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4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类似于数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这一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的群体性“指导者”、潜能的“挖掘者”、研究的“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构建起的人脑加电脑的新型学习机制,以及以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过程所架设起的联系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将使数学研究性学习既实现再现数学知识产生、发现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又从理论上与实践上真正切入到 2 1世纪的发展轨道。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还应是学生潜在智力的挖掘者。
对于同一个课题,由于每一个学生所考察的侧重点、简化问题的过程,运用的数学知识不尽相同,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和处理方法。
教师要善于从中去发现学生瞬间的点滴顿悟或灵感,那怕是很不成熟的认识,甚至是有悖于常理的看法,都要给予他们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教师要在赞扬每一个学生瞬间的思想火花中进行深入的指导,使他们在有朝一日能在光芒四射的瞬间去创造未来。
面对一个个新颖的实际课题,不仅是学生要学习,要探究、要思考,教师也会面临新问题。
因此,在更多的时候,教师往往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合作伙伴。
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去进行方案设计、模拟实验操作、社会调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群体性的“指导者”、“挖掘者”、“合作伙伴”确定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尊严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中体验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去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课题的选择是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数学新教材中虽然提供了”课题”,但这并不完全是学生做的”题目”,适合于学生”研究”的题目,不仅要”可能”、”力所能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亦即通过学生的”研究”,真正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将研究性学习中能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数学学习,使之拓展和加深。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思想摘要: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
在数学学科领域中,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联想起他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满足内在各种需要。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思想渗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习者,而是学习者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学习活动应当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源自于内在需要的活动,是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
传统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是否记住书本知识为目标,学习难以成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需要。
而“研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它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
在数学学科领域中,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联想起他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满足内在各种需要。
一、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的渗透数学开放题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
数学开放题既展示了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又反映了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因此,利用数学开放题引入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数学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数学开放题的构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问题本身的开放性而获得新问题,其二是问题解法的开放性而获得新思路。
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和实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 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取数学知识,而且要重视获取这些数学知识的过程,亲身经历数学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所以,开展探究性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精神,转变观念,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使教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效益最大化?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面作了思考和实践.一、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比,实施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应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而是作为问题探究的组织者、平等的参与者. 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倾听学生的呼声,重视和观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消除学生的紧张、害怕心理,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为教师是他们之间的一员,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好奇、喜欢探究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二、创设情境,合理引入问题研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是研究学习的教学特征之一. 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应用,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科书,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问题研究,如趣味问题、实用事例、实验猜想、数学小故事、设置悬念、直观教具演示等,将数学问题设计成学生身边或可解决的实际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刺激学习情绪,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准知识的切入点,精心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 例如在“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我曾经这样设计问题的情境:有a,b,c,d四户人家,现在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四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相等,此井该挖在何处?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讨论和猜测. 接下来很自然得到:此井应该挖在过a,b,c,d四点的圆的圆心上. 教师的追问揭示了问题的实质,也导出了课题,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画图、思考、讨论,也有些学生仔细去看教材.三、倡导合作,让学生成为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是由师生在多项合作中进行探究,合作是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目的. 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恰当形式是课堂讨论. 在讨论上,教师着重挖掘教学自身的规律,用于启迪学生思维,挖掘数学美的因素,使数学富于情趣,富于激励性.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角”时,要求每名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和这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并把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把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不重复覆盖在其所画的外角上,且它们的顶点重合在一起. 这时学生会发现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从而学生不仅获得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又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四、利用多媒体,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更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得到优化. 如初中数学中的“点的轨迹”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一块内容,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只能从静态的图形中去接受这些枯燥的知识,有时会产生一些疑问,如采用多媒体技术,使广大教师解决了几何(特别是“点的轨迹”)教学中碰到的许多难以解释的实际问题.当然,以上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成功,所以我们说多媒体应用于探究性学习是非常必要并极其有用的,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展示数量关系、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及其变化过程并研究其性质,帮助学生绘制图表、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收集信息,互相交流.五、多元评价,保障研究有效实施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教师不仅要关心研究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即每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协作精神、合作能力等,同时,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形成与提高方面的评价. 在评价学生时,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可包括:(1)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2)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解题;(3)对结果有无反思的习惯;(4)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应是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允许学生大胆猜想,取得不同的成果,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没有得出正确结论,也应给予成功的评价,对在探究性学习中有独创性的学生,应大力进行表扬鼓励,把他们的成果在班级、学校进行展示.总之,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 探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数学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摘要: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 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数学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
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在现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何在中学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
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
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怎样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在课题研究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全体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在试验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摸索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分工、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结论,渗透了研究性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课题学习与数学探究过程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及经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并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全面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要不断渗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培养。
但是探究内容必须切合实际。
我认为教材中设置的“讨论”、“阅读”“小结”等,它们具有贴近学生实际,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联系紧密,利于课内外结合等特点,都是很好的探究性素材。
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切人点,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科教学的三项目标,即“知识技能”、“智力形成”、“态度培养”在运用科学方法而展开的科学探究中得到有机统一,能够在教学中激活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究性活动包括试验探究、规律研究、课题性探究等几种主要形式:【1】实验探究是依据试验具有的启迪学生思维作用,对试验作出的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探究试验中自觉深人地思考从实验现象出发,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得出结论。
一般步骤是:依据教学目标,提出探究目标——指导学生试验、观察现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概括出结论。
【2】规律性探究是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将要探究的规律性问题,解决问题所需的方法和素材,但不是提供预期结果,学生自己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概括,发现某种联系,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般步骤是:设疑——探究——归纳、整理,概括出结论。
【3】课题性探究是指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些“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亲身独立调查、实践和探究,完成和感受研究的乐趣。
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上一定要充分,其次是课堂组织环节要有序,再次是过程评价要多角度、多层面,要到位。
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摘要:有研究,才会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发挥主导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引导研究兴趣参与有研究,才会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发挥主导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过去十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且收获很大。
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一、激发兴趣,激起研究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
学生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兴趣的:1、以好奇激趣。
好奇心是小学生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我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疑问,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二年级“五的乘法口诀”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并进行提问的:“在一座小山上,有两只小松树在摘松果,你们知道小松树摘了多少个松果吗?请猜猜看。
”顿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句的争论着,大都有不服输的感觉。
我因势利导:“小松鼠呀,为了能迅速地数出他们到底摘了多少个松果,他们把五个松果装在一个篮子里,现在他们装了两个篮子,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松果呢?”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争着回答。
“看,小松鼠现在装了三个篮子了,篮子里面有多少个松果呢?”同学又马上回答了我的问题。
我把剩下的“五的乘法口诀”交给了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很容易就把“五的乘法口诀”弄懂了。
在这节课里,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研究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张正明发布时间:2023-02-23T16:43:48.85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2月1期作者:张正明[导读] 随着新课改不断地推进,教育部门强调学生要加强自主学习、创新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模式有着较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特点,结合初中数学学科内容多、难度大以及考点多的主要特点,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出发,对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的探究。
张正明成都市郫都区岷阳外国语实验学校摘要:随着新课改不断地推进,教育部门强调学生要加强自主学习、创新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模式有着较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特点,结合初中数学学科内容多、难度大以及考点多的主要特点,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出发,对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模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2-041-01研究性学习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科的各部分内容进行联系与归纳,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并且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式学习模式转变得更为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会新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得学习在此过程中得到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模式之下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都会比传统学习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强,这为我国高质量人才的输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前提,促进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更高层次的体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存在感,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更加认真地探究数学知识,而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态度都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迎合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解放。
培养数学创新意识探究的过程当中,积累数学学习技巧,从而较好地提高数学学习的成绩。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教学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能够自由进行探究和学习,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所以本文就以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充分重视研究公式定理形成与证明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应当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基础知识,并且灵活运用和掌握数学的公式和定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于定理和公式利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无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规律化,极易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产生过多的心理压力,无法积极地进行学习,对数学知识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教师要认清传统教学的弊端,积极利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规律化记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公式和定理来进行数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时,就要立足课本知识,针对一些关键的定理进行牢记,如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联系阐述。
但是定理的证明,在初学的时候一般都是很复杂甚至较为抽象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掌握定理的内容,明确定理的作用是什么,多用在什么地方,怎样运用这些定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基础的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进一步加强空间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动手制作立体图形,例如正方体和长方体,并且在立体图形当中寻找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提高空间想象力。
并且树立立体的观念,做到能想象出空间图形,并把它画在一个平面上,从而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吴建山
(福建莆田华侨中学)
摘要: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学习。
关键词:设计;探究性意识;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究”处于核心地位。
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有两个显着特征,其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其二是教学过程的探索化。
一、设计问题式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探究意识
设计思路:
1.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提出合理化问题
2.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问题研究
3.将研究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理论
4.应用理论,解决问题
5.在应用中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
6.将理论进行拓宽与引申
例1.“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的教学中:
问题1:由诱导公式(一)可将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化为求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值。
试问能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除了可以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可求外,其他仍无法求出。
问题2:任意90°到360°的角能否用锐角表示?(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①当β∈[90°,180°]时,β=180°-α;当β∈[180°,270°]时,β=180°+α;当β∈[270°,360°]时,β=360°-α。
②当β∈[90°,180°]时,β=90°+α;当β∈[180°,270°]时,β=270°-α;当β∈[270°,360°]时,β=270°+α。
问题3:探索①的.表达式是否有公式转化。
可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方法,并结合正、余弦的定义得出结论。
教师再把结论推广到一般角α。
问题4:α角可以是任意角吗?
这里通过恰当的提问,将学生再次引入探究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设计自主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渗透
1。
纵深发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质上是命题的不断变化和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
例2.求实数a的范围,使当x∈[0,1]时,不等式x2-
ax+a+1>0恒成立。
师生分析:不等式中有两个字母x和a。
x∈[0,1],求实数a的范围。
方法3:[数形结合思想]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1=x2和y2=a(x-1)-1的图象,由图象可知y2=a(x-1)-1恒过定点(1,-1)。
要使y1>y2在x∈[0,1]时恒成立,直线的斜率应大于-1,所以a∈(-1,+∞)。
此题复习了三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
横向联系,一法多用
立体几何新教材增加了空间向量及其相关的内容,因此,学习这章内容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以下两类型:(1)与角有关的计算;(2)与距离有关的计算。
例3.已知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AB⊥AC,
PA=AC=AB/2,N为AB上一点,AB=4AN,M,S分别为PB,BC的中点。
(1)证明:CM⊥SN.
(2)求SN与平面CMN所成角的大小。
分析:异面直线成角问题,传统解法是平移后再解。
题目中有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求出异面直线CM、SN所成的角或算出。
第(2)问通过求平面CMN 的法向量后,同法可求得线面所成的角。
问1:改求二面角M-NC-S的大小,能否同法求之,与传统方法比较简便吗?
问2:若增加求点S到平面CMN的距离,异面直线CM、SN之间的距离,三棱锥S-MCN的体积,能否用向量法计算?解题方法相似吗?与传统方法简便吗?
问3:哪些题型还可以用向量法解决?学生思考后,得出第三种类型:研究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中应对某些习题进行深化和引申,以加强对知识的交叉渗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目前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断加强,给我们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们要立足课堂、着眼教材、贴近学生实际,使课堂教学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符合当今和未来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陈跃辉。
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创新能力[J]。
江苏高中数学教与学,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