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8
名词解释部分1东印度公司建立于1600年,是英国侵略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主要殖民工具。
它垄断了英国在印度乃至亚洲的贸易,把印度的香料、棉织品和丝织品等运往欧洲获取暴利;为了控制那里的贸易活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了许多商馆、货栈和负责保护任务的据点。
2.圈地运动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发生了圈地运动。
圈地使大批农民丧失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成为被迫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
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制产生和发展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并为以后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3清教运动16世纪后半期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清除英国国教内部天主教残余的运动。
当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增强,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英国国教持反对态度,要求消除残存的天主教因素,简化教会的仪式和活动,故名清教。
清教徒抨击封建贵族、僧侣的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提倡过严肃勤劳的生活。
这实际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益和积累资本的理想生活,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动力。
4、“新模范军”:英国内战时期,“长期议会”建立的新型革命军队。
1642年8月内战爆发后,议会军掌握在长老派手中,指挥不一,作战不力。
1645年2月议会通过《新模范军法案》,决定组建一支由国家统一控制和指挥的新型军队。
4月初又通过《自抑法》,规定议员不得兼任军事领导职务,从而把长老派军官清除出军队。
新模范军以克伦威尔的东部联盟军为骨干,对原议会军的三支部队进行了改组。
新模范军采用募兵制,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纪律、统一军服。
总司令全权处理军队事务,不受任何外来干预。
士兵主要来自信仰清教的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军官多数是独立派乡绅代表。
新模范军纪律严明,指挥统一,装备先进,英勇善战,在内斯比之战和普雷斯顿之战中战胜王党军,并逐步发展为议会的常备军。
但随着军队内部特别是高级军官的腐化,在1649年5月克伦威尔镇压平等派士兵起义和远征爱尔兰后,蜕变为维护大资产阶级和大土地占有者利益的工具。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旧制度:(1)“旧制度”是指18世纪处于没落时期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主要是指路易十五(1715-1774年)和路易十六(1774-1792年)统治时期,直到1789年大革命爆发。
(2)是十八世纪末法国革命者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称呼。
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旧制度主要是指18世纪时的封建制度。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
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
17世纪末,在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在俄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统治阶级。
彼得亲政后,依靠当时代表进步倾向的中小地主和新兴商人阶级,打击大贵族势力,鼓励工商业发展和私人开办企业,开展军事改革,极力吸取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为国家富强作出巨大贡献。
改革是全面有效的,彼得是使俄国开始走向富强并跻身欧洲强国行列的奠基人。
3、北方战争:对外实行领土扩张是俄国的传统政策。
到17世纪末,俄国对水域的需求更为明显,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海上,长期以来,俄国缺乏出海口,为了争夺出海口,俄两次出兵土耳其均遭失败,于是彼得将力量转移到北方,于1699年同丹麦、波兰结成反瑞典的“北方同盟”。
1700年瑞典先发制人,出兵攻打丹麦,迅速取得胜利。
随后便进军波兰。
俄国急忙派兵出战,最终双方签订尼斯塔特合约。
俄国将领土扩张到波罗的海沿岸,北方的出海口问题得到解决。
这一战打了21年(1700-1721),史称北方战争或俄瑞战争。
战后彼得正式称帝,俄罗斯也改称为帝国,以一个强国的身份出现在欧洲政治舞台上。
4、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波拿巴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借口,开始行动,他被任命为总司令,并在当天到元老院手举军刀表示效忠,他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督政府实际瓦解。
波拿巴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11月9-10日的事件就是雾月政变。
同盟,奠定了北方共和国的政治基础。
1581年7月26日,奥兰治亲王宣布废除正式脱离西班牙而独立,成立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
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6. 《大抗议书》:大抗议书是英国国会与专制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形成于1641年。
其主要内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在无议会统治时期的暴政,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要求:实现工商业活动的自由,高级政府官员和大臣只能“从国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们中间任命,进行议会改革,要求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
该抗议书共204条,经过激烈的讨论,议会终于以微弱的多数通过。
但是当大抗议书提交给国王时,却遭到了国王的拒绝。
大抗议书成为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上层分子长老派的政治纲领。
7. 清教运动: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
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
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
运动后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
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
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
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教徒主张人人去读圣经,直接领悟上帝的“启示”,实际上反应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愿。
因此,他们要求废除国教实行的主教制度,取消主教从中干预教徒与上帝的“交流”。
清教明显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张,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反封建斗争的现成的思想武器。
8.光荣革命:是英国一场和基督宗教有关的非暴力宫廷政变,发生于1688年到1689年。
英国国会辉格党、托利党信奉新教之党人们联合起义;将信奉旧教的詹姆斯二世国王罢黜,改由詹姆斯之女玛丽二世与夫婿威廉三世,两伉俪君主共治英国。
是英国一场和基督宗教有关的非暴力宫廷政变,发生于1688年到1689年。
英国国会辉格党、托利党信奉新教之党人们联合起义;将信奉旧教的詹姆斯二世国王罢黜,改由詹姆斯之女玛丽二世与夫婿威廉三世,两伉俪君主共治英国。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
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过渡的历史。
整个世界近代史有三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二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三是亚、非、拉美人民反对殖民压迫。
从时间和内容上,可将其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
按照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可将世界近代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时期(17、18世纪);第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19世纪上半期);第三,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确立(19世纪50、60年代);第四,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并开始进入垄断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平原派:又称沼泽派。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中间派集团,由于其在国民公会中的座位在会场的最低处,故名。
该派在议会中人数最多,其特点是拥护革命,赞成共和,提倡经济自由,但政治上不坚定,没有形成稳定的领导核心。
当吉伦特派和山岳派激烈争斗时,该派采取以不危害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为准则的中立态度,见风使舵。
在吉伦特派执政时,支持吉伦特派。
山岳派执政时期,它又赞助山岳派,甚至对雅各宾派专政的恐怖政策也表容忍。
1794年7月,平原派又成为反罗伯斯比尔势力的组成部分,在国民公会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专政,平原派成为热月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山岳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派。
因在国民公会中坐在会场左边的最高处而得名。
代表人物有罗伯斯比尔、马拉、丹东等。
成员大多数参加雅各宾俱乐部。
山岳派与吉伦特派政见不同,对立严重,发展到无法共处于一个组织中,1792年10月,吉伦特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后,山岳派与雅各宾派成为同义语。
1793年6月2日期以后居领导地位,实行雅各宾专政,将革命推向高潮。
后内部分裂,相互倾轧。
罗伯斯比尔被处死,山岳派影响日渐消失。
3、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 帝国主义:指欧洲列强国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通过殖民、扩张和控制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力的行为。
帝国主义导致了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战争。
2. 民族主义:指追求民族独立、民族利益和民族统一的思想和运动。
在近代史上,民族主义兴起于被殖民地或被压迫民族之间,推动了很多国家的独立运动和解放战争。
3. 现代化:指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和发展。
现代化通常涉及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变革。
近代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冲突,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4. 社会主义:是一种追求社会公平、经济公正和消除阶级分化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化、经济计划和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20世纪初,社会主义在俄国革命中得到实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5. 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人所有制、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思想体系。
资本主义鼓励个人创业和追求经济利益,强调市场的自由和自主决策。
资本主义在近代世界中,成为了主要的经济模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6. 世界大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这两次称霸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战争。
这两次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并对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冷战:指1945年至1991年间,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抗。
这种对抗导致了世界的两极化和核军备竞赛,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许多地区冲突和局势紧张。
8. 共产主义:是一种追求消除阶级和实现共产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
共产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国家所有制,主张人们分享和平等分配社会资源。
共产主义在20世纪一度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势力。
9. 轴心国与同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包括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日本帝国等,他们在战争中结成联盟。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V1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 工业革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英国先发生的以手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向机器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且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欧洲和北美洲的历史事件。
2. 大航海时代: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为了寻找财富和殖民土地,进入南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历史时期。
3. 殖民体系:自大航海时代开始,欧洲国家在不同的地区建立殖民地,并控制当地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的经济体系,对被殖民地造成严重影响。
4. 世界体系论:胡安·加勒多提出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理论,认为现代世界是一个三角贸易体系,由主要发达国家、半殖民地和原始社会组成,并且主张发达国家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剥削和掠夺的。
5. 二战:1939年到1945年,由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国家和英国、苏联、美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大规模参与的一场世界性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 冷战:1945年至1989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对抗和竞争,是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
7. 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金融和商业的自由流动为特征,跨越国家政治和地域文化的国际化现象和世界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
相关文章工业革命和大航海时代是现代世界的两大历史事件。
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末,首先在英国发生,之后很快传播到欧洲和北美洲。
这场革命将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转变为机器生产方式,使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最终导致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诞生。
大航海时代则发生在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欧洲,由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等国家开拓,在南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
这些殖民地为欧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劳动力,但对当地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殖民体系加剧了北与南、东与西之间的贫富差距。
在胡安·加勒多的世界体系论中,他认为现代世界是由发达国家、半殖民地和原始社会组成的三角贸易体系,发达国家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剥削和掠夺的。
历史学专业: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
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
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2、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
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
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
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
《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
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
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
近代史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地理大发现:2,圈地运动: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分为小块零散土地的集中、对公荒地的圈占、议会圈地、打破租约的圈地四种类型。
圈地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上,它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是一场明显的“羊吃人”的运动;二是在政治上,它使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转变成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并且改造得很彻底,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耕农大量减少,几近消失;圈地运动使英国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圈地运动还在劳动力、市场、原料等方面,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得比较早,而且进展迅速,到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进而很快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总之,圈地运动以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前提,他不但发展了农业资本主义,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应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
3,胡格诺运动:即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又名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
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
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培根:—,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近代归纳法地创始人,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崇学论》等.他重视知识,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地名言”,反对唯心主义和经院哲学,提出“二重真理”论,把真理分成理性真理和其实真理.2.笛卡尔:,法国人,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地创始人.笛卡儿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地奠基人之一.他反对经院哲学,主张怀疑一切,代表作为《方法论》和《哲学原理》,继承和发扬了培根地理论.b5E2R。
3.乌特勒支同盟:尼德兰革命在南方节节失败,在北方却取得了完全胜利.年地阿特拉斯同盟破坏了根特协定,南北宣告分裂.年月,尼德兰北方各省,包括荷兰、西兰、乌特勒支等和南方地部分城市采取了针锋相对地行动,他们地代表在乌特勒支城结盟,宣告永不分裂,即乌特勒支同盟.同盟以各省代表组成地三级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议定关税、宣战、缔结合约和颁布根本法等一切重大事宜都由三级一会投票决定,并规定统一地货币和度量衡.同盟地协议奠定了北方共和国地政治基础.p1Ean。
4.长期国会:苏格兰起义不断扩大,在伦敦许多地区发生骚乱,伦敦万多人递交请愿书,要求召开议会.年月,查理一世在约克召开了一个贵族“大委员会”,参加会议地贵族也要求召开议会.月,查理一世与苏格兰人民签订了停战协定,查理一世无力筹措赔款,不得不在月日重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陆陆续续存在到年,史称长期议会.长期议会召开后,成了反对查理一世为首地封建王党地领导中心,一般将它作为英国革命地开始.DXDiT。
5.《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确立君主宪制地宪法性文件之一.年由国会颁布.该法案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止法律,不得征税,不得在平时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员在国会中地言论不受法院或其他机关地弹劾或质问;国会应经常召开会议等.法案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资产阶级地权力.这部法案是资产阶级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封建贵族实行妥协在法律上地反映.RTCrp。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地理大发现也称大航海时代,是15到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东西方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航海活动的总称。
经济动力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对外贸易及开通东西方商道需求,追求黄金;精神动力是传播基督教;思想动力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积极作用。
还有航海技术和海上武器技术的发展,商业进步和专职政府支持是客观条件。
内容包括:1487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辟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从西欧直接到达印度的航线;1519-1522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的意义在于: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殖民主义掠夺狂潮。
欧洲的商路中心逐渐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以人性为中心,以人的自由、解放为中心,摆脱神的束缚。
它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继承了人类古典文化遗产,动摇了中世纪长期据以统治地位的教会特权和权威,打破了束缚思想的封建思想和宗教迷信。
这就必然为新兴的市民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最终夺取统治权做了思想启蒙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近代科学和其他学术清除了障碍。
文艺复兴是14C中叶到17C初在欧洲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等欧洲国家,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下发动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的反映。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追求个性自由和人生享乐,肯定人的意义,反对神权和神性。
使人们在精神方面觉醒,并对近代科学文化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造成了私欲膨胀和社会混乱等。
文艺复兴冲破了黑暗中世纪的禁锢,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为后期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但没有明确反对基督教,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迷信成分,有其时代局限性。
其代表人物有但丁,彼得拉克,莎士比亚等。
1.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背景:神圣罗马帝国衰弱,诸侯割据,宗教改革。
原因:1.欧洲矛盾的尖锐(外部因素)首先,在经济上,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地理大发现引起地缘经济的变化。
其次,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相适应,17世纪初欧洲国家的政体也发生了变化,不同政体的国家,对外政策基于不同的国家利益,使17世纪初的国际矛盾更加复杂。
2.德意志内部矛盾(内部因素)新教联盟与天主教同盟的矛盾,16世纪欧洲出现了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浪潮。
宗教改革运动后,神圣罗马帝国内新教与天主教、诸侯与皇帝、各邦之间扩展领土、争夺教产的斗争十分激烈。
3.战争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爆发起义,愤怒的新教徒把斐迪南派来的两名天主教钦差,按照捷克惩罚叛徒的古老习惯从20多米高的窗中扔出。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此为借口,决定武力征服捷克。
由此,“掷出窗外事件”引发了“三十年战争”。
导火线: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掷出窗外事件”参与国家:哈布斯堡同盟→西班牙,奥地利,罗马教皇,德意志天主教徒,波兰立陶宛反哈布斯堡同盟→法国,瑞典,丹麦,荷兰,英国,俄国,捷克,德意志新教徒,特兰西瓦尼亚,意大利奥格斯堡宗教和约:1555年德意志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结《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结束了天主教在德意志的一统局面,确定了路德教和天主教两个教派的平等地位。
另外,根据“教随国定”的规定,各邦诸侯在其领地内有权决定本人及其臣民的宗教信仰。
和约使德意志新教诸侯扩大了政治和宗教权力。
重点:三十年战争是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开始的,后来则失去宗教性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
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
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
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
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
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世界近代史1、卢德运动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
当时工人阶级尚未认识资本剥削下的实质,把机器看做是他们贫苦和灾难的根源,用摧毁机器的手段来反对资本家,约在1779年,工人卢德为抗议工厂主的压迫,第一个捣毁织袜机。
1811年春,诺丁汉郡针织工人为提高工资,开始大量破坏新发明的织机,不久在曼彻斯特及苏格兰相继爆发。
1812年国会通过《保障治安法案》,调动镇压,1813年趋向低潮。
2、狄斯累利19世纪下半期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国务活动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保守党领袖。
三次出任财政大臣,两次出任首相,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与格拉斯顿齐名的最重要首相之一。
1835年参加托利党。
1865年他在德尔比内阁中第三次出任财政大臣。
提出1867年议会改革法案,得到议会的通过和女王的批准。
1874年出面组阁,。
对内实施社会改革,颁布社会立法。
对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英国势力伸入埃及等地。
1880年议会大选保守党失败,狄斯累利被迫下台,但留任保守党领袖。
1881年4月19日,在伦敦病逝。
3、自由民权运动19世纪70年代,各种不满现状的政治力量掀起了要求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斗争,是在日本明治时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及社会运动。
自1874年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递交以来,该运动的分子就向藩阀政府提出一系列开设议会,减免地租,修改不平等条约及保障言论与集会的自由等等的要求。
直至1890年帝国议会开设后,该运动仍继续。
其本质是明治维新的继续和发展,其目的是促进日本政治的资产阶级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4、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
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均属违法,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
违反该法的个人或组织,将受到民事的或刑事的制裁。
世界近代史(世界历史分支)编辑讨论上传视频世界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过渡的历史。
整个世界近代史有三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二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三是亚、非、拉美人民反对殖民压迫。
从时间和内容上,可将其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
中文名世界近代史外文名Modern World History起始时间16世纪截至时间1914年7月28日含义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目录1.1 经济发展2.▪手工工场时代3.▪蒸汽时代4.▪电气时代5.2 政治演变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1.▪19世纪20~70年代的改革与革命2.▪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3.3 曲折发展4.▪民族解放运动5.▪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6.4 国际关系1.▪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2.▪维也纳体系与英国霸权地位的巩固3.▪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4.5 大事记1.6 开端争议2.▪1453年说3.▪1648年说4.▪尼德兰革命说5.▪19世纪说6.▪1500年说经济发展编辑手工工场时代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原工业化阶段)(16~18世纪):(1)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纪,以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根据的是生产力标准。
世界近代史指的是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
虽然早在14和15世纪,在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到16世纪才形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诸如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宗教改革的兴起尼德兰革命等,都是这一世界性潮流的具体表现。
再者,正是从16世纪开始,世界才改变各个国家和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联为一个整体。
(2)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手工工场时代经济发展中的主流。
首先从农业看,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封建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动摇。
世界近代史1、卢德运动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
当时工人阶级尚未认识资本剥削下的实质,把机器看做是他们贫苦和灾难的根源,用摧毁机器的手段来反对资本家,约在1779年,工人卢德为抗议工厂主的压迫,第一个捣毁织袜机。
1811年春,诺丁汉郡针织工人为提高工资,开始大量破坏新发明的织机,不久在曼彻斯特及苏格兰相继爆发。
1812年国会通过《保障治安法案》,调动镇压,1813年趋向低潮。
2、狄斯累利19世纪下半期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国务活动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保守党领袖。
三次出任财政大臣,两次出任首相,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与格拉斯顿齐名的最重要首相之一。
1835年参加托利党。
1865年他在德尔比内阁中第三次出任财政大臣。
提出1867年议会改革法案,得到议会的通过和女王的批准。
1874年出面组阁,。
对内实施社会改革,颁布社会立法。
对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英国势力伸入埃及等地。
1880年议会大选保守党失败,狄斯累利被迫下台,但留任保守党领袖。
1881年4月19日,在伦敦病逝。
3、自由民权运动19世纪70年代,各种不满现状的政治力量掀起了要求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斗争,是在日本明治时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及社会运动。
自1874年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递交以来,该运动的分子就向藩阀政府提出一系列开设议会,减免地租,修改不平等条约及保障言论与集会的自由等等的要求。
直至1890年帝国议会开设后,该运动仍继续。
其本质是明治维新的继续和发展,其目的是促进日本政治的资产阶级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4、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
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均属违法,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
违反该法的个人或组织,将受到民事的或刑事的制裁。
历史考研名词解释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指从16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欧洲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演变。
这段历史时期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变革性的时期之一,因为它见证了世界各个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革命的兴起。
在这段时期内,欧洲的崛起和殖民主义的扩张是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欧洲的崛起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商业和工业的兴起,以及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增强等多种因素来实现的。
欧洲各国通过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手段,控制了大量的领土和资源,从而获得了极大的财富和权力。
除了欧洲的崛起和殖民主义的扩张,世界近代史还包括了一系列的战争和革命。
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
这些事件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结构,同时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近代史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和思想家。
例如,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他们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和欧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世界近代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之,世界近代史是一个极富变革性的历史时期,它见证了人类文明的重大发展和变革。
了解世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平原派:又称沼泽派。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中间派集团,由于其在国民公会中的座位在会场的最低处,故名。
该派在议会中人数最多,其特点是拥护革命,赞成共和,提倡经济自由,但政治上不坚定,没有形成稳定的领导核心。
当吉伦特派和山岳派激烈争斗时,该派采取以不危害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为准则的中立态度,见风使舵。
在吉伦特派执政时,支持吉伦特派。
山岳派执政时期,它又赞助山岳派,甚至对雅各宾派专政的恐怖政策也表容忍。
1794年7月,平原派又成为反罗伯斯比尔势力的组成部分,在国民公会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专政,平原派成为热月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山岳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派。
因在国民公会中坐在会场左边的最高处而得名。
代表人物有罗伯斯比尔、马拉、丹东等。
成员大多数参加雅各宾俱乐部。
山岳派与吉伦特派政见不同,对立严重,发展到无法共处于一个组织中,1792年10月,吉伦特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后,山岳派与雅各宾派成为同义语。
1793年6月2日期以后居领导地位,实行雅各宾专政,将革命推向高潮。
后内部分裂,相互倾轧。
罗伯斯比尔被处死,山岳派影响日渐消失。
3、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政体,但革命初期由君主立宪派掌权,一七九一年宪法规定保留君主政体,路易十六仍为国王。
1792年8月10日第二次起义结束了君主立宪制。
9月22日,国民公会正式宣布建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称帝,第一共和国为第一帝国取代。
4、1793年宪法: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执政时期通过的共和制宪法,亦称共和元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民主的共和制宪法。
5、热月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专政的政变。
因发生在新历共和二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并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进而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和发展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名词,它们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发展。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 14 世纪至 16 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它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
这一运动发端于意大利,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
在文学领域,诞生了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等杰出作品。
在艺术方面,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成为经典之作。
文艺复兴不仅推动了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指的是 15 世纪到 17 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
其中最著名的航海家有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
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则完成了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欧洲国家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掠夺。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始于 16 世纪的欧洲,是一场在宗教领域内的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先驱,他提出了“因信称义”的学说,挑战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新教的兴起也对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发生在 17 世纪至 18 世纪的欧洲,是一场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思想家们倡导自由、平等、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愚昧。
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卢梭则强调社会契约论。
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对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负毯者进军工业革命继续发展后,1817年,曼彻斯特的失业工人组织了向伦敦的进军。
他们打算向议会递交请愿书,要求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他们在行进途中,像士兵一样背着折叠起来的毛毯,所以这次运动又称“负毯者进军”彼得卢屠杀1819年8月16日发生在英国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上的一场流血惨案。
由于镇压这次集会的军队,有的曾参加过4年前的滑铁卢战役,群众乃讥称这次流血惨案为彼得卢屠杀。
1832年议会改革背景: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
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再次掀起改革运动高潮。
资产阶级和工人都发动起来,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
集会、游行此起彼伏,有些地方甚至发生暴动。
内容: 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定义:1832年议会改革为代议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利。
也就是“集体统治”。
作用: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意义: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防止独裁统治,还得以和平方式解决利益纠纷,避免暴力冲突。
(英)保守党、自由党维多利亚统治时期,英国议会里,存在着两党制,1832年改革后,托利党和辉格党分别改名为保守党和自由党。
这两个党仍然交替地操纵着英国的政治。
保守党仍然代表土地贵族特别是大农场主的利益,但50、60年代时,保守党的统治不能再长久维持,自由党已站到了首要地位此时自由党不仅代表大地主和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也部分的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两党交替执政的过程中,19世纪前半期保守党占优势50——60年代责有自由党长期执政,在1848到1868这二十年里,即使在自由党在野的四年中,虽然由保守党执政但事实也执行了本质上跟自由党相似的政策。
(俄)西方派、斯拉夫派“西方派”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但不赞成采取革命手段消灭他们,而是主张通过渐进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建立西欧式的君主立宪制,以实现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化。
1848年分裂为革命民主主义派和自由派。
“斯拉夫派”反对走西方工业化的道路,认为西方国家因资本主义工业化而变的腐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存在就是西方的“溃疡病”他们认为俄国发展的道路是独特的发展的基础是俄国农村公社,主张保留农村公社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他们拥护沙皇制度,政治理想是实现以沙皇俄国为中心的、斯拉夫人的联合。
克里米亚战争即克里木战争,亦称东方战争。
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也是沙俄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
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
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引起英法的反对。
1853年10月,俄土战争爆发。
11月,沙俄海军全歼土耳其舰队直逼君士坦丁堡。
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后来战事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并很快以俄国失败宣告结束。
战争加重了俄国的国内危机,后继者亚历山大二世只得停战求和,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让出多瑙河三角洲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并不得在黑海保有舰队。
这次战争使沙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败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密苏里妥协案1820年美国南部奴隶主同北部资产阶级在国会中就密苏里地域成立新州是否采取奴隶制问题通过的妥协议案。
在加入联邦以前,密苏里地域大多数居民是自由白人。
1818年,当地政府申请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
南部奴隶主以密苏里地域大部分地区位于梅松-狄克逊线以南为理由,坚持将该地域辟为蓄奴州。
当时自由州和蓄奴州的数目相等,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也相等,密苏里作为自由州或者蓄奴州加入联邦,将直接影响双方力量的对比。
为此,南部奴隶主和北部资产阶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820年 3月 6日双方达成了暂时的妥协,国会最后通过《密苏里妥协案》。
该法案允许从马萨诸塞州划出的缅因地区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授权密苏里制定不禁止奴隶制的宪法,规定北纬36°30′线作为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分界线。
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保持平衡。
该妥协案虽使南北之间的尖锐矛盾暂时缓和,但是北方工业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制度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最终导致美国内战。
斯温运动20年代末,工人运动在许多地区重新高涨起来,农村也不断发生农民骚动,农民骚动开始于肯特郡,然后蔓延到英国南部及东南部,骚动着捣毁打谷机,因为打谷机使许多农业工人找不到工作,同时还焚烧地主的庄园和粮仓。
农民还向各地发信件,申诉他们的痛苦,表示他们的斗争决心。
信的末尾署名“斯温上尉”,所以这个运动又叫“斯温运动’.堪萨斯事件美国内战期间,南北方因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发生争执,南部奴隶主目的想把奴隶制扩展到整个西部,堪萨斯位于北纬36度30分以北,按《密苏里妥协案》规定应成为自由州,奴隶主却强迫新州居民自己奴隶制的存废,法案一通过,奴隶主反动武装便冲进堪萨斯,企图用武力强行建立奴隶制。
他们的暴行激起北部工人、农民、废奴主义者的极大愤慨,他们自动武装起来,在堪萨斯与奴隶主反动武装进行流血斗争。
堪萨斯事件表明,两种制度的矛盾以发展为武装冲突。
马克思称这一事件为美国内战的开始。
《解放奴隶宣言》是份由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公布的宣言,其主张所有美利坚邦联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然而豁免的对象包含未脱离联邦的边境州,以及联邦掌控下的诸州。
此宣言仅立即解放少部分奴隶,但实质上强化联邦军掌控邦联的领土后这些黑奴自由的权威性,并为最终废除全美奴隶制度预先铺路。
不过没有涉及边境诸州的奴隶,只是让南方奴隶得到自由,被解放的奴隶既没有得到土地,也没有取得选举权。
不过鼓舞了当时反对奴隶制的斗志,促进了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胜利,使得美国完成国内统一。
废奴运动在1861年,美国独立后,美国的林肯当选总统,南方诸州种植园主实行奴隶制,黑人奴隶是种植园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则要求废除黑人奴隶制。
为了废除农奴制,甚至爆发了南北战争,这是人类近代史反对奴隶制的一次最重要革命。
整个战争进行了四年,林肯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的法令,随着南北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美国才得以废除。
(而英国在1807年制定了禁止贩卖非洲奴隶的法案,直到1833年才通过了法律,把奴隶制视为非法。
法国大革命后1784年成为第一个宣布废除奴隶贸易的国家,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直到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后,奴隶贸易才基本中止。
)废奴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群众性的民主运动,它打击了南方的奴隶制,实现了美国的统一。
更重要的是,摧毁了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市场,为最终废除奴隶制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尊王攘夷日本江户幕府末期,随着“黑船来航”事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进入日本,要求日本开放港口,并签订相关条约。
幕府对西方势力表示了妥协,而天皇却明确表示了对西洋势力的不满。
于是地方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藩镇武士以此为借口,提出了尊奉天皇,排挤洋夷势力的口号,意图依附天皇,打倒幕府代表的中央封建主义武士政权。
要求改革幕政的尊王论和主张排斥外夷的攘夷论相结合,形成尊王攘夷运动。
这里的“尊王攘夷”其实用的便是中国的典故,只不过是想推翻幕府势力的藩镇武士阶层打的口号而已,当然,这件事情也是促成以明治天皇为代表的天皇公卿阶层进行明治维新的巨大动力。
倒幕运动从60年代中开始,日本人民掀起了反对幕府的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西南部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倒幕的主要力量。
1867年,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
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庆喜见势不妙,辞去将军的职务,“奉还大政”于天皇,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1868年初,德川庆喜潜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结兵力,待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了。
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一带,倒幕军与政府军展开了决战。
这场战役,幕府军队全线溃败,倒幕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倒幕军乘胜追击,直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
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
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往东京,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
戊辰战争1867 年日本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即位。
1868年( 戊辰年 )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
8日及 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 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
1月27日,天皇军与幕府军人激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
戊辰战争由此开始。
天皇军大举东征,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畯廓( 在函馆 ),戊辰战争结束。
历时一年半的内战,以德川幕府及其残余势力的彻底失败、新政府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内战把日本从腐朽落后的幕府封建统治下解放出来,为日本建立统一的近代国家奠定基础。
就此,一个新生的日本帝国,开始出现在亚洲的东部。
明治维新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
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
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
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朝鲜)实学派思潮18世纪朝鲜的一种文学思潮,强调实用科学(农艺学、数学、天文学),主张学习中国,并利用从中国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注重民族文化,主张实事求是研究现实,发展科技,促进国家发展,文化上反对程朱理学玄学空谈,注重关注社会现实、民生,代表作家朴趾源《放琼阁外传》和丁若镛《述志》。
(印度)民族大起义印度民族起义一般指1857年到1859年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的反对英国统治的民族起义。
这次起义终结了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体制,使得印度置于英国直接统治之下,故此常被视为印度的第一次独立战争。
起义爆发的导火线是涂油子弹事件,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
大起义提高了广大印度人民的爱国主义觉悟。
赶走外国侵略者,恢复印度的独立的思想第一次提出并传播到民间。
成为日后推动印度民族运动发展和走向胜利的强大的精神鼓舞源泉。
延缓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亚洲的速度,它和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伊朗巴布教徒起义、日本明治维新一起构成了亚洲革命风暴,显示了亚洲人民的英勇反抗精神。