关推杆运动规律的名词术语、推杆常用运动规律及其特点和运动规律选择的原则;

2. 用图解法和解析法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

3. 凸轮机构的受力分析、凸轮机构的压力角的概念及意义;

4. 凸轮基圆半径、滚子推杆的滚子半径和平底推杆的平底长度等基本尺寸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