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43.19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与转化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硬度等-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的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的分类: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第二章:材料常见的物理性质1. 颜色与光- 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颜色的三原色和三基色2. 热与温度- 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温度的测量和单位3. 声音与噪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4. 电与电路- 电的产生和传导-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和电器第三章: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1.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延展性、光泽等 - 非金属的性质:不良导电性、脆性等2. 酸、碱和盐- 酸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碱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盐的性质和应用领域3. 氧气、二氧化碳和水- 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 水的性质和重要性第四章:机械运动1. 速度与加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牛顿定律和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和质量的关系 - 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方法3. 功和机械能-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第五章: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和速度-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 光的反射特性:平面镜、凸镜和凹镜3. 光的色散和光的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光的成像规律和应用第六章:声的传播与反射1. 声的传播- 声的传播介质和速度- 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 声的反射和回声- 声的反射规律和应用- 回声的产生和特点3. 声音的利用- 声音的放大和捕捉- 声音的运用:通讯、音乐等第七章:电的传输与应用1. 电的传输-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电阻的作用和测量方法2. 电的应用- 电的加热效应和电灯的原理- 电的化学效应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电的磁效应和电磁铁的原理第八章:常见现象与科学思维方法1. 声光电效应与光电池- 光电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晶体管和光电池的作用和结构2. 磁场与电磁铁-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电磁铁的结构和应用3. 科学思维方法- 观察、提问、实验和推论的过程- 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这是《科学》上册各章的知识要点概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天气、昼夜、季节、光照、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等,都是影响生物行为的重要因素。
生物能对环境刺激作出相应反应。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植物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
第二节神奇的激素生长素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尖端等。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包括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
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
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元的生成和葡萄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基本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
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促使血糖含量上升,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分泌的激素会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里,卵巢、分泌的雌雄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第三节神经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包括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且以神经系统的调节为主。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维持体温稳定的关键。
在安静状态下,内脏产热是主要的,而运动时则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散热方式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其中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导致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而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舒张导致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一、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叫(感应) 性,它的两种表现形式是(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移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有关的是(向性)运动。
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称为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让植物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有向光性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较多。
植物的根在(重力)影响下,会(沿《向》)重力方向生长,称为植物的向地性。
茎会(背向)重力方向生长,称为负向地性(背地性)。
植物向水性的影响因素是(水)。
植物向热性的影响因素是(热)。
植物向化性的影响因素是(化肥)。
植物向触性的影响因素是(触摸)。
二、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生长素作用是(促进生长)。
三、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的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被运送到人体的某个部位或各个器官。
四、人体中的激素有:生长激素(脑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肾上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胰岛素(胰腺)分泌、性激素(性器官<睾丸、卵巢)分泌<在右图中标出分泌激素的内分泌腺的位置>、人的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分泌的,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全身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出现(巨人症)。
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出现(侏儒症)。
成年后分泌过多会出现(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在幼儿时分泌过少,会得(呆小症),过多会出现(甲亢)。
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想一想:是糖元分解成血糖还是血糖合成糖元,是合成血糖还是分解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人血糖正常值90毫克/100毫升)。
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降低)。
五、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或神经元),各种信息就是通过(神经元)获取并传递的。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个部分,突起可分(轴突)和(树突)。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小结第一单元: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或位置的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有静止和运动两种- 运动可以用速度和加速度描述-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第二单元:力学基础-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单位是牛顿(N)- 力的三要素:作用点、方向、大小-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存在惯性,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牛顿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例,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例(牛顿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牛顿定律)第三单元:压力和浮力-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单位是帕斯卡(Pa)-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被支持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出液体或气体的重量第四单元:能量的转换- 动能和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形式-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机械能总量不变第五单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第六单元:化学反应与分子运动- 化学反应是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反应的条件:反应物、温度、压力和催化剂- 分子是物质最基本的单元-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第七单元: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态圈、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生态平衡- 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第八单元: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的各种形式、层次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平衡- 生物多样性正处于威胁之中,需要保护和恢复第九单元: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 光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驱动力之一,是一种由太阳释放的能量-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质过程- 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能量利用的重要途径,将有机物质分解为能量等产物释放出来第十单元:健康与运动-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平衡与协调- 锻炼是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可以改善身体素质- 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需要注意。
八年级科学第三章知识点第三章,生态与环境,是八年级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生态与环境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1.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包括生态系统、生态位、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等概念。
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生物体群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组成的,它包括有机体、生物群落、生物圈和非生物环境。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角色,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它包括物种的数量、分布、相互关系以及物质循环等方面。
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研究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生态系统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类型进行分类,如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另一种是根据生态系统的规模来分类,如生物圈、生物群落和生态位等。
了解生态系统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物种的数量和种类,它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十分严重,造成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规划等。
4. 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和能量的排放,导致环境的恶化和污染的现象。
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可以从空气、水和土壤等多个方面进行治理。
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治理。
5. 气候变化与应对气候变化是指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气温、降雨等气象要素出现异常现象。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等多种措施。
本章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八年级上册科学3章知识点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八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第三章节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
一、力的概念力是指物体互相作用所产生的物理量。
在平面内,力可以分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种。
竖直方向的力又可分为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了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
二、力量的计算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F=ma来计算,其中F指力的大小,m 指物体的质量,a指物体受力产生的加速度。
力的单位是牛顿(N),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加速度的单位是米/秒的平方(m/s^2)。
三、浮力与物体沉浮现象浮力是指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的向上的作用力。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于下沉的部分的体积有关。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一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四、压力的概念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力的大小。
压力的单位是帕斯卡(Pa),它等于牛顿每平方米(N/m^2)。
压力可以通过公式P=F/A来计算,其中F指施加在面上的力的大小,A指面的面积。
五、液体的压力液体的压力可以通过公式P=ρgh来计算,其中P指液体的压力,ρ指液体的密度,g指重力加速度,h指液体表面以下的深度。
液体的压力呈现出单位深度方向上的等比变化。
六、空气压力空气压力是指空气对物体表面的压力。
一般来说,当物体的表面积越大,受到的空气压力也就越大。
空气压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P=F/A来计算,其中F指空气施加在物体表面上的力的大小,A指物体表面积。
七、杠杆的原理杠杆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它可以达到增大力臂或力的效果。
杠杆的原理是指当杠杆左侧受到的力发生变化时,杠杆右侧所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八、滑轮的原理滑轮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通过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在使用滑轮时,所承受的重力将会减少,因为重力被均分到了滑轮的各个部件之间。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1~3章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是构成宇宙无限世界的基本要素,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运行规律。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极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为原子。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部分。
在物质中,原子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组合和分离,形成了不同的物质。
二、元素和化合物每一种物质都由特定的原子构成,这些具有相同原子性质的物质被称为元素。
元素可以通过元素符号来表示,如氧气的元素符号为O。
而由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物质称为化合物。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由于不同元素的不同组合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化合物。
三、物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或性质的变化,例如物体的形状、大小或背景颜色的改变。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其化学组成,形成新的物质。
第二章:机械运动和图示机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经历的位置变化。
通过对机械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图示来描述和解释这些规律。
一、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的运动。
在图示中,我们可以使用直线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代表了物体的速度。
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不相等的运动。
在图示中,我们可以使用曲线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曲线的斜率不断变化,代表了物体在不同时间的速度变化。
三、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自由下落的基础上具有向前水平运动的运动形式。
在图示中,我们可以使用抛物线来表示抛体运动,抛物线的形状和方向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第三章:光学基础知识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通过对光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并且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技术发展中。
一、光的传播和反射光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真空和介质中传播。
教科版八年级上第一章走进实验室一、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二、物理中常见的测量长度测量基本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实验室质量测量的基本工具:托盘天平和砝码时间测量的仪器:秒表、日晷、滴漏测量温度的常用仪器:温度计电流的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的测量仪器:电压表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直接测液体体积的测量仪器:量筒、量杯三、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量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
四、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换算方法: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意结果尽量用科学计数法单位换算题目的解题规律可简单归纳为:“系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 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看.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放.正确放置刻度尺的方法是贴、平、齐,即①刻度尺有刻度线的边跟被测物体紧贴。
②刻度尺跟被测物体的边平行。
③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跟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一、知识点归纳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表示方法:用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起点是力的作用点,终点是力的作用效果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6、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处于平衡状态。
7、平衡力: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受到的是平衡力。
8、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9、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10、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称为二力平衡。
1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称为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12、重心的概念: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称为重心。
13、重力的三要素: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4、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关系式为G=mg。
二、测试题1、下列哪个选项最能描述力的概念?()A.力是物体本身具有的特性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力的作用效果仅与力的大小有关2、下列哪个单位不是力的单位?()A.牛B.克C.米D.秒3、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力的三要素?()A.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B.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合称力的三要素C.力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D.力的三要素中,方向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4、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A.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它一定处于静止状态B.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它一定受到平衡力作用C.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一定受到平衡力作用D.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它一定处于非平衡状态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第四章电路探秘知识点一:电荷1、电荷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科学是一门充满奥秘和探索的学科,八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窗口。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生命之源,我们首先来了解水的性质。
水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为1 克/立方厘米。
水的沸点是 100℃,凝固点是 0℃。
水的三态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固态的冰受热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受热会汽化成气态的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会液化成水,水遇冷还会凝固成冰。
水的电解实验让我们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其化学方程式为:2H₂O 通电 2H₂↑ + O₂↑。
溶液也是这一章的重点。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例如,食盐溶解在水中,食盐就是溶质,水就是溶剂。
溶液的浓度可以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天气和气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的话题。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状况,如阴晴、风雨、冷热等;气候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高;沿海地区气候较为湿润,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燥;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天气预报中的各种符号和数据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要学会读懂天气预报,以便更好地安排生活和出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会受到环境因素的调节。
例如,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这是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的根会向地生长,茎会背地生长,这是植物的向地性和背地性。
人的生命活动也有复杂的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比如膝跳反射;条件反射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如望梅止渴。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常见的激素有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浮力知识点1.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它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记作ρ。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而变化,但会受到物体状态和温度的影响。
2.密度的计算公式V m =ρ,其中m 的标准单位为kg ,V 的标准单位是m 3 3.单位换算1g/cm 3 =1000kg/m 3=1000g/L=1kg/L (溶液密度)4.水在4℃时的密度为1000kg/m 3,表示的含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00kg 。
5.测量固体密度:规则固体【用天平测量质量m ,用刻度尺测量长宽高,计算体积V ,用公式计算密度ρ】不规则固体【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m ,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刻度V1,用细绳系住物体完全浸没于水中,记下此时的水面刻度V2,则物块的体积为V2-V1,最后用公式计算ρ】6.测量液体的密度:【将适量的液体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将烧杯中的液体一部分倒入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则倒入量筒的液体质量为m1-m2,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利用公式求出ρ】7.密度知识的应用:一、物质的鉴别 二、鉴别空实心 三、降低重心,增加稳定性8.液体对漂浮或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竖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与重力方向相反。
9.浮力的计算方法:(1)压力差法:浮力=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物体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
(F 浮=F 向上-F 向下)(2)称重法:浮力=物体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拉力-物体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拉力。
(F浮=G-F 2) (3)二力平衡法:当物体在水中静止时(不包括沉底),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F浮=G) (4)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的那部分液体(空气)所受到的重力。
(F 浮=G 排=排液gv ρ)10.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此时浮力等于重力。
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在八年级上科学的第三章中,我们将学习有关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这一章节中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1. 物理学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物质的科学,主要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量子物理学等方面。
1.1 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科学,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运动学研究物体运动的轨迹和速度等,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等。
1.2 热学热学是研究物质热现象的科学,包括热力学和热传导两个方面。
热力学研究热量的传递和物质状态的变化等,热传导研究物体内部和外部的热传递过程。
1.3 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现象和光的传播的科学,包括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两个方面。
几何光学研究光的传播和反射等,物理光学研究光的波动和干涉等。
1.4 电磁学电磁学是研究电磁现象和电磁波的科学,包括静电学、电流学、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等方面。
1.5 量子物理学量子物理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包括量子力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等方面。
量子力学研究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物质的最基本结构。
2. 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包括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等方面。
2.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基本物质和化合物两类。
基本物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水银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2 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元素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硬度、熔点等,化学性质包括与其他元素的反应等。
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如熔点、导电性等。
2.3 化学方程式和反应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之间的转化关系。
化学反应包括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两种,化合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更多种新物质。
总结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知识。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浙教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关键词: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生命活动、调节一、文章类型本文属于科学类文章,主要对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中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进行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以便读者学习和掌握该章节的核心内容。
二、梳理关键词1、神经系统2、激素调节3、生命活动4、自主神经系统5、外界刺激6、内分泌系统7、生长激素8、甲状腺激素9、性激素10、胰岛素三、知识点归纳1、神经系统: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2、激素调节: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3、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调节内脏活动。
4、外界刺激:对生命活动产生影响,例如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
5、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激素调节生命活动。
6、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在睡眠时分泌。
7、甲状腺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8、性激素:促进性成熟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
9、胰岛素:调节血糖,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
四、文章结构1、引言:介绍本章的主题和内容。
2、神经系统:阐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分类。
3、激素调节:介绍内分泌系统,以及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和胰岛素等主要激素的调节作用。
4、生命活动调节的应用:结合实际情况,阐述生命活动调节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五、丰富文章内容在文章中可以加入具体的实例和案例,以生动形象地说明相关知识点。
例如,可以介绍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及其与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农业生产中如何利用生命活动调节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六、检查文章逻辑在完成文章撰写后,需要仔细检查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是否符合常规的写作规范。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点八年级科学上册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共包含七章。
在学习这七章内容时,需要我们对每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简要介绍八年级科学上册七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力学基础知识本章是力学基础知识的介绍,主要包括科学与技术、速度、加速度、组成力、合成力、向心力等概念。
另外,还要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等基本规律。
第二章加速度的实质本章内容是关于加速度的实质,其中包括质量与重量比较、力的合成、简单力学现象、传递力等基本知识。
此外,还要了解运动的规律。
第三章颗粒的运动与能量转换本章主要内容是颗粒的运动以及能量转换,其中包括颗粒的振动、碰撞、摩擦力,以及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
另外,还需要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等基本规律。
第四章分子运动与热现象本章主要内容是分子运动与热现象,其中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及其相互转化、热内能、温度、比热等概念。
另外,还需要了解热传递的方式以及热量守恒定律等基本知识。
第五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本章主要内容是物质结构与性质,其中包括物质常见状态、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形成等基本概念。
此外,还需要了解酸、碱、盐等常见物质的性质。
第六章化学反应及其反应速率本章主要内容是化学反应及其反应速率,其中包括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反应原理等基本知识。
此外,还需要掌握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
第七章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本章主要内容是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在生活中很重要,其中包括石油的利用、有机物与生活、化学肥料、化学清洁剂等基本概念。
要了解每个物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加深我们对它们的认识。
总结以上便是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主要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我们将每个知识点掌握清楚,在做各种题目时也需要注意理解题目中要求的知识点,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形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二、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三、热量的概念和单位1、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2、热量单位:焦耳(J)。
四、热传递和热平衡1、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2、热平衡:两个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在温度上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五、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1、比热容:描述物质吸热或放热本领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c表示。
2、比热容的单位:焦耳/克·摄氏度(J/g·℃)。
3、应用: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放热能力等。
六、热机的基本原理1、热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内燃机、蒸汽机等。
2、基本原理:燃料在燃烧室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运动,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七、能量的转换和利用1、能量转换: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能量利用:将能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能量,包括电能、热能、机械能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知识点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知识点梳理第三章生物与环境一、生命的世界1、生物的特征: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异养型生物(如动物)都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
2、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从微细到宏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不同生物的分类方法:按照形态结构分类,如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海绵、珊瑚等)和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按照生活环境分类,如动物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等。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提
纲
本文档是针对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知识点复提纲。
以下是每个单元的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
-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 物质的分离方法和应用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 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 程序化细胞死亡和细胞增殖
-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 生物体的组织和器官
第三单元:各种物体的运动
- 物体的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
- 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牛顿定律和力的合成
- 力和压力的概念及应用
第四单元:热能与能量转化
- 热量和温度的概念
- 热传导、辐射和对流的过程
-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 机械能和动能的转化
第五单元:光的反射和折射
- 光的传播和速度
-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 光的色散和凸透镜
- 光的应用和光学仪器
第六单元:电能与电路
- 电荷的性质和电场的作用
- 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
- 电阻和电阻定律
- 并联和串联电路的特点与应用
第七单元:地球与地图
-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地球的运动和现象
- 地球的资源和环境保护
- 地图的制作和使用
以上提纲涵盖了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核心知识点。
认真复并掌握这些内容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和应试能力。
注意:本文档仅为知识点复习提纲,具体教学内容和深入解释请参考教材和教师指导。
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感应性现象1. 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负向地性等。
(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
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2)向地性:根的向地生长;根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⑶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
(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5)向触性:植物对振动作出的反应。
(6)向热性:植物对温度作出的反应。
(7)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负向地性表现;二、植物生长素1. 产生部位:胚芽的尖端2•作用: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②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③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3. 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
应用于除草剂防治杂草;棉花种植中摘除顶芽。
4. 分布:由光照条件决定。
当受到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处分布多;向光少。
阳光均匀照射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均匀。
5. 植物具向光性实质。
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
即植物具向光性。
三、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3.2人体的激素调节一、内分泌腺和激素1. 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 内分泌腺的种类、分泌的激素、功能及异常时的病症列表。
1.激素分泌失调时;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手大、脚大、扌曰粗、鼻冋等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甲亢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3.注意点:(1) 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区别:①作用的激素不同;前者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后者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②智力差异:前者智力正常;后者智力低下。
(2) 计划生育的输卵管和输精管结扎;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正常分泌;人的第二性征不会消褪。
(3)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与人的生长有关;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与人的生殖有关。
(4) 内分泌腺和消化腺(唾液腺、胰腺)的区别:①有无导管:内分泌腺无导管;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消化腺有导管;消化液经导管进入消化道。
②分泌物质不同:内分泌腺一一激素;消化腺一一消化液。
三、胰岛素与血糖含量1.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常含量为:90毫克/ 100毫升。
(1) 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胰岛素。
(2)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课本图3 —10。
血液中血糖含量的升降;决定于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或减少;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导致血糖含量的下降或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正常值。
(3) 胰岛素的功能:促进人体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内;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
(4) 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
①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
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
药物治疗注射胰岛素;饮食控制糖类物质摄入。
②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多吃糖类物质;补充血糖;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
3.3 神经调节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并以神经调节为主。
2.体液调节主要是理活动起着重要的激素调节。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许多的生调节作用。
3.小鸟、小虫遇到敌害时会迅速躲避;驾驶员看见红灯就会刹车;这些感觉和反应都是由神经系统来控制和调节的;快速而短暂;而体液对生物体的调节缓慢而持久。
4.人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需要有许多的器官或组织参与;如眼、鼻、耳、皮肤、神经、脑、脊髓和运动器官;这是一个接受信息T传导信息T处理信息T传导信息T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是许多器官协调作用的结果。
一、神经元1.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 神经元的结构。
如图3 —5。
r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神经元J 树突:短而多,呈树枝状突起枠由突:较长,只有一条,外包髓鞘,在它的末端有轴突的分枝,尖端是末梢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细胞体。
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3. 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上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信息);并传向细胞体;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它他神经元。
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1. 神经元的 树突在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后;传导到细胞体;然后由轴突将信息向另一神经元传导。
信息的进一步传导和处理;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
2.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这三个部分组成。
(1)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脑神经、 脊神经;它的主要功能是承担信息的传导;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1. 脑神经:由脑部发出;总共 12对;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如视神经、嗅神 经、位听神经等。
其主要功能是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2. 脊神经:由脊髓发出的神经;通向身体的 躯干、四肢的皮肤 和肌肉其主要功能是 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 内脏的感觉和运动。
(2 )、中枢神经系统 1. 脑和 脊髓 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 中枢 部分。
2.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 接收处理各种信息;并决定和启动 相应的反应。
3. 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骨骼的保护;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椎的椎管内。
(3 )、植物性神经1. 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神经分布到心肌、腺体、内脏器官等处;支配各种内脏器官的活动。
如心跳、胃肌运动、胆囊收缩等。
这些神经叫植物性神经。
2. 植物性神经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
三、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 大脑、 小脑、 脑干 三部分1.大脑。
(1) 大脑特别发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 最高级部分 ;是人的 思维器官 。
(2) 大脑的结构分左、右两个半球;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3) 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 沟、 裂 和回;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
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
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4) 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 枢是人类特有的。
2.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 协调性 。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 站立不稳、行走摇晃、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
3. 脑干。
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四、脊髓的结构和功能1. 脊髓是 脑干的延续 ;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
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2.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主要有传导和反射两个方面的功能。
3.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
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当我们无意中接触到针尖时;往往发生的情形是:先把手缩回;后才觉得手被刺痛 了。
这说明了脊髓有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五、反射1. 当我们的手无意中碰到高温物体时;会怎么样 ? 立即缩回 。
2. 对高温物体的刺激;手迅速缩回是一种应答性的反应。
这种应答性的反应叫 反射。
3.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 基本方式 。
4. 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接受、传导、处理 。
六、反射弧1.产生反射的过程。
当手碰到高温物体时;首先通过感受器感觉高温;产生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 传导进;共有 31对传入神经神径屮枢入神经中枢(在脊髓中);再通过传出神经传达到效应器;产生反应;手立即缩回。
产生反射活动的这样的结构叫反射弧。
2. 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 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54.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肌腱中的感受器T传入神经T脊髓中的神经中枢T传出神经T效应器产生效果小腿反弹。
5.膝跳反射可用来检查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3.4动物的行为一•先天性行为与生俱来的行为特点:①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②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即可完成。
③不需要经过后天训练就形成的反射性活动。
例如:眨眼、吮吸、排便、排尿、繁殖求偶、迁徙......二•后天学习行为①在生活中形成;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形成②需要大脑皮层参与③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例如:八哥讲话、海狮顶球、猴子骑自行车、小狗算术......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反射弧不固定。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反射是遗传行为;【例如】膝跳反射、吸吮反射、缩手反射3.5 体温的控制一、恒定的体温1. 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低等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称为变温动物。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相对恒定;称为恒温动物。
2. 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37 C 左右。
3. 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绝对不变的。
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1. 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这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 产热。
(1)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
(2) 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骨骼肌颤抖;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3) 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影响产热。
(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3. 散热。
(1)散热有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两种方式。
(2) 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皮肤的温度又可通过血管中的血流量来控制。
外界温度低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温度高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3) 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比较少。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4. 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会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的表现是:体温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严重时危及生命。
三、体温受脑控制1. 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