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5.19 MB
- 文档页数:20
失眠障碍治疗最新欧洲指南2024总结近日,journa1ofs1eepresearch发表了《2023欧洲失眠指南: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更新版)》,其中关于失眠障碍的治疗部分,本文摘要如下。
治疗注意事项1 .一旦出现失眠障碍就应该积极治疗(AX2 .在存在合并症的情况下川缶床判断应决定先治疗失眠或合并症还是同时治疗(AI认知行为疗法(CBT-I)1 .无论是否有合并症,CBT-I都应作为任何年龄成人失眠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A\2 .CBT-I可以亲自或以数字方式交付(A\3 .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是CBT-I最有效的成分(BX药物干预1 .如果CBT-I无效,可以提出药物干预(AX2 .苯二氮草类和苯二氮草类受体激动剂可用于短期治疗失眠(≤4周XA13 .苯二氮革类和苯二氮革类受体激动剂的长期治疗(标签外使用),每日或最好是间歇性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开始,利弊需要在个人基础上讨论(BX4 .在失眠的短期治疗中,可以考虑使用低剂量的镇静抗抑郁药(标签外使用),必须仔细考虑禁忌证(BX5 .长期治疗失眠症(无合并症),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开始使用低剂量镇静抗抑郁药,其利弊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讨论(B16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失眠长达3个月(Ah7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进行失眠障碍的长期治疗,其利弊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讨论(AX8 .由于证据不足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抗组胺药不推荐用于失眠治疗(AX9 .由于证据不足,并且考虑到它们的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物不推荐用于治疗失眠(A\10 .如果不涉及昼夜节律因素,褪黑素(快速释放,非处方药或处方药)通常对治疗失眠无效(AI11 .长期使用缓释褪黑素治疗失眠症(患者>55岁)在某些情况下长达3个月可能有效(B\其他治疗12 由于证据不足,不推荐草药/植物疗法用于治疗失眠(AI13 光疗法和运动疗法可能是CBT-I的辅助疗法(BX注:A:非常强烈的推荐;B:强烈的推荐;C:弱;D:非常弱的建议指南建议所有失眠患者,无论是否有其他医学问题或精神健康问题,都可以将CBT-I作为他们的初始治疗。
失眠失眠是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症状。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
本病多由五志过极、劳逸失调、素质不强、病后体虚及饮食不节引起。
病位在心,与肝郁、胆怯、脾肾亏虚、胃失和降密切相关。
病理变化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虚者多为心失所养,实者多为邪扰心神。
包括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脑动脉硬化、慢性中毒、精神分裂症早期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诊断】1轻者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3.实验室检查排除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辨证应审其邪正虚实。
虚证以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和心胆气虚证为多,实证有心火炽盛证、肝郁化火证和痰热内扰证。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以安心神为原则。
虚者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阴降火;实者宜泻其有余,消导和中,清火化痰。
虚实夹杂者,又应补泻兼顾。
1心火炽盛证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方药举例:朱砂安神丸加减。
黄连5g,生地12g,桅子:10g,黄苓Iog,连翘10g,当归10g,朱砂(冲服)Igo加减:胸中懊恢,胸闷泛恶者,加淡豆豉10g,竹茹6g。
便秘漫赤,加大黄6g,淡竹叶10g,琥珀(冲服)2go2 .肝郁化火证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澳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柴胡6g,黄苓10g,木通6g,⅛g子IOg,泽泻10g,车前子(布包)10g,当归10g,生地黄10g,龙骨(先煎)25g,牡砺(先煎)25go加减: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10g,郁金10g。
睡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睡眠是人体必要的生理需求之一,良好的睡眠质量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睡眠障碍,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正受到睡眠障碍困扰,因此正确地诊断和治疗睡眠障碍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睡眠障碍,并探讨相关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常见睡眠障碍及其特点1. 失眠症失眠症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睡眠障碍,其特点是难以入睡、入睡后易醒或者早醒,并伴有白天明显的倦怠感。
失眠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压力、焦虑、抑郁等。
长期失眠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以及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OSAH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特点是呼吸暂停和氧气供应不足。
这导致患者在夜间多次中断和短暂醒来,影响了深度睡眠。
主要症状包括沉重的打鼾声、口干咽燥、白天过度嗜睡等。
3. 噩梦与梦魇噩梦与梦魇是一些人在睡眠中经历的令人不愉快的梦境体验。
这些恶梦可能引发剧烈的恐惧感、焦虑或夜惊。
长期遭受噩梦困扰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二、诊断睡眠障碍的方法1. 睡眠记录对于诊断和评估睡眠障碍,医生通常建议进行睡眠记录。
通过让患者记录每晚的入睡时间、醒来时间和任何觉得重要的事件,如打呼噜、作恶梦等,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睡眠模式和问题。
2. 多导睡眠监测(PSG)多导睡眠监测是一种专业的检测手段,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睡眠状态。
在实验室设置中,医生会将多个传感器连接到患者身上,通过记录和分析大脑活动、呼吸、心率等数据,从而得出睡眠质量及其可能的异常。
3. 睡眠问卷睡眠问卷是一种常用的诊断工具,通过询问患者关于他们的睡眠习惯、噪音、环境以及特定症状等信息,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作出进一步判断。
三、治疗方法1. 行为治疗对于失眠症等轻度睡眠障碍,行为治疗通常是首选。
它包括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避免午睡和限制床上其他活动(如看电视或使用手机),以及采用放松技巧如温暖浴缸泡脚或深度呼吸来帮助入睡。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
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
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同卷调查)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
为了规范失眠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失眠诊疗共识专家组于2004年起草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历经多次修订,于2006年正式发表。
该共识对于规范失眠的临床诊治已经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邀请相关学科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参考近年来失眠诊疗领域相关的进展资料,结合我国国情,经多次讨论形成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规范化的成人失眠诊疗框架。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时仍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治疗方案推荐强度的划分标准本指南对治疗方案进行推荐时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兼顾周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常用但未通过有效循证医学模式验证的治疗方法,参照其疗效评估、风险估计、经济负担和实用性等多有面因素,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进行推荐。
推荐的强度分为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若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Ⅱ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适应证充分时可应用;Ⅲ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可在与患者讨论后采用;Ⅳ级推荐: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不用于无适应证的患者。
二、失眠的定义与分类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失眠表现为人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在10%-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半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
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诱发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构成严重的负担。
国内外睡眠医学专家曾发表多项与失眠有关的诊疗指南,但时间上相对陈旧,且多数仅针对成人,未能较好地涵盖儿童、老年人和孕产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同时较少关注中医药和物理治疗等相关内容。
为此,中国睡眠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来自国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涵盖与睡眠医学相关的多个科室(包括精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儿科、中医科等)的睡眠医学专家成立指南制定专家委员会,以编制适合国情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专家组经过反复和充分论证,结合现有的临床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历时1年时间,完成了指南的撰写。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家,特别是睡眠医学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
第一部分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一、循证依据本指南参考2008年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成人慢性失眠评估和管理的临床指南》(以下简称AASM指南),并检索国内外的主要电子数据库(1999年7月至2015年9月)以获取相关文献。
电子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检索词为“失眠”及与失眠相关的评估、检测和治疗等内容的关键词。
二、推荐等级本指南采用了与AASM指南相同的文献证据级别以及推荐等级即“标准(Standard)”、“指南(Guideline)”和“临床建议(Option)”。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的失眠症定义、诊断标准和流行病学等资料也作为“标准”来推荐。
指南的一些重要内容在既往文献中可能找不到依据,或现有文献的结论相互之间存在矛盾,需要进行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
神经指南: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失眠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有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
长期失眠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增加罹患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
严重的睡眠缺失将降低患者的工作效率和警觉水平,甚至有可能引发恶性意外事故,造成巨大损失。
为规范国内失眠的诊断和治疗,相关领域的专家于2006年形成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进而于2012年在循证医学框架内经过广泛讨论推出《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该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加全面、规范,更具有操作性的成人失眠诊疗方案。
近年来,失眠相关的国际分类和诊断标准出现了调整,新型治疗药物上市,国内针对失眠的临床诊疗经验也在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这些变化促成了本次修订工作。
本修订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组织专家组,结合国内失眠诊疗实践的现状,经广泛讨论后形成。
修订说明和适用范围专家组参考国际失眠相关指南和临床实践标准,回顾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新发表的文献资料,结合前版指南使用经验和当前具体国情,依照循证医学证据提出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推荐意见。
作为2012版指南的替代更新版本,本指南主要的变化包括:(1)更新了失眠分类和诊断标准;(2)新增临床评估相关推荐意见;(3)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提出具体的干预推荐意见;(4)根据新的证据更新和修订部分治疗推荐意见。
本指南适用于所有的临床医师,旨在提供易于临床操作且符合国情的中国成人失眠诊疗规范。
指南是针对临床特定问题进行广泛医疗实践后的总结,即使是较低级别的推荐,所涉及的临床实践仍强于单一的个人经验,理应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
医师参照本指南时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评估潜在风险,实施个体化的精准医学诊疗。
推荐等级的划分标准本指南参考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等级划分方法,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评估,确定证据等级,兼顾国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经专家讨论给出相应的推荐意见。
失眠的诊断标准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它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准确地诊断失眠至关重要。
失眠的诊断标准是根据患者的睡眠情况、症状和持续时间来确定的。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失眠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睡眠困难,患者需要在入睡、睡眠中或清晨早醒时经历睡眠困难。
这种困难可能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中频繁醒来或者清晨醒来后无法再入睡。
2. 频繁发生,睡眠困难需要在一周内至少发生三次,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
3. 影响日常功能,失眠症状需要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例如影响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庭生活等方面。
4. 其他症状,除了睡眠困难外,患者可能还会出现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症状。
在进行失眠的诊断时,医生通常会采取综合评估的方法,包括详细询问患者的睡眠情况、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同时可能会进行睡眠日记、睡眠监测等辅助检查。
此外,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例如焦虑、抑郁、药物滥用等。
除了根据症状和持续时间来诊断失眠外,医生还需要对失眠进行分级。
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标准,失眠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轻度失眠通常表现为睡眠困难发生频率较低,对日常功能影响较小;中度失眠则表现为睡眠困难频繁发生,对日常功能有一定影响;重度失眠则表现为睡眠困难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日常功能。
总之,失眠的诊断标准是根据患者的睡眠困难症状、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来确定的。
医生在进行诊断时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
只有准确地诊断了失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睡眠。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问题,对个体和社会均构成严重负担。
国内外曾发表多项失眠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但时间相对陈旧,涵盖人群和诊断与治疗方法相对有限。
中国睡眠研究会(CSRS)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国内睡眠医学领域专家成立指南制定专家组,以编制适合中国国情的临床实用的失眠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
专家组经过反复充分论证,结合临床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循证医学证据,历时1年,完成《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撰写。
指南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工作者,特别是睡眠医学领域人员提供规范化失眠障碍诊断与治疗框架,主要特点是:(1)基于最新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3版(ICSD-3)标准。
(2)依据严格的循证医学证据。
(3)贴近临床实际,强调失眠障碍共病观点,提出失眠障碍的疗程主要基于临床症状,不再强调镇静催眠药的治疗时限。
(4)增加或丰富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和老年人失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5)强调认知行为疗法(CBT)在失眠障碍治疗中的地位,增加物理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本文拟对指南的编制过程和重点内容进行解析。
一、指南的编制1. 制定还是改编编制指南之初,首先考虑是“制定”全新指南,还是“改编”现有指南。
改编的前提是既往有一个或多个高质量指南。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国外指南是2008年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制定的《成人慢性失眠评价和管理临床指南》[以下简称AASM指南(2008)],并发表一系列临床研究,即针对失眠每项具体临床问题的指导性文献,因此,AASM指南(2008)是在持续性工作基础上形成的质量较高、临床实用性较强的指南。
最具代表性的国内指南是201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制定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与AASM指南(2008)相吻合。
此外,根据《指南研究和评估第2版(AGREE II)》,AASM指南(2008)严谨性和透明性均较高,因此将该指南作为改编范本,但仍需大幅度修订、更新和补充:(1)为回顾性文献报道,一项指南平均3.60年后内容陈旧,应予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